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当年辛弃疾在写《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是66岁,面对金国掠夺的河山,辛弃疾痛心疾首,表达了自己还是想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而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吕岱在八十岁的高龄,仍然披挂上马,为东吴在南方平叛效力。我们今天就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吕岱八十平叛的故事。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很多人小的时候都读过《将相和》的故事,其中讲的就是赵国的名将廉颇和赵国名相蔺相如之间是如何弥合关系的。廉颇当年在长平之战中,本来以守势阻挡住了秦国的大军,但后来赵王听信谗言,用激进的赵括代替了廉颇,导致长平大战赵国大败,被坑杀的赵国士兵就达到了45万人之多。赵国由此元气大伤。
但后来赵王再次启用廉颇,廉颇又曾帮助赵国打败了燕国。保住了赵国的局面。但之后悼襄王被谗言所惑,不信任廉颇,廉颇最终跑到了魏国,当时廉颇已经到了古来稀的七十高龄。而后赵王想要再次启用廉颇的时候,就派人去魏国探望廉颇,廉颇还是想回国效力,于是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挂上马。结果使者被奸人买通了,回去汇报赵王廉颇太老了不能用了,赵王也就打消了念头。这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辛弃疾在66岁的时候,想到当年廉颇七十多还披挂上马,不禁很有感叹。
其实历史上高龄挂帅的不仅仅是廉颇,我们前面在讲到老当益壮的马援的时候,也曾经介绍过老将军马援六十二岁时仍然挂帅平定岭南,被刘秀称赞老当益壮。
而在历史上,要说高龄挂帅还能取得胜利的,不得不提到东吴的吕岱,其以80岁的高龄挂帅平定廖式叛乱
三国时期的东吴的后方其实并不安定,当时山越,夷人等不时作乱,所以孙权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在平息周边的叛乱上。吕岱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收复岭南和交州,为东吴建立了功勋。
提到吕岱,也是属于非常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一个人,在四十岁时投奔孙权,才当了一个小小的郡丞。在一文中,我们就介绍了吕岱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郡丞逐渐被孙权所赏识,最终成为将军,征讨交州,从而让交州再次归顺东吴,为东吴立下了功勋的。
而后吕岱又先后平定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叛乱以及庐陵贼寇李桓、路合等人叛乱,吕岱成为了东吴的定海神针,很受孙权的重视。
公元239年,东吴的潘濬去世,潘濬我们之前多次提到过,虽然之前是刘备的部将,但归顺东吴后,很快就成为了东吴的核心人物,最终做到了太常的职位。而潘濬去世后,吕岱就接手了潘濬的工作,到了荆州办公。
就在这个时候,东吴发生了廖式的叛乱。廖式在历史上并不是名见经传的人物,他不过是将军蒋祕麾下的都督,十月随着蒋秘一同前往交州南讨夷贼。但不知什么原因,在南下讨伐夷贼途中,廖式竟然叛乱了,这个廖式攻占了零陵、苍梧、郁林等郡,这都属于东吴的大后方,对于东吴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个时候老将军吕岱就坐不住了,一方面赶紧上书孙权,要求平叛,而还没等文书送出去,这边就召集了军队直接开拔去平叛去了,也许当时在东吴也就是吕岱有这样的魄力吧。
而孙权拿到上表,就接到报告说吕岱已经出兵了,孙权只好任命吕岱为交州牧,并且派唐咨等人派兵增援吕岱。这场平叛历时一年有余,才彻底平定了廖式的叛乱。这场叛乱在东吴的历史上是影响很大的。
而当时的吕岱已经年过八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吕岱竟然在八十高龄仍然披挂上阵,率兵打仗,确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从吕岱的故事来看,一个人能否成功,其实不完全是年龄的事情。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顾虑35岁危机,然后总是很焦虑。但我们看到吕岱到了40岁才投靠孙权只是做一个小官,其经历很励志。其实一个人只要努力磨炼自己,积累自己,即使在职场上年龄大了难以求职,但凭自己的能力,人脉和积累的资源,自己创业都可以打拼成功。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任何时候努力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