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为什么京剧爱用男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为什么京剧爱用男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74 更新时间:2023/12/31 7:12:29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

“下文呢?”

“我本是,我本是男儿郎……”

“尼姑是男的还是女的?”

“是……是男儿郎”

“您倒是真入了化境,连雌雄都不分了。”

《霸王别姬》中小豆子无法接受男扮女角,背不出“我本是女娇娥”的戏词被师父痛打一段,相信每个观众都印象深刻。这一细节并非导演有意渲染,历史上京剧男旦要克服的困难比电影中描述得更多。

除了刻意扭转自己的性别认同,他们从小就要涂抹各种可能有毒的美白产品,剂量比女人要大;为了模仿缠足女人的步态,要在舞台上踩跷;为防止中年发福后影响身段,除程砚秋这种善于利用动作技巧遮掩男性特征的人,大多数男旦在超负荷演出后仍不敢多吃;除了身材,更要特别注意训练表情,琢磨化妆技巧,力求媚态超过女人,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化妆高手。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即使不化妆不着戏服,他们的形貌也颇有女性特质

为什么京剧有如此奇特的偏好,非要用男旦模仿女人,直接用女演员不好吗?

廉政建设的副产品

男人反串女角并非自京剧始,早在汉初就有叔孙通“制伪女伎”和“紫坛伪设女乐”。隋末风行全国的“踏谣娘”,一般也是男扮女装。专业男旦大约在唐宣宗时出现,当时有孙乾、刘真等优伶“弄假妇人”的记载。

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旦一直是中国舞台的主流,从唐宋墓葬中涉及戏曲的壁画、雕刻来看,更常见的是男女同台。女演员在戏剧舞台的重要性可能是上升的,到戏曲趋于成熟的元代,女人才成为演戏的主力。不光“胜国杂剧装旦多妇人为之”,还存在很多兼职反串的“旦末双全”女演员。

▍刻画了男女同台演出场景的元代影青釉透雕戏台瓷枕

男旦成为社会风尚,是明代正德、嘉靖以后的事,特别是万历时期最盛,晚明但凡有点钱的文人官僚,几乎都蓄有家班,里边既有女乐,也有男旦。男旦的兴盛,与昆曲鼻祖魏良辅创立的水磨调更适合中气足的男性演唱有关,也与有男女分班传统的南戏繁荣有关,但明朝中期的一次廉政行动是促成男旦兴盛的主因。

宣德年间,左都御史顾佐上疏,奏请禁止歌妓,严厉惩罚嫖娼官员。当时,明宣宗正为官员尚奢狎妓的风气恼火不已,公开怒斥朝臣,还举了顾佐的前任刘观做腐败典型,顾佐的奏折,可以说是应时而作。

▍左都御史顾佐像

宣德禁妓的效果并不持久,明朝后期,士人与妓女的交往较明初有过之而无不及,青楼的演艺水平达到了历史空前的水准。单从晚明秦淮名妓的风行程度看,顾佐的廉政建设是失败的,但他令始于唐代的中国官妓制度首遭重创,教士人开始演习更为安全的消遣。

从明朝中期开始,除了演剧用男性“妆旦”,筵席间用娈童“小唱”也相沿成习,等真正严厉的清朝禁令来袭时,他们已有了成熟的替代品。

清代对官员士人嫖娼的管束远胜前朝,它不仅规定文武官吏宿娼者要杖八十,连可能袭荫的子孙也同等处理,而监生生员被抓到狎妓,也要“问发为民”。

清代禁妓的范围也远比明代要广,因为认定“名虽戏女,乃与妓女相同”,清政府至少颁布过四次禁止女子演戏的禁令。到乾隆三十四年,更是把禁止戏女进城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容留她们在家的官员也要治罪。

于是,看女伶演戏变成了乡村野夫的专利,城市里的戏班一律变成了男班。结果不光是男人垄断了旦角,男旦也几乎垄断了戏剧舞台,同治年间“专就时下梨园子弟,全行搜录”的《菊部群英》,记录京师优伶共计 173 名,旦角就占了 107 名。

全面替代妓女

男旦替代妓女,当然不只是代替女人演出这么简单。官员士人重视艺术,但也需要男旦承担昔日女演员的全部功能。

中国历来娼优不分,这些功能自然包括提供性服务。最早记载的男旦性服务是在弘治年间,也就是宣德禁妓的几十年后,刑部郎中黄暐和顾谧饮酒时与顽童相狎,被缉事衙门访出拿问。

有趣的是,这件事弘治年间的陈洪谟和万历年间的余继登都曾记述,但陈是抱怨说朝政过于宽大,搞男旦的官员那么多,才抓了两个;70 多年后余则评价说“祖宗时法度甚严”,居然还为搞男旦抓人,“今大纵矣”

标签: 化妆女人舞台中国官员京剧可能女演员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古代称女孩子为“黄花闺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公主,闺女,梅花,各种,黄花,古代,就是,少女

    为什么古代称女孩子为“黄花闺女”?这还得从古代女孩子的装扮上说起。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都喜爱在脸上“贴黄花”。黄花就是用采集的花粉,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薄芝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蜓翅膀等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沾满黄粉之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也有用黄颜色的饰粉直接在额上

  • 揭秘日本究竟是不是无条件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日本,揭秘

    盟国以不废除天皇制,换取了日本对《波茨坦公告》的接受对于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败,我们习惯性地称其是“无条件投降”。事实上,相对于德国而言,日本的投降其实是“有条件”的。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

  • 武则天为什么不传位给武氏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考虑,没有,儿子,武则天,自己,皇帝,选择,问题

    历史上的女人,最有霸气的就是武则天了,毕竟人家是女儿身,敢坐上皇帝的位置,要知道这在古代是不得了的事情啊!那和奇迹基本上是没什么区别的,可问题是武则天为什么不传位给武氏呢?讲道理的话,武则天应该是传位给武氏后人才对啊,毕竟没有听说过皇帝传位给异姓的。古人的规矩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呢,先考虑自己的儿

  • 古代刑罚揭秘,流放充军比杀头还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流放,之后,犯人,所以,就是,明朝,可以,永远

    在中国古代正式的刑罚分为五等,依次递增为“笞、杖、徒、流、死”,仅次于死刑的就是流放,如果按照常理来说流放与死刑相比简直是天大的恩典,但是流放和它的辅助刑罚充军在古人的眼中比杀头还要恐怖。流放就是将犯罪之人从故土放逐到偏远荒蛮之地,在医疗条件与交通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前往烟瘴疠气之地无异于死路一条。

  • 揭秘战后处决了多少投日汉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揭秘,汉奸

    战后,军统迅速逮捕了包括陈璧君、殷汝耕在内的4692名大小汉奸抗战期间,日军为更好地统治占领区,先后建立了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改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后并入汪伪政权)、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等伪政权。由此产生了一批实际为日军服务

  • 南京受降:日本投降时仍然在侮辱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日本,中国,南京

    何应钦在接日本投降书时“弯腰”,其实是因为会场所用桌子过宽1945年9月9日,中国对日本的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中方代表何应钦在接受降书时,因微微弯腰,而广受非议。如网文《何应钦“以德报怨”:日本投降怎么成了我们的耻辱》中说,&l

  • 古代少爷犯了错,老爷为何总是要“请家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对于,时期,家法,一个,宗族,惩罚,家规,家族

    看古装剧,里面会有这样的剧情,那些名门望族的少爷犯了错误,一般老爷都会要求“请家法”来,其实也就是用鞭子或者棍棒打少爷。那么古代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家法呢,为什么少爷犯错了,老爷一定要用家法处置少爷?家法的起源家法,即家族法规,是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强制性规范。它是中国宗法社会

  • 解密日本绝密文件如何反思二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二战,解密,文件,日本

    战后,日本政府启动秘密调研,检讨日本二战外交的致命失误1951年,据时任日本首相兼外相的吉田茂的指令,日本外务省启动了一项秘密调研,旨在彻底检讨自“满洲事变”以来,至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在外交上的致命失误。研究历时数月,后形成一批绝密文件,至2003年

  • 揭秘蒋介石对抗战的两次奇怪反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蒋介石,抗战,揭秘

    淞沪会战,蒋事后检讨,认为自己错在太“坚持”抗战八年,作为所有重大战役的最高指挥者,蒋介石受到了前线将领的诸多诟病。譬如,1937年淞沪会战,国军数十万部队鏖战数月,损伤惨重。李宗仁事后评价称:“检讨京沪会战的得失,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最高

  • 揭秘蒋介石重用了多少名日本军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蒋介石,揭秘,日本

    冈村宁次“知恩必报”,为蒋介石组建军官团,共同防守台湾冷战期间,蒋介石对于日台、日美关系的处理颇费心机。仅在任用日本军事顾问团“白团”一事上,即可管窥其中的波谲云诡。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为重建中日邦交,共同对抗苏联与中共,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