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亚父范增是被气死的吗?还是另有原因?

亚父范增是被气死的吗?还是另有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如汝侃娱乐 访问量:2259 更新时间:2023/12/9 2:33:37

范增项羽身边最重要的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他也是楚军中,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向项羽提出最正确意见的一个人。

范增随项羽来到咸阳,看到贪财好色的刘邦在咸阳城里,既没有拿走多少财宝,也没有临幸那些宫里的美女。就对项羽说,刘邦这个人看来志在天下,我看他身上有一种龙虎之气,咱们要赶紧趁这个机会,把他消灭掉。

于是,他与项庄设计好了鸿门宴,就等刘邦上钩。

鸿门宴上,项羽没有完全听从亚父范增的意见,不但收了刘邦送的礼物,还让刘邦跑了,而且还出卖了一个想要投靠他们的战友曹参。刘邦回去就把曹参给杀了。

刘邦从厕所里逃走前,让张良给范增送了一个玉斗,当范增听张良说,刘邦已经回到自己军中,气得把玉斗直接摔在地上,并拔剑砍破了玉斗。

范增怒气冲冲地对项羽说道:“唉!你这小子,不能和你一起做事情。将来夺你项王天下的人,必定就是沛公刘邦,我们现在这些跟随你的人,都将会被他俘虏的。”

有人说,因为这次鸿门宴,范增对项羽失去杀刘邦的机会,耿耿于怀,不久就生病死了。

那么,鸿门宴之后,范增真的死了吗?

奥,不不不,范增并没有死。而是继续跟随项羽南征北战。

鸿门宴之后,项羽火烧咸阳宫,然后大封天下诸侯,把刘邦封为汉王,派他到蜀地汉中那边去当王。他没听人劝去定都关中,而是直接浩浩荡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

此时,范增一直是跟在项羽身边的。

而且,把刘邦封到道路艰险,山林茂密、人烟稀少的巴蜀之地,也是范增的注意,项羽也是听从了他的意见的。

四个月后,项羽派人给楚怀王说,让楚怀王要迁徙到沙郴县,楚怀王身边的大臣对这种戏弄行为看不惯。结果项羽在楚怀王渡江时,就暗地里派人把他们给杀了。

要知道,当初,可是七十岁的范增,给项梁出主意,让找到楚王后裔拥立为王,各路诸侯才聚到项梁麾下一起反秦的。

楚怀王一死,被项羽封过的诸侯,嫌项羽分封不公,立即有人就开始反叛。

范增依然忠心耿耿,跟着项羽冲出彭城,去平叛各路诸侯。

汉三年春天,刘邦趁项羽攻打赵国栋的时候,从陈仓出蜀,率五十六万大军,去安徽彭城抄项羽的老巢。

结果,让项羽率三万骑兵,星夜兼程,在彭城边上把刘邦的军队杀了个人仰马翻,溃散而逃,刘邦困守荥阳,项羽断了汉军的粮草,刘邦没办法了,只好又向项羽割地求和。

项羽被刘邦的迷魂汤一灌,再加上长途奔袭作战,也实在是打不动了,就想同意刘邦的请求。

这时候,范增最后一次向项羽出谋划策。

他说:“刘邦太容易出尔反尔了,现在如果我们把他放过,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但是,这一次,项羽听了范增的话,开始急围荥阳。

然而,刘邦这边能人太多,善用阴谋的陈平,使了一招离间计,就轻松把项羽给气走了。

陈平让人把好吃好喝端进楚国使者的房间,假装走错门,说是给范增端的,又端了出来,然后给使者重新端了粗茶淡饭。

就这样,项羽开始怀疑范增,就把范增的一些权利给取消了。

范增这次,又给气着了!而且还气得不轻。

他怒气冲冲给项羽摞挑子说:“天下已经是刘邦的了,你自己好自为之吧,我请求您赐我这把老骨头还乡吧。”

让他没想到的是,项羽其实早已不耐烦他了 ,所以,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七十三岁的范增,独自痛苦地踏上了归乡之路。

然而,他走到半路,还没到彭城,就因气节结,背上长了一个脓包,死在了路上。

一代忠诚谋士,就这样,孤独愤懑地病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一千年后,宋代的苏轼,曾写了一篇《范增论》。

他说,范增应该早一点离开项羽,在他看到项羽杀了宋义的时候就应该离开;范增不是因为陈平的反间计才让项羽怀疑他的,而是项羽一直就在怀疑他。

因为,寻楚怀王立楚,举旗反秦,是范增为项梁谋划的一条根本策略。但是,项羽因楚怀王没先让他攻打赵国而没最先进入咸阳,对楚怀王怀恨在心,把楚怀王杀了,这就没有了范增为之效力的根本,两人做事的根本就不在一条线上。

楚怀王和宋义都是仁义之人,爱护老百姓,却被项羽杀了,范增在那个时候,就该看透、想透,转身离去。

项羽一直对范增有所忌惮,也不耐其倚老指手画脚的态度,所以 ,当范增说走,他一点都不挽留,着实让人看着心寒。

我老公说,能被人气死的人,只会让人耻笑;而能气死人的人,才是厉害!

哈哈哈,我都快被他气死了。

苏轼: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标签: 范增项羽刘邦楚怀王张良三毛

更多文章

  • 范增能力到底有多强?假如项羽听从范增建议,还会出现楚汉争霸吗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范增,项羽,刘邦,楚怀王,项梁

    人们注意到,范增有先见之明地指出:未来跟项羽争天下的就是刘邦,但是没看到项羽跟范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范增的短板。实际上,项羽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范增,二人关系也远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融洽。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听从范增的建议,刘邦也不会遇害,因为范增和项羽都做不到,对已经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的刘邦下手!所以,

  • 项羽的亚父范增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奶思兔米鱿标签:项羽,范增,项梁,秦朝,汉朝,魏无忌,楚汉战争,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项羽的亚父范增是怎么死的?范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将领,他是项羽的亚父,与项羽共同参与了楚汉战争。然而,范增在楚汉战争中的死因备受争议,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下面将详细介绍范增的生平及死因。一、范增的生平范增是项羽的亚父,出生于沛国(今江苏徐州)。他年轻时曾拜在魏公子禽和项梁的门下学习军事,后来

  • 《楚汉之争》之范增离去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范增,虞姬,军师,三毛,钟离昧,楚汉之争,霸王项羽

    范增对项羽顺将军再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的,项羽生气的说亚父我不是和你说了吗这件事你最好不要管我自有主张,范增听完这话悲伤的说看来大王是觉得我老迈无用了,项羽笑着说亚父你不用多想我只是最近心情不好你先回去休息吧,范增无奈只能离去。虞姬富项羽说你何必这样对待亚父呢,项羽说项庄和我说亚父在我身边布置了很多眼线

  • 古代害死范增刘表的背疽, 到底是啥病, 为何患上就无药可救!

    历史解密编辑:马楠情感测试标签:范增,刘表,徐达,项羽,三国,汉朝,朱元璋,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范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曾跟随项羽征战,为他出谋划策,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可是项羽这个人为人莽撞、孤傲自大,受人挑拨猜忌范增的忠诚,范增不得不找借口告老还乡,在返回家中的路上却因背疽而死

  • 范增:悲凉的玉碎

    历史解密编辑:唐诗宋词有风云标签:范增,项羽,刘邦,史记·项羽本纪,韩信,鸿门宴

    在范增的生命里,玉,是一个悲凉的意象。如果不是生活在风云激荡的秦朝末年,这位“素居家,好奇计”(《史记·项羽本纪》)的七十老叟可能永远不会走进史家的视野,毕竟,七十岁是一个智力与激情都走向衰微的年龄,在这样一个年龄,竹雨听琴松风煮茗可能更适合填充晚年的时光。然而,白发皓首形销骨立的范增还是选择了在七

  • 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贱议你读史标签:范增,项羽,刘邦,章邯,秦军,楚怀王

    公元前202年,项羽从垓下一路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过江,但被项羽拒绝。他把自己心爱的战马送给亭长。然后他徒步与追兵战在一起。在项羽的最后一战中,他一个人杀汉军几百人,身受十几处伤。项羽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命令所有士兵下马作战,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反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句号。但也为千载年来的人们留

  • 范增的能力如何?看一看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令人难以置信

    历史解密编辑:居居同学标签:范增,项羽,刘邦,鸿门宴,张良,楚怀王

    鸿门宴上,刘邦以如厕为由,中途离开饭局,留下张良致歉。张良面见项羽,赠送白璧一双,项羽接受玉璧,置之于桌。亚父接过玉璧,放在地上,拔剑击而破之,怒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当时,项羽军在鸿门,刘邦军在霸上,两地相距40里。如果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两地相

  • 范增的能力如何?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令人难以置信

    历史解密编辑:闲岁标签:范增,刘邦,张良,鸿门宴,楚怀王,霸王项羽

    鸿门宴上,刘邦以如厕为由,中途离开饭局,留下张良致歉。张良面见项羽,赠送白璧一双,项羽接受玉璧,置之于桌。亚父接过玉璧,放在地上,拔剑击而破之,怒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当时,项羽军在鸿门,刘邦军在霸上,两地相距40里。如果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两地相

  • 范增的谋士水平,到底有多高?为什么有人说范增只是三流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小雪落的无尘标签:范增,刘邦,项梁,楚王,章邯,谋士,霸王项羽

    作为秦朝末年最有名的谋士之一,范增的谋略水平,其实是很难判断的。这主要是因为,正史上有关范增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不管是在《史记》还是在《汉书》当中,都没有单独记载范增的传记。而范增的事迹,也全都是从其他人传记当中,散乱的记载了一些。至于说范增这个人,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祖上是谁,我们一概不知。

  • 秦二世坑掉嬴政江山,洪天贵福比秦二世更坑,他爹估计得气活过来

    历史解密编辑:凯旋帝国史标签:嬴政,扶苏,先秦,周朝,秦二世,洪秀全,秦始皇,洪天贵福

    历史上从不缺少败家子的身影,有人把自己亲爹搬出来,还有人把亲人搬出来,不是坑爹就是坑亲戚。古代虽然不是完全讲究平等的社会,但是,如果有人敢动不动说“我亲人是谁谁谁”,不管是发表言论的本人,还是被提到的“高官”,下场都会很惨。坑爹在生活中似乎并不罕见,往远说秦朝有,往近看太平天国也有,个个都是坑爹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