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政治,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也不是拍电视剧,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好人就一定要长命,坏人就一定要受死。
政治,是多方利益的博弈,作为老谋深算的李斯,自然明白这个道理。选择支持胡亥,与赵高一起逼死扶苏,并不是他老糊涂了,而是利益使然。
利益最大化,是李斯一生的追求!
帝国的生死瞬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他从咸阳出发一路南下,到云梦泽祭拜了舜帝,顺江南下,到会稽祭拜了大禹,然后到南海的边上吹了吹海风,还让人刻下一块石碑,记录他的功德。
之后走水路北上返回,到达山东琅琊,在这里,秦始皇第二次召见徐福,询问他关于海上寻仙的进度,徐福撒谎骗秦始皇,说海上有个大鱼,阻挡了他的去路。
秦始皇夜里梦见与海神大战,第二天,就派熟悉水性的人下海,射杀了一头巨鲸,徐福没办法,硬着头皮带着3000童年童女再次出海,再也没有回来。
车队走到平原津的时候,秦始皇生病了,而且很严重,没有一个人敢在秦始皇面前多说一句话。
秦始皇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恐怕活不了多久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明确皇位继承人,把大秦的江山传承下去。
关于皇位的继承人,秦始皇一直都没有明确,他曾有意让公子扶苏来当太子,但是,扶苏的政见与秦始皇不合。秦始皇推崇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扶苏推崇儒家,主张以“仁”治国。
在“焚书坑儒”这件事上,扶苏就表示了明确的反对,也因此惹恼了秦始皇,他被打发出咸阳,到上郡蒙恬的军队中做“监军”。
此后,秦始皇就有意传位给胡亥,第五次出巡,胡亥要求跟着一起出来,秦始皇答应了,一是出于对幼子的偏爱,二是想在路上对胡亥做一次全面的考察。
考察结果让秦始皇很失望,胡亥只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并不适合做接班人。
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秦始皇还是选择了公子扶苏,他写下一道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交给中车府令赵高,让他盖上玉玺,派人尽快送给扶苏。
7月份,车队走到沙丘行宫的时候,秦始皇坚持不住了,终于撒手人寰,千古一帝,就这样匆匆的走下了历史舞台。
此时,躲在暗处的赵高,露出了狡黠的笑容,他等的就是这一天,秦始皇的诏书,他根本就没有盖上玉玺,也没有派人去送,诏书的内容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他要上演一出惊天逆转,为自己博出一个好前程来。
此时的赵高,职务是“中车府令”,相当于是秦始皇的“小车队长”,内廷官,而且官职很小,但是,赵高的野心却很大。
赵高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精通律法,一手小篆写的是漂漂亮亮,深受秦始皇的喜爱,曾经让他教授胡亥律法,算是胡亥的老师。
很多年前,赵高还是宫廷内的一个小人物的时候,因为触犯律法,被捕下狱。当时蒙毅是主审,他秉公执法,判处赵高死刑。后来是秦始皇出面,把他“捞”了出来,才保住一命,从此以后,赵高就和蒙毅结上了仇。
一旦扶苏继位,蒙恬,蒙毅都会受到重用,没有了秦始皇做靠山,赵高用屁股想想,都会知道自己的后果。
他不想死,因此,他必须拼死一搏。
他曾经做过胡亥的老师,知道这是一个心性纯朴的孩子,便于控制,因此,他打算偷偷修改诏书,拥立胡亥为帝,以帝师的身份,一步跨入朝廷高层。
但是,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想要干成这样的大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况且,胡亥愿不愿意配合自己,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赵高决定再拉一个人入伙,这个人,地位要高,威信要足,而且,必须是在秦始皇出巡的随从队伍中。符合这个标准的,只有一个人,左丞相李斯。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县的一个小吏,工资不多,地位不高,但是日子过的非常悠哉,每天吃完饭带着而起去城门外打猎,也算其乐融融。
有一天,李斯在茅房是蹲坑,看见一个老鼠,长的瘦瘦小小的,在厕所里找东西吃,一听见人的脚步声,呲溜一声就跑了,李斯没有在意,就当看了个乐。
第二天,他到粮仓去办事,又看见一只老鼠,长的白白胖胖的,看见人也不躲,李斯忽然有所感悟。
同样是老鼠,只是因为生存环境不一样,就能有不一样的生活,看来,人要想改变命运,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生活的环境。
受到这两只老鼠启发的李斯,毅然决定出去求学深造,他拜到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同门师兄弟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韩非子”。学成之后,李斯西入咸阳,做了一枚“咸漂”。
当时正是吕不韦当权,他大肆招揽宾客,李斯也投入吕不韦门下。在吕不韦的推荐下,李斯得以见到秦王嬴政,他使出平生所学,向嬴政分析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得到的仅仅是嬴政的一句话:“恩,我知道了,你先在这里当个客卿吧”。客卿,不算是秦国的正式官员,相当于是“外聘的顾问”。
公元前235年,嬴政赐死吕不韦,为了清除吕不韦的遗留势力,他下了一道“逐客令”,让所有客居咸阳的“外国人”统统限时离开咸阳,否则一律诛杀。
原本,李斯已经走出了咸阳城,当他回望这座辉煌的都城的时候,他有些不甘心:“难道就这样灰溜溜的回去吗?”,于是,他就在咸阳城外,奋笔疾书,写了一篇《谏逐客令》,托人送给了嬴政。
果然,峰回路转,嬴政看了李斯的文章后,幡然醒悟,秦国的发展离不开各国人才的加盟,驱逐六国人才,是一个妥妥的败笔。嬴政收回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拜为“廷尉”,进而加封为“左丞相”。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李斯就是标准的“凤凰男”,外出求学,成绩斐然,入职大公司,在公司动荡之际,凭借自己的才华,一举进入公司高层,继而如愿当上公司高管。
李斯出身底层,因为,他格外珍惜自己如今的地位,不容有任何闪失,因为他“赢得起,输不起”,一旦失势,他就很难再有翻盘的机会了,这也是所有凤凰男的软肋。
赵高,正是看中了李斯这个软肋,决定拿捏住他,胁迫他加入自己的团队。
不过,赵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说服胡亥,一旦胡亥同意加入,那么,他就有8成把握,说服李斯。
夜晚,赵高来到胡亥的房间:“先帝病亡,遗命公子扶苏继位,这个消息,还没有人知道,不知道公子想不想争夺帝位,如果有意,臣可以帮忙”。
胡亥是没有心机的小孩,他惊恐的说:“你在说什么,既然先帝有命,那我们就应该回到咸阳,恭迎扶苏继位,怎么可以有争夺的想法”。
赵高继续诱导胡亥:“陛下从未立下太子,此次出巡,陛下特意带着公子,难道不是向天下人宣告,您会成为他的继承人,至于扶苏,他早就被先帝贬斥到上郡,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胡亥有些心动了,他是小孩,但也有11岁了,知道当皇帝和当臣子的区别。
秦一统天下后,取消了分封制,除了皇帝一个人大权独揽外,所有的皇子和大臣们一样,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这个待遇,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公子们比起来,差十万八千里了。
沉默了一会儿后,胡亥说:“哎,以弟逐兄,是为不义,不奉先帝遗诏,是为不忠,如果这样做,那我就要当不忠不义之人了。只是,丞相那里,如何交代”。
胡亥默许了,赵高欣喜如狂,刚才沉默的那一分钟,对他来说就像是过去了一年一样,他对胡亥说:“这个公子放心,我自会去说服丞相,你等我的好消息吧”。
说服胡亥,赵高手中就有了一张王牌,这是说服李斯的一个重要砝码。
见到李斯后,赵高单刀直入的问:“丞相,先帝病逝,留下诏书,要公子扶苏回咸阳主葬,你也知道,主葬者,就是继位者。但是,这个诏书还没有发出去,目前只有你我知道,要谁继位,只在你我二人一句话,不知道,丞相有没有什么想法”。
李斯的反应,和胡亥一样,他对赵高说:“既然先帝有令,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自然要遵照先帝的命令,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赵高嘿嘿一笑:“丞相,听说你也是出身寒门,能走到今天的高位,实属不易。我赵高在先帝身边伺候二十多年了,见过无数的倒台丞相,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如果扶苏继位,你觉得他还会让你当丞相吗?难道他身边的蒙毅,蒙恬,不比你更亲近吗?真到了那个时候,你觉得你还能保持如今的地位和荣华富贵吗?恐怕连命都不一定能保住了吧”。
赵高的这句话,深深的刺中了李斯的软肋。
他老了,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位居丞相高位,已经是此生无憾了,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风风光光的退休回到老家,保住这一辈子努力来的成果。
李斯是“法家”传人,当年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就是他出的主意,而扶苏,是坚决反对这样干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斯,根本就不是扶苏圈子里的人。
李斯是多年的政坛老手,看到无数的秦国功臣被诛杀,一旦扶苏继位,那么他一定会成为扶苏第一批打击的对象。
命运,再一次来到了三岔路口,李斯面临再一次的抉择。
嬴政是他的恩人,没有嬴政的赏识,就没有李斯的今天,因此,从内心上,李斯不愿意背叛嬴政,但是,血淋淋的现实告诉他,嬴政已死,大秦帝国出现一个短暂的权力真空,这个真空,如何填补,全在他李斯一人身上。
忠于嬴政,他会成为一个千古流传的忠臣,但是,他的丞相之位铁定不保,甚至,他的小命,他的族人都有危险;迎合赵高,他会背上千古骂名,但是,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他依然能保持现有的地位。
忠诚与现实,良心与利益,在一番权衡之后,李斯最终选择了后者。
李斯对赵高说:“说说你的想法吧”。
听到这句话,赵高就知道,自己成功了,李斯正式加入了他所构建的一个小团队。他兴奋的说:“公子胡亥,生性淳朴,虽然能力不及扶苏,但是有丞相的辅佐,相信一定能成为一个明君”。
李斯点头默许。
紧接着,赵高和李斯又谋划了下一步的行动。
赵高以秦始皇的名义,给扶苏和蒙恬写了一封信,历数了两人的错误和失职,然后赐他们两人自尽。
为了给扶苏和蒙恬制造压力,赵高和李斯隐瞒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用温车载着秦始皇继续前进,其他大臣过来汇报工作,都由温车内的一个小内侍处理,为了掩盖秦始皇尸体的臭味,他们特意在车上装了一车鱼干。
接到这封假诏书后,扶苏心灰意冷,他被秦始皇贬到边关,现在又赐他自尽,明显是要抛弃自己了,扶苏拿剑就要自尽,被冷静的蒙恬给阻止了:“公子不要冲动,你我在边关镇守,皇上一直很信任我,为何突然赐我俩自尽,这里面必有蹊跷,让我派人去核实一下吧”。
但是,扶苏不听劝阻,仍然拔剑自尽了。蒙恬不肯自尽,被夺了军权,由王离接任帅印,他被关押在了阳周。
解决了最大的麻烦后,赵高和李斯带着胡亥回到咸阳,主持葬礼,顺利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
赵高和李斯,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赵高被任命为郎中令,相当于皇家禁卫军首领,负责皇宫和皇帝的安全,李斯继续留任丞相,主持大秦政事。
但是,李斯最终也没能善终,赵高在利用完李斯后,就露出了吃人的獠牙,他利用胡亥对自己的信任,独揽大权,网罗罪名,把李斯打入大牢,问斩于闹市。
行刑那天,李斯又想起了多年前,晚饭后,自己带着孩子们在东门外打猎的场景,那是多么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钱和权,但是却有很多快乐。
李斯不是贵族,没有“失败了再来”的机会,他从底层一步步爬到秦国的丞相高位,就注定了他是一个“利益导向”者,支持扶苏,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赔本的生意,李斯是不会去做的。
因此,在那个闷热的晚上,李斯做出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大秦帝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