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明君真的很多吗 为什么说汉朝比其他王朝更容易出明君

汉朝明君真的很多吗 为什么说汉朝比其他王朝更容易出明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07 更新时间:2024/1/3 7:46:08

还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说,汉朝比其他朝代更容易出明君?汉朝真的明君更多吗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汉朝之所以出的明君比较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汉朝属于是立贤不立嫡。

皇帝可以从自己的几个继承人里面,挑一个最合适的继承皇位,而不用受到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而这种制度,也间接导致汉朝一半以上的皇帝,在继承皇位之前,都或多或少吃过苦,见过民间的不容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汉朝能被称之为明君的皇帝,在位时间加在一起,在王朝总时长的比重比较大。这也让大家习惯性认为,汉朝出的明君更多一些。但实际上,如果按数量来计算的话,汉朝其实未必比其他朝代强太多。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盘点一下,汉朝都有哪些皇帝,可以称之为明君。

大家印象里的汉朝,其实可以分成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如果是西汉,西汉一共有15位皇帝。而这十五位皇帝当中,有六个皇帝,算是后世公认的明君。这六个皇帝,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以及汉宣帝刘询

首先是汉高祖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创者,刘邦一直被后世称为是‘得国最正’的皇帝。从沛县起义到建立大汉王朝,再到最后平定几大异姓诸侯王,刘邦对汉朝的贡献,自然是无人可比的。没有他,就没有汉朝。

所以,在后世史学家的评论当中,刘邦肯定是明君,这是没有争议的。

而刘邦之后,接下来即位的汉惠帝刘盈,虽然在位期间,汉朝也发展得不错。但他的那些政绩,基本上都是他母亲吕雉的意思。再加上汉惠帝本人英年早逝,也没多少自己表现的机会,所以在后世史家眼里,汉惠帝自然就算不上明君了。

而汉惠帝之后,接下来在位的汉文帝刘恒,以及汉景帝刘启,肯定都是明君。因为文帝景帝这父子二人,共同缔造了大名鼎鼎的文景之治。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文景之治都是堪称最美好的一段时间。也正是因为这对父子辛辛苦苦地为汉朝攒家底,所以汉朝后来才能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起大规模的反击战。

汉景帝之后,便是汉武帝刘彻了。历史上向来有秦皇汉武的说法,作为一个能够和秦始皇比肩的超级猛人,汉武帝站在老刘家几位先辈的基础上,对匈奴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战,打出了大汉王朝的锐气,而且还第一次把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域。这份贡献,自然也是无与伦比的。

汉武帝之后,接下来的情况则是稍微有些复杂。汉武帝去世之后,先是他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但是因为刘弗陵即位的时候年龄比较小,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了,汉朝都是那位大权臣霍光,以及其他几位辅政大臣说了算。而刘弗陵好不容易长大之后,又是英年早逝。

但即便如此,在刘弗陵说了算的那几年里,刘弗陵依然表现得非常优秀。非但如此,他还尽可能地休养生息,弥补汉武帝时期亏损的国力。而刘弗陵去世之后,接下来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大家就只能挑了一个皇族旁系成员刘贺,继承皇位。

但是这个刘贺却是一个出了名的昏君,刚刚即位,就开始胡作非为。所以刘贺即位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霍光给废了。而刘贺被废之后,霍光又选中了汉武帝的嫡长曾孙刘询继承皇位,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即位之后,同样也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他在位的时期,再加上之前刘弗陵在位的那段时间,后世统称为昭宣之治,也算是一个大治之世。

虽然在昭宣之治期间,夹了一个刘贺。但是因为刘贺在位还不到一个月,还没来得及影响国家,就被废了,所以他基本上没对汉朝产生太多负面的影响。

而汉宣帝之后,接下来汉朝虽然又传了三代人,五位皇帝。但这五位皇帝,就没谁是明君了。

这样算下来,西汉一共有15位皇帝,六个明君。明君在西汉所有皇帝中的占比是40%。不过,整个西汉的国祚是210年,而那六位明君在位的总时长加在一起,则是超过了140年!

也就是说,西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这六位明君在位。所以大家自然会有一种感觉,认为西汉的明君出得比较多。

而接下来的东汉,其实同样也是如此。东汉一共传了八代人,十四个皇帝。而这十四个皇帝当中,只有三个是公认的明君。这三个皇帝,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以及汉章帝刘炟

刘秀自然不用多说。作为东汉的开创者,刘秀在网络时代一直被大家戏称为位面之子。从一个接近社会底层的刘氏宗亲旁支的后代,到农民起义军将领,再到后来刘秀率兵扫平天下,统一中原,最后又把东汉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没有刘秀,就没有东汉。所以刘秀的明君身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而接下来,刘秀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即位。和刘秀相比,汉明帝以及接下来的汉章帝,或许名气要稍小一些。但是汉明帝和汉章帝这对父子,却共同缔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明章之治’。明章之治或许没有文景之治名气大,但是同样也是古代历史上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汉明帝在位期间,汉朝休养生息,恢复民力,而且还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汉明帝曾经令班超出使西域,让窦固征讨北匈奴,将佛教引入中原。这些政绩,全都深刻的影响力后来历史的发展。

而汉明帝的继任者汉章帝,丝毫不比汉明帝逊色。他在位期间,东汉王朝强化了对西域的控制,继续休养生息。更为难得的是,汉章帝本人还是一个书法大家。后世有名的‘章草’,据说就是源自于汉章帝的笔法。

不过,等到汉章帝去世之后,接下来东汉的十三位皇帝,就没谁是公认的明君了。这十三位皇帝,大多数都是在位时间极短,而且还有婴儿即位后夭折的情况。少数几个在位时间稍长一些的,表现也不太好。要么外戚乱政,要么宦官擅权。不过,这其实也不能全怨他们,这也是和东汉特殊的社会体制有关。

这样算下来,东汉的十四位皇帝里面,只有三位皇帝。明君在皇帝总数中的占比,只有21%,和西汉比起来,自然是低太多了。

但问题是,如果算时长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东汉的三位明君,在位总时长为64年。而东汉王朝的国祚,则是195年。这样算下来,明君在位的年份占比,应该是33%。同时,东汉这个王朝有点特殊。东汉最后的两位皇帝,汉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总共32年。因为《三国演义》太过有名的关系,所以大家习惯性会把这两位皇帝在位的时期,算到三国的历史里面。

所以,如果不算这两位皇帝在位的时间,那么三位明君的在位时长,占剩下总时长的比重,则是接近40%的时间。

如此一来,因为西汉和东汉的几位明君,在位的总时长,占王朝总时长的比重比较大。所以大家才会觉得,汉朝的明君比较多。

但是如果抛开时长的问题,单纯比较皇帝数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汉朝虽然出了不少明君,但是和其他朝代相比,也没那么夸张。

因为汉朝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就跳过历史上的那几个短命王朝,只是和同样长寿的几个大一统王朝做比较。

汉朝之后,另一个长寿的大一统王朝,是唐朝。唐朝有21个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宪宗李纯、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这九位皇帝都算是明君。这样算下来,唐朝明君占皇帝的总数的比重,应该是42%。这个比重比西汉还高,比东汉更是高了一倍。

当然,唐朝这几位明君里面,有的是有争议的。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因为没压住自己的两个儿子,导致自己在位末期发生了玄武门事变,所以让后人觉得他有些昏庸。但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李渊本人其实非常有能力。再比如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在位后期有一场安史之乱,但他在位前期,确实把唐朝治理得很好。

而且,唐朝还有一位女皇武则天。如果把武则天也算在唐朝的皇帝里面,那唐朝出明君的比重,就更高了。

再比如明朝,明朝一共有十六个皇帝。这其中能够被公认为是明君的,至少有五位,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而除了这五位之外,像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以及最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三位算不算明君,存在很大的争议。

哪怕不算有争议的那三位,明朝的五位明君,在十六位皇帝里面,占据的比重依然高达30%,远比东汉要高很多。

所以,汉朝出明君的这个感觉,其实是我们的一个错觉。真正的原因在于,汉朝那几位明君在位的时间比较长,昏君在位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才导致大家会觉得,汉朝多出明君,而其他朝代则是昏君更多一些。

如果考虑明君数量比重的话,汉朝其实不比其他大一统朝代高到哪里去。

当然,汉朝能够出多位明君,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回顾汉朝那几位明君,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绝大多数的汉朝明君,早年经历都比较坎坷。他们都曾经深入了解过百姓的疾苦,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所以他们即位之后,施政的方法才能更切合百姓们的需要。

比如刘邦,刘邦早年就是一个普通的亭长,出身底层。所以,他很清楚老百姓到底想要什么,上位之后自然可以做出一系列让老百姓高兴的事情。再比如汉文帝和汉宣帝,一个早年因为母亲不得宠,早早被踢到边境去做藩王,吃了不少苦。另一个因为出生的时候,爷爷被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全家被杀,所以早年是在汉朝的掖庭长大的,经常出入民间。

还有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早年也是底层出身,而且经历过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自然懂得老百姓的难处。

而除了这几位之外,其他几位明君,基本上也都有明白人在前面引路。比如汉武帝即位初期,他奶奶和他母亲,都对他帮助很大。再比如汉昭帝,也有霍光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猛人帮忙。

说到底,这几位明君能够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早年的经历,都比较坎坷,所以他们能更了解民间的疾苦。而他们能顺利上位,则是因为汉朝长时间喜欢立贤不立嫡。比如汉文帝、汉武帝以及汉昭帝,他们清一色都不是嫡长子。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汉朝的几位明君,在位总时长比较长。而他们在位的时期,国家又长时间处于安定的状态。既没有唐朝那种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没有明朝中后期那种外患频发的问题。

如此一来,大家自然会觉得,汉朝多出明君了。

标签: 汉朝明君

更多文章

  • 程咬金作为唐朝时期的名将 真实历史上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程咬金

    对唐朝开国名将程咬金,真实的历史上到底啥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朝开国名将程咬金,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隋唐演义》这部影视作品中,程咬金做梦学会三板斧,靠着一些小聪明和运气,在乱世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同时,也做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因此

  • 刘岱是什么来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岱,汉朝

    刘岱是什么来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初平三年(192年),兖州刺史刘岱不顾部下济北相鲍信劝阻,执意迎击百万青州黄巾军,结果兵败身亡。然后鲍信就迎立好友东郡太守曹操为兖州牧,使曹操得以兖州为根据地而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那刘岱为何没能像曹操那样成就霸业呢一,皇室宗亲

  • 司马师一共有几个女儿?她们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师,三国

    司马师一共有几个女儿?她们都是什么结局?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昭紧张得一夜没睡着,而司马师就像没事人一样,照样正常入睡。第二天,司马师一声号令,司马师阴养在民间的三千死士,迅速聚集到司马师周围,帮

  • 揭秘:乾隆与康熙两帝执政生涯的10大惊人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康熙,清朝

    将乾隆与康熙比,会发现很多相似但又区别巨大的地方。康熙帝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也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康熙帝南巡6次,乾隆帝也是南巡6次;康熙帝搞文字狱,乾隆也搞文字狱;康熙帝与民同乐,举办千叟宴,乾隆帝也举办千叟宴……。二帝在位时间也差不多。乾隆在位时间比康熙仅少一年,康熙是61年,乾隆是60年。

  • 霍去病和卫青两个“私生子” 挺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霍去病,卫青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两句气壮山河、威风凛凛的话语,充满了尊严和斗志,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可你知道吗,说这两句话的人,都是来自汉朝,前者是霍去病,后者是陈汤。霍去病是汉武帝时的大将军,陈汤则是汉元帝时的大将军,俩人都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不世功勋。但我今天要说的,并

  • 索额图之父是三朝重臣 他助皇帝斗鳌拜位极人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索尼,鳌拜,康熙,清朝

    康熙初年的四位辅政大臣中,人们最熟悉的可能是被影视剧演绎得较多的鳌拜,其实当初位列第一的是老臣索尼。索尼,不是日本家电的牌子吗?这位索尼,是满洲正黄旗人,姓赫舍里氏,努尔哈赤时代,索尼之父硕色和叔父希福由女真哈达部投奔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在太祖时代,索尼当过一等侍卫,太宗皇太极时代,索尼“日值内院”,

  • 东汉湖阳长公主的飞扬跋扈无意间成就了两个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东汉,湖阳长公主,刘秀

    今日要说的这位女子,乃是东汉湖阳长公主,光武帝刘秀的姐姐刘黄。写正史的历史学家们,并没有在史书上给刘黄留下多少位置。《后汉书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里,关于刘黄的记载,只有如下几句话——……生三男三女:长男伯升,次仲,次光武;长女黄……建武二年,封黄为湖阳长公主”。若非在董宣和宋弘两个男人的传记里,

  • 中国古代柏拉图式恋爱的典范,皇帝刘盈和皇后张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盈,张嫣,吕后,西汉

    当初《美人心计》里那个淡雅如菊的张嫣深入人心,那个淡雅的女子,她悲凉的一生让所有人心疼。在剧中编导还很好心的给她一个算是美丽的结局让她出宫和周亚夫度过余生,而历史上的她却并不这样好运。在历史上,因为权力的过分集中和政治斗争的残酷,皇帝的爱情和婚姻几乎都是牺牲品。西汉皇帝汉惠帝刘盈也不能避免,他的爱情

  • 明世宗为何二十多年不上朝还被称明朝第一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皇帝,明世宗

    嘉靖二十一年,发生了“壬寅宫变”,嘉靖险些被宫女给勒死,此后,他就开始隐居西苑。朝廷之中严嵩主政,嘉靖皇帝这一隐居就隐了整整二十年。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将自己的国家放心的交给一个大臣呢?一是嘉靖皇帝心计过人,他在位期间,所有的大臣见到他都是恭敬有加,那是一种从心里流露出的畏惧。当

  • 杨嗣昌是谁?杨嗣昌是因为担惊受怕而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嗣昌,崇祯,明朝

    杨嗣昌是湖南武陵人,在万历38年的时候考中进士,并担任杭州府的教授,折合他的祖父一直以来贯彻重视教育的原则是分不开的。并且逐渐升官到户部郎中,之后因病引退回家。崇祯年间杨嗣昌被加封为右参政,之后还曾被派往山海关整顿军备,但是这一期间发生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杨嗣昌的父亲被抓,他多次上书请求代替父亲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