齐国是横跨春秋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在远东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不过齐国在春秋中后期到战国初期这段时间内,发生了田氏代齐的历史事件,陈氏田姓政权经过了百余年的布局和斗争,取代了齐氏姜姓政权,成为了齐国的统治者。
田氏先祖陈完像
在战国后期,田氏在齐地疯狂的开枝散叶,占据了社会的顶层建筑,除了齐王室外还存在着众多分支,田姓政治名人和将领数不胜数,比如著名的军事家田单、田忌,著名的政治家田婴、田文等。
齐国被秦国消灭后,田氏后人在齐地蛰伏起来,暗中充实着自己的实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复国。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氏迅速响应了反秦号召,可惜的是由于其后人为了争夺权力,导致齐人遭受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社会根基损失殆尽。
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后,田儋率先在齐地举起反秦旗帜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分配到渔阳戍边,途中遭遇大雨失期,按照秦律当斩。当时,天下人苦秦久矣,陈胜、吴广希望推翻残暴的统治者、拯救天下百姓,于是在大泽乡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六国的旧贵族和百姓听说后,纷纷云集响应。田儋成为了第一个在齐地举起反秦旗帜的齐人。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
田儋雕像
田儋的话初听很有道理,然而细想之后,却经不起推敲。此时距离齐国灭亡只有数十载,前齐王田建的后人尚在民间,作为王室后裔,其在齐人心中的影响力远非田儋一个普通贵族可以相比的。
当然了,笔者并不是以血统论为绝对,强调王室后人必须称王。只要田儋有能力统一齐地的各方势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爱戴,被推举为领袖也无可厚非。
田儋在称王后,驱逐了秦将领周市,控制了齐地。
不过齐地和咸阳相隔甚远,无论是政令还是军事支援都无法及时到达,缺乏抵抗意志的周市逃走也是在情理之中。
章邯影视形象
随后,秦朝大将章邯率领集结的秦军主力进攻魏国和齐国,以一敌二,把复国后的齐魏两国打的大败,接着又攻进了齐国腹地,在济城下杀死田儋,田儋的堂弟田荣收集了残余兵马。
''儋弟田荣收儋馀兵东走东阿。''
在田儋死后,齐人找到了原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这件事透露出了两点信息:
首先,绝大多数齐人更愿意选择前王室成员来代表自己的利益。
其次,田荣是田儋的堂弟而不是胞弟,影响力自然不可以和田儋同日而语,再加上田儋部惨败于章邯,齐人对他们也失去了信心。
项羽分封后,齐地三王共治引发田荣不满
其实在整个抗秦斗争中,齐地的势力都无法称作是决定性因素,强大的楚军和汉军才是诸侯的倚仗。
田荣影视形象
田儋战败后,项梁为了大局,立刻率领部队救援田荣。
''项梁闻田荣之急,乃引兵击破章邯军东阿下。章邯走而西,项梁因追之''
在清除了章邯的威胁后,田荣表达了对田假的不满,并且驱逐了他,带着本部势力占领了齐地。
''而田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
不过在诸侯联军消灭秦朝后,项羽作为其领导者,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且对诸侯进行了分封,诸侯对此虽然有不满,但是碍于楚军强大的战斗力,只能默认接受。
项羽将把齐地一分为三,将灭秦时帮助过楚军的田都、田安分别封为齐王和济北王,又将田儋的儿子田市封为胶东王,让三王在齐地共治,而田荣却什么也没得到,于是他趁着新王初立,率兵杀死了齐王。
''田荣怒,追击杀齐王市于即墨,还攻杀济北王安。于是田荣乃自立为齐王,尽并三齐之地。''
西楚霸王项羽
此举对于项羽无疑是巨大的侮辱,于是发动大军攻打齐国,最终田荣兵败被杀。
千万不要被西楚霸王善战的特点所蒙蔽,而忽视了他在政治上的建树。事实上,项羽的分封制有很大的高明之处。
秦朝虽然对老百姓极其残酷,但是仍然是名义上和实际上的天下共主,起义军战胜秦朝后,各方势力呈现了诸侯共存的态势,任何一方都缺乏法理上对天下的统治权。
在这时,最强大的西楚政权已然有了成为新的天下共主的打算,不过强如项羽也得压下这个想法,如果果断表露出这个想法,西楚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诸侯一致视为最大的威胁。
西楚政权最大的仰仗是什么?答案是军事力量,不过项羽却不能以武力直接威胁各路诸侯,所以他选择了暂时代替天子行使分封权力。
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了。
项羽也是诸侯之一而非天子,他是没有资格分封的,之所以诸侯没有提出异议,是因为畏惧他背后的楚军。
项羽分封的依据,是赏赐亲楚政权,这种方式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存在着巨大的倾向性。如果消化时间足够,西楚政权可以慢慢让天下人接受这种结果,如果来不及消化,那么像田荣这种人就会像野草一样快速出现。
项羽平定叛乱后,摧毁齐地社会基础以杜绝叛乱
果不其然,田荣的叛乱行为使得项羽意识到了问题,不过他已经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将一切推倒重来了。
插画《火烧咸阳》
按照项羽的性格,他对于军事方面的问题有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以暴制暴,他不仅进攻齐国,还在战胜后进行了大屠杀。
''项王闻之,大怒,乃北伐齐。齐王田荣兵败,走平原,平原人杀荣。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
虽然之前西楚霸王也有过烧阿房宫的前科,但是这次烧齐国城市、屠杀齐人的目的和之前完全不同。
阿房宫是秦朝统治的证明,也是受到剥削的百姓用生命建制的,将其付之一炬,表达了项羽推翻秦王朝开辟新王朝的决心。
而在齐地的屠杀行为,目的是摧毁齐地社会基础以杜绝叛乱。
西楚的核心区域在彭城地区,彭城的大后方是原楚国旧都寿春,这两个地区在战国时就属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中又以寿春为甚。
今日彭城
所以彭城可以被看作是对寿春的延伸,在项羽看来,寿春地区无论是社会财富度、人口数量还是建设程度,都已经到达了令人满意的地步,无须进一步治理,既然自己心在天下,那么就要进一步扩大西楚的影响,在彭城打造新的大后方就是其中的一步棋。
彭城后方是寿春和大海,中原实力难以进入,南面是社会形态相对落后的百越蛮夷之地,无法对西楚造成威胁,只有前方的中原地区和北面的齐地,有可能成为进攻西楚的通道。
前方的汉军势必会成为一个重大威胁,无法通过怀柔手段进行安抚,只有通过武力镇压,然而北方的齐地如果亲西楚,就可以成为优秀的防守屏障。
即使齐地百姓不肯全心全意建设西楚,项羽也不会太过在意,他只需要齐地不投向汉军或者不威胁西楚,便可以任由他们自由发展。
可是一旦齐地露出了明显的反叛意向,就像田荣敢于杀害项羽分封的齐王,那么就说明事态发展超出了预期。田荣叛逆之事并非个人之功,在他谋反后,齐国百姓不管是畏惧田荣的高压也好,还是主观选择也好,基本默认了这个事实。
在项羽看来,这种情况的出现意味着齐国从上到下,都出现了不服从西楚统治的苗头,既然无法为自己所有,干脆将其摧毁,以免其成为维护西楚统治的潜在隐患,这就是他在齐地进行大屠杀的原因。
其实古代战争中,屠城之事屡见不鲜,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行为会对人类社会的存续造成巨大的威胁,于是越来越多的保护平民的政策成为了交战双方默认的潜规则,如果有违背者会受到其他势力的联合惩治。
胜利的时刻往往潜伏着最大的危险,楚军在齐国大肆屠杀,意在摧毁齐国的社会根基,其实也对自己造成了巨大伤害。
蜀地的刘邦趁机攻占关中,纠集诸侯以勤王名义攻打西楚。对分封不满的彭越也在西楚后方展开了骚扰。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如果有别的办法实现政治意图,战争永远是最后选项。如果必须选择战争,那么什么样的战争目标可以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就是制定战略时的重中之重,达到了目标后,就应该及时罢手。项羽过于重视武力,希望通过军事让齐地实现长期安定,殊不知使得自己在道义上失去了先机,对之后的楚汉争霸埋下了隐患。
参考文献:
1《史记·七十列传·田儋列传》
2《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