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恪悲剧的根源在哪里?-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诸葛恪悲剧的根源在哪里?-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学文 访问量:4423 更新时间:2023/12/28 21:25:51

东兴之战,吴国以弱胜强,诸葛恪在吴国的声望和地位都是看涨的。但是东兴之战之后,诸葛恪想要再次发动北伐,攻击合肥新城,但遭到了失败,而这场战役失败的结果是孙峻和小皇帝孙亮联手杀掉了诸葛恪。

为什么孙峻之前向孙权推荐诸葛恪,反而又要杀掉诸葛恪呢?诸葛恪的悲剧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诸葛恪之死。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东兴之战是诸葛恪领导下的东吴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堪比当年的赤壁之战。

按道理而言,带领东吴打败了曹魏的诸葛恪在此战后,在东吴的权力应该更为巩固,应该有更多的人支持诸葛恪。但诸葛恪在东兴之战胜利后,想要趁势发动对合肥新城的攻击,夺下合肥新城,东吴和曹魏对峙的局面就能打破,三分天下的格局就能获得改变。

但是在东兴之战中战斗力爆棚的东吴士兵,在合肥新城之战中,却表现得很拉胯,几个月也没有攻下合肥新城,而自己反而损失惨重。

而诸葛恪在无奈退兵之后,被孙峻和孙亮所设计,在皇宫中遭到了杀害,而其家族也被灭族。

为什么诸葛恪从一个被孙权所赏识的东吴神童,到最终反而变成被人人唾骂的罪人,而惨遭灭族呢?这里面都是诸葛恪自己刚愎自用的原因嘛?

其实跟着我们读《资治通鉴》的朋友会清楚,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会尝试从实力的背后探究其发生的根本逻辑。而面对诸葛恪的悲剧,我们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一场早就注定的悲剧。

为什么说诸葛恪的死是早就注定的悲剧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诸葛恪的上台是东吴在经历了南鲁党争之后的一个妥协的选择,而东吴经历了南鲁党争后,内部的政治局面是错综复杂的,孙峻之所以推荐诸葛恪,就是看中了诸葛恪属于一个常年在外的将领,在朝堂上没有根基,可以听从自己摆布,所以诸葛恪从进入朝堂开始,实际上就成为了孙峻的一个棋子,孙峻利用这个棋子除掉了孙弘就是证明。

但诸葛恪也不是一个蠢笨的人,他又不甘心只做孙峻的棋子,所以我们看到诸葛恪上台之后,在东吴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其实改革的目的一方面就是收买人心,一方面就是收拢权力。所以我们看到当时百姓对诸葛恪的平价还是很高的,但是另外一个层面就是东吴的贵族对于诸葛恪可能就是恨得牙痒痒了。

而诸葛恪加强自己权力的另外一个抓手就是通过战争,因为只有战争才能让全民同仇敌忾,才能将东吴的军事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所以我们看到东兴之战其实也是诸葛恪发动的,在接手东吴的权力后,诸葛恪就带兵跑到了东兴修坝修城,而这方面的举措才进一步刺激了曹魏对东吴兴兵。

而为什么东兴之战诸葛恪能获得东吴上下的支持,东吴的军队里爆棚,而在之后的合肥新城之战时,又遭到了东吴内部的抵制导致失败呢?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一直提到的东吴的派系斗争。经过若干年的偏安一隅,东吴的主要政治势力已经全部变成了江东派系,而江东的财阀本身就倾向于偏安一隅,不愿意对外扩张,改变现状,想当年孙权在位时,为什么屡次北伐总是无功而返呢?其实孙权本人早就意识到偏安一隅迟早会被曹魏所吞并,所以孙权一直希望扩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吴的江东势力住家占了上风之后,反对北伐的势力就越来越强大,即使如孙权本人也无法改变这些势力对北伐的抵制了。而孙权本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诸葛恪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根基的人,更撼动不了这种局面。

那为什么东兴之战诸葛恪能成功而合肥新城之战却惨败呢?因为东兴之战从根本上而言还是东吴的防御战争,是抵抗曹魏的进攻的战役,所以在东吴内部大家没有异议,军队体系自上而下都是支持诸葛恪的。但是进攻合肥新城,却是东吴北伐,在东吴内部江东势力和豪族等都是激烈反对的,即使在诸葛恪强力坚持下,很多势力也是暗中掣肘和抵制的,所以我们才看到这场战役中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包括很多将领甚至叛变,投敌等都时有发生。围困一个合肥新城,在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竟然几个月打不下来,背后玄机就很深了。所以诸葛恪对这种情况才十分恼怒,在撤兵回来之后想要对抵制他的人进行清算,这才激发了这些人的集体反抗,才让孙峻觉得必须要除掉诸葛恪了。

所以我们看到《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诸葛恪争辩为什么要北伐,其实其思路和其叔叔诸葛亮要北伐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他们都很清楚,时间在曹魏一方,如果不北伐,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会被曹魏所吞并,不过就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但是在当时的东吴,主流派实际上已经是江东本地派,他们反而是反对北伐的,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南宋岳飞要被构陷,因为岳飞主张的北伐是伤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的,所以也就会被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所反对从而被迫害。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诸葛恪的悲剧和岳飞的悲剧是一样的。对于家国的观念,三代人的观念就已经会彻底的被改变,所以所谓统一,如果不能在两代人内解决,反对势力就会迅速的增长压制统一力量了。

而诸葛恪被诛杀的另外一层理由其实是介入了东吴更深层次的权力斗争,尤其是废太子孙和,诸葛恪的外甥女是孙和的太子妃,这一层关系就让孙亮孙峻等人面对诸葛恪的势力的上升如坐针毡,而孙峻之所以推荐诸葛恪其实是看中诸葛恪在朝中根基比较浅,容易被控制,但是诸葛恪上台后其能力是超越了孙峻的预期的,就对孙峻的权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孙峻才最终决定要除掉诸葛恪。所以诸葛恪的死,深层次的根源不完全是合肥新城的战败,根源在于诸葛恪的改革和对外用兵造成其逐步获得了东吴更多人的支持,所以才有在诸葛恪北伐背后的釜底抽薪和图穷匕见。

从这段历史来看,我们总是讲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个人奋斗,其实不是很准确。不管是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大型企业也罢,内部是错综复杂的,一个人要想推动改革和发展,一定要清楚背后的势,所以改革和集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推动势向有利于自己方向的转化,才能让自己的理想逐步得到实现。如果如同诸葛恪这样理想化的去跟既得利益集团掰手腕,其后果很不乐观。

历史之所以有很多悲剧,根源还是在于背景太复杂,其实现实何尝不是如此,历史从来没有改变过,现在不过是未来的历史而已。

更多文章

  • 孙权托孤的东吴五人辅政大臣团,有何玄机?诸葛恪能做霍光第二吗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孙权,霍光,孙峻,陆逊,汉朝,三国,诸葛恪,司马师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55太元二年(252年)二月,东吴大赦,并改元神凤,应该有以祥瑞为孙权祈福之意。然而,在病榻上躺了几乎半年之久的孙权,却始终没有好转的迹象。他感到自己大限将至,身后之事的安排已经刻不容缓了。但是,在全公主等人的干涉下,幼主继位已成定局,他只能被迫接受这一现实

  • 孙权:你与陆逊相比如何?诸葛恪:不如,但我胜过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道远文史标签:孙权,陆逊,诸葛恪,诸葛亮

    《世说新语》: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诸葛亮),吴得其虎(诸葛瑾),魏得其狗(诸葛诞)。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位诸葛瑾较为熟悉。诸葛瑾的长子,名叫诸葛恪。诸葛恪自幼才思敏捷、聪慧过人,有人认为他是东吴版的诸葛亮。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比

  • 被孙权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的诸葛恪,为何在宴会上被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孙权,诸葛恪,孙峻,诸葛瑾,曹魏,孙亮

    诸葛恪,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长子,自幼聪明伶俐,在年幼之际便因为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而受到孙权的青睐,孙权曾多次当众提问他一些刁钻的问题,比如将他的父亲和叔父(指诸葛亮)相比较,问谁更加优秀这种情况。但诸葛恪每次都能顺孙权心意地给出令其满意的答案,所以孙权对其非常看重,在诸葛恪成年后便让他为太子孙登授

  • 诸葛恪众叛亲离身死族灭,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诸葛恪,孙峻,司马师,孙和,孙亮,曹魏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56,点击查看上篇取得东兴大捷后,诸葛恪彻底尝到了对外战争的甜头,认为这是个扭转自己不利政治局势的绝佳途径。盲目乐观之下,诸葛恪根本没有见好就收的意思,他还想主动出击。在他眼里,曹魏似乎成了自己的经验包。然而这是一场庙算不足的战争,兵法的奥义是先胜后战而非先

  • 徐晃能战平许褚关羽,他可以比肩五虎将吗?实际上连黄忠也打不过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标签:徐晃,关羽,黄忠,许褚,赵子龙

    徐晃能战平许褚关羽,他可以比肩五虎将吗?实际上连黄忠也打不过龙傲品历史2022-08-1413:00湖北关注徐晃是三国时代的名将,同时也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一,更是导致武圣关羽败走麦城的元凶之一。此外,徐晃也是个看起来似乎可以比肩五虎将的狠人,因为他曾平了关羽,也和许褚战平过,这2个战例也貌似为徐

  • 襄樊之战,关羽带伤大战徐晃八十回合,胜负是否已定?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关羽,徐晃,张郃,曹仁,赵子龙,曹操

    襄樊之战,关羽带伤大战徐晃八十回合,原文虽未交代到底谁赢了,但实际上胜负已定,关羽在此战中败了!不过关羽之败,并非败在了技不如人,而是败在了他身受重伤,若关羽并未受伤,那么此战中徐晃必败,而且徐晃很可能根本不敢去挑战关羽!关羽大战徐晃襄樊之战前期,关羽打得非常漂亮,曹魏名将曹仁被打得不敢出城,只能坐

  • 五子良将中排名最后的徐晃,为何能够击败关羽?主要有3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徐晃,关羽,曹操,孙权,曹仁,刘备

    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向来都是喜欢三国的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三国志》中两篇传记,是“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的最直接来源。《蜀书·关张马黄赵》、《魏书·张乐于张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排名最后徐晃是如何击败关羽的!襄樊之战徐晃败关羽公元219年7月,关羽北伐襄阳、樊城,把曹仁包围在了樊城

  • 曹操的猜疑也有道理:如果关羽纳头便拜,张辽和徐晃谁会先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张辽,关羽,乐进,汉朝,曹操麾下,徐晃(外交官)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五子指的是张辽张文远、乐进乐文谦、于禁于文则、张郃儁乂、徐晃徐公明,太祖当然就是曹操曹孟德了。虽然《三国志》说曹操为曹魏篡汉打下了基础全靠五子良将做帮凶,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一点:五子良将在曹营的地位只算二流,他们不但比不上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就连曹纯曹真也

  • 王者之心:徐晃不愧是魏步的当家人,无论在哪里都是最硬的重步兵

    历史解密编辑:奕道君心本尊标签:骑兵,武将,魏步,弓箭手,投石车,战争法,奇幻片,王者之心,剑与魔法电影,徐晃(外交官)

    但凡是三国题材SLG游戏的玩家们都知道,魏国阵营主要擅长的是骑兵,至于步兵则略显短板。然而纵观整个曹魏阵营,也并非找不到善于率领重甲步兵的猛将,徐晃徐公明,就是当中最靠得住的代表人物。本期taptap版《军令如山:王者之心》,就把徐晃抓来看看斤两。自从把主城从荆襄搬迁到司隶之后,客栈就一直十分照顾咱

  • 半本春秋悟御敌,长驱直入徐公明!徐晃反击盾五五开牵制好手

    历史解密编辑:天X蓬标签:曹操,骑兵,刘备,徐公明,五五开,战争法,徐晃(外交官)

    战略天蓬说:#三国志战略版#大家好!我是天蓬!半本春秋悟御敌,长驱直入徐公明!徐晃反击盾五五开牵制好手!徐晃加强之后,慢慢的被集中关注了一波!慢慢的也开始战场上看见一些徐晃的尝试队伍!目前看见徐晃与满宠联动的反击盾比较多!那么反击盾效果如何呢?本期天蓬带来由一统的烎|胤泽小伙伴提供战报支持!天蓬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