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于禁投降关羽有何隐情?境界或超虎将庞德,曹操曹丕错看他!

于禁投降关羽有何隐情?境界或超虎将庞德,曹操曹丕错看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曲殇别离 访问量:4373 更新时间:2024/2/18 13:48:57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先后围困了襄阳和樊城。在樊城外,水淹七军,尽管是关羽的巅峰杰作,成就威震华夏的美名;还是于禁的谷底拙作,背负折戟沉沙的骂名。

于禁统率七军到樊城救援。七军,通指七支军队。《三国志·魏书二三·和常杨赵裴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周礼·夏官序官》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根据周制,一军就是一万二千五百人,于禁的七军就是八万七千五百人。实则不然,汉末的“军”不同于周朝的“军”。换句话说,汉末的“军”早就没有了周时的规模。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卷十四·車部·軍》记载:軍,圜圍也。四千人爲軍。从車,从包省。軍,兵車也。汉末讲究精兵,一个军大约有四千人。因此,于禁的七军差不多是二万八千人左右。除了这些二万八千人之外,于禁官司拜左将军,有直属部队一千多人。因此,于禁此时所率的七军,大概三万人左右了。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记载: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于禁的七军在樊城外被水淹后,不是被淹死,就是被俘虏。统帅于禁兵败被俘,先锋庞德陨身殉节。

单从《三国志》的“禁遂降”三个字就断定于禁被汉水淹没,丧失抵抗力,未经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关羽。曹操,乃至是曹丕,甚至是后人,均以此为论据,从而推断出于禁贪生怕死。在生死关头,于禁露出了求生的欲望。对于禁的判定,属于“以成败论英雄”片面之词,有失偏颇。事实并非这样。建安五年(200年),官渡鏖战中,曹操手下已经有很多人私下向袁绍示好,准备在有利的时机投降,而身处危机重重,险象环生的于禁却始终如一效忠曹操,未曾有贪生怕死的念头。十九年后,襄樊战役中,于禁反作出惊人之举,不战而降,身陷囵圄,在屈辱中渡过余生。

因此,于禁投降,必有隐情。具体如下。

其一,保全士兵。

于禁,虽以法御下,却体恤士卒,以恩威并施之举,倍受士卒们的敬重及爱戴。面对涛涛江水,于禁的七军,要么坐以待毙,要么以身殉国,要么苟且偷生。作为最高统帅,于禁的一举一动自然影响着整个七军三万余名将士的命运:战,难逃一死;降,逃过一劫。三万多名将士,背后连系着三万多个家庭,父盼子归,母望子归,妻等夫回,子待父回。为此,于禁投降是保全麾下将士的唯一选择。于禁以一已之力赚得三万条人命。

其二,看透得失。

于禁,不仅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还是精通博弈的官员,在夹缝中求生存,俨然是曹操帐下的外姓第一将领。面临生死抉择,于禁要么死战到底,消耗关羽的有生力量,后与三万手下一同陨身徇节,失命保忠;要么不战而降,积蓄七军的再生力量,后与三万将士一起东山再起,求命保义。以三万多条生命的代价,是用来保住于禁一人的忠诚,还是换来于禁对曹操一个人的不忠而对七军三万人,甚至是关羽数万水军的大义。因而,于禁的投降是保护两军将士的独一途径。于禁以一已骂名挣得数万人生命。

于禁,之所以在襄樊之战中被水淹后当场投降,完全是因为爱护自己手下兵士的性命,以一已之名声、得失,甚至荣辱来成全数万人的生命存亡。于禁之举,虽有损忠名,却不失义节。

笔者按:大度,形容人气量大,能容人。于禁,在襄樊之战中,率七军到樊城救援时,被关羽水淹后,未死战而投降,不惜背负降将的骂名而保全帐下三万将士性命,以一已之虚名挽救三万之生命失作为。正所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标签: 关羽庞德曹操于禁张郃

更多文章

  • 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的光辉,但于禁投降却饱受批评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关羽,张辽,于禁,曹操,刘备,曹仁

    在汉末三国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也即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再比如东吴将领中,太史慈和甘宁这两位猛将,就是降将出身。至于傅士仁、麋芳这两位关羽的部下,也在襄樊之战后归降了东吴。当然,同样是降将,他们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

  • 于禁战败投降关羽,可惜关羽对他处置失当,失去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笑春风标签:关羽,于禁,曹操,孙权,庞德,徐晃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军救援襄樊。谁知道关羽利用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自然条件,水淹七军,全歼了于禁、庞德的援军。在战后,于禁投降关羽,庞德被杀。但是,此后直到关羽败亡也再也没有见到于禁的身影。那么,于禁究竟去了哪里?一、被拘禁在江陵的于禁。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回到关东的曹操为了自己

  •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究竟有多少人?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关羽,于禁,曹仁,曹操,大军,庞德,七军,汉朝,三国

    公元219年,关羽在和曹仁的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包围襄阳和樊城。尤其是曹仁驻守的樊城,是关羽的重点照顾对象,被围得水泄不通。曹仁不得不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出于禁带领七军驰援。于禁的七军兵强马壮,是曹操的精锐部队,给关羽造成的压力非同一般。如果没有汉水暴涨,曹仁和于禁,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里外夹击

  • 于禁变节为什么不被曹魏原谅?于禁变节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于禁,曹魏,曹操,关羽,曹仁,庞德

    建安24年,蜀汉前将军关羽率蜀军北伐征讨被曹魏占领的襄阳、樊城二城。关羽所率军对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同年,关羽遣重兵围困襄、樊二城,征南将军曹仁因无力拒敌,遂向曹操求援,曹操派遣左将军于禁、副将庞德携七军共三万人马星夜赶往襄、樊二城,驰援曹仁。01于禁率军赶往襄、樊二城城外,怎奈天公不作美、恰逢天灾

  • 《三国志11》最不起眼的组合,于禁:我堂堂五子良将就这属性?

    历史解密编辑:点树之旅标签:于禁,三国志11,张辽,徐晃,关羽,魏国

    在浩瀚的三国历史中国,每股势力都出了一个知名的豪将组合,比如最出名的就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了,骁勇善战的五人各自都善于运用不同的兵种,在他们的带领下蜀国成功奠定了地盘基础;另一边魏国的五子良将虽然很少合作,但也有相当多亮眼的战绩,像是张辽八百敌十万、于禁下邳城大破吕布等。但是到了经典三国题材策略游戏《三

  • 于禁为何投降关羽?不是于禁贪生怕死,残酷真相你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关羽,于禁,曹操,刘备,袁绍,孙权

    三国时期,群英荟萃,豪杰猛将大放光彩。论魏蜀吴三国猛将,蜀国有五虎上将,魏国有五子良将。后人也常将关羽为首的五虎上将与于禁为首的五子良将做比较。论武力,关羽张飞等人完胜于禁乐进等人。论谋略能力,五子良将无疑更胜一筹。有人会奇怪,作为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武力比不了徐晃张辽等人,他为何能位列五子良将之首

  • 同为五虎上将,为啥关羽败于禁威震华夏,而黄忠斩夏侯渊就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关羽,黄忠,夏侯渊,于禁,刘备

    事实上,之所以关羽击败于禁,可以被评为“威震华夏”,而黄忠斩夏侯渊却没被评为威震华夏,并非因为于禁的地位要高于夏侯渊!正史中夏侯渊作为曹氏宗亲,官拜征西将军,他的地位是要高于于禁的,之所以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关羽击败于禁关羽击败于禁,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襄

  • 于禁为何是五子良将之首?三个原因:治军、战功、关键时刻靠得住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于禁,曹操,张辽,张郃,徐晃,乐进

    五子良将的说法来自《三国志》,陈寿把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五人合为一传,并且在最后评价“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以后来人们把他们五人成为曹魏五子良将或者魏五子,关于谁是五子良将之首,历来争论不休。这个标题可能会引起许多三国迷的不适,我也做好了挨喷的准备,但是现在是一个言论自由的

  • 于禁一生征战沙场战功无数,一场败战将所有毁于一旦,晚年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说书人柳白标签:于禁,孙权,关羽,庞德,曹丕,魏国,刘备,曹操手下

    219年,关羽北伐樊城。曹操遣于禁、庞德带兵支援,时逢暴雨,关羽乘势水淹七军,于禁与庞德登高望水,无所回避,关老爷乘着大船写下人生中最后一页辉煌的战功,于禁率三万部众投降,邻近盗贼乱军纷纷归顺,关羽大名威震华夏,虽说如此,此役实际上有不少运气成份。然而,当洪水退去,于禁不但找不到裤子,往后再也找不回

  • 三国志11:于禁的单挑水平探究,他真是五子良将的垫底角色吗?

    历史解密编辑:奕道君心本尊标签:于禁,乐进,徐晃,张郃,关羽,张辽,曹操手下,三国志11

    之前在给陈到做单挑测试的时候,我就顺嘴提到了于禁,其实我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点同情他的。毕竟作为曹操时代唯一获得假节钺殊荣的大将,就因为一场大雨没防住关羽的水攻而晚节不保,着实对他太不公平。所以本期三国志11游戏的趣味文章,就让于禁通过单挑来证明自己吧。站在于禁的立场上,首先他要寻仇的对象应该就是二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