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临终前,真将兵权交给李严?李严又为何能高居辅政大臣之位?

刘备临终前,真将兵权交给李严?李严又为何能高居辅政大臣之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有史 访问量:1303 更新时间:2024/2/9 12:09:41

刘备临终前,确是给予了李严兵权。但是,这兵权只是统帅留在永安的刘备带去征讨东吴的中央军余部,及留守永安防备东吴的地方军,而并非是蜀汉全国的军队。《三国志李严传》载:“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试想,历代有出现过执掌全国最高军事的统帅不是留在都城,而是镇守地方的吗?显然不可能。故而“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的意思并非是让李严留在永安,总揽蜀汉内外军事,而是李严总揽永安内外军事,统帅留守永安的中央军和地方军,防备东吴进防。再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三月,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死前,遗诏让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辅政,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作为辅政大臣,又是丞相的诸葛亮,实质上刘备就是将蜀汉军政大权都悉数交由诸葛亮负责。历来辅政大臣,哪个不是既掌军又掌政的,汉朝有霍光,晋朝有杨骏,清朝有多尔衮,他们都是执掌全国最高军政事务。

故而,从刘备死后的安排来看,刘备并没有将全国兵权交给李严,只是将在东线与孙吴对峙的永安军团的指挥权交给李严。同时,实质上刘备让诸葛亮以丞相之职坐上辅政大臣,这就等于就是将全国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丞相、辅政大臣这两个身份,说诸葛亮不掌军,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吧!至于刘备为何让李严领永安军团,并高居辅政大臣之位,而不是选择其他人担任此等重要之职呢?其一、李严的能力并不弱,在蜀汉集团中已是上等。《三国志》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募数万人,起兵反刘。当时刘备正在汉中与曹操大战,刘备主力军都集中在汉中,故而无暇他顾。但是,犍为太守李严却不慌不忙,他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就前往讨伐马秦、高胜叛军,没过多久就大败其数万大军,斩杀马秦、高胜。其后不久,越巂郡夷帅高定又率军反叛,围攻新道县,李严又是不慌不忙地率军前往解围,不出数日就击败高定。

从李严应对叛军的表现来看,李严的能力绝对不弱,能以数千兵马击败数万叛军,而后又迅速地击败另外一股叛军,这样的实力着实不俗。除此,李严不但军事能力不俗,政治才能也很是优秀,在犍为太守任上,他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将犍为郡治理的是井井有条,生生向荣,“吏民悦之”。作为辅政大臣,协助幼君处理国事的重臣,要的就是文武双全,军事、政事能力皆要不俗,只有这样方能替幼君管好这天下,让这天下稳如泰山。故而,李严这么一位文武双全的大臣,自然被刘备所看重。其二、当时有资格,又能服众,又最合适的辅政大臣人选,除了诸葛亮,就是李严。刘备去世前,蜀汉有能力的大臣除了诸葛亮,就只有赵云陈到黄权魏延李恢吴懿、李严这么几位,但是除了李严,其他都不适合为辅政大臣。赵云,彼时督江州,领中护军,能力够,在军中也颇有威望,但是赵云长时间作为刘备的亲军统帅,很少独领一军,故而资质实在不够,让他为辅政大臣绝不能服众;陈到,位亚于赵云,掌亲卫精锐,同赵云一样,有能力但却无资质,难以提拔。

黄权,彼时继任吴懿为刘备护军,才能与名望并重,如若他不降魏,很有可能取代李严,成为辅政大臣,可谁叫他做了叛将; 魏延,彼时继任黄权为镇北将军,领汉中都督,也有能力,可出身寒族的他,年轻又无功劳,故而提拔他也难以服众;李恢,彼时是庲降都督,出镇南中,他能力、名望虽都够,但他的位置实在太重要,刘备败北,南中豪强蠢蠢欲动,当时只有他能压制住南中豪强,无人可替代,故而轻易动不得。吴懿,彼时任关中都督,他能力、名望都够,但谁叫他是外戚,历代外戚掌控朝政大权,多半会出现皇权势落的情况,故而他的身份就注定他做不了辅政大臣。由此,在当时,有能力,又有名望,又合适的辅政大臣人选,除了诸葛亮,就只有李严最适合。当然,当时最合适做辅政大臣却是李严,可是从事后来看,李严实在是不适合坐这个位置,他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太看重个人之得失,把个人利益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如刘备去世没多久,李严为了巴结诸葛亮,避免自己利益受损,居然暗中劝诸葛亮应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是丝毫不顾刘备对他的厚待。再如李严眼见诸葛亮掌控朝政,自己无望成为朝中第一人,他就想着在永安搞自己的小圈子,当诸葛亮因战事所需,需要调李严率军去镇守汉中时,李严非但不接受调配,反而要求诸葛亮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

从李严之后的表现来看,刘备终是看走了眼,李严真的是不适合做辅佐幼君的辅政大臣。正如诸葛亮弹劾李严所说:“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志狂,若无天地”,自刘备驾崩后,李平的心思全在自己身上,只想平稳处世求名,全然不顾国家大事。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标签: 刘备李严诸葛亮蜀汉丞相

更多文章

  • 刘备临死前,把兵权交给李严

    历史解密编辑:邹祥爱看电影标签:刘备,李严,蜀汉,关羽,三国,汉朝,诸葛亮,夷陵之战,曹操手下

    夷陵之战大败之后,刘备的心气已经到了衰亡的时候,他对于蜀汉的未来,实在是有心无力了。但是因为刘备始终无法接受自己的好兄弟关羽死在东吴的背信弃义之下,而自己又输给了东吴,没能给关羽报仇,一重重打击之下,刘备心力交瘁。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于是在刘备临死之前,他策划了白帝城托孤,实际上或许早在夷陵一战前,刘备

  •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李严到底有多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国强谈资讯标签:诸葛亮,李严,蜀汉,刘备,刘禅

    章武三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享年63岁,在他临终前,他将太子刘禅托孤于当时的丞相诸葛亮与尚书令李严,此后,两位托孤大臣共同掌权。但是在之后的很多战争中,二人意见时常相左,这也使得有人会猜忌说诸葛亮北伐就是为了抢夺李严在蜀汉的最高兵权,甚至有人说诸葛亮完全是出于一己私利,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李严的兵

  •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野史日记标签:刘备,李严,诸葛亮,魏延,刘表

    夷陵之败后,刘备率领残部退守白帝城,一生戎马的刘备,将人生的最后时刻留在白帝城。临终之前,刘备召来诸葛亮、李严等人,对他们最后一次嘱托,将兵权交给李严,让他在自己死后“统管内外军事”。刘备临终之际,“以李严为中都护”,将军权交给李严,委以托孤重任。然而,刘备生前一向信任诸葛亮,为何在临终前却并未将重

  • 全国公安英模 | 马忠:群众有呼声,我们有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固原交警标签:马忠,固原市公安局,车管所,公安,车驾

    全国公安英模6月2日,宁夏召开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宁夏获表彰代表记者见面会,邀请4位公安系统英雄模范代表,讲述“金色盾牌、热血铸就”的动人故事。以下是全国爱民模范先进集体代表、固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所长马忠的讲述:我叫马忠,是固原市公安局交警分局车辆管理所所长。车管所是公安交

  • 2022年度杰出艺术家线上展——马忠亮

    历史解密编辑:墨川书画艺术鉴赏标签:艺术家,马忠亮,中国书画家协会,国礼,书法家,清真寺

    马忠亮,现代阿拉伯语书法家,男,回族,云南省南华县人,曾在云南省多家清真寺、学校担任教师、教导主任、教长、校长职务,现任昆明市呈贡区回回营清真寺教长、世穆网云南社区版主、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一级书法师、国礼艺术家、国礼创新艺术家、杰出艺术家。

  • 马忠文:用心用情促和谐

    历史解密编辑:大美民勤标签:马忠文,法治,杨燕,用情,法律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10多年来,民勤县司法局四级主任科员马忠文用心用情对待工作,以出色的工作成绩促进社会平安和谐。马忠文开展法治宣传 杨燕 摄日前,马忠文荣获“平安武威建设先进个人”称号。“这份荣誉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将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突出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和法治保障的职能作用,全力维护全

  • 国礼艺术家--马忠奎

    历史解密编辑:当代书画艺术标签:艺术家,马忠奎,国礼,书画,书法,书画家

    马忠奎,九思堂传人,1962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当代雕刻工艺大师,现为红色书画院副院长,中华国礼艺术家,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国际艺术家协会艺委会评委,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世界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

  • 税务干部马忠荣登中国好人榜

    历史解密编辑:金台资讯标签:马忠,中国好人,税务局,税务,循化县

    日前,中央文明办在山东曲阜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榜单,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已故税务干部马忠上榜!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榜单马忠上榜。中国文明网截图马忠,男,回族,1972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国家税务总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税务局纪检组副组长、二级主办。2022年4月,青海省海东

  • 【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文化榜样人物——马忠亮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艺术大观1标签:人物,马忠亮,艺术家,改革开放,当代艺术

    前言中国,正进入“惊喜不断绽放”的时代,一个个中国惊喜,让国人自豪、世界赞叹。时代在行,我们同行,时代的前行,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一群又一群的先辈共同推动的结果。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的引领下,45年来,中国人

  • 【你好委员】马忠明:“小种子”夯实粮食安全“大根基”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玉米,种植,马忠明,粮食安全,粮食产量

    工作中的马忠明(左) (受访者供图)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马忠明一年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他关心土壤,关心种子,关心粮食安全。他将种子比作“芯片”,认为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夯实粮食安全的大根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