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圣关羽有多大的威慑力?雄主曹操一生独惧关羽

武圣关羽有多大的威慑力?雄主曹操一生独惧关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733 更新时间:2023/12/12 13:40:37

小时最喜长辈说三国,但逢讲到关羽走麦城,跌下了绊马索,总会平添了忧伤。又闻头颅送至曹营,曹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笑曰:“云将军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羽口开目动,瞪了曹操一眼,操惊倒。忽然又觉解气。后来也看了《三国演义》,大概知道了蜀臣头上隐隐的神明光环,如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而起前这出,可叫“死关公吓病生曹操”罢。更有意思的是,经此惊吓,曹操病笃,翌年仙去。

后又想,曹操是何等英雄人物,处微弱之时,尚不惧诸如董卓、袁绍等雄主,观之如冢中枯骨,总要掰一掰手腕,江湖逃亡之际,尚能振臂高呼“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即便棋逢对手,偶落下阵,也终究半调侃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大概意味,这些臭小子还蛮厉害的嘛,我倒是要好好对付。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博大情怀的枭雄,为何却独惧关羽?

或有人要插话了,这无非小说家言。但翻来史载,却有能寻些端倪。《三国志》有记载:“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这个事件背景大概大家都是知道的,关羽自荆州北伐,打了一些胜仗,如水淹七军,竟把前来驰援的、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于禁给打服了,乞拜于账下,至于樊城守将曹仁,也大抵是苟延残喘。战报传来,曹操的反应是什么?迁都。这无疑是在示弱,甚至有战略性放弃的意思。

其实,以曹操苦心经营之基业,倒也不必惧怕区区荆州偏师。即便北伐军军势正盛,但军力未必对等,定下心来细细盘算,终究多有胜算(后来曹操用了司马懿的计谋,拉拢了孙权,确实也扭转了战局)。但曹操的第一反应,却是让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曹操对关羽是心存惧怕的。甚至,在他心目中,关羽是个“神化”的符号。

为何曹操会将关羽“神化”,我们倒是也可寻些两人的交集。交集最深刻的一次,应该是在建安五年,当时刘备想自立,被曹操教训了,跑到袁绍处寻求庇护。关羽应该“跑路”功夫不如刘备,被围了,迫于无奈,降了曹操,但也不是真降,按现代话讲,应该叫“借调”,也立了一些规矩,比如“土城约三事”,什么“降汉不降曹”等协议的。当然,这里面大概也有小说家的添言。

正是这次迫不得已的“借调”,关羽的气节雄略,竟把魏营上下给折服了。曹操的态度是“礼之甚厚”(《三国志》)。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当时只是降将,老板却是香车美女一波一波地送,这是很不正常的。有的人说,这是曹操在作秀,秀给天下人看,他曹总是如何爱待人才的。即便有作秀成分,但至少也说明了一点,关羽是个人才,而且,在曹操眼里,关羽应该不是一般人才,是值得花重金引进的高端人才。

那么,曹营的其他员工是如何看待这位引进人才的呢?应该是分阵营的,比如曹操的一些嫡系,可能是比较不爽的,至少,心里是不太平衡的,关羽你一个降将,何来如此礼遇,代表人物是夏侯惇。另一些人,倒是持欢迎态度的,但大概都是半路前来投奔的,如张辽徐晃等,一直就和关羽关系很好,也相当的敬佩,恨不得找个地方歃血为盟,磕头拜大哥。但无论哪个阵营,对于关羽的水平,应该都是认可的,甚至后来的某个军事会议上,达成了一个共识:“蜀之名将,惟羽耳”。

值得一提的是,关羽的水平认证绝不是靠曹操用钱砸出来的,那可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最霸道的一次,应该就是解白马围了,当时主将颜良就在万军之中,被关羽生生给斩首了。这可不是小说家言,在《三国志》确有提及:“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这在冷兵器时代,是很少见的。

正是这场战役,给曹操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并且对于关羽的态度,有敬畏转变成惧怕。为什么?因为关羽有万军之中斩上将首级的能力,头上闪着“神明”光环。或者说,天赋神力。这在后来长坂桥事件中,就发酵了。当时的主角是张飞。《三国志》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实施抓捕的,应该是曹军的精锐部队,是职业军人。这样的结构组成,应该不会被所谓的“瞋目横矛”、“一声大喝”就给吓住的。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张飞是关羽的好哥们(而且张飞也是聪明人,阵前也报了身份),借着关羽头顶上的光环,有点“惧”屋及乌的味道。看来,当时曹军阵营里对于关羽的惧怕,是由曹操“自上而下”自发形成的。关羽名头,是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

值得一提的,不仅是关羽响亮的名头,而且,他也确有诛曹操之心。这就尤让曹操惧怕了。《蜀记》有记载:“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这大概是小说家口里围田打猎的原型了。当时曹、刘还未翻脸,二人偶尔还会秀秀亲密,一起打打猎。关羽大概看出曹操有不臣之心的苗头了,按马提缰,准备提刀斩杀,但刘备也有自己的考量,给制止了。

此间故事,曹操当时应该是不知道的,后来关羽因为机缘,“借调”曹营,声名鹊起,当年的一些风声可能也出来了。或许,也给曹操留下了阴影。在此后的若干年里,曹操一直也睡不安稳,老担心着关羽某日忽然从天而降,一刀要了自己脑袋。因此,放出“吾好梦中杀人”的风声,也就有了道理的。

如此想来,曹操尚且对关羽如此惧怕。后来于禁七军皆没,账下两膝一软,倒也情有可原了。试想,若立于面前的,是上将潘凤,估计于禁大概就要挣扎地高呼:“要杀便杀,老子宁死不屈”,只待着慷概就义了。瞧,于禁落下烂名声,都得怪关羽!

标签: 三国曹操关羽

更多文章

  • 卫子夫传奇的一生 从出生歌姬到晋升皇后再到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卫子夫

    卫子夫,西汉河东人氏。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她出身歌妓,却机缘巧合成为皇后,最后被诬陷自杀卫子夫出身卑贱,早年为为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建元二年,汉武帝刘彻去霸上祭祖。回宫路上一时兴起,前往姐姐平阳公主府上玩乐。平阳公主为讨这个皇帝弟弟欢心,便找来一帮府中歌女服侍。不过都不对武帝胃口,直到吃饭时,卫子夫

  • 李世民竟是乱伦的始作俑者 娶弟媳、后妈、儿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

    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中,汉朝和唐朝被后人当作两个顶峰。国势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所谓“汉唐盛世”。所以,我们把自己称为“汉人”,国外华人把自己聚居的地方命名为“唐人街”,都是这种心理的折射。可是,还有一个不太光彩的说法,叫做“脏唐臭汉”。这个词语,主要说的是唐朝、汉朝皇帝的私生活比较混乱。具体来

  • 古代历史上的头号艳后是何人?她做了什么荒唐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贾南风,赵飞燕

    后宫常见的争宠手段,自然属“以色事君”了。男人本是好色的动物,女子们但凡有着几分姿色,总能在龙床上折腾出一番云雨。只是,美貌这玩意,一直是最不保险的,即便有着倾国倾城之貌,难免有年老色衰一日,而男人们,此时却似乎一如既往的专一,只取年轻貌美的。当然,偌大的后宫,频繁出现“新人笑、旧人哭”的场景也就不

  • 郭子仪通晓领导心理:皇帝要见无论多远马上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郭子仪,唐代,名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郭子仪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这三句评语,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郭子仪却一一做到。有句话叫“自古美人如名将,不教人间见白头。”因为美人和名将都属“珍稀动物”,古代当权者总要设法把他们“据为己

  • 北燕开国君主高云:在中国称帝的第一个朝鲜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燕,高云,朝鲜,

    两晋十六国时期,朝鲜这个地盘的政权叫做高句丽,其人民主要是濊貊人(古朝鲜)及韩人。当时,中国东北地区先后出现了三个政权,一为前燕(337年—370年),一为后燕(384年—407年),一为北燕(407年—436年)。其中,以前燕与高句丽交战最多。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前燕与高句丽之间发生了规模最

  • 原为项羽部将之妾的薄姬 如何成为汉朝的皇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薄姬,汉文帝

    咱们来说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说她普通呢,因为她就是当了刘邦的妃子,然后生下一个儿子,最后自己成为了皇太后,说她不普通呢,她也确实不普通,为什么呢?咱们下面看!大家根据我上面的描述应该知道了我说的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姬了吧!说她不普通,是因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她的那个时代有吕后呢,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 朱祁镇复辟后为何要杀于谦 明英宗是怎样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祁镇,于谦

    古代皇帝,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位子,因为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所以皇帝总是担心有人会来抢夺自己的地位,对于臣子的戒备也就更深。明英宗朱祁镇在夺回自己的皇位后,为什么要杀于谦,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吗?两次称帝的明英宗是怎样的皇帝。朱祁镇复辟后为何要杀于谦通过复辟重新登位的朱祁镇,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确立自己的皇

  • 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孔融为什么会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融,曹操

    聪明人历来是受人称颂的,所以很多的人总是希望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此博取他人的眼球,最终实现名利双收。孔融是三国时期的聪明人,“四岁让梨”的故事还写进了今天的教科书。《世说新语》也记录了孔融能言善辩的故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 揭秘:三国历史上连卧龙诸葛亮都推崇的名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诸葛亮,法正

    提起诸葛亮,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存世不多的作品《出师表》、《诫子书》等都是影响世人的名篇。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君主三顾茅庐邀请出山救民于水火的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出茅庐就能够预测天下大势并能按照他的意愿改造整个世界的人。在他的身

  • 明末忠臣黄得功:农民工出身的南明四镇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末,忠臣,南明,

    明末,想找个适合正面宣传报道的人,比找雷锋都难。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黄得功,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黄得功(1594-1645),字虎山。《明史》认为黄得功是开原卫人,《石匮书后集》认为他是顺天人,《明季南略》拿他当凤阳灵璧县人。至于他到底是哪里人,没个准,实在要较真,自己扔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