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曹爽传》——泷溪拾遗匹夫持质能存命,天子相随不敢擎;机敏坚贞桓画策,可怜赔命高平陵;晏平久要真君子,栈豆驽马蠢五丁;不义多行三世报,鹰视狼顾司马兴。注:1,《三国志*曹爽传》载:范重谓羲曰:“当今日,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行天下,谁敢不应者?”试译:桓范又对曹羲说(曹爽之弟,当时也手握禁军,且桓范已经劝过曹爽不听):事情已经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你们还想平安地活着?再说,普通人劫持人质,还都有希望活命,而今你们和天子在一起,借此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2,桓画策即桓范,《三国志*曹爽传》载: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召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宣王知,曰:“范画策,爽必不能用范计。”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犹豫不决。试译:大司农沛国人桓范听说司马懿起兵,不理会太后的召令(当时司马懿用私兵占领皇城,迎出郭太后,曹爽之前排挤开了郭太后),假传诏旨骗开平昌门,手持剑戟,威胁门候,向南跑去见曹爽。司马懿知道候说:“画家桓范(桓范是同时也是一名的画家)前去出计谋,曹爽一定不会采用。”桓范劝说曹爽让他护着皇帝到许昌(司马懿占领了皇城,并借郭太后的诏意,要免去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的兵权),召集各地军队。曹爽兄弟犹豫不决。
3,高平陵,曹魏第三代(曹操—曹丕—曹叡)魏明帝曹叡之陵。4,高平陵之变,是曹魏失国之源头。事变后司马家掌握了曹魏的全部军政大权,而后司马家学曹家,有步骤地迫使曹魏禅让给了司马家的第三代司马炎。
5,高平陵之变的背景:1)当时曹魏政权已经到了第四代,第二代曹丕篡汉称帝六年就死了,才四十岁。立儿子曹叡,托孤给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曹真曹休都是曹操的同族孤儿,曹操当儿子一样养大的。第三代曹叡无后,养了两个养子在宫中,临死前才将八岁的养子齐王曹芳扶正,并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曹真的长子),陈群、曹休等三朝老臣都死了。曹叡病死前不久把宠爱的郭妃立为皇后,曹爽封大将军(三国乃至汉代,大将军都是武将最高职位,官阶还在三公太尉、司空、司徒之上,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要除了那些名为臣实为君的丞相、魏王、晋王之类的实权王爵,说白了就是僭越还不敢认得的那种。)司马懿当时就是太尉、太傅。
2)曹芳即位即位才八岁,一个孩子要么听郭太后的,要么听朝中老臣的。从曹芳到高平陵之变的十年间,曹爽排挤开了郭太后和另一个托孤大臣司马懿,独霸朝纲,任用何宴、邓飚、李胜、丁谧、毕轨等有名无实之辈。且任人唯亲,如弟弟曹羲、曹训、曹彦、曹则、曹皑均列侯,曹羲更是统率亲兵卫士和禁军,曹训统领宿卫禁军,曹训任散骑常侍侍讲,兄弟全都围在皇帝身边,自由出入皇宫禁地。3)被排挤的司马懿,则多年装病不上朝,还故意在曹爽的亲信面前演戏,喝粥连勺子都那不好,粥弄得满身都是。电视剧更是说他装疯卖傻,虽略有夸大,但绝对算是合理的艺术处理。
4)曹爽果然被司马懿所蒙骗,《裴注*三国志》引《世语》载:爽兄弟数俱出游,司农沛国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徐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6,高平陵之变的经过:1)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都随同前往,司马懿突然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然后向魏帝禀奏曹爽的罪恶,说他专权擅断,把少帝当傀儡,以郭太后名义解除他们兄弟的兵权。
2)曹爽看到奏章,不敢给已经十八岁的少帝看,此时前面所述的桓范出城来劝其携天子到许昌,召集外地的军队与司马氏一拼。而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却劝他早点认罪,且派他们去见司马懿,表示愿意接受处置。把司马懿的奏章给少帝,少帝免去曹氏兄弟职务,让他们以列候身份回家。(借少帝之名而已,其实就是曹氏和司马氏的交换条件)3)关于上面的内容,有记述更细节的,《裴注*三国志》引《魏氏春秋》载:爽既罢兵,曰:“我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试译:桓范大哭而说:“曹子丹,大英雄!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那会料想今天因为你们的原因使我灭族!”曹子丹,即曹爽之父曹真,曹芳父亲曹叡的大司马。《三国志*曹真传》载:真少于宗人遵、乡人朱赞并事太祖。遵、赞早亡,真愍之,乞分所食邑封遵、赞子。诏曰:“大司马有叔向抚孤之仁,笃宴平久要之分。君子成人之美,听分真邑赐遵、赞子爵关内侯,各百户。”
4)曹爽兄弟职务被免,以列侯身份回家以后,司马懿派洛阳的兵士包围了曹府并日夜看守;府宅的四角搭起了高楼,派人在楼上监视曹爽兄弟的举动。曹爽若是挟着弹弓到后园去,楼上的人就高声叫喊:“故大将军向东南去了。”弄得曹爽愁闷不已,不知如何是好。5)曹爽还是没做成他的富家翁,有司奏告:“黄门张当私自把选择的才人送给曹爽,怀疑他们之间隐有奸谋。”于是逮捕了张当,交廷尉讯问查实。张当交待说:“曹爽与尚书何晏、邓飏、丁谧,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人阴谋反叛,等到三月中旬起事”。于是把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人都逮捕入狱,以大逆不道罪劾奏朝廷,并与张当一起都被诛灭三族。好一个秋后算账,好一个无中生有,好一个斩草除根。
7,高平陵之变的后续挣扎:1)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四月后,魏帝改元嘉平。司马懿除任用名士、能人外,亦提拔亲信、心腹之人。2)嘉平三年,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因为高平陵事件,认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而司马懿独揽大权,于是在两年后发动兵变企图推翻曹芳和司马懿,另立年纪较长的曹彪(曹操儿子)为帝。被司马懿征讨,兵败饮药而亡。
3)正元二年,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起兵寿春,矫称受太后诏书讨司马师,率军渡淮水,进至项县。司马师率军十万征讨,大破淮南军。毌丘俭被杀,文钦逃入孙吴。4)驻守雍州的征蜀护军夏侯霸因与曹爽有亲戚关系,同时其侄儿征西将军夏侯玄被征召入洛阳,怕会遭司马氏逼害;而与自己不和的郭淮又出任征西将军,都令他十分不安,因而逃入蜀汉。
5)甘露二年,征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向孙吴称臣,攻掠淮河南北郡县。司马昭督军二十六万征讨。甘露三年,诸葛诞兵败被杀。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8,宴平久要:《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还依然不忘过去对朋友的承诺,即“久要不不忘平生之言”,那就算得上是完人了。《论语*公冶长》又载,孔子赞美宴婴善于和别人交朋友,时间越久,他越尊重朋友。9,驽马恋栈豆(劣马惦记的只是马鹏里的饲料);《干宝晋记》载:爽从天子谒陵,桓范出赴曹爽,宣王(即司马懿)谓蒋济(太尉)曰:“智囊往矣!”济曰:“范智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10,曹爽独霸大权之时,大肆任用曹氏、夏侯氏等宗亲,其它士族就相对应地被冷落和排挤,因此高平陵之变后,反对司马氏的士族很少,军中也反叛的不多(曹爽曾贪功伐蜀,大败而回)。正可谓多行不义必自毙。11,鹰视狼顾:形容目光锐利、贪狠凶残的样子,为人狠戾。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