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无非有二:
其一,诸葛亮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先帝因战败于白帝城悻悻而终,对于蜀汉而言失去的代价不只是一个皇帝和荆州。蜀国自刘备病逝以后,就像是天塌了一样,民心不稳,军心难振。由刘备之死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成了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出师表》里诸葛亮说得非常明白: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这句话说的相当有水平,也解释了为什么刘备会放心地将大权交到丞相手中。诸葛亮是个心细如发之人,此时的蜀国最需要的就是谨慎小心的经国之才,只有这样的人主政才能扭转危局。显然,刘禅不是那块料,所以诸葛亮始终不敢归权。
其二,此时的蜀汉形势危急,内忧外患。
时局方面,《出师表》里亦有详述: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绝不是那种为了大权而危言耸听的人,他能说出这番话,说明这就是事实。
当时的蜀汉,外部压力相当大。北方有曹魏,东方有孙吴,可谓前狼后虎。除此之外,蜀汉还面临潜在的内部压力。早年跟随刘备打天下的老哥们相继过世,国内人才稀缺。在三国那个人才至上的年代,谁的手底下人才多,谁就能占尽优势。
若是单缺人才倒还罢了,偏偏蜀汉的政坛上内部矛盾激化,以诸葛亮的本事尚无法解决蜀汉的内部矛盾。正因如此,蜀汉才会亡于内政。
综上,诸葛亮成为辅国大臣之后,一方面要协调好与后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要协调好与同僚之间的关系。这些人相当难对付,他们来自不同的阵营,分别属于不同的派系,每个人的利益网都是不一致的。正因如此,诸葛亮与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最后诸葛亮更是干脆地将李严排挤出圈。
因此,在这种局势下诸葛亮是根本不可能将政权还给刘禅的。
李严的倒台,预示着刘备遗嘱的破产,刘备生前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发生了。
平心而论,刘备让诸葛亮、李严二人共同辅佐刘禅,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李严出身南阳,曾经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的手下担任要职。因为李严的能力出众,所以不论是刘表还是刘璋都相当信任李严。然而,他与诸葛亮的矛盾却是很难调和的。至于原因,且容笔者慢慢道来。
公元212年,刘备准备攻取成都。不过,这一时期的刘备家底有限,军事实力不足。次年,刘璋派李严调遣驻扎在绵竹的各路军队,准备应对汹汹来袭的刘备。然而,谁都没想到李严这位深受刘璋重用的忠直之士竟带着一众将士归降刘备。刘备经过一番反攻倒算,最终顺利攻取成都。
可以说,在这场战役中,李严可谓居功至伟。他的归降,让刘备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成都。因此,李严得到刘备的信任,自在情理之中。不过,仅这一份信任,还不足以让李严成为托孤大臣。刘备之所以在临终之前赋予李严重任,是因为李严在成都的影响力。
刘备必须牢牢控制住曾经刘璋手下的这批“旧人”,所以必须要善待李严,给他足够的重视。就在刘备过世的头一年,李严被任命为尚书令。在刘备临终之际,又委以托孤重任。表面上看,李严得到了和诸葛亮一样的荣宠,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刘备临死前,安排李严担任中都护,驻守永安,这明明是打发他去镇守边关!自古以来,没有一个辅国大臣被赋予中央之外的任务,所以他的托孤之名完全是虚的。
且看刘备赋予李严的官职,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再来看看诸葛亮的官职,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兼益州牧。
蜀汉的政治制度,是从两汉传承下来的,中枢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丞相自是三公之一,但光禄勋却只是九卿,而且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保安大队长。诸葛亮与李严之间谁的地位更高,这是显而易见的。按照两汉的政策,李严的中都护并没有兵权,反而是诸葛亮的司隶校尉有监军之权。至于李严的尚书令,那更是九卿的属官,负责文秘工作的职务,不值一晒。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李严被先帝安排在永安,距离政治中枢很远。李严是个聪明人,所以在刘备的遗嘱中,他早已看到了先帝的目的。仅刘备给他的职务安排,就让他的职责遭受了空前的打击。前文提到光禄勋相当于皇帝的保安大队长,既然是保安大队长那就得任职于京中。然而,李严身为光禄勋,却只能驻留到八竿子打不着皇宫的边境,怎能尽职尽责?
再来看看李严尚书令的官职,这是为皇帝处理奏章的文秘工作,如果尚书令不在京中,那些公文自然不可能送到千里之外的李严手里,所以李严也无法履行尚书令的职责。李严身上最大的两大光环无法发挥应有的光和热,全都是因为刘备将他安排在永安这个偏远地区。
当然,李严也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所以他在永安当值期间,国内发生了一些不寻常之举。
第一件事,益州从事常房前往南中巡视,但此人在巡视过程中并未以诸葛亮的教令作为宣传口号,而是用李严的亲笔信去晓谕各大家族;
第二件事,李严的知交好友孟达归顺曹魏之后,深得曹丕信任,李严与其时有书信往来。
这些迹象,都很难让诸葛亮安心。要知道,李严先后投靠三位主公,即便不是吕布那样的三姓家奴,也是朝秦暮楚的家伙,不可信。在当时的局势下,倘若他像当年背叛刘璋一样,率军投降曹魏,对于蜀汉而言那将是巨大的打击。
诸葛亮打心眼里顾忌李严,这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李严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而是与各大家族往来密切的成都地头蛇。
其次,当时的诸葛亮正致力于开疆扩土,最怕的就是后院起火。
公元226年,李严被调度到江州。来到这处战略要地后,李严对先主和诸葛亮的不满开始展现出来。在抵达江州之后,李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筑大城,还打算在城西开凿后山汇通江水,打造一座大型战略据点。
与此同时,李严还要求诸葛亮划拨五郡给他建立巴州。最关键的是,李严希望通过朝廷获得开府治事的权力。要知道,在当时的蜀国,仅有诸葛亮一人享有开府治事的权力。一切的一切,都让诸葛亮寝食难安。如果不把李严这个眼中钉拔掉,那么早晚有一天此人会成为蜀汉的隐患。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猜测神准。在李严掌握了全国超过两成的兵权后,他便开始公然抗命,排斥诸葛亮集团。当时的江州,已被他打造成一隅偏安的政治、军事中心,大有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势。李严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崛起,完全得益于他的老熟人——刘璋旧部。
值此之际,诸葛亮必须进行反击。于是,公元230年,诸葛亮奏疏刘禅加封李严为骠骑将军,命他率领两万人马赶赴汉中。紧接着,诸葛亮又委任李严之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在李严看来,他找不到拒绝的借口,也没有拒绝的必要。毕竟,江州还在李家人手里。于是,李严便奉命前往汉中。
殊不知,此时的李严已落入诸葛亮罗织的大网。
第二年,第四次北伐如期而至,诸葛亮命令李严负责北伐军的军备物资。没过多久,就有人检举揭发李严欺上瞒下、企图越级构陷诸葛亮。李严的罪名被曝光后,诸葛亮立即联合朝中同僚,以一封二十二人的联名信将李严扳倒,贬为庶民。
为什么说此事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呢?
要知道,李严是个混迹政坛多年的老江湖,他的根基皆在江州,所以完全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在李严被贬后,诸葛亮立即废去了李丰的都督之位,重新任命了江州都督。至此,这场“将相不和”的闹剧总算是落下帷幕,江州这个战略要地重新回到诸葛亮集团的掌控中。
然而,诸葛亮虽然扳倒了李严,却没有办法解决两大集团(刘备集团和刘璋旧部)之间的矛盾。一个李严倒下了,成都各大家族里还有无数个李严。两大政治集团的对抗,最终瓦解了蜀汉基业,使刘备、诸葛亮的多年努力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