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中的多次易主之人都有谁,为何吕布与于禁被骂得最惨?

三国中的多次易主之人都有谁,为何吕布与于禁被骂得最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1699 更新时间:2024/1/17 17:28:06

“叛将”与“降将”估计没有哪个时代会受人尊敬,在名将辈出战乱频繁的三国时代同样如此。如鼎鼎大名的三国第一武将吕布就是一个有名的叛将。他多次易主,从丁原,董卓,再到偷袭刘备,鸠占鹊巢霸占徐州,无不充实着自私自利的小人行径。所以这样的人就算是猛将,人才,或者是什么诸侯都会受到世人的唾弃。

而在东汉末年的乱世,这样的人也就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有的是处于无奈,有的是被迫,有的则是明哲保身,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反正叛将越来越多。今天咱们就盘点一下,三国中都有哪些人才是叛将或者降将出身。

(由于人物众多,咱们就把与各自国家有关的人物合并。)

魏国:

谋士:荀彧,郭嘉。

此二人可以说是名震天下的人才,一个帮助曹操总览全局,运筹帷幄,另一个则是为曹操出谋划策,规划军事。虽然在演义中都是主动投奔的曹操,但在正史中却是放弃袁绍再来到曹营的。他二人都认为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以成大事。但荀彧,郭嘉二人投奔曹操的时间比较早,并且位高权重,所以也是混得不错的人才。

武将:张辽,张郃,徐晃,文聘,高览,蔡瑁,庞德

可以说五子良将中多位都是降将,其中张辽历经丁原,董卓,吕布,最后在白门楼归顺曹操。虽然战功赫赫,被列为五子良将,但在早期战斗中与魏将李典结下仇恨。虽然张辽是奉命行事,但却是被李典,乐进等人看不起。可喜的是在合肥之战时,三人忘记恩怨,以国事为重,取得了逍遥津这样的大捷,也算是名将风范了。

徐晃弃杨奉,张郃高览弃袁绍,都是看透天下形势,良臣择主而事。由于本事过硬,所以算不得什么丢人的事。张郃被曹操称为“韩信归汉”,徐晃被曹操称为“周亚夫之风”,都是时之良将。

文聘与蔡瑁在曹操攻占荆州时,先后归顺曹操。其中蔡瑁是刘琮的舅舅,临阵倒戈,趁着姐夫刘表病故,私自怂恿外甥放弃家业,令世人不齿。至于最后被周瑜的反间计杀害,也算是罪有应得吧。文聘是荆州的良将,不得已归顺曹操。试想荆州都丢失了,一个文聘又怎能抵挡呢?而文聘在到曹操处报到时,因不能保全故主的基业而痛哭流涕,也受到了曹操的极为器重,称文聘“真忠臣也!”

庞德原本是西凉太守马腾的部将,在马腾入京后,又在马超手下任职。庞德忠义,在渭水之战马超战败后,庞德掩护马超撤退。在冀城之败后又随马超入汉中,可以说矢志不渝。可惜马超入川作战时,庞德因病没有随军作战。所以在曹操攻打汉中时,庞德不得已成了曹军将领。

庞德的成名战是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襄樊之战时,庞德为表忠心,抬着棺材来与关羽拼命,两人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而庞德射伤关羽占得上风也是事实。只可惜于禁无谋,坑害七军。关羽水淹七军后,庞德宁死不降,与于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蜀国:

谋士:法正,刘巴,黄权,张松

以上几人一者是西川刘璋所倚重的谋士,二者也是刘备入川后的最大人才收获。法正,张松迎接刘备入川图谋成都。张松虽然被刘璋杀害,但法正却是刘备取川的最大功臣,甚至其后攻打汉中,刘备称王,都离不了法正的鼎力相助。

黄权是第一个反对刘备入川的蜀中大臣,在刘璋抵御刘备时,黄权更是献计献策,调集兵马,出使汉中搬救兵,都是黄权忙前忙后。可是刘璋毕竟不是刘备的对手,黄权在刘璋失利后,与刘巴闭门不出,直到刘备亲自登门,才愿意出来做事。而刘备攻占汉中的计划,其实最早的提出者是黄权。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黄权随军出征,更是尽心尽力。黄权提议自己率军先行,刘备为后援,这样就算有什么失利,刘备也有挽回的余地。只可惜刘备刚愎自用,将黄权打发到了江北去防御曹魏。夷陵之战,刘备大败,黄权由于身处江北,断路被吴军截断,不得已而降了曹魏。虽然是降将,但曹丕,司马懿等人却十分看中黄权的人品才干,最后寿终正寝也算是结局不错的人物。

武将:马超,孟达,王平,夏侯霸等。

蜀国上将之中,关羽,张飞是刘备的起兵元老,赵云虽然短暂跟随过袁绍,公孙瓒等人,也是很早就与刘备结缘,所以也算是元老之一。至于黄忠,魏延在赤壁之战后,刘备鲸吞荆州南方四郡时收降。而马超却是从汉中张鲁处归顺的降将,虽然有着名将头衔,与张飞并驾齐驱,但却始终不得刘备重用。甚至被当做棋子利用,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

孟达与法正同迎接刘备入川,只可惜法正平步青云,而孟达却被晾在一边。孟达在刘备称王时,与刘封同在上庸驻守,由于进谗言,导致刘封见死不救,关羽殒命。孟达恐被刘备杀害,于是不得已投奔了曹魏。曹丕对孟达很是赏识,委以重任。可是到了诸葛亮北伐时,孟达又想弃魏投蜀,顿时成了众矢之的,最后谋士不周被司马懿剿灭。

王平在汉中之战时登场,当时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开战,徐晃请命出战,王平毛遂自荐。可是徐晃盲目自大,被黄忠赵云等人击败,王平不得已投奔了蜀军。由于王平熟悉汉中地理,为刘备取川立下大功。在诸葛亮北伐时,王平更是战功赫赫,成为蜀军倚重的大将。

夏侯霸原本是曹魏宗族,皇族出身。但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宗族的掌权人物就成了清缴对象,夏侯霸不得已投奔了汉中姜维处。夏侯霸自此成了蜀国将领,带着姜维多次北伐。

吴国:

东吴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只有甘宁一人是从荆州方投奔过来的大将。甘宁在江夏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合肥之战都有精彩表现。只不过甘宁也受到了东吴某些将领的排挤,如彝陵之战时,周瑜第一时间居然不想去救援被曹军围困的甘宁,以及被凌统多番挑衅,都无不充满对降将的鄙视。

如果提及三国降将,那吕布与于禁就是不可不说的人物。为何两人备受世人唾弃,遗臭万年呢?今天咱们就说一下二人的事迹。

吕布原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将,丁原是个三国中的正面人物,在董卓祸乱天下时,丁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并且率军与董卓激战。吕布英勇无敌,如果此时帮着丁原对抗董卓,说不定还能名垂青史。只可惜被李肃用赤兔马和些许财宝就收买了,吕布二话不说,提着丁原的头归顺了董卓。

既然在董卓麾下就老实上班打卡,陪着董卓游戏人生不好吗?谁知为了一个歌姬,便与董卓结怨。试想一个女人重要还是天下大事重要呢?但在吕布看来都重要,被王允一拱火,就将董卓杀了。看似成了兴复汉室的功臣,实则是为了一个女人。

董卓被害后,李傕郭汜等人反扑长安,吕布不敌弃城而逃。本想投奔袁术,袁术虽然不是什么豪杰,但也看不惯吕布的行事,所以吕布又投奔了袁绍处,吕布居功自傲与袁绍发生矛盾,于是又到了徐州刘备处。刘备接纳吕布后,吕布却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夺取了徐州,这一恩将仇报的做法,更是被世人鄙视。在白门楼之变,在曹操犹豫不决之时,刘备一句:“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直接送吕布上了断头台。而曹操身后的程昱,郭嘉等人一言不发,也是对吕布的蔑视吧。

至于于禁为何也是不得善终呢?主要因为以下几点:其一,于禁为魏国名将,与徐晃,张辽,张郃等人并列,所以在名头方面就不允许于禁投降。其二,于禁是魏国的元老级战将,虽然不及夏侯惇,曹仁等人亲近,但也是较早投奔曹操的将领,比徐晃,张郃等人资历要深,连最近归顺的庞德都宁死不降,于禁又怎能屈膝投降呢?其三,于禁就算是为了保护身边将士,但也应该以死明志,与庞德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这样的例子相比,反差过于巨大,被曹操,曹丕等人不齿。甚至连江东的虞翻都看不上于禁的操守。

所以说,降将虽然不好当,只要自己初心不改,以忠义为本,也是会得到世人尊敬的。反观吕布反复无常,于禁贪生怕死,就难以落得好名声了!

您是怎样看待三国时的这些易主降将呢?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 吕布于禁刘备曹操董卓张郃

更多文章

  • 同样是降将,为何于禁的评价比较差,黄权却没有这么差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黄权,于禁,蜀汉,曹魏,刘备,刘璋,曹操,三国,汉朝,曹操麾下

    在汉末三国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也即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再比如曹魏五子良将中,张辽曾是吕布的手下,张郃曾是袁绍的手下,两人最终归降了曹操,并位列曹魏五子良将。至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傅士仁、麋芳等人则投降孙权,以降

  • 于禁认怂的四个原因,尤其第四个,看完你就知道于禁到底多倒霉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于禁,曹操,关羽,曹仁,曹丕,庞德,孙权,曹操麾下

    他是五子良将中唯一一个假节钺,他刚毅厚重,战功赫赫,是曹魏众将都为之振服的左将军,不出意外的话,他才应该是五子良将之首。结果败给了老天爷,败给了自己心中最后的求生欲望,没能全节而终。曹操听到于禁投降,庞德却不肯屈节被杀这个消息时,哀叹了好久说我任用于禁30年,没想到他在最后关头变节投降,反而不如庞德

  • 秋水暴涨于禁全军覆没,风雪中关羽父子被擒,襄樊战役打了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关羽,于禁,刘备,诸葛亮,曹操,赵子龙

    无论是《三国演义》原著还是经典版电视剧,我们都会发现一个问题:秋水暴涨于禁全军覆没,风雪中关羽父子被擒,襄樊战役打了多久?细看《三国演义》的时间轴,我们就会发现襄樊战役至少打了四个月:水淹七军是建安二十四年八月,而关羽被擒遇害是在同年十二月,这期间关羽还抽空进行了一次刮骨疗毒。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既

  • 曹操的五子良将中,为何于禁排第一?其他人为何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曹操,于禁,张辽,张郃,徐晃,关羽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因为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所以,这导致其在个人印象上严重受损。换而言之,很多人提到于禁这位武将,往往会给出负面和消极的评价。但是,综合于禁的一生来说,确实当得起名将的

  • 此人多次反叛曹操,仍被官复原职,最后被同乡于禁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曹操,于禁,臧霸,袁绍,吕布,刘备

    泰山诸将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东汉末年,兖州泰山郡以及青、徐二州的山海地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以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为首的所谓“泰山诸将”在这里据险自守,既反抗官府,又劫掠州郡,并参与曹操、吕布、袁绍之间的混战,成为这个特殊地区的特殊势力。曹操与吕布交战时,臧霸等人一直依附吕布

  • 曹魏降将众多,唯独于禁横披骂名,原因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于禁,曹操,张辽,关羽,庞德,张郃,曹丕,曹魏,曹操麾下

    曹操手下的大将,除了宗族武将之外,很多外族的武将,都是从别人阵营里投降过来的,但是都受到了曹操的栽培和重用,由此可见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了。以举世闻名的五子良将为例,其中张辽是从吕布阵营中投降过来的,张郃是从袁绍阵营中投降过来了,徐晃是从骑都尉杨奉阵营里投降过来了,于禁原为鲍信部将,鲍信战死后,

  • 于禁的滑铁卢之战,曹操为何不派别人领兵?要么没空要么没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曹操,于禁,张辽,孙权,关羽,曹仁

    于禁此人绝对是曹操时期外姓大将第一人,襄樊之战前于禁风光无限,位居左将军而且还拥有战时生杀予夺的假节钺特权,当时除了曹操自己和夏侯惇之外军中无人地位可以高过他,就连曹仁也不如他。可是一场堪称于禁滑铁卢之战的襄樊之战后一切都变了:于禁战败投降,关羽没空理他在孙权擒杀关羽后于禁到了东吴,孙权对他倒是很不

  • 许昌城外,如果许褚徐晃于禁李典群殴关羽,多少回合能斩了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李典,关羽,许褚,于禁,徐晃

    关羽归顺曹操前,便有言在先,将来哪一天一旦得知大哥刘备的下落,便会立刻离开,前去和刘备相见,曹操不得阻拦。曹操在张辽的忽悠下,同意了关羽如此“不近人情”的条件,收留了关羽。曹操为了彻底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送给关羽金银珠宝,美女,宝马赤兔,希望用自己的真诚感动关羽,使其真正归顺。但是关

  • 三国时的五位“安远将军”:除了于禁,另外四人分别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于禁,安远,孙权,曹操,刘备,关羽,东吴,三国,安远将军,三国(电视剧),古装剧

    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主要分为杂号将军和重号将军这两个类型。其中,重号将军虽然地位较高,但是数量有限,主要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等。因此,由于重号将军的名额相对较少,所以自西汉时期开始,朝廷就册封了大量的杂号将军,以此授予立下战功的武将。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

  • 马超对战许褚、曹仁和于禁,能不能赢?情况不同,结果也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马超,许褚,曹仁,于禁,曹洪,汉朝,三国

    因为题目没有明确马超是被许褚、曹仁,以及于禁三人围攻,还是马超和许褚三人单对单。所以,便有了两种情况。首先,先来分析一下单对单的情况。马超战许褚许褚,是自典韦之后,曹操身边最为倚重的护卫队长,有虎痴之称。许褚的实力和典韦不相上下,和徐晃交战五十余合而不分胜负。除此之外,许褚还和蜀汉的五虎上将之四交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