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梅兰芳访美成功的内幕

揭秘梅兰芳访美成功的内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666 更新时间:2024/1/14 10:17:20

梅兰芳访美,面临的不仅是戏剧艺术上的困难,更是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天堑。

是谁?让这天堑变为通途。这期间当事人经过几多波折,几许挣扎。看似只是一场访问演出,其中却暗藏着多少商业手法。

美公使力邀访美借书画讲解京剧

1929年12月,梅兰芳经过长达七八年的酝酿和准备,终于踏上了访美演出的旅途。这次演出先后到过美国的西雅图、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城市,历时半年。此次赴美的缘起,最初是来自当时的美国公使芮恩施在一次外交场合的谈话。此前,留美同学会在外交部曾请他观看梅兰芳表演的《嫦娥奔月》,他对梅兰芳的艺术大为赞赏,还曾特地到梅兰芳家拜访。他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此话令当时在座的一些中国官员颇感意外,交通总长叶恭绰(玉虎)将此话告诉了齐如山,引起了齐如山的极大兴趣。齐如山也坚定地认为,“中国剧可博得美(国)人的欢迎,并且可在世界上占一席地位;同时又深信梅(兰芳)君的艺术也可得到欧美人士相当的赞许”。于是他便与梅兰芳等人商定,“决议要把这件事情办成”。

一开始齐如山先做了初步的“调研”和具体的“渗透”的工作。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向他所能接触到的美国人和由美国回来的留学生,了解美国的文化、美国人的欣赏习惯和对中国戏剧的看法。随后,齐如山开始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在来华的欧美人士中展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渐渐地,法国、瑞典、美国、印度、越南等国的一些王储、政要、社会名流等,都通过中国外交部的渠道要求观看梅剧,造访梅宅。梅兰芳和他所表演的京剧艺术在外国人中越来越有影响,“每逢梅君在戏院出演,也一定有许多外国人来看。后来恰巧美国有几次游历团来平,都把 ‘观梅剧一项,列在游历课程以内。从此‘梅兰芳三个字在欧美人脑中的印象,一天比一天深了。”

对于来访的各国人士,齐如山与梅兰芳都做了热情的招待和积极的回应。他们是想“借用这种机会,做出国演戏的宣传。”在梅兰芳的家中,他们或举办茶会,或举办宴会,几年间竟有八十余次之多,被招待的人员达六七千人,梅兰芳为此花去的费用也不计其数。招待的形式和方法都是采用纯粹的中国模式:

蔬菜茶点,都用中国极精美的食物;杯盘盏箸,以及屋中的点缀品,更无一处不用中国式的,尤其要选择最可表现中国精神古雅高贵的样式。因为这样可以使西宾眼光一新,比较容易留点深刻的印象。壁上书画,总要悬挂墨笔山水、写意花卉,因为借此可讲解中国戏剧……中国戏一切举止动作,言谈表示,都是由像真演进为美术化。又因欧美人士数十年来,颇注意中国书画,所以借此来解说中剧,更易了解。除此以外,又将十余年来,搜罗到关于戏剧的图画陈列出,请他们看,并为之解释说明。大家听了,大致都首肯,且颇感兴趣。所以他们回国后,都常来信联络感情,对梅君赴美一层,尤其热心:有代为筹划的,有代为布置的,都极愿尽这义务。

看得出,齐如山初期运作的步骤主要是大力发挥梅兰芳的艺术影响力,换句话说,就是充分利用这位中国艺术家的明星效应,唤起外国人的好奇、从众心理;进而通过与梅兰芳的实际接触,引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当然,这些工作从开始到获得成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有一定的国际眼光、足够的耐心、长期的外交投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才能使“梅兰芳”这一代表中国戏剧的文化品牌在外国人心目中树立起来。

当大家正为赴美演出兴奋之时,“差钱”的现实问题却让一切难以开始……

缺经费忧心忡忡经济危机更添愁

在促成梅兰芳赴美演出的具体操作上,齐如山重点是从经费的筹集、剧院的落实、宣传的准备和演出的安排几个方面入手的。

1、经费的筹集

齐如山最初的设想是,筹集一笔钱款以供梅兰芳出国演出、游历考察之用。“一则可以宣传中国戏剧,沟通中外文化;二则若挣钱回来,除还账之外,所有的余力,完全充作提倡戏剧之用,如:办一戏剧学校,开一戏曲图书馆,建一合于科学的新式剧场。”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他便开始多方奔走,四处筹款,曾经找到当时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向他借款十万美元,司徒雷登表示为沟通中美两国的文化,愿意促成此事。之后,司徒雷登与校方同人商酌,自己向学校代借五万元,同人们承担五万元,后因种种原故未能成功。梅兰芳也因此忧心忡忡,齐如山鼓励道:“您只管在戏剧上用功!不要因此扰乱心思。全凭您的艺术作为出国的基础,若能基础稳固,别的事都不成问题。您且平心静气的去演戏,把这事让我去跑!我想只要多下功夫,总有门路可寻的!”齐如山的执着、坚定给梅兰芳以极大的信心,也使梅兰芳能够集中一切精力,专心于赴美演出的各项准备。 1929年春天,齐如山求助于当时的教育界官员李石曾,希望他能玉成此事。李石曾认为:“这有两种说法,若是梅君以营业的性质出去,为赚几个钱,那就无需帮忙,也无从帮起;若是以沟通文化的公益的性质出去,则不但帮忙,并且应该尽力的帮忙。”于是,他出面邀请了周作民、钱新之、冯幼伟、王绍贤、吴震修一些银行界人士和司徒雷登等人作为董事,以创办戏剧学校的名义进行资金的筹措,并且计划由李石曾、周作民、王绍贤、傅泾波、齐如山几位在北平筹款五万美元,由钱新之、冯幼伟、吴震修诸人在上海筹款五万美元。当北平的五万美元款项顺利筹得时,美国方面传来坏消息,由于金融危机,物价上涨,十万美元的经费不足敷用赴美之行。紧急之中,上海方面在冯幼伟的鼎力支持下,银行界共筹得十余万美元的款项,最终促成此事。

终于“不差钱”了,演出剧院的确定却因为近乎“苛刻”的要求而历尽波折……

选剧院放弃商业巧宣传煞费苦心

2、剧院的落实

梅兰芳赴美演出的剧院也是齐如山筹划工作的一个重点,他先后拜访了美国使馆商务参赞安诺尔、美国公使马克谟和司徒雷登,通过他们联系了美国的多家剧院。为避免流于商业性的演出,他提出了以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几项条件:

(1)剧场主人须以礼相聘,须用极优的礼貌对待梅君;

(2)须给梅君自由辍演权;

(3)剧场的身份,须够高尚;

(4)剧场不要太大,因为恐怕不容易满座;

(5)剧场主人,不可抱完全营业的性质。

由于有着这些不可迁就的约定,美国许多商业气味十足的剧院对此望而却步。经过种种波折,在司徒雷登的引荐下,齐如山通过电报,结识了纽约著名的剧作家哈布钦斯,并向其说明了梅兰芳赴美演出的意图。哈布钦斯当即表示:“梅君到美国来,可以在我的剧场演出!只要能够沟通两国的文化,我就心满意足了。至于金钱一层,我是满不在乎的。”之后,齐如山又与哈布钦斯通讯几十次,商讨、确定了演出方案。尽管梅兰芳赴美后并没有在哈布钦斯的剧场里演出,但哈布钦斯的允诺使中方赴美演出的计划得以实现。

3、宣传的准备

在宣传上,齐如山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为梅兰芳赴美演出作了先期准备工作:一是通过在美国的部分官员和商人以及留学生,联系美国的新闻媒体,向他们提供有关梅兰芳和中国戏剧的资料,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梅兰芳。后又专门聘请“两位美国人,每月酬以微资,让他们时常与美国各报馆通信。在每封信里,更附上梅君一两张相片,这种宣传法,也颇生效力。以后就常常接到美国通信员的来函,大概都是说,以后有材料,可以直接给他们寄去,他们愿意极诚恳及热心的代为宣传。也有说自己手中有多少报馆,宣传力比别人大一类的话。”齐如山也经常通过他们直接寄去一些材料,给美国的各大报社。由此仅向美国提供的梅兰芳照片的洗印费就高达四五千元,由美国寄到梅家刊有梅兰芳消息的杂志,也多达三十余种。二是赴美之前,齐如山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宣传品的编撰、印制、翻译,约为六项:

(1)编写《中国剧之组织》。从唱白、动作、衣服、盔帽、胡须、脸谱、切末、音乐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戏曲独特的舞台演出方式。全书六七万字,耗时四五个月。

(2)与黄秋岳编写一部《梅兰芳的历史》。共分七章:

第一章梅兰芳之家族及历史

第二章旦角之由来及其地位

第三章梅兰芳之创造品

第四章梅剧在中国剧之地位

第五章梅兰芳之国际酬酢

第六章梅兰芳之国内欢迎与批评

第七章外人眼光中之梅兰芳

全书四万余字,附有大量梅氏照片,耗时四个月。后因经费窘迫,只好将《中国剧之组织》与《梅兰芳的历史》合为一册,压缩删减,取名为《梅兰芳》,交付商务印书馆印刷。

(3)编印《梅兰芳歌曲谱》。西方人对中国戏剧的音乐极为陌生,为了便于接受,齐如山等人先请琴师徐兰沅、马宝明二人把赴美演出的各戏唱腔谱成工尺谱,再请民乐专家刘天华将其翻成五线谱,“谱成以后,让徐君(兰沅)拉着胡琴,马君(宝明)吹着笛子细听,再一点一点的改正;改得觉着妥当后,由刘君(天华)用胡琴按五线谱拉着,让徐、马二君听,有不对的地方,再改。改完后,又让梅(兰芳)君把各戏都当面唱了多少次,刘君再按唱腔斟酌改正。后来仍由刘君拉着给梅君听,不妥的地方又改了不少。”全书请汪颐年、杨筱莲、曹安和周宜等几位通晓音乐的人士画谱、校对,历时七八个月之久。

(4)编写各种戏剧说明书。国内编写说明书,一般都是对剧情大意作一简要介绍即可,但为了便于外国人领会剧中情节,欣赏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在编写说明书时,采用了介绍兼赏析的做法:“先将一出戏的大略历史写出,然后再说这一出是全戏的哪一段,在全事迹上占怎样一个位置因为中国现在的戏,差不多都是在整本中选那最精彩的一节演唱。然后再把这出戏每场的情节说清,并说明在某处,这一段唱、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各脚一切动作是什么用意。把这个都详细的写出来后,再把梅君的唱工、作工是哪一段最精彩动人,以至于哪一场什么地方应该注意,也都清楚地写出。这样,才使看戏的人省力而且容易领会。”①这些说明书也有三四万字,合成一个集子印刷。

(5)编写几十篇讲话稿、百余篇新闻稿,绘制二百余幅戏剧图片。齐如山替梅兰芳预先撰写了在美沿途各地的讲演稿约几十篇和送发当地新闻界的宣传文章一百余篇。出于宣传上的考虑,图片较文字更为直观和形象,齐如山挑选了十五类、二百余幅有关中国戏曲的图片,以备在美国各地的剧场里悬挂、陈列。以上这些戏剧图案在每一类的下面又加上中文、英文说明书各一幅。绘制工作相当繁琐,如舞谱一类,齐如山回忆说:“当初安置这些舞式的时候,都是照着词句的意思,并仿着古人诗赋中的形容词造成的。所以现在要把每种舞式画出来,还需注上名字,这事于画工却非常困难,因为某种舞式应该怎么样,画工是丝毫也不晓得。所以这件事情,先须梅君和我共同工作。我们的办法是:我先把一出戏的唱词写出来,他就按着这句词,照原戏舞出,我看了他舞的姿势应该画哪一点,就把这舞式名称注上。注完后,就再舞再注。……这样记完后,梅君又把每个舞式照出相片。虽然那时正是炎夏,而梅君常常在烈日下一气照两三个钟头的工夫,……相片照好以后,交与画工去画,画工先画一个稿子来我审查,有不对的地方,就叫他拿回去改,有时一直改到十几次才算妥当,然后再正式的画到纸上。”仅这二十六幅舞谱图画就花费了齐如山和梅兰芳等人几个月的时间。以上五种宣传品均被译成英文,在译制的过程中,齐如山深感这项工作的艰巨,“因为英文深造的人,对于中国名词的意思,往往有不很了解的地方,还得我详细解说。所以有许多时候须我们几个人凑在一处,才能工作,然而最难的是有许多词句,只能意会,不可以言传,常常解释半天还不能表达确当。”②当时参与翻译工作的人员有梁社乾、周景福、陈福田、孙子明、贺渭南和美国人毕莲等近二十余位英文水平很高的人士。

(6)专门准备了用于赠送外国人的礼品。为了加深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齐如山与梅兰芳几经筹划商量,置办了下列几种礼品:

(一)瓷器烧了几十件瓷器,上面都画着梅君的相片,并有一枝梅花,一枝兰花,做为梅兰芳的标帜。

(二)笔墨笔墨各是十盒。因为笔墨颇能代表中国特有的艺术。也都刻着梅君的名字及相片。

(三)绣货手绣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而且为大多数外国人所迷醉,所以这次聘人绣了不少,花样也取纯粹中国式的,尤其要可代表中国高贵古雅的花样。每幅上也有梅君的姓名。

(四)图画聘人画了二百来张中国戏剧图画,梅君亲自画了二百多张写意花卉。这二种都裱成镜心。

(五)扇子梅君画了一百多把扇面,配上雕漆刻竹的股子。

(六)相片印了五、六千张梅君的戏装相片。此外如象牙品等琐小少数的东西,约有几十种。这些礼品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气息,无一不在凸显梅兰芳──这位杰出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的美好形象。

到底哪些剧目才能吸引从未看过京剧的美国观众?……

选剧目问卷调查定时间心细如发

4、演出的安排

首先,在剧目的遴选上,齐如山参考了外国人、在外留学生和来华的外国人对中国戏剧的观感、意见,甚至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一些剧目: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黛玉葬花》、《佳期拷红》、《琴挑偷诗》、《洛神》、《思凡》、《游园惊梦》、《御碑亭》、《情雯撕扇》、《汾河湾》、《虹霓关》、《金山寺》《打渔杀家》、《木兰从军》、《天女散花》(以上是关于梅君的戏)

《群英会》、《空城计》、《捉放曹》、《青石山》、《打城隍》(以上是关于别人的戏)

随后他又根据大家的意见,考虑美国人的欣赏习惯,确定出进一步遴选的原则:“时间不要太久,每晚顶多不得过两个钟头,并且要演三出:头一出必要梅君,末一出也须梅君,中间加别人一出。这样办法,则梅君不至于太累,二来使观众眼光一新,更可以引起兴味来!”确定之后,又征求了熟悉美国文化的专家张彭春的意见,增加了《刺虎》一剧,因为该剧人物的表情丰富,便于外国观众理解;将每晚的三出戏改为四出,使内容富于变化;但限于时间,只好将剧情压缩,突出剧中的舞蹈表演:

杯盘舞(《麻姑献寿》)、拂舞(《上元夫人》)、袖舞(《上元夫人》、《天女散花》)、绶舞(《天女散花》)、镰舞(《嫦娥奔月》)、剑舞(《霸王别姬》、《樊江关》)刺舞(《廉锦枫》)、羽舞(《西施》)、戟舞(《木兰从军》、《虹霓关》)、散花舞(《天女散花》)

在张彭春的指点下,齐如山和梅兰芳对每晚演出的时间做了精确的计算,并严格按照时间的要求取舍、调整演出剧目内容:

(一)音乐两分钟。

(二)开前幕 将剧场原有的幕打开,便露出我们所备的红缎绣花幕来。

(三)总说明 在红缎幕外说明:中国剧的组织,和其中一切动作是什么意义。四分钟。

(四)说明说明随后所演的戏的情节。比如:若是《汾河湾》,就先说明《汾河湾》是什么情节,是历史上的哪一段,要点在什么地方,这出戏在场上一切举动是什么意义,并且将戏里所说的白、所唱的词的意思,也大致讲演一遍,使观客先明白这戏的大概组织,看着好容易感到兴趣。占两分钟。

(五)音乐 占一分钟。

(六)第一段戏 占二十七分钟。比如:《汾河湾》改名《鞋的问题》,由梅君与王君少亭表演。

(七)休息和叫帘(Curtain Call)共占四分钟。

(八)音乐 占一分钟。

(九)说明 比如《青石山》,说明法略如《汾河湾》。占三分钟。

(十)第二段戏 占九分钟。比如《青石山》由朱君桂芳、刘君连荣、王君少亭合演,只打两场,末由朱君耍下场。

(十一)休息和叫帘 共占四分钟。

(十二)音乐 占一分钟。

(十三)说明 占三分钟。比如舞剑,就说明舞剑的来源和道理。

(十四)第三段戏 占五分钟。比如:《红线盗盒》里的舞剑,择一段精彩的,由梅君自舞。

(十五)大休息和叫帘 共占十五分钟。

(十六)音乐 占三分钟。

(十七)说明 占五分钟。比如:《刺虎》,说明法略同《汾河湾》。

(十八)第四段戏 占三十一分钟。比如:《刺虎》,由梅君与刘君连荣合演完。 每晚共用一百二十分钟。

访美演出只是舞台上的那几个小时么?绝不是。这次访美演出可以说是一次商业运作的成功案例……

新排练摒除陋习舞台下学习礼节

演出时,开幕后的“总说明”部分由张彭春用英语向美国观众演说;具体到各戏的“说明”则由居美的华裔留学生杨素女士用英语进行讲解。

其次,在剧目的排练和人员的培训上,齐如山要求所有演出人员在演出时要注意整体配合,特别是要加强主演与配演的舞台交流,乐队与演员的配合,像词句、唱腔、过门、锣鼓、曲牌、身段都要严丝合缝;废除了戏曲演出中原有的一些舞台“陋习”如:台上饮场、台上吐痰、跪拜扔垫子、检场人在台上过多停留等等,起到了净化、简化舞台的作用。这些为出访而准备的二十多出戏,经过大家精益求精的排练,足足耗时半年之久。

此次赴美的演出人员除梅兰芳外,还有王少亭、刘连荣、朱桂芳、姚玉芙、李斐叔、徐兰沅、孙惠亭、马宝明、霍文元、韩佩亭、马宝柱、何增福、唐锡光、罗文田、李德顺、雷俊等一行人。齐如山在出国前的三四个月里,对大家进行外国社交礼仪的培训,单就“吃饭一项,就排练了几十次:有时候在撷英番菜馆,有时在德国饭店,差不多天天排完了戏,就去排吃饭,教给他们刀、叉、匙怎样用,面包怎样拿,各种菜怎样吃,汤怎样喝,水果怎样削……并留神吃饭的时候,应该互相帮助的规则,或是旁边有女客,就应该怎样的帮助法。”为了使大家尽快了解在外国的一切衣、食、住、行的种种规则,齐如山不但亲自传授、讲解,还时常请一些熟悉国外生活的人士同大家一起吃西餐,让大家观察其用餐的举止、姿势。又请来傅泾波等人教授大家英文,具体、详细地介绍外国礼节。

再次,在服装、乐器的制做和舞台样式的设计、剧场的布置上,齐如山、张彭春等人主张力求体现中国气派。演出服装的面料全部采用纯粹的丝绸、锦缎并饰以手工绣花,“花样也采取中国旧式的,一点也没有用现代世界化的时髦花样,像那玻璃棍、假钻石等等,更在摈弃之列了。这样,一则保持中国国粹,二则中国人虽然看着外国的化学制造装饰品新鲜,而外国人却深爱中国的绸缎绣货。”乐器(如堂鼓、小鼓、唢呐、胡琴等)采用了仿古的形式,所有材料都要以象牙、牛角、黄杨、紫檀等构成,还专门请人特别制做了大小忽雷、琵琶、阮、咸等古典乐器,演奏时不仅十分悦耳动听,而且外观非常精美典雅。乐器的盒子用楠木做成中国式的囊盒,配上红色锦缎里子;行头、盔头的箱子,用榆木板片和牛皮包裹,朱红描金,光彩夺目。

舞台样式仿照故宫戏台的规模,台前设立两根圆柱,上挂一副对联,联曰:

四方王会夙具威仪 五千年文物雍容 茂元音辉此日

三世伶官早扬俊采 九万里舟轺历聘 全凭雅乐畅宗风

舞台两边装饰龙头挂穗,富丽堂皇。由于美国剧场的舞台普遍宽大,所以台上的桌椅是特制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任意放大或者缩小。舞台的格局是:第一层保留原有剧场的旧幕,第二层是中国的红缎幕布,第三层是中国戏台式的外檐、龙柱,第四层是天花板式的垂檐,第五层是中国古典式的四对宫灯,第六层是中国传统的戏台,包括隔扇、门帘、台帐,两旁的隔扇镂刻窗眼,覆以薄纱。乐队位于隔扇之后,后台光线很暗,乐师对台上演员的一切举动都看得十分清楚,而台下观众却看不到乐队。剧场门口悬挂一百多个红色灯笼、几十幅图画、各种旗帜,一切都采取中国样式。还为乐队人员、剧场服务人员定做了中式的服装,意在给前来观剧的美国人以鲜明的“中国”印象。

齐如山在演出安排上的多种举措和严格要求,目的只有一个:充分体现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戏剧文化,充分体现出典雅、精致、神秘、富丽的戏曲舞台风貌。他要通过梅兰芳的精湛技艺,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戏曲有着迥异于西方写实主义戏剧的美学意蕴,要让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位。

梅兰芳访美演出在艺术、商业和文化交流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一切的幕后推手齐如山,一位兼具商业与戏剧才华的实干家。 ​

标签: 揭秘梅兰芳

更多文章

  • 揭秘袁世凯如何在中南海躲过大爆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袁世凯,中南海,揭秘

    ​叱咤风云的“大总统”袁世凯,却几乎命丧在几个被遗忘在历史角落里的小人物手中。这一场惊天大爆炸,炸掉的是袁世凯的胆……明天,袁世凯就要接受日本新任驻华公使小野太次郎的国书,可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总想着如何才能有所作为,直到下半夜才朦朦胧胧地睡着了

  • 何人建造至今是谜:世界上真实存在的三个景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世界,真实

    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有一个神秘的城市提亚瓦纳科,它很偏远,需要很长的旅程才能到达那里。神秘的城市随处可见,像是异域世界的风景,空气中的含氧量相对较低,很多游客都无法忍受。这里最著名的景点是“太阳门”,重达60吨。它雕刻着神秘的图案。中间是一个象征太阳的神。看起来很令人震惊。据

  • 探秘茅以升如何建成不塌之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探秘

    汹涌的钱塘江水日夜奔流,外国桥梁专家曾经认为这里“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成大桥”。这个“国际公认”的论断却被茅以升带领的中国“建桥人”打破了,建成了一座被誉为“永不会垮塌”的钱塘江大桥?当我们翻阅尘封的茅

  • 探秘圆明园皇家护卫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皇家,探秘,圆明园

    圆明园,当之无愧的万园之园,不仅景色称绝世界,更是清朝皇帝长年居住、办公的地方,堪称清朝的“神经中枢”。清朝皇帝会选派怎样的精锐部队来保卫这里?又是如何严密布置层层设防?雍正二年(1724)钦定,圆明园专设八旗护军守卫,选在京八旗官军,前往驻扎,设营总8人,分别统领各方护

  • 探秘1982年安阳武器失踪是外星人所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器,安阳,外星人,探秘

    1982年安阳武器失踪,是一起非常神秘的事件。一夜之间,警戒严密的枪库中,300支枪和数千发子弹竟然不翼而飞。连站岗哨兵的配枪,也突然不见了。这些都是坊间谣传,大家就当做灵异小说来看,不要对号入座。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天叫做林州市),在历史上一直默默无名。自从出了女宇航员刘洋以后,林县才开始被全国所

  • 揭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到底从哪里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西游记,揭秘,孙悟空

    国人似乎都有个毛病,啥事儿爱刨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小鸡叨米。郑板桥先生劝人“难得糊涂”,本来糊涂着,非要整明白,你让他装糊涂,这事儿能不难嘛!譬如,看《西游记》,你就好生的看呗,看那猴哥孙悟空上天入地,神通广大,降妖捉怪,活泼可爱,打得热热闹闹,可偏偏要问这个猴子真是石头变

  • 中国历史上“皇城”遭袭第一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中国

    ​紫禁城,皇家重地和国家运转枢纽。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的皇城,却被邪道暗中算计,最终遭到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奇袭,引出来一场血溅紫禁城的惨烈搏杀。天理教秘密兴起双雄聚首掌大权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在北京发生了一起被嘉庆皇帝称作“汉唐宋明未有过”的“癸酉事

  • 揭秘康熙帝死亡之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康熙,真相,揭秘

    ​近三个世纪以来,关于康熙帝之死及其传位情况,众说纷纭。由于能够揭示事实真相的原始材料未存于世,彻底解开这一历史之谜的必要条件,尚不具备。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记述了康熙帝生病前后的情况。其一,《清圣祖实录》载,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帝前往热河避暑,八月初三日开始行围,九月初二日返

  • 揭秘康熙帝15位早殇皇子身葬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皇子,康熙,揭秘

    康熙帝一生共有35个皇子,但其中的15位皇子在幼年夭亡,死亡率高达了43%。单说给康熙帝生育子女最多的容妃,五位皇子中就有四位皇子早殇。众位皇子、皇孙、嫔妃在寿终正寝之后,都安葬到了陵园、妃园,那么这些早殇的皇子又身葬何处?容妃的四位早殇皇子清代后妃中有三位生育了6个子女,可谓生育数量最多的。而这三

  • 揭秘中国古代食品不合格 商贩会被受到惩罚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古代,揭秘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那么,应该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呢?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是否有可以借鉴之处呢?悠悠的历史长河里,古人们早就想到保证食品安全的方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做的吧。一、唐代篇大唐盛世之中,酒楼林立,商业兴隆,您看那牧童的手指随意一指,就是一片旷古未有的繁华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