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虽然焚书坑儒却并未废儒,秦二世还曾召儒生问政

秦朝虽然焚书坑儒却并未废儒,秦二世还曾召儒生问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3539 更新时间:2023/12/10 1:32:07

先秦时期,儒学成了先秦诸子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韩非在《韩非子》中就提到:“世之显学,儒墨也”,并斥责其为“儒以文乱法”。

儒家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孟子,他主要从“内圣”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推行“仁政”,坚持“德政”理念;另一个是荀子,从“外王”方面发展了儒学,重视帝王之学。而荀子有一个很出色的学生李斯,他向荀子所学的主要就是帝王之学,因而,李斯由儒家的门徒变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李斯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他到了秦国之后,起先是在吕不韦门下,后来,在秦王政灭六国时,他成了秦国的廷尉,后来又当了秦国丞相。

李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在秦王政要将来自外国的客卿逐出秦国时,他给秦王写了一封信,称为《谏逐客书》,力劝秦王不要逐客,使秦王依照秦孝公以来重用外国人才的传统,使秦国能顺利地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可是,李斯还做了一件颇受非议的事,那就是极力向秦王建议抑制儒家学说,促使秦王下令“焚书坑儒”。

秦始皇、李斯为何要“焚书坑儒”呢?“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实,“焚书坑儒”的出现,并非只是文化思想论争的结果,其背后是与当时激烈的政治较量和权力的角逐有密切关系的。

秦之前,周曾取代了商,发展了礼乐文化,是周王室取代商朝的政治需要,之后,孔子继承了周文化,但孔子学说并不适宜于周王室衰亡之后的政治军事局势,孔子的学说经孟子、荀子的发挥,儒学有了重要的发展,但是,在春秋末战国初,礼坏乐崩的局面已形成,儒学更不适合于列国竞争之局势,儒学不受列国诸侯的重视,成了不适时宜的思想学说。在列国纷争的年代,战争频繁,弱肉强食,列国君王们所兴趣所喜欢的是兵家、法家、纵横家等适用于富国强兵的学说。这些学说有利于在竞争局势中促使君王们变得强势。

吕不韦

列国中的秦国,从秦孝公开始,便重视法家,实施变法,历经数代,直到秦王政时期,虽有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试图在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能在思想学说上兼收百家,以道家为根本,兼用法家、儒家、兵家、纵横家等,在文化思想上实行统一。但是,嫪毐政变之后,吕不韦受牵连,并罢去相位,秦王政亲政之后,重用李斯等,放弃了吕不韦的治国思想,重视法家和帝王之学,于是,在秦始皇时期,儒学和儒生便遭到厄运。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推行了“焚书坑儒”政策,造成了历史上思想文化的一次劫难。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宫廷大宴,宴会上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奉承秦始皇,吹捧自上古至后来的君王,皆不及秦始皇的威德,将秦始皇吹捧得无以复加。此时,博士淳于越却针对周青臣的奉承之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表示:“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秦始皇听完淳于越的发言之后,不作表态,他将淳于越的建言交给群臣讨论。而李斯一贯坚决反对分封制,所以,他明确表示反对淳于越的观点。李斯表示:“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李斯是法家,他反对分封制,也反对儒学,推崇法家,为了帮助秦始皇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便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其一,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其二,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之不举者,与其同罪。其三,有愿习法令者, 以吏为师。

秦始皇随即批准了李斯的建议。于是,在宫廷大宴散后的第二天,便在全国实行了“焚书”之策。

焚书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大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书馆内的一些藏书。

之后,在焚书的第二年,便发生了“坑儒”事件。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之所以引发了“焚书坑儒”,虽是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策略,但却起因于秦始皇当时听信方士们的长寿之术有关。秦始皇大权在握,威震天下,他想能长寿不老。秦始皇听信方士关于长生不老的说法,屡次打发方士到处寻找长生秘诀。想是秦朝万年,秦王万年。

其实,世间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秘诀呢?方士们只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奉了圣旨,拿了银子,炼丹制药,尽力耍弄各种各样的花招想让秦始皇相信有长生之术。可是,到最后,根本就没有能找到长生不老的实际招数,于是,方士们再也法子了,他们不再敢觐见秦始皇,只有逃亡了。方士侯生、卢生等潜逃之后,秦始皇雷霆大怒,当时,方士也属于儒生,于是,秦始皇命御史抓来儒生,立案审查,秦法严酷,懦弱的儒生们顶不住了,便互相告密,案件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涉案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震怒之下,下令在咸阳把他们都活埋了,并昭告天下,以示儆诫。

可见,所谓的“坑儒”,主要是起因于秦始皇被方士们欺骗而将涉案的儒生进行坑杀,秦始皇要坑杀的是欺骗他的那些方士们,是谎称能炼丹制药,能使人长生不死的方士,是一群行骗邀功、蛊惑人心的方士。当时,迷信盛行,以“方术”欺瞒行径而成名的人不少,如羡门高、正伯侨、徐福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卢生、侯生、韩众等等,都是欺骗众人的方士。侯生、卢生等迎合了秦始皇想长生不老的需要,谎称能使秦始皇弄来长生不死之药。结果连累了很多儒生被坑杀。所以,“坑儒”原是坑杀方士,但却因案情牵涉广,“坑儒”扩大化了,使不少儒生冤死了。

秦始皇

其实,当时的方士们确实是很可恶的,秦始皇让他们找长生不死之药,去炼取长寿不死之丹,但是,他们实在无法真正弄来长生不死之药,于是,方士们便造舆论,说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喜欢以刑杀制威天下;说秦始皇贪于权势,事无巨细皆亲身所为,批阅文件通宵达旦,像秦始皇如此之人是不可能长寿成仙的,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方士们先是造完舆论为自己的无能解脱,最后依然无法向上面交差,领头的方士只好逃之夭夭,而秦始皇找不到他们,当然非常震怒,随后便将留在咸阳的方士以及其他儒生一起捉起来,令人严刑拷打,审查案情,而被抓的人又牵涉出更多人,越扯越多,秦始皇便下令将他们活埋在咸阳城外的山区。据考证,当时坑杀儒生的“坑儒谷”就在今西安市临潼区西南十公里之洪庆村。

“坑儒”其实主要坑的是方士,东汉许慎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在秦代,方士也是儒生的一部分,坑方士其实就是“坑儒”。事件发生之后,儒生的地位受到了很大影响。遭到了朝廷官员的轻视。

原本,“儒”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属于是从事某种与文化和习俗有关的具有特殊技能的术士,据胡适考证,“儒”是殷民族的教士。郑玄解释说:“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儒其身。”之后,扬雄认为:“通天地人曰儒。”孔子以前,“儒”是作为一个懂礼重乐的知识阶层而出现的。

孔子以后,“儒”是作为一个有文化意识、有道德节操的士人而称呼的。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是“儒”的重要代表人物。这些儒者其实是从之前的巫术方士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同样属于“儒”。在秦始皇看来,方士和儒生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夸夸其谈,弄方术,搞欺骗的。乱造舆论被认为是儒生们在挑战始皇帝的权威。所以,当时大权独揽、威震天下的“始皇帝”,采取“坑儒”的措施是他巩固皇权专制的需要,当李斯提出“焚书坑儒”时,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也是很正常的。依本意,秦始皇“坑儒”,主要是为了坑方士,并不是要把大多数的儒生都坑杀,只是,在审查和判案时牵涉太多,坑杀活动广大化了。

其实,在秦代,虽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并没有完全废儒,有些儒生还当了不小的官,宋代郑樵说:“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可见,陆贾、郦食其、叔孙通在秦时已是著名的儒生,他们并没有被坑杀。秦始皇之后,秦二世还召儒生问策,所以,“坑儒”并不是针对大多数儒生,而只是被当时方士案件牵涉到的儒生。只是,“焚书坑儒”事件带来了两方面的非常不好的结果,一是使秦始皇对儒生产生不信任,对儒者很反感,儒生的地位也因之受到削弱,这对于秦朝没有能抑制严刑酷法是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的,如果在秦统一六国之后,能更多用儒者任朝中官员,或许能减少严刑峻法,推行“仁政”,秦朝或许没有那么快灭亡。二是焚烧掉太多秦以前的文化典籍了,这是一次文化灾难,违背了原本吕不韦统一兼收百家学说的初衷,这也是秦朝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毁灭文化思想,其实也是毁灭了国家稳固的文化根基。

标签: 秦二世焚书坑儒嬴政李斯秦朝孔子

更多文章

  • 项羽攻打秦国时,秦国五十五大军去了哪里?原来是秦二世从中搞鬼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

    秦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它统一了国家、文字、货币,而它的影响更是长达了几千之久。但就是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怎么会就只存在了十四年的时间呢?而且,当时项羽只有几万士兵,但秦朝却是派出了四十万大军与之对抗。但最终,这个帝国还是覆灭了。要知道,秦朝的实力可是很强的,而秦朝的军队更是厉害,非常骁勇善

  • 如果让你当皇帝,你会选择秦二世、汉献帝、崇祯、光绪中的谁?

    历史解密编辑:雨遥呀标签:秦二世,崇祯,汉献帝,皇帝

    首选崇祯,选其他人早晚是个死,崇祯有活路!尽管这是一个假设问题,但这个假设非常有趣。因为这个假设当中的4个皇帝,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样的,那就都是亡国之君。但在另一种程度上来说又都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高光时刻。而只要合理巧妙的运用,最起码不会让自己死得这么惨,但是想要合理全面的运用

  • 秦二世与赵高密谋统一天下?天下不是秦始皇酒统一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赵高,嬴政,卫国,周朝,先秦,秦二世,秦王朝,秦始皇,艺术家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靠不光彩手段登上皇位的秦王朝二世皇帝忽然心血来潮,他叫来得力亲信赵高,二人一起合谋,决定干两件大事给那些心怀观望的大臣们看看,让他们知道他是始皇帝的儿子——虎父无犬子!这君臣二人要干的两件大事:一件是斩杀诸公子(二世皇帝的亲兄弟)立威于内;派兵统一天下以扬名于外。这

  • 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何选不出一个好继承人,导致秦二世就亡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扶苏,李斯

    秦始皇选定的继承人是两个:一是长子扶苏,二是大太监赵高。客观地说,这两人都有份!都是秦始皇指定的!秦始皇做梦都想长生不老!哪会想到病死?皇帝“万寿无疆”天天这样叫,都习惯了,那么就算活不到一万岁,一千岁总能活吧?退几百步说,一百岁总可以吧?秦始皇临终时49岁,离一百岁、一千岁还差很远很远,他怎么会意

  • 秦二世:屠杀亲族,倒行逆施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秦二世,赵高,皇位,宗族

    屠戮宗族、迫害郎官,历史上最暴虐的君王当属这一位历史上为了谋划皇位,继承人之间的争斗不在少数,但是大都是私下暗自做些安排布置,或者像很多影视剧中演的那样,从后宫着手挑拨关系或是暗害妃嫔。但是真正像胡亥这样残暴,明目张胆地处死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哥哥们,甚至连无法跟自己争夺皇位的姐姐们也虐杀,还真是绝无

  • 他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罪人,曾跟刘邦密谋瓜分关中,谋杀秦二世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刘邦,秦二世,秦朝,嬴政,赵高

    秦二世而亡,引得后人无限唏嘘。按照嬴政的规划,他是始皇帝,后世还有二世、三世、四世……直到千秋万代,哪知道秦始皇驾鹤西去不到两年,大秦帝国就分崩离析。其实,秦亡有历史深层次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秦都咸阳据有金城千里的关中,本是该开万世基业的。只是秦朝不幸,秦始皇

  • 从海外抢救回归的三千多枚西汉竹简揭历史谜案,秦二世为正当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志英好心情标签:秦二世,嬴政,李斯,赵正书,赵正

    2009年1月11日,北京大学接受捐赠,收藏了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批竹简共有3346枚,保存情况良好,表面多呈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墨色鲜亮。其中,《日书》(类似“黄历”的占卜用书)等书简上保存有朱红色界栏和图画,色泽如新。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

  • 秦二世去世后由子婴继位,作为秦朝最后的统治者,他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子婴,赵高,秦朝,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世人常说秦是二世而亡,但实际上还有秦三世子婴。子婴虽然在位仅46天,却也是以秦朝皇帝之名继位的,只不过因权臣赵高的个人原因,导致帝号被去除,故而改称秦王。子婴继位不久后,刘邦便率军攻入秦都咸阳城外,面对大势已去的秦王朝,子婴只能向刘邦投降,秦朝就此灭亡。对于这位秦王朝的末代君主,史料对其的记载却少得

  • 蓝天下的秦二世陵遗址公园

    历史解密编辑:街角旳祝福标签:陵墓,公园,赵高,宫殿,博物馆,秦二世陵遗址

    今天一早起来,发现外面的天空很蓝,更照耀着金色的蓝天,受不了这种引诱,决定去秦二世遗址公园去看看。8:30前就出发,大概不少人还在睡懒觉,路上车不算太多,也没遇上堵车,很意外也很顺利的到了秦二世陵遗址公园门前。参观博物馆游客免票。但须用有效证件排队换门票,看队伍已经有,五,六十米长。排队约20分钟换

  • 堪称打不死的小强,两次被灭国,两次又复国,最终被秦二世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涵云聊情感标签:卫国,郑国,小强,先秦,周朝,秦二世,周王室,周成王,周天子,秦始皇统一六国

    堪称打不死的小强,两次被灭国,两次又复国,最终被秦二世所灭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最异彩纷呈的一段时期,前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不过大家可不要以为春秋战国只是作为主角的大国的舞台,在这段时期里,许多配角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配角虽然相对不起眼,但他们和大国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他们一起构成了异彩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