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确是给予了李严兵权。但是,这兵权只是统帅留在永安的刘备带去征讨东吴的中央军余部,及留守永安防备东吴的地方军,而并非是蜀汉全国的军队。《三国志李严传》载:“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试想,历代有出现过执掌全国最高军事的统帅不是留在都城,而是镇守地方的吗?显然不可能。故而“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的意思并非是让李严留在永安,总揽蜀汉内外军事,而是李严总揽永安内外军事,统帅留守永安的中央军和地方军,防备东吴进防。再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三月,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死前,遗诏让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辅政,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作为辅政大臣,又是丞相的诸葛亮,实质上刘备就是将蜀汉军政大权都悉数交由诸葛亮负责。历来辅政大臣,哪个不是既掌军又掌政的,汉朝有霍光,晋朝有杨骏,清朝有多尔衮,他们都是执掌全国最高军政事务。
故而,从刘备死后的安排来看,刘备并没有将全国兵权交给李严,只是将在东线与孙吴对峙的永安军团的指挥权交给李严。同时,实质上刘备让诸葛亮以丞相之职坐上辅政大臣,这就等于就是将全国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丞相、辅政大臣这两个身份,说诸葛亮不掌军,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吧!至于刘备为何让李严领永安军团,并高居辅政大臣之位,而不是选择其他人担任此等重要之职呢?其一、李严的能力并不弱,在蜀汉集团中已是上等。《三国志》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募数万人,起兵反刘。当时刘备正在汉中与曹操大战,刘备主力军都集中在汉中,故而无暇他顾。但是,犍为太守李严却不慌不忙,他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就前往讨伐马秦、高胜叛军,没过多久就大败其数万大军,斩杀马秦、高胜。其后不久,越巂郡夷帅高定又率军反叛,围攻新道县,李严又是不慌不忙地率军前往解围,不出数日就击败高定。
从李严应对叛军的表现来看,李严的能力绝对不弱,能以数千兵马击败数万叛军,而后又迅速地击败另外一股叛军,这样的实力着实不俗。除此,李严不但军事能力不俗,政治才能也很是优秀,在犍为太守任上,他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将犍为郡治理的是井井有条,生生向荣,“吏民悦之”。作为辅政大臣,协助幼君处理国事的重臣,要的就是文武双全,军事、政事能力皆要不俗,只有这样方能替幼君管好这天下,让这天下稳如泰山。故而,李严这么一位文武双全的大臣,自然被刘备所看重。其二、当时有资格,又能服众,又最合适的辅政大臣人选,除了诸葛亮,就是李严。刘备去世前,蜀汉有能力的大臣除了诸葛亮,就只有赵云、陈到、黄权、魏延、李恢、吴懿、李严这么几位,但是除了李严,其他都不适合为辅政大臣。赵云,彼时督江州,领中护军,能力够,在军中也颇有威望,但是赵云长时间作为刘备的亲军统帅,很少独领一军,故而资质实在不够,让他为辅政大臣绝不能服众;陈到,位亚于赵云,掌亲卫精锐,同赵云一样,有能力但却无资质,难以提拔。
黄权,彼时继任吴懿为刘备护军,才能与名望并重,如若他不降魏,很有可能取代李严,成为辅政大臣,可谁叫他做了叛将; 魏延,彼时继任黄权为镇北将军,领汉中都督,也有能力,可出身寒族的他,年轻又无功劳,故而提拔他也难以服众;李恢,彼时是庲降都督,出镇南中,他能力、名望虽都够,但他的位置实在太重要,刘备败北,南中豪强蠢蠢欲动,当时只有他能压制住南中豪强,无人可替代,故而轻易动不得。吴懿,彼时任关中都督,他能力、名望都够,但谁叫他是外戚,历代外戚掌控朝政大权,多半会出现皇权势落的情况,故而他的身份就注定他做不了辅政大臣。由此,在当时,有能力,又有名望,又合适的辅政大臣人选,除了诸葛亮,就只有李严最适合。当然,当时最合适做辅政大臣却是李严,可是从事后来看,李严实在是不适合坐这个位置,他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太看重个人之得失,把个人利益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如刘备去世没多久,李严为了巴结诸葛亮,避免自己利益受损,居然暗中劝诸葛亮应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是丝毫不顾刘备对他的厚待。再如李严眼见诸葛亮掌控朝政,自己无望成为朝中第一人,他就想着在永安搞自己的小圈子,当诸葛亮因战事所需,需要调李严率军去镇守汉中时,李严非但不接受调配,反而要求诸葛亮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
从李严之后的表现来看,刘备终是看走了眼,李严真的是不适合做辅佐幼君的辅政大臣。正如诸葛亮弹劾李严所说:“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志狂,若无天地”,自刘备驾崩后,李平的心思全在自己身上,只想平稳处世求名,全然不顾国家大事。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