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十岁还奋战在平叛前线的吕岱-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八十岁还奋战在平叛前线的吕岱-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学文 访问量:4362 更新时间:2023/12/6 16:44:13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当年辛弃疾在写《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是66岁,面对金国掠夺的河山,辛弃疾痛心疾首,表达了自己还是想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而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吕岱在八十岁的高龄,仍然披挂上马,为东吴在南方平叛效力。我们今天就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吕岱八十平叛的故事。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很多人小的时候都读过《将相和》的故事,其中讲的就是赵国的名将廉颇和赵国名相蔺相如之间是如何弥合关系的。廉颇当年在长平之战中,本来以守势阻挡住了秦国的大军,但后来赵王听信谗言,用激进的赵括代替了廉颇,导致长平大战赵国大败,被坑杀的赵国士兵就达到了45万人之多。赵国由此元气大伤。

但后来赵王再次用廉颇,廉颇又曾帮助赵国打败了燕国。保住了赵国的局面。但之后悼襄王被谗言所惑,不信任廉颇,廉颇最终跑到了魏国,当时廉颇已经到了古来稀的七十高龄。而后赵王想要再次启用廉颇的时候,就派人去魏国探望廉颇,廉颇还是想回国效力,于是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挂上马。结果使者被奸人买通了,回去汇报赵王廉颇太老了不能用了,赵王也就打消了念头。这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辛弃疾在66岁的时候,想到当年廉颇七十多还披挂上马,不禁很有感叹。

其实历史上高龄挂帅的不仅仅是廉颇,我们前面在讲到老当益壮的马援的时候,也曾经介绍过老将军马援六十二岁时仍然挂帅平定岭南,被刘秀称赞老当益壮。

而在历史上,要说高龄挂帅还能取得胜利的,不得不提到东吴的吕岱,其以80岁的高龄挂帅平定廖式叛乱

三国时期的东吴的后方其实并不安定,当时山越,夷人等不时作乱,所以孙权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在平息周边的叛乱上。吕岱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收复岭南和交州,为东吴建立了功勋。

提到吕岱,也是属于非常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一个人,在四十岁时投奔孙权,才当了一个小小的郡丞。在一文中,我们就介绍了吕岱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郡丞逐渐被孙权所赏识,最终成为将军,征讨交州,从而让交州再次归顺东吴,为东吴立下了功勋的。

而后吕岱又先后平定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叛乱以及庐陵贼寇李桓、路合等人叛乱,吕岱成为了东吴的定海神针,很受孙权的重视。

公元239年,东吴的潘濬去世,潘濬我们之前多次提到过,虽然之前是刘备的部将,但归顺东吴后,很快就成为了东吴的核心人物,最终做到了太常的职位。而潘濬去世后,吕岱就接手了潘濬的工作,到了荆州办公。

就在这个时候,东吴发生了廖式的叛乱。廖式在历史上并不是名见经传的人物,他不过是将军蒋祕麾下的都督,十月随着蒋秘一同前往交州南讨夷贼。但不知什么原因,在南下讨伐夷贼途中,廖式竟然叛乱了,这个廖式攻占了零陵、苍梧、郁林等郡,这都属于东吴的大后方,对于东吴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个时候老将军吕岱就坐不住了,一方面赶紧上书孙权,要求平叛,而还没等文书送出去,这边就召集了军队直接开拔去平叛去了,也许当时在东吴也就是吕岱有这样的魄力吧。

而孙权拿到上表,就接到报告说吕岱已经出兵了,孙权只好任命吕岱为交州牧,并且派唐咨等人派兵增援吕岱。这场平叛历时一年有余,才彻底平定了廖式的叛乱。这场叛乱在东吴的历史上是影响很大的。

而当时的吕岱已经年过八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吕岱竟然在八十高龄仍然披挂上阵,率兵打仗,确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从吕岱的故事来看,一个人能否成功,其实不完全是年龄的事情。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顾虑35岁危机,然后总是很焦虑。但我们看到吕岱到了40岁才投靠孙权只是做一个小官,其经历很励志。其实一个人只要努力磨炼自己,积累自己,即使在职场上年龄大了难以求职,但凭自己的能力,人脉和积累的资源,自己创业都可以打拼成功。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任何时候努力都不晚。

标签: 吕岱孙权信平君平定资治通鉴东吴

更多文章

  • 蜀汉对东吴的门户——永安都督,历任都督中除了李严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李严,蜀汉,曹魏,东吴,孙权,刘备

    宿刘温书斋(张乔)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凉风移蟋蟀,落叶在离骚。 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涛。 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出于国家防务的需要,蜀汉设置了几个重要的常置的都督:汉中都督、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其中永安都督是负责对东吴的一个防区的长官。虽然蜀汉和东吴两者是同盟的关系,但对东吴也不得

  • 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诸葛亮,李严,蒋琬,蜀汉,费祎,刘禅

    公元234年,一代名臣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举国哀痛,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他虽远在梓潼,但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也因此而悲伤过度,最终发病而死。这个人既不是诸葛亮的至亲至爱,也未曾受过诸葛亮大恩,相反,他还曾是诸葛亮最大的政敌,他就是刘备驾崩前钦定的两大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关于诸葛亮的死,若以

  • 诸葛亮卑鄙篡权:揭秘如何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

    历史解密编辑:青春的一时浮華标签:诸葛亮,刘备,李严,蜀汉,司马懿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诸葛亮出建威,郭淮退军,亮取二郡。至此,后主诏诸葛亮复丞相职。然而这数次北伐中,依旧不见李严等一干东州和益州集团骨干人士的踪影,相信李严

  • 李严凭什么成为托孤大臣?因为个人能力,也因为权力制衡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李严,刘备,蜀汉,曹操,刘禅,魏延,诸葛亮,赵子龙

    刘备托孤白帝城的时候,都还不敢相信,自己竟然会被陆逊这个黄口小儿给打败了。但不管他相不相信,夷陵兵败都已经是事实,就连他自己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临终之前,刘备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刘禅到底能不能扛起兴复汉室的重任。也因此刘备便给刘禅安排了两位托孤大臣,分别是诸葛亮和李严。毫无疑问,诸葛亮肯定是托孤大臣

  • 诸葛亮是如何一步步消灭李严的?李严离开永安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诸葛亮,李严,蜀汉,刘备,曹魏

    诸葛亮和李严的争斗,是三国迷之间一个热度比较高的话题。诸葛亮是蜀汉唯一指定丞相,刘备给刘禅留下的辅政大臣;李严也是辅政大臣,是诸葛亮的副手。本来诸葛亮和李严应该是齐心协力来发展蜀汉,但是这两个辅政大臣之间却内讧上了。当然在当时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曹魏和东吴的辅政大臣也有争斗,远远比蜀汉激烈多了,动不

  • 李严身为蜀汉托孤大臣,奉命统率全军,为何却被诸葛亮废黜?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李严,蜀汉,刘备,刘禅,丞相,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蜀汉章武三年,兵败而归的刘备病势沉重,临终前,他将诸葛亮召到了永安,将朝政托付给了诸葛亮等人,后世称为“白帝城托孤”。其实蜀汉的托孤大臣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与此同时,李严还被授予统率全军的资格。可是多年后,诸葛亮为何不顾刘备遗诏,毅然废黜李严呢?问题一:李

  • 山河之影李雾的身世:不是李严儿子,不是李丰,不是皇子,脑洞收

    历史解密编辑:十目影娱标签:李严,李雾,燕王,古装片,推理片,惊悚片,李丰(曹魏),绣春刀·山河之影

    《山河之影》好惨一李雾,被陆铮爹坑的不要不要的,还没法儿对陆铮理直气壮。同是木子李的李,李严、李东方硬凹帅强惨人设,与李雾五十步笑百步,生离死别、颠沛流离都是轻的。李雾身世是什么?和李严、李东方是什么关系?关注十目影娱,更多详情尽在下文!《山河之影》李雾身世牵涉京城鸡鹅巷,热心居民见他无父无母,东家

  • 李严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狼群讲历史标签:诸葛亮,李严,刘表,黄承彦,刘备,刘禅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虽说李严和诸葛亮都是托孤大臣,但李严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先来看看出身。诸葛亮是徐州人,他所在的诸葛家族,可是徐州琅琊郡的名门望族,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世家子弟,他一出生的起点,就超过了绝大多数人。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担任过泰山郡丞,放到今天就相当于是副市长,副厅级干

  • 李严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李严,刘备,诸葛亮,太守,曹丕,杨洪

    李严是个在政治经济发展方面非常有才能的人,擅于治理郡县和发展民生,在其就任犍为太守期间,很是做了几件大事,其中包括: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重新整治水利工程“六水门”,以及把郡城整修一新。这些工程都是利国利民之举,李严因此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在他的治理治之下,不论是官吏还是百姓,全都是心悦诚服,甚

  • 诸葛亮死后,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为何“激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诸葛亮,李严,蒋琬,费祎,刘禅,蜀汉,三国,天文学家,曹操麾下

    白帝城托孤,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