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历史上第一“冤枉”之人,那一定是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
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但却生就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这其实是不为“帝王之首”的秦始皇所喜欢的。
这时候,就显示出公子扶苏的愚忠了——
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而非秦始皇认为的“六合归一”。
他认为应该施行“仁”政,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扶苏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扶苏敏锐地看奥了帝国地危机,而且以“忠”为先,宁愿冒着失去秦始皇信任的巨大威胁,而犯颜直谏,终于被贬到上郡监蒙恬军,修万里长城。
可见,公子扶苏“忠”是真的“忠”,可惜直谏千古一帝,足见他情商之低,或可成之外“愚”。
扶苏第二次表现出他愚忠的,就是被赐死一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据传死前诏令扶苏即位,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对他们不利,于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以始皇身份赐死扶苏,扶苏遂自尽。
收到诏书的扶苏,显示出其愚忠的本性,本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规矩不知变通,更没有对诏书有半点心疑,而是立刻回到营中打算自杀。
扶苏对自己突然被赐死,完全没有任何怀疑,更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去详细了解事实如何?而是一心想着自杀。他的所作所为所想,都是为了讨秦始皇欢心,是典型的愚忠。
最终结果我们都已知道,公子扶苏不顾蒙括劝阻自杀,胡亥顺利即位,秦二世而亡!
可见,公子扶苏即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有勇敢直谏的能力,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其愚忠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注定他无法成为如秦始皇一样的雄略帝王。况且秦二世而亡也并非因胡亥一个所致,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因此,即使扶苏不死,秦二世而亡的命运也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