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害死范增刘表的背疽, 到底是啥病, 为何患上就无药可救!

古代害死范增刘表的背疽, 到底是啥病, 为何患上就无药可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马楠情感测试 访问量:4509 更新时间:2024/1/28 1:17:08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范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曾跟随项羽征战,为他出谋划策,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可是项羽这个人为人莽撞、孤傲自大,受人挑拨猜忌范增的忠诚,范增不得不找借口告老还乡,在返回家中的路上却因背疽而死。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名师,据说长相英俊,还富有一身才华,孙坚就是死于他之手,还能与曹操匹敌,但是本人生性多疑,后来又过于宠溺续弦蔡氏,受到她的挑拨,逐渐厌恶起来自己的儿子刘琦,却被蔡氏的弟弟蔡瑁夺权,自己也因背疽病逝襄阳。

古代害死范增刘表的背疽,到底是啥病,为何患上就无药可救?按照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还有很多名人因为背疽而死,背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背上长疽,在一些古老医术中提到,这种病就相当于如今的疮,一种皮肤病,一般医生就会开点消炎药或是打一针抗生素,不要吃发物,过个几个月也就好了,无论怎样都不会死人的,但是在古代因为医疗技术还不够发达,也没有抗生素这种药物,对于医生来讲这就是不能根治的顽疾,只能通过好生静养、忌口等方式来防止死亡。

还有一位著名诗人就是因为患有背疽不忌口而亡,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孟浩然,他因为仕途不顺便归隐山林,所写下的田园诗篇被后人广为传诵,但是在50多岁的时候就逝世了,根据《孟浩然诗集》中的记载,他的背上长了两年的疽,找了不少有名的医生医治,却都说这个病不能根治,只能忌口和卧床静养,减少复发的概率,孟浩然不得不听医生的话,像个修行和尚一般在家呆了两年。孟浩然和王昌龄是很好的朋友,两人在年轻的时候就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公元740年的一天,王昌龄路过襄阳,听闻好友孟浩然生了大病,特地赶来看望他,好友多年未见必定要把酒言欢,孟浩然一时高兴便忘记了大夫的医嘱,吃了不少生冷海鲜,还喝了不少酒,可是没过几日就去世了。王昌龄在听到消息后除了难过以外,还十分愧疚,他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去看望好友,孟浩然也不会病情加重,但是,这也是孟浩然自己控制不住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历史上却有一位开国名将是因为无奈而破了忌口。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将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后假如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对,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汉马功劳,还曾被任命为右丞相,太子少傅,史书中记载他是死于背疽,有民间传闻诱发背疽的原因正是因为朱元璋,徐达为人正直、能力突出,不仅在朝廷上能够说的上话,也深受黎明百姓的爱戴与尊重,而历朝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朝臣功高盖主,会产生逆反之心。于是,朱元璋就动了除掉徐达的念头。

但是,徐达在他的工作范围内尽职尽责,朱元璋便找不到借口下手,后来派人打听徐达有什么软肋时,得知他患有背疽,不能吃鹅肉,有一次徐达因献策有功,朱元璋趁此机会大摆全鹅宴,席间还一直催促徐达多吃这肥美的鹅肉,这是徐达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本就对皇帝忠心耿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徐达也就顺了朱元璋的心意,怀着心寒与悲哀的心情吃完了这顿全鹅宴,最终背疽发作而亡。

有人说这传闻是有心之人编造出来的,在古代,要是得了背疽都是无药可医,什么时候发作身亡,那也只是时间问题,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徐达是因为吃了鹅肉而诱发的背疽,所以这种传闻听听就好,不可全信。我们通常见到致死的疽,一般都记载发于背部,那么这种病是怎么得来的呢?

得这种病的人大部分都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下床,也不能翻身,背部常年受到挤压和摩擦,一开始出现局部得小脓包不会受到重视,时间一久会逐渐遍布全身,还会变大化脓,伤口就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古代却没有西药可以消灭细菌,只能用中药内服外敷,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衣服都是麻织品,本就化脓破皮的背部,因受到粗糙的麻布摩擦,很容易引起伤口感染。

结语

因为一个痤疮就能危机生命,不得不说古代的医疗技术真的很落后,还有很多伤风感冒、禽流感都是不治之症,有的贫苦人家生了点小病就只能等死,所以以前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很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了现代,除了像癌症这种绝症没找到医治办法以外,许多的病症都能得到有效治疗,中国人均寿命也已经达到了七十多岁,这都要靠祖辈积累的经验以及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的专家、学者也正在努力钻研攻克癌症的办法,希望能早日获取成功。

参考文献:

《赠孟浩然》

《孟浩然诗集》

标签: 范增刘表徐达项羽三国汉朝朱元璋孟浩然

更多文章

  • 范增:悲凉的玉碎

    历史解密编辑:唐诗宋词有风云标签:范增,项羽,刘邦,史记·项羽本纪,韩信,鸿门宴

    在范增的生命里,玉,是一个悲凉的意象。如果不是生活在风云激荡的秦朝末年,这位“素居家,好奇计”(《史记·项羽本纪》)的七十老叟可能永远不会走进史家的视野,毕竟,七十岁是一个智力与激情都走向衰微的年龄,在这样一个年龄,竹雨听琴松风煮茗可能更适合填充晚年的时光。然而,白发皓首形销骨立的范增还是选择了在七

  • 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贱议你读史标签:范增,项羽,刘邦,章邯,秦军,楚怀王

    公元前202年,项羽从垓下一路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过江,但被项羽拒绝。他把自己心爱的战马送给亭长。然后他徒步与追兵战在一起。在项羽的最后一战中,他一个人杀汉军几百人,身受十几处伤。项羽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命令所有士兵下马作战,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反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句号。但也为千载年来的人们留

  • 范增的能力如何?看一看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令人难以置信

    历史解密编辑:居居同学标签:范增,项羽,刘邦,鸿门宴,张良,楚怀王

    鸿门宴上,刘邦以如厕为由,中途离开饭局,留下张良致歉。张良面见项羽,赠送白璧一双,项羽接受玉璧,置之于桌。亚父接过玉璧,放在地上,拔剑击而破之,怒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当时,项羽军在鸿门,刘邦军在霸上,两地相距40里。如果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两地相

  • 范增的能力如何?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令人难以置信

    历史解密编辑:闲岁标签:范增,刘邦,张良,鸿门宴,楚怀王,霸王项羽

    鸿门宴上,刘邦以如厕为由,中途离开饭局,留下张良致歉。张良面见项羽,赠送白璧一双,项羽接受玉璧,置之于桌。亚父接过玉璧,放在地上,拔剑击而破之,怒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当时,项羽军在鸿门,刘邦军在霸上,两地相距40里。如果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两地相

  • 范增的谋士水平,到底有多高?为什么有人说范增只是三流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小雪落的无尘标签:范增,刘邦,项梁,楚王,章邯,谋士,霸王项羽

    作为秦朝末年最有名的谋士之一,范增的谋略水平,其实是很难判断的。这主要是因为,正史上有关范增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不管是在《史记》还是在《汉书》当中,都没有单独记载范增的传记。而范增的事迹,也全都是从其他人传记当中,散乱的记载了一些。至于说范增这个人,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祖上是谁,我们一概不知。

  • 秦二世坑掉嬴政江山,洪天贵福比秦二世更坑,他爹估计得气活过来

    历史解密编辑:凯旋帝国史标签:嬴政,扶苏,先秦,周朝,秦二世,洪秀全,秦始皇,洪天贵福

    历史上从不缺少败家子的身影,有人把自己亲爹搬出来,还有人把亲人搬出来,不是坑爹就是坑亲戚。古代虽然不是完全讲究平等的社会,但是,如果有人敢动不动说“我亲人是谁谁谁”,不管是发表言论的本人,还是被提到的“高官”,下场都会很惨。坑爹在生活中似乎并不罕见,往远说秦朝有,往近看太平天国也有,个个都是坑爹的主

  • 秦二世究竟做了什么导致天下覆灭?是因严苛刑法,百姓觉得暴虐么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秦国,嬴政,刘邦,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帝国,历史故事

    商鞅变法是很成功,成功将秦国领先于其他六个国家,秦朝法制推进很彻底吗?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盛极一时也很好证明了这一点。那为什么秦始皇一死,秦二世一上台就有人起义造反呢?难道是因为严苛刑法,让百姓觉得暴虐吗?可是法律如果不加严厉惩治,那人们也不会去自觉遵守法律啊?那刑法这个度该

  • 秦二世和隋炀帝都没资格入选乾隆和谁能当选最荒唐的五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皇帝,李显,秦二世,隋炀帝,武三思,韦皇后,朱祁镇,乾隆帝,艺术家,小说家

    历史上荒唐皇帝太多了,要是把三国两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皇帝”都算上,那么昏君,也就是荒唐皇帝要比所谓的明君要多上好几倍,因为按照现代的观点来看,封建君主制度本身就很荒唐,所以出几个荒唐皇帝那也不算啥新鲜事。所以要历数荒唐皇帝,咱们还是从大一统的王朝中寻找,因为那些割据一方自称皇帝的家伙,名不副实,

  • 女子指着秦二世破口大骂,他却钟情这个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秦二世,皇上,赵高,奸臣,皇帝

    金銮殿上一女子,披头散发,指着皇帝秦二世破口大骂:“昏君,你荒淫无道,终将灭国。”皇帝却痴痴地望着女子……这个女人是谁?竟敢如此大胆,指着皇帝叫骂?她就是大奸臣赵高的女儿赵艳蓉。与她的父亲截然不同,赵艳蓉是个心地纯良、坚强的女子。秦朝时期,赵高一心想拉拢朝中重臣,独揽大权,于是,把女儿嫁给自己的政敌

  • 秦朝虽然焚书坑儒却并未废儒,秦二世还曾召儒生问政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秦二世,焚书坑儒,嬴政,李斯,秦朝,孔子

    先秦时期,儒学成了先秦诸子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韩非在《韩非子》中就提到:“世之显学,儒墨也”,并斥责其为“儒以文乱法”。儒家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孟子,他主要从“内圣”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推行“仁政”,坚持“德政”理念;另一个是荀子,从“外王”方面发展了儒学,重视帝王之学。而荀子有一个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