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一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一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2954 更新时间:2024/1/17 15:07:17

而在这些众多先贤中,孔子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在中国高校的学院内,都会有一位孔子雕像,纪念这位第一位开办私学的人,以及倡导“有教无类”的圣人,现如今的孔子学院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孔子不仅得后世人的万世景仰,就是在当时也是名闻天下的智者,有贤明的人物邀请孔子参与治理朝政,也有很多的人慕名而来与他探讨切磋,更有很多的求知者想要拜在他的门下学习。

但在孔子已经声名显赫的时候,他还拜了一个7岁的孩子为师,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的回答让孔子心悦诚服,然后拜他为师。

稚子拦车

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这是《战国策·秦册》中记载的一句话,意思就是项橐7岁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孔子的老师。孔子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智者,他的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能够让孔子甘愿拜师的人又有大智慧呢?

孔子一生爱学习、爱思考,即便已经是当时的大儒,他还是愿意周游列国去学习,尤其是听闻哪里有智者,他就一定会驱车拜访。

这一年孔子带领弟子像往常一样出游,马车行驶在鲁国境内,孔子看着车外的田园景色脸露喜色。

马车突然停下,打断了孔子的思绪,原来是一个小孩子站在马车前,拦住了去路。一般人见到马车都会避让,但这个孩子不但没有避让,反而一动不动地站在路中间,孔子很好奇,就问这个孩子:“你为什么不知道避让马车呢?”

项橐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身份,而是理直气壮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来都是车马躲避城池,哪有城池躲避车马的呢”?孔子又问这个孩子,“城池在哪里”?项橐指了指地上,原来是他和小伙伴用土块堆起的“城池”。

孔子紧接着问,“这个城池可以干什么用”?项橐答曰:“抵御兵马”。一个7岁的孩子面对这些常理性的问题居然可以做出如此不同寻常的回答,这让孔子十分好奇,有了一探虚实的想法。

智者问答

刚好旁边的田地里有农夫在锄地,孔子就故意问农夫,“你日日在田里锄地,每天出锄头总共抬多少次呢”?这个问题显然没有答案,但聪明的项橐却反问孔子,“你日日坐马车出游,每天马蹄抬几次呢”?

这一个回合的问答,显然项橐又胜出了。孔子是一位心胸特别豁达的人,他见项橐小小年纪就如此机敏,就跟项橐做了一个君子协定,两人各给对方出一个问题,如果谁答不上来,就要拜对方为师。项橐回:“不可戏言”,孔子回:“童叟无欺”。

孔子的问题是“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颗五谷”?用现在人的话来说,孔子和项橐之间的对话就是神仙打架,这样的问题寻常人真的难以给出答案,但项橐却底气十足地给出了答案,“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项橐回答了孔子的问题,轮到项橐给孔子出题,他问孔子“鹅和鸭子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鸿雁为什么叫声响亮,松柏又为什么能够冬夏常青”?这些原本都是日常中人们常见的现象,但项橐却能从中思考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确是一个思维不同于常人的神童。

孔子也没有被问题难住,随即回答说:“鹅和鸭子是因为脚掌是方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鸿雁的脖子很长,所以叫声响亮;松柏因为内心坚实,所以能够冬夏常青”。没想到项橐对孔子的答案提出了质疑。

“鱼和鳖的脚掌不是方形的,也能浮在水面上;田里的蛤蟆没有长脖子,也能发出响亮的声音;而竹子也能冬夏常青,可它却是空心的”,项橐一连串的质疑之声让孔子心服口服,面前这个7岁的孩子果然才思敏捷。

不同结局

随后二人之间还有一些智者之间的问答,但每次孔子都被问得无言以对,最后孔子真的拜项橐为师。

这个就是“项橐三难孔子”的典故,童叟无欺等成语也是出自这里,孔子被后人称为孔圣人,项橐就被称为“圣公”。

孔子从项橐身上看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对于他的思想和教学都有很大的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名句都反映了孔子教人虚心求教的态度。

这样一场智者的对话,对孔子来说是一场思想上涤荡,而对于项橐来说,招来的是杀身之祸。

孔子当时已经名满天下,孔子拜师项橐也让原本寂寂无名的项橐瞬间为人熟知,成了各个国家争相抢夺的人才。

但项氏一家都不想参与朝廷的纷争,何况项橐也只有7岁,朝廷内的尔我诈也根本不能应付,所以他们只想在乡野劳作,平安度过一生。

项橐本是鲁国人,齐鲁当时两国争霸,最先向项橐抛出橄榄枝的是齐国,但是遭到了拒绝。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就要杀之而后快,不能让项橐为敌国所用,齐国就派人暗杀项橐。

项橐一家为了躲避灾祸就不断地搬家,最后还是没能逃过一劫,聪慧过人的项橐13岁的时候就死于非命。

小结:

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成了经典的传世之作,其中的很多思想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他的许多思想也都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形成的。幼年孔子生活得也不顺利,早年想致仕也多遭磨难,最后开坛讲学,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标签: 孔子论语齐国项橐

更多文章

  •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孔庙前面,日本人与孔子后人的合影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山川标签:孔子,汉奸,孔德成,日本人,山东省,国民政府,山东孔庙,民族乐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传统音乐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孔庙前面,日本人与孔子后人的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到两个日本军官,这两个日本军官来到孔庙没有搞破坏,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当时是很残忍的,但是他们对孔子还是比较尊敬,并没有破坏孔庙。照片中的白胡子老人是孔令煜,他是孔子第77代孙,第31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堂叔。当时山东被日本人占领前,孔德成跟

  •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在说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老沈一标签:孔子,朱熹,论语,道家,儒学,知天命,弦乐器,历史学家,民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

    “五十而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或曰,“天命”,就是“人的命,天注定”。这种理解,大概不合孔子本意。他不至于这么悲观,会对学生说,我五十岁的时候,终于彻悟了一个道理:个人再如何努力,也拗不过“天命”。孔子是老师,《论语》是学生们记录下来的尊师的语录。从这段话的完整意思看,孔子是在向弟子们讲授自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七岁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当即拜师!

    历史解密编辑:回京历史梦标签:孔子,甘罗,项橐,孔圣人,齐国,鲁国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们眼中孔子是备受尊崇的学问大家,但他依然能够做到不耻下问,甚至曾经拜七岁小孩为师!神童项槖项槖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与他七岁时巧舌如簧,一题难倒孔圣人有分不开的干系。《三字经》中这样描述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华民族作为具有

  • 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为何却教了尹喜,因为孔子读不懂道德经?

    历史解密编辑:雪球啃史标签:老子,孔子,尹喜,庄子,周易,道德经,周王室,齐特琴,民族音乐,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作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孔子曾经求学老子,两人有过多次交往,算是师徒关系,但奇怪的是,老子为何不教孔子《道德经》,而将之传给尹喜呢?《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孔子欲望过多,故而没有传给孔子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淡然处世的思想,孔子是儒家积极出世的思想,所以有不少学者解读这一原因时,认为孔子无法读

  • 那些孔子忘了说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北大博雅讲坛标签:孔子,子产,管仲,论语,孟子,儒家

    孔子可谓家喻户晓,也因此人红是非多,虽然死了几千年,却几度大起大落。阔如“素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落魄如“丧家之犬”、“孔老二”。不过,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他。今天的人当然大多不会带着滤镜看他,但是愿意深入了解他的人其实不多。略而言之,在语文课本里喋喋不休地劝人向仁向善,仿佛是令人厌烦的道学先生,

  •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作为孔子的后人,为什么至死不肯回曲阜?

    历史解密编辑:张音乐标签:孔子,民国,孔德成,曲阜市,历史学家,末代衍圣公,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上有很多显赫的世家大族,但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门阀世家,他们的传承不过数百年,但有一个家族在王朝更替中从未落败过,这就是孔子的家族,从秦朝到民国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孔家一直屹立不倒,其“衍圣公”的封号一直传承了近九百年,是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封号。孔德成而到了民国时期,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是孔子的第七十七

  • 孔子“和稀泥”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孔子,蚂蚱,道学,老师,笑林广记

    文|李乐军《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位道学先生观点不同,认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正的道学,而诋毁对方为假,争论了很久也没结果。于是两人就去向孔子求证。孔子走下台阶,对两人鞠躬致敬后说:“我认为道学所包含的东西非常大,不一定要相同。两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是我向来所钦佩敬仰的,怎么会有假呢!”两

  • 正式开学!“孔子大学”,要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青塔网标签:孔子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生,尼山

    随着,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开学典礼的举办,建设孔子大学的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8月16日下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2022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开学典礼在亚圣故里山东省邹城市举行,来自16所共建院校的380名专项研究生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活动。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山东省副

  • 孔子本姓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孔子,分封,周成王,周公,武王

    五帝帝舜时期,“商始祖偰,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商人的始祖偰又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在商邑(今河南商丘)并赐姓为“子”。也就是“子”姓是商王朝的国姓。西周武王灭商后,把商王朝京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封纣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管

  •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个?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听讲堂标签:孔子,儒家,天上的星星,后世,孝道

    任何成功的人都不是孤军奋战,也不是无师自通,要么请专家指导,要么请名师。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自然有自己的师父。据史书记载,孔子年轻时曾不远万里来到洛阳寻找老子。孔子虽然名义上拜师,但学识不亚于师父,所以二人实为亦师亦友。然而,孔子一生中的师父不止一位。很多人听说还有一位大师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