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砍成肉泥?孔子:是我害了他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砍成肉泥?孔子:是我害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粤姐说情感 访问量:1809 更新时间:2024/1/13 6:24:06

这一日,“小混混”子路又在孔子讲学的半道上拦住了去路,恶狠狠地说道:“大骗子,以后不准开讲座骗人,否则打掉你的门牙,割掉你的舌头。”或许子路自己都不会想到,他今后竟然会死于“孔子学说”之手,甚至被剁成了肉泥。

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黑转粉”例子了。后来的子路有多尊敬孔子,前期就有多看不上孔子。说起来,孔子当真是博学大家,生生地把自己的反对者变成“弟子粉”。

在遇见孔子之前,子路性格非常火爆,虽不是那种爱施暴者,却也不能用“礼”来形容这个人。子路来自鲁国,也就是其师孔子的故乡。鲁国人本性仁厚,对朋友非常讲义气,对长辈孝敬遵从。

早期的子路明显是不合群的,小时候家里贫苦,经常吃野菜充饥,长大成人后,小时候的痛苦经历始终不能忘怀。所以,他有事没事就爱在人前炫耀自己新得的“宝贝”,炫耀掩盖内心的自卑。

除去鲁国人豪爽的性格外,子路这个人非常爱嘚瑟。传闻他捡到了一顶雄鸡式样的帽子,就整日带着耍威风。不仅如此,他还佩戴有公猪装饰的宝剑,在市场来回晃悠。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倡导“仁义礼智信”,子路非常不喜欢孔子的学术,经常在大众面前顶撞孔子。据说严重的时候,子路还曾对文弱的孔子下过手,但是孔子并没有生气,反倒是觉得子路人品正直,收了他当徒弟。

跟随孔子学习的日子里,子路简直像换了一个人,再也没有从前的粗鄙不堪,渐渐成为大家敬仰的“孔门十哲”、“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心知诸多名誉皆来自孔子的悉心教诲,自然更是在内心尊敬孔子。

就是这样一个孔子的得意门生,却在卫国一次内乱中被击杀,硬生生被人砍成了肉泥。当追究子路的死因时,一个惊奇的发现:追究害死子路的“元凶”竟然是一顶帽子。

已经年过古稀的孔子听闻子路的死讯后,掩面痛哭道:是我害死了子路!

01,前期的子路非常看不惯孔子,甚至多次对孔子“动粗”

孔子是春秋时期最为博学的人,在世的时候就被封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有贤者之名有七十二人,子路便是这七十二人之一。

不仅如此,子路还是“孔门十哲”之一,这十人是儒家学术的杰出代表,受到后世儒家学派的敬仰。孔门十哲是孔子最早收的弟子,按类别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

子路师从孔子学习“政事”,这也是他非常喜欢的内容。

子路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战乱一直没有停息。受战争的苦,子路小时候生活得很艰难,他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保护更多人可以安全地生活。

虽然子路没怎么读过书,底子不好,但他并没有气馁,一直跟着孔子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子路长进很大,连孔子都称赞其可以掌管一国的政事了。

但是,谁又能猜到子路最初是一个“问题少年”。

子路出生在鲁国,自小家贫,年纪轻轻就跟着家中大人下田劳作。那时候,连普通家庭的小孩都没有条件上私塾,更不要说像子路这种家庭了。

缺乏知识教育长大的孩子,做事总是欠缺思量。

子路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长大,不识几个字的他倒是学会了吹牛皮。有可能是自小因为家穷,受到了旁人的欺负,长大后的子路,特别喜欢在外人面前显示他很有“钱”。

他做事非常鲁莽,不会迂回,常常得罪很多人,又因其脾气大,大家也都处处让着他,不敢得罪。长久下去,子路就变得很嚣张无礼,成了附近有名的混混。

子路做事鲁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他非常孝顺父母也是人人称赞的事实。

因为家里穷,平时都是靠吃野菜充饥。有一次,子路父母想吃大米饭,子路硬是翻过几座山去亲戚家借来了米下锅。

这个故事被写进我国传统“二十四孝”系列书籍中,成为影响后世年轻一代孝顺父母的重要典型。只可惜,子路的父母早早就过世了,只剩下子路一个人孤单地活着。

遇见师父孔子的那年,孔子正在鲁国开办讲演,推广自己创立的儒家学说,很多人钦佩他的学识,纷纷下跪拜他为师。长得人高马大的子路觉得这个跟自己年纪相仿的人,哪里有什么真本事,肯定是骗子。

子路这人平时除了爱显摆之外,还有一颗爱打抱不平的正义心。从此,他屡次三番地找孔子麻烦,当众拆台,还告诉大家不要相信孔子,他就是个骗子。

可是众人这些年都知道子路是什么样的人,其中还有被他欺负过多次的百姓,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人站在他这边。

眼看靠劝说无法让这些人远离孔子,子路就打起了一个“邪恶”的主意。

此后,在孔子讲学的路上,子路动不动就“劫人”,要求他离开这里,不要给大家灌输儒家思想。几次下来,就有了子路“施暴”孔子的传言,但具体子路有没有打孔子,并没有详细记载。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所以他并没有生子路的气,反倒是在知晓他孝顺父母这件事后,对他有很大的改观。自己的大弟子颜回,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总感觉欠缺点什么。

遇到子路之后,孔子终于明白颜回过于完美,所以看着没有感情,更像是一个机器。子路有暴脾气又有细腻的心,这正是孔子想要找的弟子。孔子不断地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化子路,最终使得子路甘愿追随他。

02,身正于行,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其“保镖”

跟随孔子学习后,子路改掉了一些粗鲁的坏习惯,但是率真的性格倒是没有任何变化,在众多学生中,他是特别的。孔子看惯了弟子们的“尊敬”,更加喜欢子路的爽直,有他在身边,时刻能保持清醒,子路也成为众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人。

一旦看到子路又选择武力解决问题,孔子也忍不住批评他的冲动,劝他跟其他师兄弟学习冷静处理事情。子路却认为自己的办法更好用,所以经常遭到孔子的斥责。

孔子也常常因未能改变他身上的野气而自责。

但子路的这份野气,又是在其他弟子身上看不到的,孔子又想保留这份“天真”。一旦自己犯错,按照其他弟子的性格,肯定没有人指出,但子路就不一样了,孔子很喜欢子路的坦诚。

后来因为孔子与季桓子产生分歧,越发的矛盾无法在鲁国安身,不得已只好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的旅程,和孔子一同出行的弟子中,就有子路。

孔子周游列国表面上看是将自己的思想传达四方,但其实质就是一种“销售”行为,有的国君愿意买账,孔子等人就成了贵宾,但有的国君不屑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等人还可能受到伤害。

路上的艰辛简直难以形容,他们不断地从这个国家到下一个国家,有时候吃饭直接在马车上完成。虽然孔子为人亲和,不愿与人争论,但有些人就是蹬鼻子上脸,不断散播孔子师徒的恶意谣言,这使得孔子周游列国之行更为艰难。

好在孔子有一个“好斗”的徒弟,子路但凡是听见谁说师傅的坏话,直接上去暴揍。几次下来,再也没有人胆敢对他们说三道四,子路成了整个队伍的“王牌保镖”。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03,孔子差点晚节不保?子路怒斥孔子的行为

孔子得益于子路的勇敢,周游期间行程还算是安全的。只不过路程中发生了一件涉及孔子人品的大事,使得师徒差点反目。

究竟是什么事情,使得孔子差点晚节不保?

孔子的第一站来到卫国,因为他在鲁国的工作成绩非常好,这件事也被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听说孔子来了,喜出望外的她不顾及自身形象,开开心心的宴请了孔子。

这位南子夫人原是宋国的公主,私生活放荡,性格也很腹黑。宋国公子朝在卫国做大夫,两个老乡“一见钟情”,经常私下见面。卫灵公知道后不但不阻止,反而变身“哨兵”,在妻子与公子朝私会时,在门外放哨。

卫灵公的儿子蒯聩知道后羞愧难当,联合家臣准备刺杀南子,为他的父亲把“绿帽子”摘下来。哪知事发,蒯聩只能逃亡宋国。卫灵公受到南子的蛊惑,将蒯聩的手下全部赶走了。

南子这人虽然风流,但是她特别喜欢有才学的人。

即使当时孔子都50多岁了,依然挡不住南子的倾心。眼看着孔子到了自己的地盘,南子想要孔子也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

得到命令的孔子师徒早早地来到皇宫,只见南子坐在正座之上,面前被薄纱隔住。古人特别讲究男女有别,连大夫问诊都得拿着丝线号脉,不得触碰女子手腕,更何况南子乃是一国主母。

子路刚开始心里还在想:这南子夫人并不像传言那般淫乱,做事还是非常讲究的。

可就当双方行礼时,子路就打了自己的脸。南子身上佩戴的饰品不断地发出清脆响声,这种场合下,如此动作,无异于勾引对方。奇怪的是孔子并没有马上走掉,反而装作无事继续宴会。

回到住处的子路觉得自己的师父堕落了,被妖妃南子勾去了魂魄,非常生气。他冲着孔子说了很多严厉批评的话,孔子眼看这个徒弟要“暴走”了,直接对天发誓:我跟她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否则就让老天爷来罚我。

见孔子指天发誓,子路的气愤才渐渐消失。其实,孔子这么做也是不得已,眼看自己跟鲁国闹翻了,现在也不能回去。要是能借助卫国,找到一条出路也未尝不可。

所以孔子一直忍着没有发作,就是看在南子受卫灵公的宠幸,想借助她跟卫灵公攀关系而已。眼看这条路走不通了,若是再见南子,肯定会得罪卫灵公,于是,在卫国待了10个月后,孔子离开了。

04,用生命践行“儒家学派”精神,影响后世2000余年

周游初期很不顺利,孔子心想这样四海为家也不是办法,好在现在有了一定的名气,干脆回鲁国吧,怎么说那里也是自己的老家。

当时鲁国的执政权在季家手中,子路跟着师父,也在鲁国季家做事,后来因为工作能力优秀,又调去鲁国大夫孔悝手下做事。但是子路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厄运正在悄悄赶来。

之前说到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与人私通,卫国太子蒯聩欲锄奸却没能成功,于是逃到了孔悝门下。当他听说自己的儿子成了卫国主君后,复仇的种子便种下了,蒯聩的姐姐也就是孔悝的母亲伯姬想要帮助蒯聩夺回王位。

但孔悝不想卷入这场战斗,一直没有答应母亲和舅舅的要求。这就引起了蒯聩的不满,他命人控制住孔悝,监禁起来。而远在城外的子路听说自己的主子被关押,顾不得自己逃生,直接回来请求放过孔悝。

蒯聩气急败坏,自己的外甥不向着自己,连一个手下也敢跟自己作对,于是,他派出石乞对战子路。面对比自己年轻、比自己强的对手,子路面不改色,一心一意救人。

打斗中,石乞击落了子路的帽子,子路心中一惊,想起了师父孔子曾经对自己的教诲:即使面临死亡,也要衣冠整洁。

于是他大声喊道:君子死,冠不免。

于是他暂时停止打斗,低头捡起帽子重新戴好。可敌人的刀却没有停止,子路就这样被砍成了肉泥。自己的主子没有救回来,反倒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得知子路的死讯后,孔子悲痛万分,一遍遍的强调是自己强行改变子路的思维,才导致今天的后果。从此,孔子再也没有吃过肉糜、肉酱食物,表达对弟子的怀念。

后记:

子路为正衣冠而死,实在是太憋屈了,这种行为放在现代,势必会受到大家的嘲笑。但是换种角度,子路在回去之前,是不是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呢?

子路为人忠义,追随孔子后从无二心,积极捍卫孔子的利益。所以,在面对死亡时,还在回想师傅的教诲,即使死也不能给孔子丢人。这一做法对后世儒家思想的传承影响很大,算是身体力行保护了师父的成果。

正因非常重视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孔悝被抓时,子路满脑子都是“仁义礼智信”,即使形单影只也要冲回去解救主子。或许他心里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根本救不出孔悝。之所以回去,就是为了践行自己作为“儒家学派”人的基本操守。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在不断的成长中被赋予各种价值和意义,所以死不可怕,怕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死。

被砍成肉酱的子路并不丢人,他用生命去证明的精神思想,让后世几千年敬仰!

注: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孔子姓孔吗?他的父亲是谁?孔子的母亲为何到死都不告诉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孔子,孔氏

    首先说明一点,孔子不姓孔,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这和现代的姓氏有所不同。在春秋战国之前,人的姓主要用来区别血缘关系,避免同姓结婚。不同的姓大致代表了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者崇拜的图腾。“氏”主要区别同一姓人,由于长期的繁衍生息,部落越来越大,然后分出许多小部落,为了便于区分于是产

  • 福建“特殊”村庄,当地有孔氏家庙,很多人还称自己是孔子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这知识有点意思标签:孔子,后裔,先祖,山东,科学家,弦乐器,孔氏家庙,历史学家

    提到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不知道大家会想到哪一位?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我国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也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在当时的社会就被称为天纵之圣,孔圣人圣至等。孔子曲阜对于孔子的出生地,想必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孔子他出生于鲁国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因此曲阜市,也

  • 塞尔维亚总统宣誓就职引用孔子话语表明决心,伟大的孔子说过

    历史解密编辑:闲庭小说标签:孔子,塞尔维亚,总统,卢卡申科,普京,武契奇

    “伟大的孔子说过,任何事情都可以妥协,除了理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将遵循这个原则,对外来说,我的理想就是塞尔维亚极其公民的福祉,这也决定了我第二个任期的优先事项。在我看来,在宣誓前就已众所周知,上面情绪的写着:和平、稳定、独立决策和平、稳定、独立决策、自由、安全、健康、欧洲、工作、工

  • 孔子是这样骂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古典读书治学生活标签:孔子,祖庙,后世,天子,周文王,臧文仲,齐特琴,民族乐器,民族音乐,儒家思想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孔子说:“臧文仲为其所藏灵龟建了一座居室,雕梁画栋,装饰得犹如天子祖庙一般,这个人的智慧究竟怎样呢?”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居蔡。臧文仲为其所藏灵龟建了一座装饰得犹如天子祖庙一般的居室,这显然是对礼的僭越。而这样的一个人素来有“知”的名声,真得名副

  • 孔子问道老子,都聊了什么?道不同,不与深谈,孔子感叹:犹龙也

    历史解密编辑:安阳源易缘标签:老子,孔子,易经,归藏,圣贤,犹龙,太上老君,拨弦乐器,历史学家,民族音乐,儒家思想

    孔子问道老子,都聊了什么?道不同,不与深谈,孔子感叹:犹龙也每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也必有圣人出。春秋时期的孔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曲阜),在艰难困苦中,创立儒家学派,修订《六经》,功成名就,成为一代“文圣”,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历史上的这位集大成者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没有想到,与其生活在同一时

  • 孔子真的不信鬼神吗 ?

    历史解密编辑:白龙王标签:孔子,论语,儒家,神灵,孟子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最注重周礼的。而周礼中,诸多“礼”仪中,祭鬼事神的祭礼、丧礼却是最为重要的。孔子汲汲于恢复周礼,他提倡的儒家学说中那些繁缛的礼节多数和祭礼丧礼相关,他会不信鬼神吗??可以说,不信鬼神,则儒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三提到,有一次孔子生病,子路要替他祈祷,孔子反问:「你

  •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忆丹说文史标签:孔子,大雁,宇宙,莒国,典故,民族乐器,春秋战国,中国传统音乐

    春日的阳光洒满了曲阜,孔子的讲堂里气氛热烈。听完学生们的提问,孔子喊停了讲课,宣布今天的授课结束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孔子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窗外,那里是东边,远方的地方。他听到别人说,那里有一个叫莒国的地方,有很多聪明的人,也喜欢问问题,孔子很好奇,想去看看。孔子决定离开曲阜,前往东方。他的学生们为

  • 孔子、孟子为什么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月色如遇梦标签:孔子,孟子,周礼,周天子,周公旦,民族乐器,民族音乐,儒家思想

    孔子、孟子是儒家两个代表,占据儒家第一第二的位置。我在这里讨论孔子孟子失败的原因,肯定有人不服气——他们何曾失败过?不服气是对的。因为,在中国,除了神仙和佛之外,还鲜有人的地位超过他们俩。简单地说,就是曾经当过人的,死后地位极少有超过孔子孟子的。孔子去世后,不断被追尊封号。经过历代帝王加持,他的封号

  •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孔子,贤人,后世,典故

    活维纳格曾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成为伟人固然伟大,但成为真正的人更加伟大。这个过程中,我们却少不了一个“领路人”——师傅。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是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师傅恰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然而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心中住着一头野兽,拥有洪荒之力,但它需要

  • 当孔子遇到庄稼汉丨漫画《孔子曰》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标签:儒家,国学,漫画,孔子曰,庄稼汉,范仲淹

    文史课·漫画上一讲,我们讲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怪人。今天再来看看当孔子遇到庄稼汉时,是什么样的场景。孔子曰·知识拓展儒家的入世精神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面对“天下无道”的大环境,有些人选择归隐山水田园,独善其身,我们将这种人生选择称作“出世”;有些人则选择积极干预现实,在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