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时任都督吕蒙发动了针对荆州的奇袭之战,一举全歼关羽军队、夺得荆州,并成功擒拿刚刚水淹曹魏七军、取得空前战果的关羽。由于关羽父子誓不降吴,吕蒙为永绝后患,将关羽斩杀,自此一代武圣就此悲情落幕。
为何精于战事、统兵有道的关羽会被名气不及自身的吕蒙全歼军队并斩杀呢?
原来关羽这人什么都好,就是有一致命缺点:骄傲自大。这估计是能力强之人的通病,自古便有“骄兵必败”的前车之鉴,奈何关羽就是全当耳旁风。当时名声在外、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初次加入刘备团队时,关羽便很不放在眼里,而当诸葛亮开始布置工作时,关羽也是跟好兄弟张飞一起冷嘲热讽、多有抵触,幸亏刘备在中间周旋润滑,这蜀汉团队才维持了勉强的团结。因此诸葛亮跟关羽一直面和心不和,这次关羽被斩杀的消息传到蜀汉,刘备是痛哭流涕不止,真个似失去了亲兄弟一般,而诸葛亮却不仅未有悲伤,而且还颇有微词,隐晦说出:关羽此次兵败身死纯属咎由自取。
当然如果关羽仅在蜀汉内部骄傲自大也就罢了,毕竟大家还是一家人,不会借机生事影响团结。但关羽却在公众场合也不懂得收敛。当取得水淹七军的辉煌战果之时,刘备发来贺信和提拔任命书,关羽则每有客人造访,便拿出这些书信好一番炫耀,如此不知收敛地将自己缺点暴露于公众,自然会为其被政敌利用埋下了祸根。
果然,深谙关羽这一脾气秉性的吕蒙则暗暗有了主意。众所周知,吕蒙是在东吴原都督鲁肃病逝后接任上位的,他与鲁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主张对蜀汉强硬,而且军人出身的他性格耿直、说到做到,这与关羽颇为相似。于是到任都督任上后,他便开始筹划抢回被蜀汉借而不还的荆州之地。
在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名声大震之后,吕蒙敏锐感觉到关羽的骄傲之心也到了空前膨胀之境地,于是他故意以生病为由假装离职,让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接任。并且让陆逊写了一封大肆夸奖关羽的书信,信中还一再诚恳说自己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还希望关羽大将军多多照顾之类的话。关羽一听,新来的这小子还挺有礼貌,他要是再像以前防备吕蒙那样防备陆逊,貌似很不厚道,于是他放松了对东吴的戒备。
见此时机,吕蒙于是发动了意欲夺回荆州的江陵之战。他秘密挑选了一批精兵披上白衣假扮商人,乘着商船摇橹西上,直至蜀军的前沿烽火台江边。有了之前陆逊的“有礼貌”,关羽自然对这群东吴来的商人回敬了“好意”:让其停泊在岸边避风。等到晚上二更天,这些“商人”士兵一起出动将蜀军守将全部擒拿,随后外围的吴军趁势长驱直入,来到荆州之地,里应外合便将荆州之地尽数收回。
至此,关羽才知荆州失守,忙带关平、廖化领兵回荆州。行军途中遇到吴将蒋钦,没打几个回合,蒋钦便败退逃跑。关羽正在气头上,不知是计,下令追击,正中吴军下怀。关羽遂四面被围,幸得关平、廖化带兵杀出重围,将关羽救出,退守麦城。吴军哪里肯放弃到嘴的肥肉,遂引兵围住麦城。关羽在麦城被围数日后粮草将尽,外无救兵,只好率关平、赵累突围,在临沮山路中埋伏被生擒。作为关羽的老对手吕蒙遂频繁劝诫关羽投降,关羽不从,吕蒙遂将关羽父子斩杀。
很显然,对于东吴而言,吕蒙立了很大一功:夺回了荆州重地,除去了威胁自己的一大敌手,因此群臣都表示祝贺,只是吕蒙身体不争气了起来,旧疾复发。于是东吴国主孙权立马将其“迎至内殿”,后“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接着“穿壁瞻之”,以“见其颜色”。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孙权则“自临视”,还特意“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孙权可谓对心腹爱将极尽爱护之意。
不过仔细一想也有不对之处:担任东吴大都督之职的不止吕蒙一人,前有周瑜、鲁肃,后有陆逊,皆为孙权欣赏信任之人,尤其周瑜,不仅是孙权的臣子,更是孙权的启蒙导师。孙权刚即位那会,听闻曹操放言要率八十万大军跟孙权一起“打猎”的消息时,孙权内心着实有些害怕了,幸好周瑜力主抗敌,才给了孙权以抗争决心,并且也是在周瑜一手操办下,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对于人生中这么重要的“启蒙导师”,在其临终之时,孙权尚未做到“迎至内殿”、“穿壁瞻之”这样呵护满满的照顾,为何孙权会对吕蒙这一介武夫如此照顾?
是因为吕蒙这次江陵之战意义实在太过重大,所以孙权要好好照顾这个“国宝”吗?
显然也不是,赤壁之战的意义个人以为较之于此次江陵之战更为重大,因为赤壁之战于东吴,则为其奠定了其生存的基础,从此曹操大军压境、吞并东吴的势头被遏制住;于孙权,则为其奠定了执政根基,巩固了其政权。此次吕蒙发动的江陵之战,虽然抢回了荆州要地,但还无法上升至东吴生存和孙权权力地位巩固的层次。
而且江陵之战中,吕蒙擒杀关羽却有一负面效果:贻人口实、引发蜀汉的仇恨。果然,在听闻关羽被东吴所杀后,刘备突然由之前温文尔雅的书生变成了愤怒的狮子,誓言一定要荡平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刘备此次几乎是发动了全国之兵来伐吴,如此大的阵势就连孙权都感到害怕了(能让孙权感到害怕没几次),于是遣使求和,被刘备一口拒绝。正所谓不怕别人恐吓你,就怕别人跟你拼命,刘备此次这种要与东吴拼命的劲头换谁谁也会害怕。因此孙权一开始求和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被拒绝后孙权也只能硬着头皮跟刘备干架了,于是他派出了陆逊前去抵抗。
大凡冲动之人心思都不够缜密,刘备当时急火攻心、只想着报仇,不仅不听诸葛亮、赵云的谏言,而且有能力有名气的人一个没去。而对手陆逊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心思缜密、很会审时度势。他见刘备在山上扎营,连绵七百里,于是想到用火攻破之。果然一把火下去,刘备仓皇逃到白帝城,陆逊自此也谋夺了自己在东吴朝廷中的地位。
虽然刘备此次悉发国之兵,不仅伐吴不成,而且损兵折将,但在气势上确实让人害怕。而且,刘备此次兵败一个重大原因是蜀汉能带兵打仗的牛人几乎都没去,而刘备本人显然在这方面能力不足,才会犯下山上扎营这种低级错误,也才让陆逊钻了空子。假如诸葛亮、赵云等经验丰富之人都来了呢?假如刘备没有犯如此低级错误,夷陵之战的结局如何还真不好说。
此种可能性作为发动江陵之战的都督吕蒙可能不会想到,但作为东吴掌门人的孙权不可能想不到,也不可能不去想。假如当时只是吴蜀二国平分天下,相互攻伐纯属稀松平常之事,但当时是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一旦蜀国要与吴国拼命,并且名将倾巢出动,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吴蜀两国两败俱伤,而北方曹魏正好坐收渔翁之利,这种结局想想都觉得可怕。
这也便是在发生关羽被杀、刘备誓言发兵攻打东吴之时,孙权很是“没骨气”求和的原因,倘若以吕蒙那股武将的倔强劲,肯定会继续与蜀汉拼命,谁怕谁?但是如此痛快拼命的后果,他是不会想到的。如果他想到了,他就会像后来的陆逊一样,不赶尽杀绝,放关羽一条生路,既没有贻人口实,也点到为止,而刘备便也失去了讨伐东吴的借口,自然也不会怒而兴师,如此便能继续维持三分天下格局的稳定。
想到这里,孙权或许有感吕蒙不能留,况且陆逊已崭露头角,在统兵打战方面并不逊于吕蒙,而且还很能识实务,夷陵之战后放了刘备一条生路,只是象征性地恐吓了一下:再来进犯就叫你有来无回。于是孙权便对吕蒙出奇的热情,又是接到身边又是重金招募良医为吕蒙治病。只是孙权越热心,吕蒙病情貌似越重,最后终于殉职了。这种结局对孙权来说也是极好的,因为之前未有将领受如此厚爱,只对吕蒙这样,难免会引起其他朝臣将领内心的不平衡,而唯有吕蒙死了才是最好,既不至于引起其他朝臣将领的内心不平衡,也能为孙权获得“爱护将领”的美名,真是一箭双雕。
也有人会问:关羽都死了,还来杀吕蒙有必要吗?
那你确定死了一个关羽就没有第二个关羽站出来?性格耿直的吕蒙就不会将他也杀了?换言之,如果刘备此次报仇,东吴这边抵挡的不是陆逊,仍旧是吕蒙,他会不会将刘备赶尽杀绝?
所以说,江陵之战后,夺得奇功的吕蒙是病死?还是被孙权“照顾”死?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