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收拢了项羽和吕臣的军权,并将吕臣父子改做文官后,楚怀王的政治班子才初具雏形了,只是还缺少一位能够代替项梁,成为大军统帅的人。
原本,项羽很适合这个位置,他懂军事、有军功、也有声望。然而,刚从项梁阴影下走出来的楚怀王又怎么会把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项羽?
宋义(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候,出使楚国的齐国高陵君向楚怀王推荐了宋义。之前高陵君出使,前往定陶的时候,宋义劝了他一句,让他走慢点,因为项梁要败了,走快了说不定命就没了。高陵君因此保住了小命,他对宋义好感不错。何况,宋义出使过齐国,对齐国而言,是个熟人,好说话。他当统帅,对齐国说不定有好处。
此外,齐国田氏族人众多,派系争斗复杂,相位自然是争夺的重点。国内既然争不出个结果,不如从外面请个人过来。而高陵君的目光应该是投到了宋义身上。
当然,宋义若当了楚国的大将军,自然不会再去齐国当相国,但是,宋义也是有家人的。
宋义原本也是楚国的贵族,他还当过楚国的令尹,楚国的令尹就是秦国的丞相,中原五国的相国。宋义有个儿子,叫做宋襄。
高陵君为齐国考虑得很周到,如此一来,齐国就有了宋义这个楚国的大将为外援。而这对宋义也是有好处的。至少他可以脚踏两条船,将来楚国混不下去了,还可以去齐国。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考虑过,齐国用他儿子为相,也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楚怀王能掌握楚国大政,宋义还是楚国的大将。所以宋义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巩固怀王的势力,同时获取怀王更深的信任。
但是,如果把儿子送去齐国为相,这是忠于楚国、忠于怀王的表现吗?如果怀王知道了,还会重用他吗?很明显,这是不会的。而他的谋划也自然落空。
只可惜,宋义并没有想到这么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带领大军北上后,走到安阳便停了下来,一停就是一个半月。安阳在彭城的北面,东面就是齐国。从彭城往巨鹿,这个地方离齐国算是比较近的了。宋义停留在这里,应该就是在等齐国的消息。只有儿子到齐国为相了,他才能做到脚踏两条船,才能放心北上。而且,他以前是个文官,他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其实也不够自信。他担心巨鹿救援失败会被杀。但是,若他儿子在齐国为相,那楚国便会投鼠忌器。
宋义停军在安阳是在十月、十一月间,秋冬时节,天气原本就冷。而且今年不知为何,雨水又特别多,再加上军粮不足,整个部队已经开始有些怨言了。宋义对此却漠不关心。他懂得骄兵必败,却不懂得体恤士兵,不懂得军心不稳会造成什么后果。
项羽来向他请命北上。宋义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却用了一个蹩脚的理由来堵项羽的嘴。他说:“秦攻打赵,赢了,是惨胜;输了,我们就捡便宜。所以,就让他们俩先打着吧!不急。”还不阴不阳地摆了项羽一道:“战场厮杀,我比不过你;但是运筹帷幄,你可就比不过我了。”潜台词不就是说项羽是个没脑子的莽夫吗?
宋义对项羽一直都是有所提防的,毕竟他抢了项羽的位置。只是,他觉得自己是大军主帅,可以用地位来压制项羽。于是,他下了一道军令“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前面的话不是重点,重点是不听军令的人就给我斩了。这是赤裸裸地在警告项羽。可惜,他把项羽想得太简单了,项羽不是一个会任人拿捏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时候,齐国同意让宋襄相齐了。
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总是会做一些蠢事的,尤其是在高兴和愤怒的时候。高兴是因为陶醉,愤怒是因为蒙蔽。此时的宋义陶醉在喜事当中,所以他是高兴的。高兴的他做出了一个完全错误的行动。
他亲自给儿子送行,送到了无盐县,在无盐县喝酒庆祝。无盐在安阳的东北,是一座县邑,距安阳估计得一天的路程。一天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了。
宋义走后,项羽找来心腹将领,说:“我们出征的目的是灭秦。如今军中缺粮,主帅却在饮酒高会。我们应该赶紧去解巨鹿之危,完了在赵地征粮。可是主帅却说要等秦军疲敝。强秦攻弱赵,秦军又怎会疲敝?况且,楚军刚刚大败,大王坐不安席,主帅不尽心为国,却谋私利,这不是社稷之臣。”于是,他们开始准备兵变。
等宋义从无盐回来,项羽朝见他的时候,拔出手中的剑,斩向宋义。宋义又怎么会是项羽的对手,更何况是突然发难。而且这种事,项羽也不是第一次做了。项羽提着宋义的头颅出来,对大军说道:“宋义私底下勾结齐国,大王暗地里命令我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