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三大名相,商鞅、吕不韦、李斯都对秦有功,为何都没能善终

秦国三大名相,商鞅、吕不韦、李斯都对秦有功,为何都没能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1377 更新时间:2024/3/13 13:01:25

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秦国每一位君主的身边都有一位或者多位大才辅佐,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时的张仪、公孙衍、司马错、樗里疾;秦武王时的甘茂;秦昭襄王时的魏冉、范雎等;秦庄襄王和秦始皇时期的吕不韦、李斯等。

正是这些人的辅佐下,秦国才日益强盛,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不过大多外来臣子却没能落得好下场。他们虽然使秦国日渐强大,但最终不是被驱除出秦国,就是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如商鞅、吕不韦、李斯三人,那么他们三人为何都没有善终呢?

商鞅不得善终的原因

众所周知,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大始于秦孝公时期推行的商鞅变法,可以说商鞅变法的发起人和主要执行人商鞅对秦国有重大的功绩。但商鞅最终却落得一个五牛分尸的凄惨结局,这是为什么呢?

普遍的说法主要有几点:商鞅推行的变法触及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得罪了秦国的宗室贵族,在秦孝公去世后,被宗室贵族针对,诬其谋反;商鞅为使变法能在秦国顺利推行,拿太子嬴驷开刀,得罪了之后的秦惠文王;最终秦惠文王继位后,为了解决宗室贵族的怨恨,诛灭了商鞅。

以此看来,商鞅没能善终是因为秦国宗室贵族的迫害,不过这只是表面原因。实际上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关键在于他自己,因为商鞅为推行变法一直给自己“掘坟”。

我们来看商鞅变法触犯贵族利益的三连发,也是商鞅为自己“掘坟”的三连发:首先是作为全面变法序幕的《垦草令》,其中一条就是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迫使贵族亲力亲为的劳动。

其次在第一次变法中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按照世卿世禄制,秦国的贵族和官吏是可以世袭的,父死子继,继续享有原来的封地和封地内的赋税。但按照变法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原本的贵族待遇,还会沦为庶民。

最后在第三次变法中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在商鞅的三连发之下,秦国的贵族从身份、地位、特权、财产方面都遭到了打击,可以说在变法之后,秦国的贵族和平民百姓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这也导致变法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商鞅本人也被贵族们痛恨。

若不是秦孝公在背后大力支持商鞅,相信商鞅早就死于秦国的贵族之手,也不用等到秦惠文王时才会惨死。即便将商鞅变法放到其他诸侯国推行,商鞅也不会善终,甚至连变法都无法展开,即便开始也难以成功,因为六国的君主无法向秦孝公那般全力支持商鞅,他们为了平衡国内的贵族也会赶走商鞅,甚至直接将商鞅杀死。

商鞅能顺利在秦国推行并完成变法,其关键原因是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是断然不可能在秦国顺利推行变法的,更别谈变法成功,可以说是秦孝公成就了商鞅变法,也成就了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被旧贵族诬以谋反罪,落得一个惨死灭族的下场。

就算秦惠文王没有动手,商鞅也难逃一死。不过商鞅如果做出一些改变,在完成变法后,可以急流勇退,从此退隐山林,也不至于无法善终。但商鞅并没有做,并且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秦国的军政大权,更加激化了秦国的内部权力斗争,为其“掘坟”之路又添上了重要一笔。

吕不韦没能善终的原因

对于这位传奇的商人丞相,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些。吕不韦原本只是一介商人,但他凭借独特的眼光,看中了在赵国为质的秦国公子嬴异人,当时的嬴异人只是一个落魄的秦国公子,吕不韦却有大魄力,不惜散尽家财,凭一己之力将嬴异人推上秦国的王位,成为秦庄襄王。

吕不韦也因此被秦庄襄王任命为秦国丞相,封为文信侯,以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食邑,成为秦国最大的封主,从此吕不韦走进秦国的最高权力中心。之后秦庄襄王去世,吕不韦又被拜为相邦,并成为嬴政的“仲父”,因嬴政幼年,开始把持秦国朝政,成为秦国实际掌权人,权倾天下。

后因嫪毐之乱牵连,被罢免相邦之职,回到封地洛阳,最终被秦王逐渐逼迫下,选择自尽而亡。原因是吕不韦回到封地后,还有很多的宾客和六国使者前去拜访,从而引起嬴政的担心。

吕不韦最终自尽看似是被秦王逼迫,其实也在于吕不韦自身。吕不韦在牵连嫪毐之乱中本难逃一死,但嬴政最终还是选择将他放回洛阳,此后吕不韦只要安分守己,谢绝拜访的宾客和各国使者,也不会被秦王担心叛乱,基本上是可以颐养天年,落得善终结局。

李斯错误的选择,为最终惨死埋下了祸根

众所周知,丞相李斯是因为赵高的陷害才落得惨死的结局,不过李斯惨死是因为自己错误的选择。如果李斯没有和赵高同流合污,拥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赵高也无法掌握朝政实权,李斯又如何能被赵高害死呢?

商鞅和吕不韦无法善终虽然很大原因也在于自己,但也是秦国君主的选择,而李斯无法善终完全自作自受。李斯在秦始皇在位时不仅没有遭到打压,还颇受始皇重用,从吕不韦相府的一介舍人,被秦始皇多次提拔,在秦朝建立后,又任命为秦朝的丞相,可见秦始皇对李斯还是信任和看重的。

如果秦始皇病逝后,李斯没有选择和赵高密谋,拥立胡亥为帝,而是选择拥立扶苏登基为帝,即便不能继续做丞相,也能做个其他官职。以公子扶苏的仁慈和李斯辅佐秦始皇的功绩,扶苏断然不会残害功臣李斯,就算扶苏让蒙恬做丞相,蒙毅做国尉,李斯也可以做个廷尉,或者位列九卿的其他职位。

即便再惨,李斯也不至于落得一个惨死灭族的下场。以李斯的才智却被赵高一介侍从说动,他也不想想,赵高作为一个侍从都敢有谋逆之心,最终还能成功,可想而知,赵高是一个极有野心之人,并且赵高还是胡亥的老师,胡亥该和谁亲近,李斯只要多思索一番,难道想不到吗!

李斯选择和赵高密谋,就是与虎谋皮,最终被赵高陷害惨死,也只能说是自作自受罢了!

结语:

秦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很大原因是商鞅对秦国推行的变法,可以说商鞅对秦国的崛起图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样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因为商鞅对秦国的功劳太大了,以至于秦国的百姓只知商君而不知君上,如果商鞅不死,秦孝公之子嬴驷就无法成为真正的秦王。

吕不韦也是如此,吕不韦被秦庄襄王任命为秦国丞相后,吕不韦便开始逐渐掌握秦国的朝政大权,无论是秦庄襄王在位时,还是嬴政年幼无法亲政前,吕不韦更像秦国实际的君主。即便被赶出咸阳,回到封地后,仍然还有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前去拜访,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如果他不死,秦王就难以心安。

比起商君和文信侯,丞相李斯身上的光芒就显得比较暗淡,无论是在秦始皇在位时,还是秦二世统治期间,李斯基本上就是个辅佐的角色。他既做不到商君那般独揽秦国军政大权,也无法做到吕不韦的权倾天下,这也是秦始皇能继续留下他的原因,但李斯最终为了一己之私,选择与赵高同流合污,为其惨死埋下了祸根。

大家对商鞅、吕不韦、李斯三人不能善终的结局有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交流。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商鞅吕不韦李斯秦国秦王

更多文章

  • 央视有个李斯璇

    历史解密编辑:娱影一直在哦标签:李斯璇,央视,北大,欧阳夏丹,撒贝宁

    央视有个李斯璇(随笔杂谈)(七星桥上的作品)(李斯璇)好久没见李斯璇出现在财经新闻主播台上了。她去哪儿了?李斯璇,财经新闻频道中的欧阳夏丹。欧阳夏丹去哪儿了?也好久未有出现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优秀的播音员,总是让人牵挂。让人牵挂的,并非她们美如花,而是她们的优秀优雅。李斯璇,若论姿色,稍逊一筹

  • 李斯的著作:探索他的思想体系和政治哲学

    历史解密编辑:子阳简笔画标签:李斯,赵高,皇帝,张良,韩信,秦朝,书法家,政治哲学,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唐风荡漾意难平, 传承文化几千秋。武将戎装保国土, 源义经诗句永留。平清盛执政强治, 音乐舞蹈千古存。敬畏崇拜神明力, 效仿来者再接续。李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是秦朝的丞相,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才华和手腕让他在秦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却败于宦官赵高之手,这是为什么

  • 韩非之死:一个天才的陨落,秦始皇,李斯、姚贾皆有过错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韩非,嬴政,李斯,秦国,姚贾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自从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变法以后,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到秦始皇时期,已经基本有了统一六国的实力。而在秦始皇执政时期,还是重用法家学说,李斯、韩非等法家著名人士纷纷登台亮相,尤其是韩非原本能够一展胸中抱负,但是他却过早的陨落,这是因为什么?韩非其人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后人称韩

  • 李斯丹妮穿白色卫衣搭配黑色马甲现身,劲酷满满

    历史解密编辑:七分时尚爱穿搭标签:卫衣,马甲,穿搭,唱片,牛仔裤,李斯丹妮,音乐专辑,身材比例

    李斯丹妮现身机场。李斯丹妮穿搭了一件白色的卫衣,搭配的是一件黑色的小马甲。李斯丹妮的裤子是一件牛仔裤,头戴了两个帽子很严实。李斯丹妮的一袭穿搭劲酷满满,很有风格。你喜欢这样的李斯丹妮吗?

  • 《大秦赋》中李斯为什么抱着羊羔去见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李斯,吕不韦,周天子,大秦赋,羊羔,甘罗,古装剧,书法家

    《大秦赋》的第十三集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李斯抱着一只小羊羔去拜见相邦吕不韦,在被门吏引入府中之后,发现里面还有很多先生也都抱着小羊羔等在房间里。李斯看到眼前的人群和他们怀中的羊羔,还说了一句话:“怪不得酒肆的炖羊肉如此之贵,原来全在相府。”相信很多看过这个片段的朋友都对这个片段记忆犹新,并会产生

  • 如果李斯成了诸葛亮,刘备还能称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斯,诸葛亮,刘备,嬴政,曹丕

    历史为什么能成为历史?它看似毫无章法,可是冥冥之中又像是早已经注定。笔者认为当世人经常会假以伪命题猜测,如果当初的历史轨迹有一点的偏移,今天的历史会不会完全被重写。纷乱如三国,一代霸主秦始皇,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再加上历史上两位最为杰出且富有争议的谋士:李斯、诸葛亮。他们的搭配放今天绝对是1+12的最

  • 三城记:李斯传奇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平凡世界无尽故事标签:李斯,赵高,嬴政,秦王,秦国

    年轻时的李斯, 原本是楚国上蔡一粮库小吏,他有大抱负,大志向,极具慧眼从厕中鼠到仓中鼠迥然不同的境遇,大增悟性,从此他开挂的人生:辞职去寿春(当时楚国首都)拜师于荀况,学业有成又西行秦国,助秦王嬴政一统天下,荣升丞相。最后却是mie族之祸,惨遭yaozhan,令人嘘唏。上蔡:为小吏,顿悟“厕中之鼠到

  • 一代法家大师,为何会死于同门之手,李斯在忌惮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斯,荀子,嬴政,秦国,齐国,春申君

    一、著名的老师韩非是个贵族富二代,他身处的韩国,于战国末年已相当贫弱,有鉴于此,他决定去找可以救世的学问,试图扭转乾坤,夺回韩国应有的骄傲。讽刺的是,他拜的老师就是当世大儒荀子。荀子身为战国最后一位叫得出名号的儒者,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本是赵国人,后在齐国稷下学宫称霸,三为祭酒,意思是他是当时齐国

  • 李斯有勇有谋,又居丞相高职,怎么就斗不过赵高呢?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赵高,李斯,秦二世,嬴政,皇帝,吕不韦,丞相,先秦,艺术家,周朝

    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赵高的能力并不弱,李斯权欲心极重且坏的不够彻底。01:赵高的个人能力十分突出,深得始皇帝父子的信任始皇帝时期,李斯凭自己的能力,升任中车府令,史书记载他:工作勤奋,行事坚韧不拔,果断敢行。始皇帝少年登位,期间经过嫪毐叛乱、吕不韦专权,均能一一摆平,在征伐六国的过程中,更是遇

  • 作为秦国的丞相,我们该如何评价李斯呢?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李斯,秦二世,丞相,蒙恬,秦国,嬴政

    李斯是个卑劣无节的政客,为了获得高官厚禄,安享荣华富贵,不择手段,做人为官没有道德底线,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帝国灭亡的祸首之一。一是推行郡县制,二是沙丘之变,三是督责之术。你认同这一说法么?沙丘之变,秦始王将扶苏送到蒙恬之处就是为了让蒙恬支持扶苏,肯定是立他当继承人的。李斯偷改圣旨,让胡亥即位,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