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法家大师,为何会死于同门之手,李斯在忌惮什么?

一代法家大师,为何会死于同门之手,李斯在忌惮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188 更新时间:2024/4/14 12:12:40

一、著名的老师

韩非是个贵族富二代,他身处的韩国,于战国末年已相当贫弱,有鉴于此,他决定去找可以救世的学问,试图扭转乾坤,夺回韩国应有的骄傲。讽刺的是,他拜的老师就是当世大儒荀子

荀子身为战国最后一位叫得出名号的儒者,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本是赵国人,后在齐国稷下学宫称霸,三为祭酒,意思是他是当时齐国国家研究院的院长,还当过三任。后来齐国被燕国打趴,就去了楚国,秦国又跑来打趴楚国,他就又回了齐国,最后在楚国春申君的赏识之下,当了兰陵令,即是兰陵的县长,听说还治理的相当不错。

好景不常,先秦所有大儒的命运都是如此,春申君一死,荀子的官职也就被废,之后便跟孔子孟子一样,致力于教育。韩非就是这时进了荀子之门,而他那个可怕的同学李斯,也是差不多同一时间进门。

二、现实的学生

荀子思想跟前辈有点差异,啰嗦程度也是有增无减,如果你觉得《孟子》很烦,那你看《荀子》时会更烦。他认为人性不可靠,要靠确切的礼乐制度规范,人才可以维持皇城之内的和气。

反观韩非,他就更直接地面对现实,他认为人与人本身就是因为利益而交往,人性不只不可靠,还很卑劣,应该直接制订法律,不照做就去死,如此干脆的多。

满意自己论点跟方法的韩非,学成返乡,归国的那些年,韩非不断上谏韩王,希望老板能够听取他的意见,可惜韩王不为所动。在空有激昂却不被闻问的日子里,韩非写下字字铿锵的《韩非子》,他书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时不时就会很愤怒,但他跟一般人不同,韩非除了很会酸人以外,还酸的很有道理,酸完之后还会有系统的告诉你你该怎么做,也算是苦口婆心,这点其实跟他老师荀子有点相似。

这本历来帝王百大必读经典之作,传到当时秦国君王赢政手上,其中〈孤愤〉、〈五蠹〉两篇被未来的始皇帝大大赞赏,拍案大叫:太猛了,寡人如果能见到这个作者,跟他要个签名书、当个朋友聊聊天,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跟韩非同门的李斯在旁听见这句话,挑了挑眉说,这是我同学韩非写的!始皇帝一听作者就在隔壁,欣喜若狂,少女心大作便发兵攻韩,打的韩王一头雾水。

后来韩王听说秦王是为了追星而来,马上就送韩非出使秦国,聪明如韩非,怎么会不知道自己只是弃子?不过反正这里已经烂透了,换个有老板赏识还有同学帮忙的公司,应该也不错,加上自己也算韩国宗室,帮国家挡挡灾,也算卖老东家个面子。殊不知这个决定,却让他走向死亡。

三、可怕的同窗

《史记》上面说始皇帝见到韩非本人很高兴,但没有马上重用。奇怪了,既然这么爱他,为什么不马上任命为内阁官员?很有可能也是因为他的口吃,让始皇帝需要多点时间了解他。

这一切都在李斯的计划中,多年同窗,他太了解韩非的弱点,而韩非可能还傻傻的相信老同学的引荐,在行馆中等雄图大展的那天。李斯看看时机差不多成熟了,就联合另一个大臣姚贾,一起跑去跟始皇帝说:我知道大王很爱韩非,但他是韩国人,韩国人为了国家荣誉上自偷人文化,下至打球犯规什么事干不出来,特别他又是宗室公子,一定不会效忠秦国,说不定是模仿无间道来卧底的,大王你不怕吗?

想起梁朝伟在电梯中被刘德华开的那一枪,始皇帝确实有点怕怕的,就下令囚禁韩非,择日处死。一个人有多爱你,相反的,他也可以多恨你。

还好,我们的始皇帝还不算傻,想了几日后悔了准备赦免韩非,派人去到牢狱之时,发现韩非早已服毒而死。不知韩非死之时,是否都还没怀疑过李斯呢,庄子说“人心险于山川”,真是至理名言。

不过,位极人臣的李斯最后也因为别人的谗言,落得腰斩与夷三族的下场。历史总是证明了一件事,今天你怎么对人,明天人就怎么对你,千万慎重。

标签: 李斯荀子嬴政秦国齐国春申君

更多文章

  • 李斯有勇有谋,又居丞相高职,怎么就斗不过赵高呢?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赵高,李斯,秦二世,嬴政,皇帝,吕不韦,丞相,先秦,艺术家,周朝

    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赵高的能力并不弱,李斯权欲心极重且坏的不够彻底。01:赵高的个人能力十分突出,深得始皇帝父子的信任始皇帝时期,李斯凭自己的能力,升任中车府令,史书记载他:工作勤奋,行事坚韧不拔,果断敢行。始皇帝少年登位,期间经过嫪毐叛乱、吕不韦专权,均能一一摆平,在征伐六国的过程中,更是遇

  • 作为秦国的丞相,我们该如何评价李斯呢?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李斯,秦二世,丞相,蒙恬,秦国,嬴政

    李斯是个卑劣无节的政客,为了获得高官厚禄,安享荣华富贵,不择手段,做人为官没有道德底线,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帝国灭亡的祸首之一。一是推行郡县制,二是沙丘之变,三是督责之术。你认同这一说法么?沙丘之变,秦始王将扶苏送到蒙恬之处就是为了让蒙恬支持扶苏,肯定是立他当继承人的。李斯偷改圣旨,让胡亥即位,胡亥

  • 秦王政与李斯的《谏逐客书》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李斯,秦国,先秦,周朝,秦王政,吕不韦,秦始皇,书法家,谏逐客书

    在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这两天又在刷电视剧了,看到《大秦赋》里秦王政因为宗室与外客矛盾而逐外客,李斯今儿上书《谏逐客书》,今天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下这篇古文,话不多说,现在开始……秦王政与李斯古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

  • 间谍李斯的平步青云,秦国郡县制初见雏形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李斯,秦国,嬴政,秦王,分封制,郑国

    秦国关中连续多年大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韩国便派水利专家郑国前来游说秦王嬴政,说只有修一条大型灌溉水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干旱的问题。秦王嬴政信以为真,当即任命郑国负责灌溉水渠工程的建设工作。其实,郑国是一个间谍,身负政治任务,也就是以修建水渠的名义,大肆挥霍秦国财力,最终达到“疲秦”的目的。谁

  • 李斯赵高行不义之事,弑君误秦遭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赵高,李斯,秦二世,嬴政,秦国,蒙恬

    提起秦始皇李斯、赵高、秦二世、公子扶苏、蒙恬、毅之兄弟。此人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之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平原津时生了很严重的病,他自感时日不多,就给他最器重看好的公子扶苏,去了一封信,让扶苏把军务交给蒙恬,赶快回来办理自己的丧事,云云。但是这封信没有发出去,自己就病亡了。秦始乒皇的病亡,只有

  • 李斯才高于世,为何下场凄惨?只因为他做错了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斯,赵高,嬴政,秦二世,秦国,吕不韦

    常常看战国时期的历史,总觉得那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每个国家都有数不清的才华出众之人,他们或许经过几十年的研习,在学成之后,就争相去找国君献计献策,如果被看中,那么瞬间就可以名传后世。然而,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这么一位熠熠生辉的人才,他辅佐当时最贤能的君主,建立了不世之基业,这个人就是李斯,他

  • 瞻仰“千古一相”李斯之墓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李斯,具五刑,司马迁,丞相,曹雪芹

    李斯是驻马店市上蔡县人,典型的草根出身。“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后“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对这位草根通过打拼成为千古传奇人物发自心中敬仰。为此,前几年前我回老家时专曾拜谒过“千古一相”李斯之墓。当到上蔡之后才发现李斯的故居其实分两处,其一是故

  • 李斯有欲望,最终也被欲望拖累死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斯,赵高,秦二世,嬴政,宦官,司马迁

    秦始皇死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估计会变成一个永远不能探求的故事。虽然《史记》在这边写了很多东西,但是因为所谓的胡亥、赵高和李斯之间的密谋,本来就不应该有第四个人知道,那么司马迁又怎么知道呢?但是,有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考虑到秦二世胡亥后来执政的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其中的玄机。那就是胡亥、赵高和李

  • 商鞅、吕不韦、李斯三人都对秦有功,却没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历说观标签:商鞅,李斯,秦国,赵高,吕不韦,科学家,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秦国每一位君主的身边都有一位或者多位大才辅佐,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时的张仪、公孙衍、司马错、樗里疾;秦武王时的甘茂;秦昭襄王时的魏冉、范雎等;秦庄襄王和秦始皇时期的吕不韦、李斯等。正是这些人的辅佐下,秦国才日益强盛,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不

  • 《资治通鉴》:从客卿到嬴政的左膀右臂,李斯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李斯,秦国,秦王,先秦,秦朝,周朝,吕不韦,资治通鉴,秦始皇嬴政

    在《旧唐书·魏微传》中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它的意思是说:“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我们的服饰、妆容;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所以我们才会常说“以史明鉴”。而《资治通鉴》则是最具有代表的一部作品。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