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于禁和姜维都曾投降蜀汉,为何于禁饱受指责,而姜维却被称为忠

于禁和姜维都曾投降蜀汉,为何于禁饱受指责,而姜维却被称为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3377 更新时间:2024/2/18 19:49:30

于禁向关羽投降,姜维向诸葛亮投降,看起来都是投降,而且都是向蜀汉集团投降,但是人们对于禁的评价很低,而姜维则风评很好,究其原因还是两人的投降还是有区别的。

于禁的归降两面不讨好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军三万从南郡出兵,一路势如破竹击败了曹仁的主力,曹仁困守樊城,形势非常危急,曹操派遣于禁率七军精锐三万人去解救樊城之围困,于禁将部队驻扎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当时连降暴雨,久居荆州的关羽提前准备了水军,结果汉水暴涨于禁所部陷于水中,而关羽由于早有准备所部乘船作战大破于禁所部,于禁见大势已去率军投降。

于禁的投降在两边都不讨好,关羽鄙夷其为人将其关押在荆州的江陵,而听闻于禁投降的曹操也非常的不解和哀伤,说:”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也不怪曹操,庞德归降曹操时间并不长却能宁死不降,而于禁是曹操的爱将,在所谓的“五子良将”中,其他四人张辽张郃乐进徐晃在曹操心目中都不如于禁重要,于曹操在称魏王后大封功臣,于禁被封左将军,假节钺,这是“五子良将”中其他四人无法比的。

对于于禁的投降,曹魏集团的上层都是出乎意料的,因为于禁在公元192年就追随曹操,可谓是最老的班底之一了,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位高权重的于禁投降引发了曹魏大臣们的一片鄙夷,后来东吴袭取荆州救出了于禁后将其放回魏国,但是于禁却不能被魏国所容。

回到魏国的于禁于去拜谒曹操的陵墓,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的画像,于禁见看到后非常羞愧不久就病死了,死后曹丕也不解气,又追谥于禁为厉侯,这是个恶谥。

姜维人才难得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将姜维归降,蜀汉人才匮乏,得到姜维后诸葛亮非常高兴,他给蒋琬写信,说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诸葛亮又让姜维统领六千虎步军,不久又表奏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蜀汉全国之兵不过十万,诸葛亮每次北伐所将不过数万人,而降将姜维则能统领六千精锐,可见诸葛亮对其的信任和喜爱。

姜维虽早年为魏将,但是对其归降蜀汉很少有人指责,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姜维家并不亏欠魏国,姜维的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功曹,在平定当地的羌、戎叛乱时,姜冏英勇战死,所以对于曹魏姜维家是有功绩的。

其二:姜维的归降也情有可原,姜维的官职并不大,只是天水郡的参军,而天水郡的太守马遵嫉贤妒能并不重要姜维,在诸葛亮北伐时马遵还怀疑姜维不可靠,还关闭城门不放姜维入城,走投无路之下姜维投降了诸葛亮。

其三:姜维归降蜀汉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虽然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争议很大,不少人认为他劳民伤财,但是就当时的形势看北伐虽然机会渺茫但尚有一线生机,不北伐那就真是等死了。司马昭三路伐蜀的时候,姜维率部坚守抵抗的很激烈,在刘禅投降后,姜维也一直志存光复,假意投降,虽然最后被杀但是精神可嘉。

重用和不重要很关键

于禁和姜维的投降大有区别,但是核心的关键点还是重用和不重要的区别,于禁是曹操的重臣,颇受信任,官职也是不断擢升,曹操最信任的自然是曹氏、夏侯氏这些宗室大将,但是于禁是最受重要和信任的外姓武将之一。

曹操时期,除了宗室大将外,外姓武将带兵都不多,很少有超过一万的,而于禁在襄樊之战率3万精锐,这在以前的外姓武将中是绝无仅有的,也可以看出曹操对其的倚重和信任,所以于禁的投降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深为时人所不齿。

而姜维就不一样了,他只是魏国的一个参军,他父亲为魏国战死,所以魏国谈不上对姜维有多少恩情,而姜维在当时也毫不出名。真正让他能够得以尽展其才的还是诸葛亮这个伯乐。

所以虽然同为向蜀汉集团投降,于禁的评价是不可能高的,而姜维也是不会低的。

标签: 姜维于禁曹操蜀汉诸葛亮关羽

更多文章

  • 关羽、张辽投降无人指责,为啥于禁投降就遭人唾弃?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关羽,张辽,于禁,曹操,刘备,张郃

    三国时期,要说谁是最倒霉的人,那曹魏的于禁肯定是可以是上榜的!原本的于禁,深受曹操器重,甚至被认为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之人,但经过襄樊一战后,于禁却受到各方鄙视,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甚至被曹丕逼得无地自容,只能一死了断,可谓是非常的凄惨!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

  • 魏国名将于禁:早知屈辱而死不如阵前谢罪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张绣,孙权,吕布

    于禁字文则,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也算是个悲情人物。近日看到一部国漫,有一部分讲的是三国名将于禁为了保护曹操后人,最终以自己灵魂祭献换取主角的力量。其中讲到:罪将于禁,能力不足,不得已保护后主,只能祭献生命来帮助幼主。最终于禁光荣牺牲了,这点也许是作者向于禁致敬。但是事实上,一代名将于禁,是兵败投降于关

  • 于禁凭什么能“假节钺”?为何张辽没能“假节钺”呢?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张辽,于禁,乐进,徐晃,张郃,曹魏,汉朝,三国,假节钺,曹操麾下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因为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所以,这导致其在个人印象上严重受损。换而言之,很多人提到于禁这位武将,往往会给出负面和消极的评价。但是,综合于禁的一生来说,确实当得起名将的

  • 曹魏大将中,曹操真正欣赏的大将是谁?不是张辽于禁,而是这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曹操,张辽,于禁,张郃,徐晃,关羽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年曹操行刺董卓失败之后,就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因为刺董之后的曹操大概只有两条路,一者除掉董卓,二者当乌龟永远逃亡于社会,做社会的底层劳动者。从曹操当时的举动来看,他是选择了第一条路,回乡拉人马,组团队,识英雄,曹操趁热打铁的手段也真是用到炉火纯青。相比刘备来说,曹操的手段更精准

  • 襄樊之战中,关羽只是抓住于禁斩了庞德,为何就能威震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关羽,庞德,于禁,襄樊,曹魏,曹操,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襄樊之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也即发生在襄樊一带,所以得名。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以致于

  • 三国降将无数,武圣关羽也曾投过降,为何魏国不容于禁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关羽,于禁,曹操,孙权,魏国,刘备

    自古以来,胜败就是兵家常事,即使是古来有名的常胜将军,比如汉朝名将霍去病、杀神"白起"等等都并非是毫无败绩的。在战乱纷纭的三国时期,更是涌现了数不清的名将名帅,比如吕布、关羽等等,他们也不是真正的常胜将军,最终也是会沦为阶下囚。战争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面临失败时,作为败方的将领将不可避免的要面

  • 关羽攻克襄阳、生擒于禁之后撤军休整,三国的历史会怎样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关羽,于禁,刘备,曹操,曹仁,孙权

    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从大胜到完败,前后也就一百来天。在这一百天里,坐镇成都的刘备和诸葛亮似乎对这场几乎改变三国格局的大战关注度不够,既没有进行战略指导,也没有进行兵力和物资的支援,最后关羽应了西汉名将韩安国那句话:“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在古代战争中,

  • 从敌营复归的于禁该不该死?司马光的话里有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于禁,孙权,关羽,魏国,刘备,张辽,声乐,唐朝,司马光,科学家,历史学家,曹操麾下

    一,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孙权为了修复双边关系,将于禁作为礼物送回了魏国。魏文帝看到这位临阵降敌的元老,许久未说话,脸上阴晴不定,最终还是安慰了一番,不久,还封于禁为安远将军。你以为魏文帝原谅了这位高级将领的变节?那就太天真了!等待于禁的是皇帝亲自布置的温水煮青蛙式的羞辱一一你于禁不是怕死吗?那我就成全

  • 关羽围曹仁,擒于禁,水淹七军,缘何被徐晃击败?徐晃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关羽,曹仁,徐晃,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任荆州守将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得到了统领荆州兵马的权力后,于当年7月,在征得刘备、诸葛亮的同意后,乘曹军主力东调,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不稳,准备出兵攻打襄阳、樊城。大军临行前,关羽命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亲率主力往北直扑襄阳、樊城而去。此次进军

  • 于禁救援曹仁,却被水淹七军,兵败投降,败因并非军事能力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曹仁,于禁,关羽,徐晃,庞德,曹操

    三国连环画襄樊之战爆发前的战场态势《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七月,在征得刘备、诸葛亮的同意后 ,蜀汉前将军、假节钺关羽乘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不稳,准备出兵攻击襄阳、樊城。出征前,他命南郡太守糜芳留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亲率主力向襄阳、樊城急速开拔。襄阳、樊城雄峙汉水南北,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