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范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曾跟随项羽征战,为他出谋划策,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可是项羽这个人为人莽撞、孤傲自大,受人挑拨猜忌范增的忠诚,范增不得不找借口告老还乡,在返回家中的路上却因背疽而死。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名师,据说长相英俊,还富有一身才华,孙坚就是死于他之手,还能与曹操匹敌,但是本人生性多疑,后来又过于宠溺续弦蔡氏,受到她的挑拨,逐渐厌恶起来自己的儿子刘琦,却被蔡氏的弟弟蔡瑁夺权,自己也因背疽病逝襄阳。
古代害死范增刘表的背疽,到底是啥病,为何患上就无药可救?按照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还有很多名人因为背疽而死,背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背上长疽,在一些古老医术中提到,这种病就相当于如今的疮,一种皮肤病,一般医生就会开点消炎药或是打一针抗生素,不要吃发物,过个几个月也就好了,无论怎样都不会死人的,但是在古代因为医疗技术还不够发达,也没有抗生素这种药物,对于医生来讲这就是不能根治的顽疾,只能通过好生静养、忌口等方式来防止死亡。
还有一位著名诗人就是因为患有背疽不忌口而亡,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孟浩然,他因为仕途不顺便归隐山林,所写下的田园诗篇被后人广为传诵,但是在50多岁的时候就逝世了,根据《孟浩然诗集》中的记载,他的背上长了两年的疽,找了不少有名的医生医治,却都说这个病不能根治,只能忌口和卧床静养,减少复发的概率,孟浩然不得不听医生的话,像个修行和尚一般在家呆了两年。孟浩然和王昌龄是很好的朋友,两人在年轻的时候就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公元740年的一天,王昌龄路过襄阳,听闻好友孟浩然生了大病,特地赶来看望他,好友多年未见必定要把酒言欢,孟浩然一时高兴便忘记了大夫的医嘱,吃了不少生冷海鲜,还喝了不少酒,可是没过几日就去世了。王昌龄在听到消息后除了难过以外,还十分愧疚,他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去看望好友,孟浩然也不会病情加重,但是,这也是孟浩然自己控制不住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历史上却有一位开国名将是因为无奈而破了忌口。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将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后假如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对,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汉马功劳,还曾被任命为右丞相,太子少傅,史书中记载他是死于背疽,有民间传闻诱发背疽的原因正是因为朱元璋,徐达为人正直、能力突出,不仅在朝廷上能够说的上话,也深受黎明百姓的爱戴与尊重,而历朝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朝臣功高盖主,会产生逆反之心。于是,朱元璋就动了除掉徐达的念头。
但是,徐达在他的工作范围内尽职尽责,朱元璋便找不到借口下手,后来派人打听徐达有什么软肋时,得知他患有背疽,不能吃鹅肉,有一次徐达因献策有功,朱元璋趁此机会大摆全鹅宴,席间还一直催促徐达多吃这肥美的鹅肉,这是徐达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本就对皇帝忠心耿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徐达也就顺了朱元璋的心意,怀着心寒与悲哀的心情吃完了这顿全鹅宴,最终背疽发作而亡。
有人说这传闻是有心之人编造出来的,在古代,要是得了背疽都是无药可医,什么时候发作身亡,那也只是时间问题,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徐达是因为吃了鹅肉而诱发的背疽,所以这种传闻听听就好,不可全信。我们通常见到致死的疽,一般都记载发于背部,那么这种病是怎么得来的呢?
得这种病的人大部分都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下床,也不能翻身,背部常年受到挤压和摩擦,一开始出现局部得小脓包不会受到重视,时间一久会逐渐遍布全身,还会变大化脓,伤口就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古代却没有西药可以消灭细菌,只能用中药内服外敷,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衣服都是麻织品,本就化脓破皮的背部,因受到粗糙的麻布摩擦,很容易引起伤口感染。
结语
因为一个痤疮就能危机生命,不得不说古代的医疗技术真的很落后,还有很多伤风感冒、禽流感都是不治之症,有的贫苦人家生了点小病就只能等死,所以以前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很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了现代,除了像癌症这种绝症没找到医治办法以外,许多的病症都能得到有效治疗,中国人均寿命也已经达到了七十多岁,这都要靠祖辈积累的经验以及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的专家、学者也正在努力钻研攻克癌症的办法,希望能早日获取成功。
参考文献:
《赠孟浩然》
《孟浩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