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深受喜爱,三国时代短短几十年,却成了被中国人最熟知的历史,三国演义的功劳最大。
三国演义最大的优点,就是提炼和升华了人物性格,让每个历史人物,都突出地表现他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而且通过对历史的细微调整,做到了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正是通过这种巧妙的组合,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形象。
许多精彩的桥段,在历史上可能并不是这样,但是因为写得实在是太精彩的,同时有符合作者给人物的人物,所以读起来就会特别的酣畅淋漓。
比如说诸葛亮,作者给他安排的形象是,智慧超群能言善辩,在东吴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完全可以成为辩论赛的范本。
而骂死王朗,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有种诸葛亮发飙的感觉,很多人觉得,这个王朗说得似乎也对呀,为什么会被诸葛亮骂死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的时候,到底说的都是什么。
首先要说明一下,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一段,完全是虚构的,而且这完全就是市井之骂,一个丞相根本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而且王朗更不是被骂死的,下面的分析,我们都是按照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来的。
诸葛亮和王朗两人,是在两军对垒的时候,阵前对话,相当于是给自己鼓舞士气,王朗首先发难,责问诸葛亮为什么无故兴兵,意思就是你的进攻是不合道义的,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
诸葛亮比较直接,来了一句,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孔明抓住了重点,他是奉诏讨贼,直接把自己的皇帝摆在了正义的一方,王朗接下来的对话,虽然说得对,但是却落了下风。
诸葛亮说我是奉诏讨贼,那意思是,诸葛亮代表的是,汉室正统,来讨伐曹贼,没想到王朗顺着诸葛亮的话说了。
王朗开始夸耀,曹操和曹丕的功劳,讲了一大堆什么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大道理,意思就是,大汉已经不行了,曹魏政权才是顺天应命的新政权,自己代表正义的一方。
这话真好着了诸葛亮的道,诸葛亮打的正是光复汉室的旗号,你现在居然跟我说曹魏篡汉的正确性,那诸葛亮可就有话说了。
王朗说的从大历史观上看是对的,但诸葛亮很聪明,对人不对事,上来就点出了关键,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
这下王朗可糗大了,要知道这时曹丕篡汉没多久,王朗可是当年汉室重臣,现在替曹魏说话,直接接按住了王朗的命门。
诸葛亮意思很明确,王朗说汉朝已经烂得不行了,所以曹魏接替了汉朝,是顺应天命,而诸葛亮却说,汉朝的确是快不行了,各种糟心的事情,但是依然有刘备这样的人物,一心想着要为汉室朝廷续命,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
但诸葛亮的优势在于,此时曹魏代汉时间并不长,很多人原来都是汉朝的官员,忠于汉朝,在道义上有正当性,接下来我们看诸葛亮骂的实在是太精彩了:
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一句,你死后有何面目,去见汉朝各位先帝,说的王朗是无地之容,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王朗实在是被诸葛亮骂得羞愧了。
诸葛亮在这里,其实就是抓住了王朗敏感的身份,他原本是汉朝的大儒,是个非常讲仁义道德,要脸面的人物,而儒家又是最讲忠孝仁义的。
你要是换个人,比如说司马懿,他那厚脸皮,诸葛亮再骂都没事,这样骂王朗,是完全针对王朗大儒的身份,换成其他人,都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效果。
王朗的说辞也没毛病,跟孙权称帝的诏书是一个套路,意思就是汉朝就是不行了,亡了就是亡了,取代汉朝也是顺应天命。
诸葛亮紧紧抓住王朗是汉朝旧臣的身份,对他的不忠不义大加批判,最终效果极佳,真的就把王朗给骂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