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项羽重用范增会怎样?

如果项羽重用范增会怎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北上城南 访问量:4860 更新时间:2024/2/9 4:26:56

关于项羽之败,古代文人有很多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与范增不和,刚愎自用不听范增建议,所以错失了天下,汉末蒋济就曾说过:“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实力盖世、威名远播、号令诸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在随后的楚汉争霸中,项羽却远贤臣、远范增,充满了理想色彩,看不清刘邦的“狡诈”真面貌,以至于葬送了灭汉的大好形势,最终让刘邦“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

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只要项羽重用范增,那么项羽就能灭汉取得天下,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以范增之能力、项羽团队中缺失的致命一环来看,即便项羽重用范增,大概率还是会被灭亡。

谈及范增,自然绕不过楚汉争霸前的鸿门宴,项羽优柔寡断、范增狠辣果断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当时项羽听从范增之言,也就没有楚汉争霸的破事了。但鲜为人知的是,鸿门宴这一则记载应该存在,是不是真的那么惊险就未必了。司马迁的鸿门宴源于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而陆贾笔下的鸿门宴充满了文学色彩,且又是建国之后写下的,自然要拍一拍刘邦的彩虹屁,放大危险程度以突出刘邦处境之危险,如此才能表现出刘邦的机智、勇敢、真命天子等。

鸿门宴中的不合理地方很多,比如:刘邦假装出去如厕,实际上是走小道逃回了军营,但鸿门与刘邦军营相距大概9公里,大约需要40分钟,夜间走小路需要的时间应该更长,然而这么长的时间里项羽与范增就枯坐等待刘邦,没有发现一点异常?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范增既然是顶级谋士,准备诛杀有“天子之气”、未来将夺取项羽江山、毁掉范增前程的刘邦,为何不派人时刻监视刘邦等人,岂能让他轻易逃回?如果范增发现异常,即便刘邦逃跑了,起初只会静悄悄地逃,速度不会太快,逃得不会太远,那么为何他不立即派兵追杀刘邦?

这就给人一个可怕的推论:要么范增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擅长计谋的顶级谋士,恰如南宋洪迈判断的“夷考平生,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是一位耍嘴皮的、有眼光的纵横家,要么范增实际上对刘邦没有必杀之心,所以刘邦才有机会逃回军营。

有人说,可能是范增尊重项羽权威,在项羽没有表态之前,范增不便私下击杀刘邦。其实,范增当着众人的面将项羽骂得狗血淋头,说出“竖子不足为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无疑表明这个老头脾气暴躁、胆子很大,因此如果他真有杀刘邦心思的话,估计就不会玩什么温柔的项庄舞剑之类,而是召集一帮人直接暗中将刘邦剁成肉泥。至于杀死刘邦之后,会导致诸侯对项羽的信任危机,范增推出一些“临时工”作替罪羊即可,枪杆子里出政权,其他人也奈何不了项羽。

由于鸿门宴中文学色彩较浓,很难还原当时的真实场景,所以由此判断范增的能力,自然也就难以让人相信了。不过,《史记》中记载的范增另外两件事应该可信,即立楚怀王为义军领袖、与项范分手。

陈胜失败之后,反秦起义陷入低潮,“平时在家,好出奇计”的70岁范增人老心不老,主动投靠了项梁,他向项梁指出:陈胜之所以败,在于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国反秦力量,如今很多人投靠项梁,实际以为项梁准备恢复楚国社稷,因此此时应该顺应民意找一个楚王后代为义军领袖。范增这个建议是好是坏,见仁见智,有人好评,有人差评,给出差评的是因为范增建议立楚王,然后又坐视项羽杀楚王,范增不仁不义。总之,以历史事实说话,项梁立楚王后,义军的确推翻了秦朝,因此范增这一建议应该是正确的。

楚汉争霸第三年,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于是就向项羽请和。项羽打算答应刘邦,但范增说刘邦如今坐困荥阳,很容易就击败他,“今释弗取,后必悔之”。于是,项羽与范增调兵遣将猛攻荥阳。这时,陈平建议刘邦使用反间计,对项羽使者隆重接待,但突然说“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立即换成粗茶淡饭。使者回来汇报,项羽认为范增私通刘邦,就渐渐夺去了范增的权柄。之后,范增怒而辞官回乡,半途中死去。这一反间计粗糙的让人不忍直视,项羽由此怀疑范增,说明项羽可能早就无法忍受范增了,所以才趁机夺取范增的权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次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顶级谋士范增似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在与陈平的交手中也没有取胜,所以最终他黯然退出。

关于范增的事迹就这么多,虽然不多却可管中窥豹,大致可以勾勒出范增的能力,即战略型人才,情商较低不擅长猜磨人心,应该也不擅长阴谋诡计。以项羽的外交大溃败为例,之前亲密盟友英布,以及众多诸侯先后背叛强大的项羽,固然与项羽性格缺陷有关,但能说范增没有一点责任吗?显然,范增能力出众,眼光超前,但不擅长猜磨人心,不擅长阴谋诡计。

总之,从智囊团队的谋略水平来说,即便项羽重用范增,但整体还是不如刘邦的张良、陈平等。纵观古今任何争霸,最终往往都是人才的比拼,项羽智囊团队的谋略水平略逊一筹,也就意味着楚汉争霸中项羽先败一场。

与刘邦相比,项羽团队中还缺少致命的一环,这就是后勤人才。

刘邦团队中,张良擅长战略,陈平擅长计谋,韩信擅长军事,萧何擅长后勤。我们都知道,战争比拼的就是后勤,刘邦能够屡败屡战的原因在于萧何源源不断地供应物资与兵员,让刘邦在失败之后总能聚兵再战。彭城之战、荥阳之战中,刘邦都是一败涂地,只带数十骑逃亡,甚至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比丧家之犬还要惨。换成其他人的话,基本宣判退出争霸,乃至宣判死亡,但因为萧何在后方鼎力支持,所以刘邦才能一再东山再起。

但项羽却缺少一个萧何,垓下之战前项羽屡战屡胜,兵力越打越少,粮草越来越紧,敌人越打越多,原因就在于缺少天才后勤总管。项羽三番五次想与刘邦议和,不是项羽看不到刘邦威胁,但他后勤系统出了问题,无法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与粮草,所以才不得不计划与刘邦议和。鸿沟议和之前,《史记》记载项羽困境是“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起初项羽不准备与刘邦议和,但后来随着粮草用尽等,被迫无奈只能议和。

有人说,刘邦起初占据汉中与四川,后来还定三秦,相当于占据了秦国故地。秦末乱世中,关东六国乱成一团,社会秩序被打破,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恢复,但秦国大部分没有遭到破坏,社会秩序基本存在,还有粮仓——天府之国四川,因此刘邦统一天下相当于秦国又一次灭掉关东六国。而项羽地盘看似肥沃,但经过多年战乱,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持,双方先天条件差距很大,因此项羽后勤失败是客观问题,与项羽、范增关系不大。

其实,推翻秦朝之后,项羽成为诸侯盟主,他自己非要衣锦还乡,不选秦国故地作为封地怪谁?即便回到故乡定都彭城之后,以西楚国的肥沃土地,项羽也有机会完善一下后勤系统,但实际上项羽做得很差,甚至可能都没有去完善,以鸿沟议和前刘项状况为例,西楚国与鸿沟的距离远近于汉国到鸿沟,道路系统也更好,但现实却是项羽“兵罢食绝”,这无疑说明他的后勤系统出了大问题。这里就要问一问范增了,起初范增还是项羽的亲密亚父,还是项羽身边的顶级谋士,他难道不该为项羽后勤缺失负有一定责任吗?

可见,在继承秦国的基础上,又有萧何这样的后勤天才,刘邦就有足够的资本与项羽争夺天下。反观项羽,即便重用了范增,缺兵少粮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而一旦陷入与刘邦的消耗战中,就时刻处于被灭的危机之中。关于这一点,古今胜利者、失败者早已给出答案,最典型的是朱元璋与李自成,朱元璋有后勤总管李善长,执行的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李自成不注重基地建设、缺乏后勤基础,尽管一度屡战屡胜,但由于没有后勤基地、难以形成稳定的补充,一片石之战后就一败涂地,项羽前期屡战屡胜,但垓下之战后就失去了逐鹿资本。如果项羽、李自成有着类似朱元璋一般的牢固的后勤基地,那么即便遭遇一场大败,还会就此灭亡吗?

“战争打得是后勤”这句话,如今看似广为人知,但在2000年前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春秋战国战争不断,但后勤人才我们听说过几个?当时实际情况是列国重视军功,不太重视后勤的功劳,项羽范增不重视这一点并不让人意外,而刘邦明确分工,眼光独到的将萧何重要性提升,甚至立国之后将之列为第一功臣,所以说项羽失败,刘邦取得天下是在情理之中。

总而言之,范增的确是一个顶级人才,项羽重用范增的话,应该会对战局有一定的改观,恰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反过来说就是项羽重用范增,有可能最终与刘邦对峙,楚汉并列存在下去。问题在于,范增年纪太大,萧何、张良、陈平等人风华正茂,因此范增去世之后,刘邦集团还是占据绝对的智力优势,因此最终项羽应该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

参考资料:《史记》等

标签: 项羽范增刘邦萧何张良秦国

更多文章

  • 范增论:时机,更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项羽,三毛,刘邦,高帝,范增论,历史故事

    苏轼〔宋代〕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真正的智者。刘邦这家伙就行,往往在间不容发之际,做出正确判断并立即执行。范与项,死得不冤。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

  • 宋代苏轼的《范增论》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茶,苏轼,刘邦,三毛,宋代,北宋,范增论,弦乐器,霸王项羽,中国传统音乐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

  • 《楚汉之争》之范增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范增,项羽,张良,英布,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

    项庄拔出宝剑上前舞动起来,钟离昧,英布,季布,虞子期纷纷叫起赶来,刘邦正要饮酒突然看到项庄的宝剑向自己刺了过来,他惊慌失措的将酒杯扔下躲到了桌子下边,项庄见此当即便将宝剑刺向了刘邦,只听铛的一声项庄的宝剑被人给挡了回来。项庄抬头看到项伯挡在了刘邦的生前他向众人说道我侄子一人独舞难免有些孤独,我来陪他

  • 《楚汉之争》之范增献计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范增,项羽,项梁,陈胜,吴广,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

    项羽将桓楚,英布带回来后便独自一人前去拜见项梁,他听到众人说陈胜逝世的消息不由得心中一惊,范增见此急忙上前说将军可是因为陈胜的事情而忧心吗,项羽说你怎么看出来的,范增说现在天下的事情再也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了,项羽说你既然有这眼界自然也有计策教我了,范增说你只要肯听我的鼎定天下也不是什么难事。项羽听范

  • 刘邦送给范增玉斗暗藏杀机,范增挥剑砍碎,堪称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解密标签:刘邦,范增,范增玉,项羽,鸿门宴,张良,汉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器始终都是美好的代名词,正所谓“君子如玉”。历史研究表明,玉器在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代表礼制,所以不同的玉器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鸿门宴中刘邦以玉赠项羽和范增,但项羽收下了,而范增却将其砍碎,这究竟是为何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为何古人背上长一个疮就必死无疑,范增刘表死于此病,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食外高人标签:范增,刘表,刘邦,徐达,三毛,必死,三国,汉朝,努尔哈赤,霸王项羽

    为什么古人背上生疮必死,范增刘表就是死于这种病,原因很简单。文化,感受不同时代的背景。疮,本义是指皮肤上长出小米粒状的疙瘩,引申为皮肤肿胀溃烂的病症。现在看来,疮只是小病。但在古代,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尤其是背疮、斩首疮,很多名人都因此而死。项羽的第一任顾问范增,被项羽尊为“亚洲之

  • 亚父范增是被气死的吗?还是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范增,项羽,刘邦,楚怀王,张良,三毛

    范增是项羽身边最重要的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他也是楚军中,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向项羽提出最正确意见的一个人。范增随项羽来到咸阳,看到贪财好色的刘邦在咸阳城里,既没有拿走多少财宝,也没有临幸那些宫里的美女。就对项羽说,刘邦这个人看来志在天下,我看他身上有一种龙虎之气,咱们要赶紧趁这个机会,把他消灭掉。于

  • 范增能力到底有多强?假如项羽听从范增建议,还会出现楚汉争霸吗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范增,项羽,刘邦,楚怀王,项梁

    人们注意到,范增有先见之明地指出:未来跟项羽争天下的就是刘邦,但是没看到项羽跟范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范增的短板。实际上,项羽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范增,二人关系也远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融洽。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听从范增的建议,刘邦也不会遇害,因为范增和项羽都做不到,对已经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的刘邦下手!所以,

  • 项羽的亚父范增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奶思兔米鱿标签:项羽,范增,项梁,秦朝,汉朝,魏无忌,楚汉战争,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项羽的亚父范增是怎么死的?范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将领,他是项羽的亚父,与项羽共同参与了楚汉战争。然而,范增在楚汉战争中的死因备受争议,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下面将详细介绍范增的生平及死因。一、范增的生平范增是项羽的亚父,出生于沛国(今江苏徐州)。他年轻时曾拜在魏公子禽和项梁的门下学习军事,后来

  • 《楚汉之争》之范增离去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范增,虞姬,军师,三毛,钟离昧,楚汉之争,霸王项羽

    范增对项羽顺将军再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的,项羽生气的说亚父我不是和你说了吗这件事你最好不要管我自有主张,范增听完这话悲伤的说看来大王是觉得我老迈无用了,项羽笑着说亚父你不用多想我只是最近心情不好你先回去休息吧,范增无奈只能离去。虞姬富项羽说你何必这样对待亚父呢,项羽说项庄和我说亚父在我身边布置了很多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