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之战,吴国以弱胜强,诸葛恪在吴国的声望和地位都是看涨的。但是东兴之战之后,诸葛恪想要再次发动北伐,攻击合肥新城,但遭到了失败,而这场战役失败的结果是孙峻和小皇帝孙亮联手杀掉了诸葛恪。
为什么孙峻之前向孙权推荐诸葛恪,反而又要杀掉诸葛恪呢?诸葛恪的悲剧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诸葛恪之死。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东兴之战是诸葛恪领导下的东吴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堪比当年的赤壁之战。
按道理而言,带领东吴打败了曹魏的诸葛恪在此战后,在东吴的权力应该更为巩固,应该有更多的人支持诸葛恪。但诸葛恪在东兴之战胜利后,想要趁势发动对合肥新城的攻击,夺下合肥新城,东吴和曹魏对峙的局面就能打破,三分天下的格局就能获得改变。
但是在东兴之战中战斗力爆棚的东吴士兵,在合肥新城之战中,却表现得很拉胯,几个月也没有攻下合肥新城,而自己反而损失惨重。
而诸葛恪在无奈退兵之后,被孙峻和孙亮所设计,在皇宫中遭到了杀害,而其家族也被灭族。
为什么诸葛恪从一个被孙权所赏识的东吴神童,到最终反而变成被人人唾骂的罪人,而惨遭灭族呢?这里面都是诸葛恪自己刚愎自用的原因嘛?
其实跟着我们读《资治通鉴》的朋友会清楚,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会尝试从实力的背后探究其发生的根本逻辑。而面对诸葛恪的悲剧,我们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一场早就注定的悲剧。
为什么说诸葛恪的死是早就注定的悲剧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诸葛恪的上台是东吴在经历了南鲁党争之后的一个妥协的选择,而东吴经历了南鲁党争后,内部的政治局面是错综复杂的,孙峻之所以推荐诸葛恪,就是看中了诸葛恪属于一个常年在外的将领,在朝堂上没有根基,可以听从自己摆布,所以诸葛恪从进入朝堂开始,实际上就成为了孙峻的一个棋子,孙峻利用这个棋子除掉了孙弘就是证明。
但诸葛恪也不是一个蠢笨的人,他又不甘心只做孙峻的棋子,所以我们看到诸葛恪上台之后,在东吴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其实改革的目的一方面就是收买人心,一方面就是收拢权力。所以我们看到当时百姓对诸葛恪的平价还是很高的,但是另外一个层面就是东吴的贵族对于诸葛恪可能就是恨得牙痒痒了。
而诸葛恪加强自己权力的另外一个抓手就是通过战争,因为只有战争才能让全民同仇敌忾,才能将东吴的军事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所以我们看到东兴之战其实也是诸葛恪发动的,在接手东吴的权力后,诸葛恪就带兵跑到了东兴修坝修城,而这方面的举措才进一步刺激了曹魏对东吴兴兵。
而为什么东兴之战诸葛恪能获得东吴上下的支持,东吴的军队里爆棚,而在之后的合肥新城之战时,又遭到了东吴内部的抵制导致失败呢?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一直提到的东吴的派系斗争。经过若干年的偏安一隅,东吴的主要政治势力已经全部变成了江东派系,而江东的财阀本身就倾向于偏安一隅,不愿意对外扩张,改变现状,想当年孙权在位时,为什么屡次北伐总是无功而返呢?其实孙权本人早就意识到偏安一隅迟早会被曹魏所吞并,所以孙权一直希望扩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吴的江东势力住家占了上风之后,反对北伐的势力就越来越强大,即使如孙权本人也无法改变这些势力对北伐的抵制了。而孙权本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诸葛恪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根基的人,更撼动不了这种局面。
那为什么东兴之战诸葛恪能成功而合肥新城之战却惨败呢?因为东兴之战从根本上而言还是东吴的防御战争,是抵抗曹魏的进攻的战役,所以在东吴内部大家没有异议,军队体系自上而下都是支持诸葛恪的。但是进攻合肥新城,却是东吴北伐,在东吴内部江东势力和豪族等都是激烈反对的,即使在诸葛恪强力坚持下,很多势力也是暗中掣肘和抵制的,所以我们才看到这场战役中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包括很多将领甚至叛变,投敌等都时有发生。围困一个合肥新城,在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竟然几个月打不下来,背后玄机就很深了。所以诸葛恪对这种情况才十分恼怒,在撤兵回来之后想要对抵制他的人进行清算,这才激发了这些人的集体反抗,才让孙峻觉得必须要除掉诸葛恪了。
所以我们看到《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诸葛恪争辩为什么要北伐,其实其思路和其叔叔诸葛亮要北伐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他们都很清楚,时间在曹魏一方,如果不北伐,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会被曹魏所吞并,不过就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但是在当时的东吴,主流派实际上已经是江东本地派,他们反而是反对北伐的,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南宋岳飞要被构陷,因为岳飞主张的北伐是伤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的,所以也就会被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所反对从而被迫害。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诸葛恪的悲剧和岳飞的悲剧是一样的。对于家国的观念,三代人的观念就已经会彻底的被改变,所以所谓统一,如果不能在两代人内解决,反对势力就会迅速的增长压制统一力量了。
而诸葛恪被诛杀的另外一层理由其实是介入了东吴更深层次的权力斗争,尤其是废太子孙和,诸葛恪的外甥女是孙和的太子妃,这一层关系就让孙亮孙峻等人面对诸葛恪的势力的上升如坐针毡,而孙峻之所以推荐诸葛恪其实是看中诸葛恪在朝中根基比较浅,容易被控制,但是诸葛恪上台后其能力是超越了孙峻的预期的,就对孙峻的权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孙峻才最终决定要除掉诸葛恪。所以诸葛恪的死,深层次的根源不完全是合肥新城的战败,根源在于诸葛恪的改革和对外用兵造成其逐步获得了东吴更多人的支持,所以才有在诸葛恪北伐背后的釜底抽薪和图穷匕见。
从这段历史来看,我们总是讲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个人奋斗,其实不是很准确。不管是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大型企业也罢,内部是错综复杂的,一个人要想推动改革和发展,一定要清楚背后的势,所以改革和集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推动势向有利于自己方向的转化,才能让自己的理想逐步得到实现。如果如同诸葛恪这样理想化的去跟既得利益集团掰手腕,其后果很不乐观。
历史之所以有很多悲剧,根源还是在于背景太复杂,其实现实何尝不是如此,历史从来没有改变过,现在不过是未来的历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