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扶苏继位,有蒙恬辅佐,秦朝还会不会灭亡?

如果扶苏继位,有蒙恬辅佐,秦朝还会不会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说观 访问量:352 更新时间:2024/2/12 21:54:17

众所周知,秦王朝是亡于秦二世胡亥,主要原因是胡亥昏庸无知,赵高掌握实权,实行苛政所致。而公子扶苏素闻贤明,又是秦始皇病逝前认可的继承人,如果扶苏继位,再加上蒙恬的辅佐,秦朝还不会灭亡呢?

可能有人认为扶苏太过软弱,即便就是做了皇帝,也改变不了秦朝灭亡的命运。软弱的说法大概是因为扶苏看见赐死诏书后并没有任何抵抗,便立即自杀了,而扶苏手中有北方三十万边疆大军,是有能力反抗的。但扶苏选择自杀并不是他软弱,而是因为不得不死。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扶苏为什么会自杀。

扶苏自杀并非软弱,而是因为不得不死。

首先扶苏身在上郡,当时并不知道父亲病逝的消息。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后,丞相李斯担心秦始皇的诸位公子会争夺皇位,从而引发朝野动荡,于是便立即封锁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只有赵高和秦始皇身边的几个亲信宦官知道,就连一起跟随秦始皇巡游的群臣都不知道皇帝已经去世。

虽然赐死扶苏的诏书是赵高和丞相李斯一起伪造的,但远在上郡的公子扶苏并不知道赵高等人的密谋,因此这封盖有皇帝玺印的诏书便和真的一般无二,等同于秦始皇下的命令,没人敢违抗,也反抗不了。这点可以从蒙恬劝说扶苏时的情景得到论证:

《史记》记载:“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大意是说,使者到达上郡下达赐死扶苏和蒙恬的诏书后,蒙恬就对赐死诏书感到了怀疑,因为皇帝没有立下太子,让扶苏担任三十万大军的监军是天下重任,现在派使者前来下达赐死诏书,可能存在虚假情况。蒙恬便建议扶苏再请示一下,得到确定回答后再自尽也不晚。

以此可见,蒙恬虽然对这封赐死诏书感到怀疑,但也不敢违抗秦始皇的诏命,只是建议扶苏再请示确定一下,如果秦始皇真要赐死公子扶苏,蒙恬也不敢从中阻拦,即便他是秦始皇最为宠信、倚重的大臣之一。

其次是赵高、李斯、胡亥已经决定篡位,并一同商议制定了计划。既然决定要除掉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就不可能想不到会面临的问题,以及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赐死扶苏和蒙恬的理由也很充分,“是以扶苏为人子不孝,蒙恬为人臣不忠”。

《史记》记载:“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要是扶苏和蒙恬不肯自杀,或者反抗怎么办?赵高等人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便让胡亥的亲信门客担任使者。而且一到达上郡,使者便立刻解除了蒙恬的兵权,“以兵属裨将王离”,将军队交给了副将王离,为的就是能顺利除掉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

蒙恬没有了兵权,也就失去了反抗的资本,即便他想帮助扶苏也无法做到。而蒙恬也因为不肯自杀被使者让司法官吏关押了起来。如果扶苏和蒙恬能提前得知秦始皇病逝的消息,或许还能反抗,但秦始皇去世后,消息立马就被丞相李斯封锁,为此给赵高的篡位计划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最终扶苏看到赐死诏书后哭了起来,可能哭泣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他再也没机会成为太子,用他的理念治理天下,他不甘心,但是却无法改变这一切。扶苏已经想到了结果,不自杀又能怎么办呢?与其被使者逼迫,屈辱而死,倒不如按照诏书之命,自杀了结。

而且赵高对扶苏的评价很高,“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一位刚强坚毅且威武勇猛的公子,又怎么可能软弱无能呢?

那么如果扶苏继位,加上蒙恬的辅佐,秦朝还会不会灭亡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推测,只要了解秦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和扶苏的执政理念,以及政治才能即可。

可能有网友会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既然有“如果”这个词语,那就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历史本就比较枯燥乏味,要是从其他角度来了解历史,解读历史,或许有不一样的见解,能对已有史料的不解之谜,起到论证作用,也可以增加一些乐趣和不同的观点。

话不多说,我们接着推测。虽然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是死在赵高、胡亥等人手中,但并不是扶苏和蒙恬的能力不行,而是赵高等人狼子野心,反叛君主,赵高和胡亥不仅害死了扶苏、蒙恬等公子大臣,还使秦朝走向了不归路,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众所周知,秦王朝是亡于秦二世胡亥手中,那么秦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又为什么会灭亡得那么迅速?

虽然秦朝是亡于秦二世胡亥,但实际上秦始皇在位时期,已经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并且经过多年的战火,天下早已创伤累累、一切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天下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秦始皇应当集中精力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比如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等,尽快安抚天下人心。

但秦始皇称帝后,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并向全国征发了大量百姓,大兴土木工程,如陵寝、阿房宫等,以及巨大的国防建设,如长城,灵渠、秦直道等。并不是说建设这些大型的国防工程有错,相反确实有利,但是急政会激化了社会矛盾,失去民心。

据估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人口大概不到两千万,而服兵役、劳役的人就超过了两百万,占了壮年男子三分之一还要多。天下人心还未安定,大量的百姓就被迫去修筑大型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此举背离了天下人心,因此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也为秦王朝的倾覆埋下了隐患。

在秦始皇在位时,秦王朝的统治就已经处于崩溃,只不过由于秦始皇以及开国大臣都还健在,百姓不敢和朝廷对抗,只能期待新继位的皇帝能多为天下百姓着想,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却进一步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不仅继续向全国征发了大量的农夫修建皇陵和阿房宫,而且百姓的赋税也日益沉重,刑罚也越来越严厉。在苛政之下,百姓的困苦达于极点,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致使秦王朝迅速灭亡。

以此可见,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在于失去了天下民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秦二世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如果公子扶苏能改变这种现状,很大可能就不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那么扶苏能不能改变已有的现状,从而避免秦朝的覆灭呢?

根据已有史料记载,扶苏很重视天下人心。虽然史料中对扶苏的记载并不多,但其中有一段记载就表明扶苏很重视天下人心,并且具有政治远见:

《史记》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在“坑儒”事件发生前,扶苏曾劝谏过父亲。大意是说:天下刚刚平定,天下百姓还没有安定,如今用残酷的刑罚来惩治歌颂和效法孔子的儒生,会使天下百姓不安。比起数百万的兵、劳役人数来说,坑儒事件仅四百六十余人,但扶苏也不想父亲因为惩治这些人,让天下人心中产生不安。

以此可见,扶苏对于秦朝的整体局势很了解,有大局观和政治远见。虽然史料中并有记载扶苏是法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但可以肯定,扶苏很重视天下百姓。以扶苏劝谏坑儒一事来看,又如何看不出大量的兵役、劳役才是秦王朝存在的主要隐患。

而且扶苏信任人又善于激励士人,不像他父亲秦始皇性格多疑、且独断专行。相信秦朝不乏一些具有大才的臣子,难道其中就没有一人能看出秦朝已经存在的危机吗?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劝谏秦始皇呢?李斯辅佐秦始皇定天下,不可谓不智,深受秦始皇信任,被任命为丞相,但他依然没有进言劝谏。

如果扶苏继位,很可能会任用蒙恬为丞相,下放行政、军事、财政等大权,用有才能的人来担任要职,让这些人来辅佐他更好地治理国家,而不是像秦始皇那般,无论大小事全都由他一个人决断,大臣沦为执行命令的机器,虽然博士有七十余人,但不受重用,基本上都是一些无实权充数的官员。

以扶苏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远见来看,秦朝的国策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扶苏可能会减少征发兵役、劳役的数量;减轻赋税;改变律令,减轻刑罚、减少酷刑等等,并安抚天下人心,从根本上解决秦朝所存在的隐患,从而避免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的。

军事方面有蒙氏、王氏家族坐镇,即便局部有小规模的起义也不用担心,而且扶苏继位,有蒙恬、蒙毅冯去疾冯劫等大臣辅佐,驻守南方百越的任嚣赵佗也不会割据称帝,脱离秦王朝的统治。

因此,如果扶苏继位,有蒙恬等大臣辅佐,秦王朝起码在扶苏在位时很难灭亡,如果扶苏在位时间够久,在扶苏的治理下,可能会使天下百姓逐渐认可接纳了新生的秦王朝,百姓对秦朝有了归属感后,秦王朝可能也会成为一个长久王朝。

结语:

公子扶苏贤明、信任且善于激励士人,并具有政治远见。蒙恬天资聪颖,自幼熟读兵书,有很高的军事素养,后收复河南失地,使匈奴南下不敢牧马,从此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反观胡亥和赵高这对组合,胡亥昏庸无知,赵高奸诈,只顾眼前利益,贪恋权势,结党营私,苛政之下,最终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可以说扶苏和蒙恬这对组合,要比胡亥和赵高的组合强很多,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两人继位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秦朝时期著名的方士侯生和卢生说秦始皇生性刚毅残暴,可能长子扶苏继承了刚毅的优点,而少子胡亥却只继承了残暴的缺点,因此在秦二世残暴的统治下,最终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更多文章

  • 大秦帝国的太子爷扶苏到底死没死?大家发挥想象力都来推测一下呗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扶苏,秦二世,赵高,嬴政,李斯

    公元前221年,不可一世的秦王嬴政举秦国举国之兵力,任大将王翦为将军,兵发楚国,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最后之战,在经过短短几年的鏖战之后,终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俘获了楚怀王,楚国灭亡,嬴政终于扫清了他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块绊脚石,得偿所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朝代-秦朝。并给自己封号为“始皇

  • 闲聊强汉(伍章)赵高矫诏赐死扶苏蒙恬,他们为何甘愿选择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扶苏,赵高,蒙恬,嬴政,蒙毅,秦二世

    秦始皇嬴政在巡游天下的过程中突然病重而死,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矫诏杀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把秦朝带上了灭亡的道路。这段历史在秦汉之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秦朝陷入乱局,由盛到衰的开始。记载这些事情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在《史记》的相关章节中查到,可是其中隐藏的种种疑惑却难以解释。千百年来,历朝历

  • 为何陈胜吴广起兵,要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项燕,苏和,秦国,扶苏,先秦,公子扶,陈胜吴广,汉高祖刘邦

    陈胜吴广之乱始于公元前209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06年。该叛乱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而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则是该的一项重要策略。那么,为何陈胜吴广要这么做呢?我们先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秦朝当家时,秦的行为越来越残暴,农民的受害很深。而陈胜吴广之乱,就是在这种背景

  • “扶苏不死,大秦不亡”,有道理吗?

    历史解密编辑:漂江孤影标签:扶苏,嬴政,秦二世,赵高,蒙恬,秦国

    秦王嬴政,承袭秦国历代先君之夙愿,在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克服了无数次艰难险阻之后,终于实现了大一统,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然而,辉煌的秦朝只延续了14年就灭亡了。关于秦朝的灭亡,存在着一种"扶苏不死,大秦不亡"的看法。被寄予厚望的皇长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嫡长子,他的名字取自《诗经》,是古

  • 公子扶苏实是愚忠之人!他如果不死,秦国能延续国祚吗?

    历史解密编辑:手腕绣花吗标签:秦国,先秦,周朝,秦二世,公子扶苏,秦始皇嬴政

    若论历史上第一“冤枉”之人,那一定是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但却生就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这其实是不为“帝王之首”的秦始皇所喜欢的

  • 扶苏被逼自尽,是什么让他不求生机?

    历史解密编辑:安静的翻阅标签:扶苏,嬴政,蒙恬,秦二世,秦国,赵高

    扶苏被逼自尽,是什么让他不求生机?爱生活的小温2022-09-2821:49辽宁关注扶苏被逼自尽,是什么让他不求生机?他年轻的时候,读过秦国的历史,为秦始皇一统天下而震惊,为秦国二代的残暴而愤慨,长大后,他看到了秦代的历史,感慨着秦朝的权势,为自己的盛世感到惋惜。最郁闷的,莫过于公子扶苏了。如果扶苏

  • 扶苏身边有蒙恬和秦军,为什么看到圣旨就自杀了,不怀疑诏书真假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扶苏,蒙恬,嬴政,秦王,秦二世,赵高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始皇到死都没有立太子,所以被赵高钻了空子,立了胡亥为太子。胡亥为了消除潜在的皇帝位的威胁,派人矫诏命令扶苏自杀了。一,扶苏“不类”秦始皇,秦始皇还是把他当做继承人来培养秦国本来就是周朝的诸侯国。与秦国并列的诸侯国上几百个,但是到了秦国称秦王的时候已经只有大大小小十几个诸侯国,其

  • 《史记》为啥从未提及秦始皇的皇后?扶苏、胡亥的生母又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嬴政,秦二世,扶苏,赵姬,吕不韦,秦宣太后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出现让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在他之后的历代君王都沿用了他所创立的皇帝称号,让无数的人为了这个位置而疯狂。而除了皇帝之外,那么最珍贵的身份应该就是皇后了。但是奇怪的地方出现了,在历史上只有关于秦始皇的记载,而没有关于谁是他的皇后的记载。大家都只知道扶苏和胡亥的父亲是

  • 秦始皇为何要将扶苏发配边疆?究竟是为了锻炼还是另有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嬴政,扶苏,蒙恬,匈奴,秦国

    秦始皇为何要将扶苏发配边疆?究竟是为了保护还是锻炼?随着最近重温了一遍《大秦赋》,秦朝的历史仿佛又重现在眼前,今天我们要讲的历史恰恰正是发生在秦朝的事情,我们对秦始皇都不陌生,而扶苏正是秦始皇的大儿子,就讲一下秦始皇当初将扶苏发配至边疆究竟是为了保护他还是锻炼他呢。纵观历史,秦朝可以说是为后世做了重

  • 蒙恬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蒙恬,扶苏,秦二世,蒙毅,嬴政,赵高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当时手握长城部队30万精锐秦军的蒙恬和扶苏,在朝掌朝政大权的蒙毅都不反抗呢?而是都束手就擒呢?假如他们一内一外联合起来的话,大致上也不会有胡亥和赵高什么事啦。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发现很多的答主说了一堆,说什么不是蒙毅想反但没有兵符调动不了军队,又说什么因为扶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