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王伐纣”是替天行道吗?实则为解决饥荒血流成河

“武王伐纣”是替天行道吗?实则为解决饥荒血流成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458 更新时间:2023/12/6 2:59:24

「武王伐纣」是一个中国人很熟悉的历史典故。该典故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商纣王腐败残暴,耗尽国力对外征伐,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于是周武王联合其他诸侯,共行天罚,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痛恨纣王,阵前倒戈,周军兵不血刃灭了商朝。”这个带有强烈道德说教色彩的故事,主要取材于《史记》。但甲骨文及先秦史籍所记载的商周鼎革,并不是这种面貌。

「武王伐纣」是一个中国人很熟悉的历史典故。该典故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

“商纣王腐败残暴,耗尽国力对外征伐,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于是周武王联合其他诸侯,共行天罚,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痛恨纣王,阵前倒戈,周军兵不血刃灭了商朝。”

这个带有强烈道德说教色彩的故事,主要取材于《史记》。但甲骨文及先秦史籍所记载的商周鼎革,并不是这种面貌。

一、商、周冲突已久

《史记·殷本纪》里记录了一个传说:商朝国君武乙,曾亵渎周人信奉的天神。后来,武乙在黄河与渭水之间打猎,被天雷给劈死了。黄河与渭水之间,是周人统治的核心地区,武乙被雷劈死在这里,意味着他受到周人所奉天神的惩罚。

传说之中的情节未必是史实,但传说的存在仍可以传递出某些信息。在日本学者白川静看来,周人有一种“对天的信仰”,武乙在周地被雷劈死的传说,“可视为其宗教纠纷的表现”,透露出周人和商人之间曾因宗教问题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先秦史学者许倬云则认为,在这个传说里,武乙跑到周人的地盘上打猎,“多少有以兵威镇慑周人”的用意,他被雷劈死的结局太过古怪,有可能是为了掩盖他的真正死因。

不管真实情形如何,“武乙在周地被天雷劈死”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商、周之间早已存在矛盾。

另据古本《竹书纪年》,商君武乙统治期间,周王季历在位。他率领周人,不断对外开疆拓土。先是奉商的命令,去征讨西北的鬼方,归来后得到了商君武乙的赏赐,“赐地三十里、玉十毂、马八疋”。之后又率军征讨戎狄,因功被信任商君文丁(武乙之子)封为“牧师”,也就是诸侯之长。文丁七年,季历率军“伐始呼之戎”,胜利而归;文丁十一年,又率军“伐翳徒之戎”,俘虏了敌方的三名重要官员。周人的不断扩张,让商人倍感威胁。商君文丁遂设法囚禁了季历,然后又杀死了他。

季历死后,长子姬昌即位,也就是后世通称的周文王。姬昌继续扩张周的势力,且在商君帝乙二年,发动过一次意在复仇的伐商战争。帝乙选择与姬昌联姻作为安抚手段,化解了这场冲突。帝乙死后,纣王即位,封姬昌为“西伯”,即西部诸侯首领。再后来,姬昌触怒商王,一度被囚禁在了羑里。脱离囚禁回国后,姬昌继续维持对商的表面臣服,同时积极扩张,先后灭了密、黎、邘、崇等诸侯。

二、「替天行道」不如「解决饥荒」可信

按照《史记》的描述,周武王率军伐纣是在替天行道。

为凸显“天道在周”,太史公记录下了“孟津观兵”这样一个故事。其基本情节是:周武王与各路诸侯率军在孟津相聚,其他诸侯都说“纣可伐矣”,是时候讨伐商纣了,周武王却回应说天命未到,“未可也”。直至两年后,商纣杀害比干、囚禁箕子等一系列恶行传来,周武王才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已到了不能不讨伐的地步,继而打出了“共行天罚”的旗号。

这段故事,在事理上有许多不可理喻之处。一者,“孟津观兵”本就是为了伐纣,即便只是“军事演习”,也仍形同对商的一种武力挑衅。二者,周及诸侯之军群集孟津并不是一件易事,且不论局势瞬息万变,此刻的盟友一年后、两年后未必还是盟友,单就人力物力的消耗而言,也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周武王率性擅自解散联军,既等于放任敌人充分备战,也等于无故消耗盟友国力,几与“烽火戏诸侯”不相上下。鉴于“孟津观兵”一事在《史记》之前不见于典籍,事理逻辑又如此不同,其真实性可以说相当可疑。

如果替天行道、共行天罚之说不成立,武王伐纣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

《左传·僖公十九年》中,记录了一个很重要的史实:

“昔周饥,克殷而年丰。”

民国历史学者张荫麟,据此在其《中国史纲》一书中推测认为,牧野之战很可能是一场“周人掠夺粮食、竞争生存之战”。

考古发现证实,商末气候恶化,确曾发生过干旱。比如,殷墟文化二至四期已发掘的墓葬和水井,呈不断加深的倾向,这说明地下水位在持续下降。在甲骨文中的卜辞里,也能见到:自商君文丁开始,商人祭祀用的牲畜,最多只有“三牢”或“五牢”;在此之前,商人一次祭祀所使用的牲畜,往往会有数十乃至数百头。牲畜的减少,或许正与气候干旱水草退化有关。古本《竹书纪年》里的“洹水一日三绝”,《国语》里的“河竭而商亡”等记录,似也与上述气候变化相吻合。

长期研究西北历史环境的学者王晖与黄春长认为,干旱迫使商人向东南发展,也迫使周人不得不一再向水资源较充足的地方迁徙。资源短缺带来的竞争,最后引发了商周之间的牧野决战:

“周人克商的牧野大战发生在大旱之年,其直接导火索是为了解决因旱灾发生饥荒的生存危机,是周人为了寻找生存出路而作出的举动。”

“解决饥荒”之说,虽不是百分百的定论,但它有史料和考古佐证,也符合事理逻辑,显然要比用道德说教构筑起来的“共行天罚”之说更为可信。

三、兵不血刃只是幻象

为了凸显“天道在周”,《史记·周本纪》里还记录了一则“商军倒戈”的故事,说联军来到牧野时,商军全都没有战斗的欲望,反希望周武王赶紧入城灭了商纣。这些人“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纷纷调转兵器的方向,去给灭商联军带路。

民国史家吕思勉认为,商君倒戈的内容并非史实,而是太史公为了对后世的统治者做道德说教,自己加上去的。他更相信《逸周书·克殷》里对牧野之战过程的记述。那里面说: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周人与商人竞争交恶,已有至少四代人的历史。商人不会对周人掉以轻心,周人也不会幻想商人会拥戴周武王。相较之下,《尚书·武成》说牧野之战“血流浮杵”,《春秋文耀》说“牧野之战鬼哭”,这些与《史记》大相径庭的记载,显然要更合情理。

先秦知识界否认牧野之战“血流浮杵”,大约始于孟子。因为渲染武王伐纣兵不血刃,有助于佐证孟子一派“仁者无敌”的政治理念。

其实,孟子否定牧野之战血流漂杵的理由,可谓简单粗暴。他在《尽信书不如无书》篇里说,完全相信《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尚书》,对《尚书.武成》篇里的记载,我只信其中的两三块竹简。最不信的,就是里面说牧野之战血流漂杵: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的用意是好的。他想要用“仁人无敌”这样的说辞,来诱使自己所处时代的君王们,都来做仁者,不要做暴君。但他的论证却毫无逻辑可言“仁人无敌”是一个需要被证明是否成立的结论,并不能直接拿来做论据,进而否定牧野之战的血流漂杵。孟子玩了一种典型的循环论证:“牧野之战周武王兵不血刃”证明了“仁人无敌”;“仁人无敌”证明了“牧野之战血流漂杵是不可能的”。

鉴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太多仁者被残暴者击败的案例(当然,这并不是说纣王是仁者),梁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尖锐批评过孟子的上述论断。他直言,“孟子理想中的仁义之师,本为历史上不能发生之事实”。较之道德说教构筑的兵不血刃幻象,梁启超更愿意相信《逸周书》里所记载的“武王残暴之状”。

因为后者更合事理逻辑,在历史上更常发生。

标签: 武王伐纣

更多文章

  • 野心勃勃的多尔衮为何不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帝,没有,继位,我们,亲王,已经,皇太,应该

    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极已经去世五天,多尔衮在三官庙里会晤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内大臣索尼与图赖,推举大清皇帝的继承人。索尼告诉多尔衮:“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语气坚定,完全没有商量余地。前清时代大清帝国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刻到来&hel

  • 徐昭佩为什么敢给皇帝戴绿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徐昭佩

    今天故宫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徐昭佩为什么敢给皇帝戴绿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是这个徐昭佩,提起徐昭佩可能不熟悉,说起她另一个称呼“徐娘”肯定有人会说奥,是她啊,没错就是她,“半老徐娘,风韵犹存”说的便是徐昭佩。徐昭佩此

  • 传染病与脚气病,才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最大敌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甲午之战影响近代中国及东亚历史走向甚巨。但在日本历史学者藤村道生看来,如果只看陆军战场,甲午之战的军事规模,是可以用“微小”来形容的。藤村如此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日军的弹药消耗非常少:“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所消耗的弹药为:步枪子弹一百二十四万一千八百发

  • 如果溥仪没有被逐出紫禁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逐出,如果,驱,没,、,一,紫禁城,溥仪,有被

    一、驱逐出宫1924年11月4日,冯玉祥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了紫禁城。对于驱逐溥仪一事,冯本人颇为得意,自称“吾今日作一最痛快的事,已将宣统逐出宫外”。但也有人反对此事,认为冯玉祥“不识大体”。①由冯玉祥派人迎入京城,取代曹锟建立执政府的段祺瑞,是反对

  • 惊人的猜想:说说关羽败亡的的史前幕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说说,关羽

    看过很多有关吴蜀荆襄战役的评论,作者大多采取直观的态度去看待这场战役,往往认为错不在关羽的刚傲自负就是孔明的疏忽大意。但如果忽略掉理应考虑在内的战略构想、军事运作、以及政治目标的话,换一种主观的思路,可能会产生千万种认为的理由。演义把魏晋一统天下、乃至蜀汉的任何一场大败都说成是“天不乍汉

  • 街亭败仗:马谡为何要主动请战并立下军令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马谡,军令状

    马谡原本是可以不请那街亭之命的。司马懿数万精兵直取那街亭,想那形式的险恶,要不怎么会连诸葛丞相也深感“大惊”!面对如此险役,自由熟读兵书的参军马谡绝对不会不知“干系甚重”,掂不出那先锋印的分量。然而,当丞相问道“谁愿去守街亭”时

  • 刮骨疗毒:浅析关羽中毒箭未亡的几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这样的叙述,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此后就上演了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的千古绝唱。陈寿的《三国志》里面也提到刮骨疗毒,只不过动手的是关羽军中的医生。乌头,属于多年生草本药物植物,含有剧毒乌头碱,只要零点几毫克就可以要人性命

  • 三国中两位极其神秘的男人:徐庶、关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徐庶,三国,神秘,关索

    读了几遍三国。突然发现其中有2个男人好神秘。一个是徐庶。先说他吧,堪称熟悉的陌生人。当刘备走投无路的时候,凭空出现在刘备面前。打了2个胜仗,就被曹操骗了过去。把自己老娘也害死了。发誓终生不为操献一计,但,为什么后来不学关羽返刘?他是有机会的啊?难道是曹操扣着他老娘的尸首不还,以至徐庶不敢动作么?他最

  • 曹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在她身上究竟捞到了哪些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匈奴,曹操,蔡文姬

    远在曹魏时代,著名才女蔡文姬,堪称一位婚姻极度不幸的“流浪女人”。她一生三嫁,却离不开曹操和匈奴的“左贤王”。最终,曹操卖力气,把蔡文姬赎回中原,的确很令人感慨,后人很想知道,曹操在蔡文姬身上究竟捞到了哪些好处呢。毫无疑问,蔡文姬是个中原“

  • 中国古代皇帝,为何戒不掉长生毒药“仙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古代,皇帝

    很难想象,富有天下、权倾一时的皇帝陛下,竟然迷恋上了最昂贵、最难得的毒药。比如,播放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的时候,很多名满天下的中国皇帝,居然跟夺人心魄的毒药紧紧地绑在一起。赶到紧关节要的时候,往往会有大臣绝望地喝下皇帝赏赐的“毒酒”。无论是谁,无论地位怎么尊贵,只要吧&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