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
挖掘鲜为人知的广西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广西历史,我是威叔!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广西风情!
上联:讲东讲西讲古仔下联:写南写北写传奇
横批:威叔执笔
前言
秦置桂林郡“因桂成林”而得名,这是史学界的一个共识。无论研究提出秦置桂林郡在象州,贵县,还是桂平几种说法,还是这几个地方有旧城址或者有出土的文物作为在佐证等等,其实首要条件就是先考虑这个地方有没有“桂”。
现在的诸多有关秦置桂林郡郡治所在地的研究文章和理论,都偏离了这个最为基本的先决条件。
1
比如说贵县(现在叫贵港)。
“桂林郡在贵县”,现在这个说法是越来越热,主要就是和公元1976年和公元1979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进行发掘的贵港罗泊湾一号和二号汉墓出土文物有关。
贵港罗泊湾汉墓为西汉前期木椁墓葬,据说还是黄肠题凑墓葬形式。《考古》杂志1982年4期335页文章是这么归结墓主人的:“相当于王侯一级的官吏配偶”,墓葬历史定在西汉文帝前元元年至十六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64年)。
注意,西汉文帝前元元年是处在南越国最为鼎盛的时期。换句话来说,所谓的罗泊湾汉墓其实实质上是南越国武王赵佗掌舵时期的墓葬。
2
简单了解一下这个南越国武王赵佗。
赵佗也算是一个人瑞了,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生人。在两千多年前,那样的生存条件之下,能活一百多岁的人,尤其是帝王级别的能有几个?
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作为秦始皇攻打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统治岭南81年。也正是因为他的长寿也使得岭南的发展得到了一个持续有效的时期。
他建立南越国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大秦帝国的灭亡。其次是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他入主岭南任龙川县令以来,筑城辟地以为治所。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极力安抚当地民众。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中原人与岭南人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三十四岁的赵佗遵南海郡郡尉任嚣遗愿,起兵“绝关道,杀秦吏”,并通过武力镇压桂林郡、象郡的一些趁中原大乱而不再受南海尉的节制的骆越人部族。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迅速修筑城池,加强岭南的防御力量,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5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
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南粤国)。建立南越国以后,他尤其注重和岭南当地土著的和谐相处,提出并实行了一个叫“和辑百越”的政策。
3
什么叫“和辑百越”?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和骆越部落实行友好相处原则。重用骆越人,尊重骆越人的风俗习惯,提倡中原秦人和骆越人通婚,正确地处理秦和骆越之间的民族关系等。因为他知道和接受岭南秦人少而土著多的现实。以王者之尊依从诸越风俗,“仍然椎结箕踞,为蛮中大长,与西瓯、骆、越之王为伍”。
不得不说这个赵佗充分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十分有智慧地治理岭南三郡。有史家说:“始皇用兵五十万,而越人挺身抗拒;后来赵佗孑身处于岭外,鲜动兵革而百越靡然顺从。”《汉书·高帝纪》说:“会天下诛秦南海尉它(即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在赵佗“和辑百越”和“以其故俗治”的教治方略指导下,使岭南在奴隶化向封建化转变的过程中既坚持中原儒家文化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和保持古越的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奠定了岭南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
4
“和辑百越”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重用骆越人。
就是在骆越人居住集中的部落和地方,任命头人或者首领为地方最高长官,治理这个地方,南越朝廷这边只是派人过去指导和协助。也就是这个时候,贵港南门的古城遗址出现了!南越国时期,贵港这片地方是骆越人非常多的地方。所以城池是有的,也就是现在考古到的城池遗址一样。
换句话来说,贵港现在考古到的南江村“故城”和南门古城遗址,不是布山县治,而是南越国时期修建起来的城池,这也奠定了东汉“十万乌浒归附”的基础。
此外,罗泊湾墓葬也体现出“和辑百越”的文化出来。
根据罗泊湾墓葬考古发现说的“相当于王侯一级的官吏配偶”,结合“金童玉女殉主葬突显奴隶制遗风”,可以大胆猜测,小心求证,这是一座赵佗任命的骆越人头领为地方最高官的墓葬,或者是赵佗信任的近臣,派到此处任地方最高长官,死后埋葬此处。
根据出土文物来看,是赵佗信任的近臣可能性更大。因为出土的许多器物具有浓郁的中土气息。一些青铜器和漆器上镂刻或烙印有内地地名,如“犛”、“析”,岭南地名如“布”、“布山”、“蕃”等。
5
根据考古说的罗泊湾墓葬在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年起),那么墓葬主人既然是赵佗近臣(配偶),根据年纪来说赵佗这一年是六十一岁,那么他这个近臣(配偶)应该年纪也相近,死的时候,会有很多赏赐的陪葬品或者自带的陪葬品,这些都彰示了他的地位和荣耀。
那么多的陪葬品都有中原印记,是什么原因?
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崩,汉朝命周灶罢兵归。汉文帝刘恒即位,他先是向赵佗示好,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
接着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陆贾会空手来吗?作为邦交,自然是带有大量南越国所没有的各种礼器,这也是南越国所缺乏的。
接受后,赵佗也分给各地地方长官。这些地方长官死后就把它们跟着下葬了。
那会不会是这个墓主人从中原带来的呢?不可能,秦军入岭南的时候,还没想过有一天回不去,更没想过“绝关道”自立。
会不会是作为地方最高长官(比如说郡守)时候铸造的呢?
有可能。为了怀念故地,在器物上刻上“犛”、“析”;为了表明身份,刻上“布”、“布山”、“蕃”等。
6
回到最初的桂林郡郡治上。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这个赵佗近臣(配偶)不排除他是桂林郡郡守,死后为什么会从桂林郡首邑布山县抬到罗泊湾下葬?因为罗泊湾在桂平蒙圩(布山县治)上游四十多公里处,那时候是骆越部落聚集区。这个近臣也是响应“和辑百越”的号召,娶骆越女子为妻。死后不可能埋葬回中原了,就葬在离妻子家挨近的地方。此外“上游四十多公里处”也是广西境内汉墓和县治距离的一个神奇密码距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贵县罗泊湾一号墓为什么是木椁墓葬(带有中原墓葬形式),同时又有殉葬(奴隶制墓葬形式)的一个原因之一。
不管如何,罗泊湾的秘密还有很多,但是,它的指向也透露出很多信息,这就需要考古专家们来解读了。但是,要是把罗泊湾墓葬和布山县县治联系起来,那就要看南越国的武帝赵佗同意不同意了。
因为那时候的贵县所在地是他实行“和辑百越”的主要阵地。布山县县治在那里,只能增加骆越人的反抗,以赵佗的雄才大略,会犯这样的错误吗?那么他也不会说能在位那么久了。
布山疑云,尚未结束!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广西传奇》系列71。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威叔,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