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闲聊强汉(伍章)赵高矫诏赐死扶苏蒙恬,他们为何甘愿选择自尽?

闲聊强汉(伍章)赵高矫诏赐死扶苏蒙恬,他们为何甘愿选择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2143 更新时间:2024/2/12 21:54:21

秦始皇嬴政在巡游天下的过程中突然病重而死,赵高胡亥李斯合谋矫诏杀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把秦朝带上了灭亡的道路。这段历史在秦汉之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秦朝陷入乱局,由盛到衰的开始。记载这些事情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在《史记》的相关章节中查到,可是其中隐藏的种种疑惑却难以解释。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历史学家都在探讨这其中到底放生了什么。为什么赵高等人仅凭一道矫诏就扭转了秦朝的政局?而手握重兵的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丝毫不怀疑诏令的真假,心甘情愿的选择了自尽?

千百年来,研究秦汉史学的学者都为公子扶苏和蒙恬的自尽表示遗憾。有很多人认为,他们两人若不自尽,选择起兵造反,秦国绝不会历经二世而亡。从当时秦国的政局来看,这种情况是可能存在的。然而历史不容假设,这样的既定事实,决定了秦朝走向灭亡的必然。

虽然大家对扶苏和蒙恬的死表示遗憾,但后世史学家也给他们的选择做出了很多合理或者不太合理的解释。这些解释源自于包括《史记》在内的各种历史典籍,可其中也有不少矛盾之处。在我看来,不论是说扶苏懦弱愚孝的,还是说蒙恬怕连坐到家族的,这些说法都存在很大疑点。

如果将我们带入到那个历史环境中,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却发现上述两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违背了人求生的本能,只不过是为结果强行找个理由而已。这些理由要么是主观臆测,要么是牵强附会,基本上站不住脚。我认为,分析和研究这段历史应该从长计议,站在整个秦朝历史的角度上看问题,才能合理的解释事情发生的原由。在查阅了关于秦朝的一些资料,以及相近的战国时代的秦国史料后,我们发现整个事件极可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政治误判。而赵高利用这种不对称的信息状态,忽悠蒙骗了扶苏和蒙恬。

事情发生在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过程中,出发时安排了丞相李斯跟随,大臣冯去疾留守咸阳处理朝政。除此之外,秦始皇还让上卿蒙毅和中车府令赵高随行,却没有安排次子胡亥跟随。直到临出发前,胡亥一再请求,秦始皇才答应了他。秦始皇巡游天下的目的,一方面是查看天下一统和郡县改制后的秦国,另一方面也是祭拜舜帝、夏禹这些先贤,以显示自己始皇帝的丰功伟绩。这些事情之前秦始皇干过四次,第五次只是换了路线而已。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在返程的徒中秦始皇突然生病,打乱了原本的计划。

秦始皇生病后做出了两个行动,这两个行动直接给赵高留下了篡权的机会。首先,秦始皇派上卿蒙毅去祭祀山川河岳,祈求自己的病早日康复。然后,他又写了一封信给扶苏,让他将兵权交还给蒙恬,南下接应返程的队伍。这封信有着遗书的成分,内容包含秦始皇对自己去世后的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扶苏主持葬礼,将秦始皇的遗体送入即将完工的陵墓,然后接替秦朝皇帝的位置。这封信写好后被交给了赵高,并没有立刻发出。实际上秦始皇还没有病重到不能处理政务的程度,这种有遗诏性质的信件也不能乱发。

这里面秦始皇犯了两个错误,直接导致了他去世后局面的失控。首先,他选择将遗诏作为信件交给赵高秘密保存,而不是直接给扶苏下达接应的诏令。这么做造成了扶苏和赵高的信息不对称,给赵高矫诏蒙骗扶苏和蒙恬留下机会。其次,他派出上卿蒙毅去祭祀山川河岳,使得自己身边的所有话语权归于赵高一人,也给赵高独揽整个巡游队伍大权创造了便利。这个便利为赵高、胡亥制造沙丘之乱提供了很大的机会。而秦始皇的这两个行为都忽略了扶苏和赵高的矛盾,也没有对自己身后事进行充分的评估。

蒙毅和赵高都是秦始皇身边的近臣,掌管了秦始皇生活和起居的重要事务,也是掌握着整个外出巡游的队伍。这两人却有分属于两个阵营,蒙毅支持扶苏,赵高支持胡亥。秦始皇对这两人非常信任,尤其是对蒙毅。他不仅给了蒙毅上卿的地位,还在巡游过程中与蒙毅同车而行。

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因焚书坑儒的事情与扶苏闹了矛盾,把扶苏派到北边去跟着蒙恬修长城,说明扶苏已经丧失了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实际上这是断章取义。秦始皇把扶苏派到北边修长城,只是防止扶苏干涉他处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矛盾,并不是对扶苏本人有什么严厉的惩罚。

秦始皇和扶苏发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是焚书坑儒,本质上是围绕的秦朝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展开的。法家弟子们提出了郡县制的管理模式,得到秦始皇的支持。儒家弟子们要延续孔子的理想,恢复周礼的分封制。两种制度关系到秦国和原东方六国贵族的利益,自然争斗激烈。作为儒家弟子的扶苏在这方面与父亲发生了矛盾,秦始皇用权势强行压下,以焚书坑儒来解决问题。扶苏表示强烈反对,秦始皇为了儿子不再掣肘自己,干脆把扶苏赶到北边去修长城。可是就父子关系,以及秦朝储君的继承关系而言,扶苏并没有失位。

首先,扶苏去修长城,但却掌握着三十万军队的兵权,大将军蒙恬都只能做副手。以秦始皇的性格,如果真要派使扶苏,绝不会给他掌握军权的机会。其次,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交好,两兄弟一文一武掌握朝中大权,支持扶苏为秦朝储君,这是天下皆知的。蒙毅为了支持扶苏,直接找秦始皇告胡亥的状。蒙恬甚至以违反军令的理由要处死赵高,后来秦始皇出面说情,赵高才逃过一劫。秦始皇把蒙毅留在身边一起巡游,显然是保持着对扶苏的关注。第三,扶苏是丞相李斯的女婿,秦始皇让李斯统领朝政,也是对扶苏的信任。

因此只要蒙毅在秦始皇身边,赵高就不能左右秦始皇的决定。只要李斯还能在朝中发声,秦朝的文武都是支持扶苏的。这是当时政治环境下,秦朝内外的一种默契。然而秦始皇的错误行为破坏了这种默契,给赵高制造出不对称优势信息的机会。

秦始皇去世后,蒙毅在外面祭祀山川河岳,返程的巡游队伍被赵高所掌控。赵高既可以压下秦始皇的遗诏不发,也可以联合胡亥发矫诏,还可以利用巡游队伍的权力逼迫李斯站队。李斯虽然是丞相,但按照秦朝制度军权在太尉和将军们手里。蒙毅不在,大权归于赵高,李斯为了自保在矫诏上附属签名也是迫不得已。

扶苏和蒙恬在北边修长城,对于秦始皇巡游队伍发生的事情一无可知,信息严重的不对称。蒙毅在半路离开巡游队伍,很可能被认为是扶苏失势的表现,扶苏因此也认为自己受到父亲的猜忌。而矫诏上又出现了李斯的附属签名,也可能被扶苏误认为是秦始皇绝定废除自己的诏令。扶苏和蒙恬并不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他们还以为这是秦始皇亲自下达的诏令,自然绝对威力强大。而秦朝的连坐制度,让他们也不敢反抗。毕竟家小都在咸阳,手里只有三十万军队,这还不足以推翻秦朝,他们只有选择牺牲自己,保护家小。

虽然《史记》上描述了很多赵高劝说李斯的文字,但这些都不太站得住脚。毕竟李斯是扶苏的岳父,即便以后地位不如蒙恬,但丞相之位是稳当的,他没有必要为了两句言语挑拨就倒戈相向。而且倒戈相向对他并没有好处,况且他的儿子李由也在扶苏下面带兵打仗呢。我认为李斯的选择是为了保命而迫不得已,他是希望扶苏和蒙恬起兵的。可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他在矫诏上的附属签名却给了扶苏错误的信号,这个信号导致了扶苏自杀。扶苏死后,虽然蒙恬将信将疑,但却得不到秦始皇的回应,也被信息所误导,选择了自杀保家。最可悲的是,他们两人到死都不知道秦始皇已经先走一步了。

标签: 扶苏赵高蒙恬嬴政蒙毅秦二世

更多文章

  • 为何陈胜吴广起兵,要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项燕,苏和,秦国,扶苏,先秦,公子扶,陈胜吴广,汉高祖刘邦

    陈胜吴广之乱始于公元前209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06年。该叛乱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而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则是该的一项重要策略。那么,为何陈胜吴广要这么做呢?我们先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秦朝当家时,秦的行为越来越残暴,农民的受害很深。而陈胜吴广之乱,就是在这种背景

  • “扶苏不死,大秦不亡”,有道理吗?

    历史解密编辑:漂江孤影标签:扶苏,嬴政,秦二世,赵高,蒙恬,秦国

    秦王嬴政,承袭秦国历代先君之夙愿,在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克服了无数次艰难险阻之后,终于实现了大一统,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然而,辉煌的秦朝只延续了14年就灭亡了。关于秦朝的灭亡,存在着一种"扶苏不死,大秦不亡"的看法。被寄予厚望的皇长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嫡长子,他的名字取自《诗经》,是古

  • 公子扶苏实是愚忠之人!他如果不死,秦国能延续国祚吗?

    历史解密编辑:手腕绣花吗标签:秦国,先秦,周朝,秦二世,公子扶苏,秦始皇嬴政

    若论历史上第一“冤枉”之人,那一定是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但却生就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这其实是不为“帝王之首”的秦始皇所喜欢的

  • 扶苏被逼自尽,是什么让他不求生机?

    历史解密编辑:安静的翻阅标签:扶苏,嬴政,蒙恬,秦二世,秦国,赵高

    扶苏被逼自尽,是什么让他不求生机?爱生活的小温2022-09-2821:49辽宁关注扶苏被逼自尽,是什么让他不求生机?他年轻的时候,读过秦国的历史,为秦始皇一统天下而震惊,为秦国二代的残暴而愤慨,长大后,他看到了秦代的历史,感慨着秦朝的权势,为自己的盛世感到惋惜。最郁闷的,莫过于公子扶苏了。如果扶苏

  • 扶苏身边有蒙恬和秦军,为什么看到圣旨就自杀了,不怀疑诏书真假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扶苏,蒙恬,嬴政,秦王,秦二世,赵高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始皇到死都没有立太子,所以被赵高钻了空子,立了胡亥为太子。胡亥为了消除潜在的皇帝位的威胁,派人矫诏命令扶苏自杀了。一,扶苏“不类”秦始皇,秦始皇还是把他当做继承人来培养秦国本来就是周朝的诸侯国。与秦国并列的诸侯国上几百个,但是到了秦国称秦王的时候已经只有大大小小十几个诸侯国,其

  • 《史记》为啥从未提及秦始皇的皇后?扶苏、胡亥的生母又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嬴政,秦二世,扶苏,赵姬,吕不韦,秦宣太后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出现让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在他之后的历代君王都沿用了他所创立的皇帝称号,让无数的人为了这个位置而疯狂。而除了皇帝之外,那么最珍贵的身份应该就是皇后了。但是奇怪的地方出现了,在历史上只有关于秦始皇的记载,而没有关于谁是他的皇后的记载。大家都只知道扶苏和胡亥的父亲是

  • 秦始皇为何要将扶苏发配边疆?究竟是为了锻炼还是另有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嬴政,扶苏,蒙恬,匈奴,秦国

    秦始皇为何要将扶苏发配边疆?究竟是为了保护还是锻炼?随着最近重温了一遍《大秦赋》,秦朝的历史仿佛又重现在眼前,今天我们要讲的历史恰恰正是发生在秦朝的事情,我们对秦始皇都不陌生,而扶苏正是秦始皇的大儿子,就讲一下秦始皇当初将扶苏发配至边疆究竟是为了保护他还是锻炼他呢。纵观历史,秦朝可以说是为后世做了重

  • 蒙恬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蒙恬,扶苏,秦二世,蒙毅,嬴政,赵高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当时手握长城部队30万精锐秦军的蒙恬和扶苏,在朝掌朝政大权的蒙毅都不反抗呢?而是都束手就擒呢?假如他们一内一外联合起来的话,大致上也不会有胡亥和赵高什么事啦。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发现很多的答主说了一堆,说什么不是蒙毅想反但没有兵符调动不了军队,又说什么因为扶苏死

  • 秦始皇钦定扶苏接班?专家:司马迁用了一个障眼法,我们被欺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嬴政,扶苏,赵高,周朝,西汉,司马迁,秦二世,秦始皇

    在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意思是说秦始皇巡游暴毙后,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密谋更改诏书,立胡亥为帝,并赐死扶苏和大将蒙恬。长久以来,后人

  • 假如扶苏、蒙恬不自杀,而是举兵造反,他们能不能夺取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皇从珊奇闻谈标签:蒙恬,扶苏,赵高,赵佗,陈胜,皇位,先秦,秦朝,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假如扶苏和蒙恬不自杀,而是举兵造反的话,能不能够成功夺得皇位呢?如果仅仅是扶苏、蒙恬的军队与秦二世、赵高的军队打,扶苏和蒙恬是肯定能够打胜的。毕竟当时秦朝的军队只有两部分:一部分就是由扶苏、蒙恬率领的长城军;还有一部分则是由赵佗带领,在南方攻打百越的南征军。朝廷之中是比较空虚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