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始皇到死都没有立太子,所以被赵高钻了空子,立了胡亥为太子。胡亥为了消除潜在的皇帝位的威胁,派人矫诏命令扶苏自杀了。
一,扶苏“不类”秦始皇,秦始皇还是把他当做继承人来培养
秦国本来就是周朝的诸侯国。与秦国并列的诸侯国上几百个,但是到了秦国称秦王的时候已经只有大大小小十几个诸侯国,其他的诸侯国差不多玩完了。这些破家亡国的诸侯国,多数是内乱引起而力量衰弱被邻国兼并的,而内乱的原因是诸侯王的女人多,儿子多,为争夺王位继承人而造成的。这种事,秦王嬴政是看多了。秦王嬴政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秦王嬴政的弟弟成蛟,他母亲赵太后与嫪毐生的两个弟弟,都想夺嬴政的太子位。被秦王嬴政给消灭了的。秦始皇对此深有体会。所以,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他就没有过早地立继承人。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又没有名份。就没有其他大臣的拥护。扶苏在一定程度了产生了自卑心,觉得自己被父亲秦始皇抛弃了。这是扶苏不自信。这对后来发生的事情,卒然之间就盲目地相信了胡亥使者的鬼话。
二,扶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秦始皇的策略不合拍,秦始皇强硬,扶苏仁弱
秦始皇本来是把扶苏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的。秦始皇对一般反对自己的人还是比较宽容的。但是在根本问题上,秦始皇刚愎自用也是出了名的。
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无得,还被术士议论。秦始皇大怒,要把这些人都杀掉。扶苏不忍了,就出来替读书人说话。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这是两个问题,一是扶苏替卷入这场灾难都读书人求情,二是反对秦始皇过度调发民众地开发边疆。
秦始皇大怒,认为儿子同自己对着干,把扶苏“发配”边疆,意思是你替他们求情,朕就成全你,你去边疆吃风沙过过苦日子吧!
三,远离首都,使扶苏在关键时刻不得在秦始皇身边把控局势
秦始皇还认为扶苏在他身边,如果再犯错误,御史使用会使用法律治扶苏的罪,那扶苏今后如何服众而当太子再继承皇帝位呢?秦始皇为了保全儿子的“清白”,把扶苏赶到了北方军队去锻炼生活。
秦始皇这样做也有道理,蒙恬是忠臣,蒙恬也就是扶苏的老师。秦始皇这样做是有深刻意思的。他是在以其他方法培养儿子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扶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上是有功于读书人的,后来的读书人对扶苏的遭遇予以了巨大的同情。这其中就有读书人对扶苏的优化,把秦朝的灭亡都推给胡亥,赵高,李斯了。
其实,扶苏不审时度势,错失了留在权力中心的首都,结果被赵高利益空隙,把原本属于扶苏的地位改给了胡亥。
秦朝的灭亡,扶苏其实是有责任的,他不该轻信胡亥使者的话而自杀。他在位,成了秦二世,秦朝可能就不会灭亡得那么快。
四,另一方面,扶苏在蒙恬身边是个监军,权利很大的,如果带军问罪于三个篡逆者,会得到军队的支持的
长城军团司令是蒙恬,扶苏却是皇帝的代表。蒙恬的三十万军队,不是蒙恬说了算的,而是要经过皇帝的代表同意后,才能调动。扶苏没有考虑到自己肩膀上的重任,这是扶苏渎职。
赵高、李斯、胡亥就是把假诏书发出了后,天天胆战心惊,驾驶着铜马车拖着秦始皇的尸体绕来绕去地走。就是害怕扶苏部接受诏书,带兵前来问候这三个起草假诏书的家伙。
但是,扶苏接了使者的赵诏书后,扶苏是“泣”,固然,老子死了,儿子哭是应该的。儿子一看父亲要他死,扶苏也认为是应该的。扶苏受的教育可能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有臣死,臣不得不死”?扶苏的判断意识实在是太片面了。扶苏就准备去死了。
蒙恬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怀疑一个使者带来一卷诏书就要长城军团的监军,皇帝的长子,百官民众所称道的扶苏去死。而且皇帝到底死没有死,还不知道,万一是假的怎么办?
蒙恬对扶苏说,应该想办法核实一下诏书的真实性,不可能就这样把国家托付给你的重任抛开了。
但是扶苏不听。以他简单的那点愚忠愚孝,把国家托付给他的重任扔了。
扶苏就自杀了。监军都自杀了,说明这诏书就是真的了。胡亥赵高是要杀扶苏和蒙恬的。扶苏已经死了,使者逼迫蒙恬自杀,但是蒙恬不想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坚持要再问清楚以后再死不迟。使者没有办法,把蒙恬关押起来。
扶苏一死,胡亥,赵高,李斯是“大喜”,直接拉着秦始皇回咸阳,再替秦始皇发丧。
可以说扶苏的软弱无能和不听蒙恬的忠言,使胡亥赵高李斯的阴谋诡计得逞。然后,然后就是两三年后,秦朝灭亡了。
扶苏到底是“扶不起”,他辜负了乃父对他的培养,秦始皇地下有知会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