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琅威理受二元体制祸害而辞职,北洋海军军纪自此败坏
如此前数期所言,甲午之役,清国在军备层面,无论陆、海军,其软件(人才)与硬件(器械),均存在诸多问题,且均足以影响战争之成败。更要命的是,这些问题之上,还横亘着一重无解的清国陆、海军二元领导体制。
所谓“清国陆、海军二元领导体制”,简言之,系指自太平天国以来,八旗、绿营等“中央军”已彻底破败,清国的国防支柱,只得依靠练军、防勇等“地方军”,后者既受所在派系督抚领导,又须听从朝廷调遣。及至北洋舰队成军,此种二元体制,遂至巅峰。其负面影响之大,试以海军为例,略作说明。
例一。今人讨论北洋海军之军纪,公认以英国教官琅威理愤而辞职为分水岭。如甲午战后,“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溁回顾往事,谓:“前琅威理来军时,日夜操练,士卒欲求离船甚难。……自琅去后,渐放渐松,将士纷纷移眷,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至于操练掺水、军令不应,更属常事。①提督丁汝昌也感慨:“洋员之在水师,最得实益者,琅总查为第一,……其人品亦以琅为最。平日认真训练,订定章程,与英国一例,……即在吃饭之时,亦复心手互用,不肯稍懈。”②
对琅威理之辞职,清人姚锡光之《东方兵事纪略》,有扼要陈述:“海军之建也,琅威理督操极严,军官多闽人,颇恶之。右翼总兵刘步蟾与有违言,不相能,乃以计逐琅威理。提督丁汝昌本陆将,且淮人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③
简言之,驱逐琅威理,乃以刘步蟾为首的北洋“福建帮”管带群体之长期阴谋。1889年底,北洋舰队南巡至香港,提督丁汝昌因事离队,右翼总兵刘步蟾即将提督旗降下,换升总兵旗,旋遭琅威理抗议其时,琅威理身为“水师副统领”、“赏加提督衔”。琅氏认为:提督离去,副督尚在,刘步蟾升总兵旗,乃是对自己的藐视和挑衅。此番冲突闹至李鸿章处,李态度模糊,复电左翼总兵林泰曾:
“琅威理昨电请示应升何旗,章程内未载,似可酌制四色长方旗,与海军提督有别。”④
其后,琅威理北上,当面与李鸿章讨论此事,不欢而散,遂愤而辞职。琅氏显然不能理解李氏处理此事的暧昧态度命制“四色长方旗”,既否认了琅威理是舰队“副督”,又否认了刘步蟾升总兵旗的行为李氏如此暧昧,乃是因为:北洋是李之“私产”,又是朝廷“公器”。一方面,朝廷赏给琅威理“提督”,已明言只是“虚衔”,李绝不敢同意其以“实缺”资格升提督旗;另一方面,李及其代理人丁汝昌又须倚重琅氏,以制约军内“福建帮”,另制“四色长方旗”,正是李欲维系琅氏军内地位的折中办法。
这种二元体制下的复杂操作,非琅氏所能理解,他辞职时觉得自己仅仅是一介总督之私役,倒是贴切感受。琅氏辞职,不但是北洋舰队军纪分水领,也是英国对华外交的关键节点日本之发动甲午之战的底气之一,就是获得了英国政府的默许。
- 上一篇:探秘伪“满洲国防军”到底有多少人?
- 下一篇:解密抗战八年中国损失了多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