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话】汉唐一家亲:大唐的国丈独孤信,是大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

【史话】汉唐一家亲:大唐的国丈独孤信,是大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之父 访问量:3744 更新时间:2024/1/21 2:03:29

独孤信画像

毫无疑问,最牛X的老丈人当然是国丈,也就是皇上的老岳父。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皇帝,自然也就会有很多国丈。少有的是,有个人竟然做了三朝国丈,而且这三朝还不是碌碌无为、名不见经传的小时代,是影响了中国甚至世界历史的泱泱大朝!所以,称这个人为“天下第一岳父”、或者“史上最牛X的老丈人”,是一点都不夸张。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独孤信(公元502~557年),云中(今山西大同)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独孤信一生娶过3个老婆,第一位如罗氏亡于东魏(后改北齐);后娶两妻,正妻郭氏、次妻崔氏。三个老婆给独孤信生了六子七女。

在独孤信的所有子女中,六个儿子都曾任过官职、但成就不大。出众的是他的女儿们,一个比一个了不起;尤其长女、四女、七女都先后成为皇后。

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西魏王朝的创立者宇文泰的长子宇文觉,被封为明敬皇后。其四女,嫁给李昞,也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大唐建立后李渊追封其为元贞皇后。其最小的七女叫独孤迦罗,14岁嫁给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杨坚称帝后,封其为文献皇后。

这三朝皇上中,除西魏势力稍逊、影响稍小以外;隋唐两朝,特别唐朝,那可是不得了。无论文化、经济,还是政治、外交,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伟大的唐朝共有21位皇帝,在他们的身体里都流淌着独孤家族的血液。你说独孤信这老头厉害不厉害?事实上,独孤氏宗族的背景也非常了得。独孤宗族的老祖起源于匈奴,“独孤”是“屠各”“休屠各”等的汉译,据传是大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

独孤信三个做了皇后的女儿

《晋书》记载,刘秀裔孙刘进伯在一次平定匈奴叛乱的战斗中被俘,被匈奴人软禁于独山之下,娶妻生子。后代中有个叫“尸利单于”的,自号“独孤”(独山下的孤儿)。随着匈奴衰落及鲜卑的崛起,独孤氏慢慢鲜卑化。在北魏初期,匈奴共有四十六个部落,其中孤部地位显赫,世代与王室联姻。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硅的祖母,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的生母皆为独孤氏。独孤信便出生于这样的一个显贵家族之中。独孤信祖父独孤俟尼担任过边塞重镇沃野军镇的将领;辞世后,独孤信的父亲独孤库继任部落酋长。独孤库英勇豪爽,讲求节义,民众无不敬服。

正是这样的血统相传,加上自身努力,独孤信从年轻时就表现出少有的雄才大略。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屡立战功;官职也一升再升,甚至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独孤信先后担任过的官职有: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等,并得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

隋文帝即位后,再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等,封赵国公,邑一万户。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一件稀世国宝,“南北朝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可对此番前尘旧事做出有力证明。

该印质地为煤精,呈八棱多面体,共二十六个印面。在其十八个正方形印面中,有十四个印面上都镌刻有印文。印文内容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牋(读jiān)、信启事及耶敕(读chì)、令、密。

印文中的大司马、大都督、刺史、柱国等均为古时候的官职名。其中,柱国一职较为少见,乃是“柱国大将军”的省称,意思为“言其於国,如室有柱”。独孤信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官位,源于中国人历来推崇“信”“义”;而独孤信可称是此二字的典范。独孤信本名叫“独孤如愿”,后被称为“独孤信”,也正是缘因此二字。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独孤信印印文

下面是他的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

北魏末年,权臣高欢掌权,想自立为帝。孝武帝不甘为其手下傀儡,二者矛盾愈演愈烈。永熙三年,孝武帝拉拢宇文泰等人,决定与高欢决一雌雄,结果被高欢打败,只得西逃长安。

此时,镇守边关的大都督独孤信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追随孝武帝,要么拥护高欢。当时独孤信的父母妻儿全在高欢的辖地之内。若追随皇上,家人有可能被高欢所害,落下“不孝”的骂名;若不追随孝武帝,身为下官不为国君尽忠,会落下“不忠”的骂名。自古忠孝两难全。最后独孤信毅然选择了忠,追随皇上西入关中。

孝武帝心中感慨万千,叹声说:将军今能辞父母,捐妻子而从朕,“世乱识忠良”,此话当真不假呀!事实上,独孤信原配妻子如罗氏当时已生下长子独孤罗。独孤罗从在襁褓时就被高欢囚禁,直到独孤信死后才被放了出来。

故事二

独孤信驻守穰城(今河南邓县)时,被东魏大兵围城。因援军久久不至,寡不敌众、弃城南下投奔梁朝。南梁都城建康是个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繁华富庶的都市,但这并不能吸引独孤信。

他无一日不思念着北方故土,终日郁郁寡欢。他几次上书给梁武帝请求北返;三年后方被允许,欣喜之余、他不禁泪下。临行前,他向梁武帝告辞。武帝问:朕闻你父母均在山东,不知今将何往?

独孤信不假思索地说:为君臣者,岂能因顾念家人而事二君乎?这让梁武帝十分惊奇,他没想到:北方蛮族之士,竟会如此注重忠义。

独孤信画像(张旺作品局部)

故事三

独孤信不仅是一名英勇善战的武将,也是一位长于治理地方的官员。陇右是西魏的后方,地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平民百姓有了冤屈,往往得不到解决。西魏朝廷也为此大伤脑筋,数易刺史,但均不能改变这种状况。

大统四年,独孤信任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上任后,他立即着手办理数年来积压的案件。他铁面无私、据实查办,不论犯人有何后台,均按其罪行加以处治。百姓们郁闷多年的冤气得到化解,心皆归之。当地豪强也被威慑,再不敢为非作歹。

收拢民心后,独孤信“示以礼教,勤以农桑”。几年下来,州府府库充实,百姓也日渐富足。邻地的流民见之,纷纷举家投附,秦州所辖户数一下子增加了几万。由此,独孤信名声大噪。

《周书·独孤信传》中记载: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这里的太祖是宇文泰,独孤信名字的“信”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独孤信除了讲究信义,人也长得非常帅气漂亮。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大美男,“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独孤信虽然没有入围四大美男,但却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之一,按今天的标准、绝对可称帅呆酷毙。

《周书·独孤信传》里有“美容仪,善骑射”、“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的内容,意思是:独孤信在少年时代就喜爱修饰,讲究穿戴,并且擅长骑马、射箭,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的美称。

《周书·独孤信传》还有说:“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独孤信在秦州做官时,有一天出城守猎;傍晚回城时,担心城门关了,于是就快马加鞭急驰入城;帽子被风吹歪了也来不及扶正。谁知到第二天,奇迹出现,秦州城内所有男人都把帽子歪戴着来模仿独孤信。

嘿嘿,这让年父想到了一个成语“东施效颦”!这段记载也让年父相信,独孤信在当时是绝对的一号美男帅哥;其粉丝之痴狂,比起今天一线明星的粉丝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事情后来成了一个典故、演化为一个成语,叫“侧帽风流”。这个典故后来被文人骚客们多次引用。

文献皇后形象

唐朝李商隐在《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有云: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

北宋词人晏几道曾在《浣溪沙》中有云:侧帽风前花满路。

宋朝杨亿在《公子》中有云:细雨垫巾过柳市,轻风侧帽上铜堤。

宋朝的陈师道在《南乡子》一词中云:侧帽独行斜照里,飕飕,卷地风前更掉头。

刘国钧(朝代不详)在《并游侠行》中云:疲驴侧帽傲王侯,万金三却权门聘……

独孤信的女儿们也个个花容月貌。尤其是其七女儿独孤伽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一夫一妻”制的倡导者,堪称中国女权主义的鼻祖。杨坚称帝后,独孤伽罗成为文献皇后;她总揽后宫,废除三妃六嫔的惯例,禁止其他女性接近皇帝。隋文帝杨坚的5子5女也全部都是文献皇后亲自所生。

文献皇后知书达理,学识渊博;无论政治、生活,都是隋文帝好帮手。《隋书》记载“后每与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

据传,文献皇后是个出名的醋坛子;杨坚若与别的女人稍有暧昧,她就会不依不饶。不仅如此,是否感情专一,也是文献皇后评判大臣的重要根据。大臣中有妾室怀孕的,文献皇后就会劝杨坚对他们进行斥责。

于是,但凡有妾侍的大臣,往往得不到重用。择立储君时,感情专一也成了重要因素。隋文帝的长子杨勇因为不喜原配而专宠妾侍,结果丢掉了王位;次子杨广为讨文献皇后的欢心,与原配装出了一副琴瑟和谐的样子,结果被立为了储君。

后注

独孤氏的后代大多恢复为单姓“刘”,或者改为单字“独”或“孤”;保留复姓“独孤”的为数不多。目前,复姓“独孤”的人口不足百人,主要定居在内蒙及境外。

标签: 刘秀独孤信高欢杨坚宇文泰武帝

更多文章

  • 三朝岳丈独孤信,为啥活成了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独孤信,宇文泰,高欢,宇文护,杨忠,北魏

    上篇独孤信的命运,在后人眼中大概只有辉煌的一面。据《周书》卷16《独孤信传》载,“信长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贞皇后;第七女,隋文献后。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独孤伽罗(剧照)大女儿嫁给北周明帝,四女儿嫁给李渊的爸爸李昺(唐朝开国后追封为皇后),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隋文帝杨坚。这份荣耀,真是震古烁

  • 苏绰:枭雄宇文泰背后的男人,提议六条诏书,成当官必背记账法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宇文泰,苏绰,记账法,丞相,诏书,南北朝

    ?苏绰,是一个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苏绰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大名鼎鼎呢?苏绰出身武功大族,为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的九世孙,其家族历代都担任二千石的官员。其父苏协,曾任武功郡守。苏绰少年时喜好学习,博览群书,特别擅长算术。 他是当年第一批支持宇文泰的京兆大族,当年宇文泰率领他这些胡人兄弟,鲜卑兄弟入主关中

  • 枭雄宇文泰背后的男人,能让对方开空白权力支票的影子丞相—苏绰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宇文泰,苏绰,丞相,高欢,朱元璋,西魏

    读过《明史》或者《明朝那些事儿》的小伙伴们或许会对明初四大案——空印案有些印象,明初因为审批文件,需要官吏们往返各地盖章,在没有动车、汽车的年代,南北各级政府往返一趟耗费人力、物力不少,因此,为了便捷办公,就有人便想出了一个走捷径的办法——各级政府提前盖好章,但表是空白的,这样外地一旦需要改动,不

  • 西魏苏绰的六条诏书:帮助西魏国力增强,具体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苏绰,西魏,官吏,诏书,地方官

    西魏大统七年九月,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苏绰起草了六条诏书,开始在全国施行。诏书内容为∶一是要先修心。如今的地方官员都是受到朝廷的任命,到地方任职,就其地位而言,与古代的诸侯没有什么两样,因此,过去的圣主总是说与自己共同治理天下的只有那些称职的地方官而已。这是因为,圣主知道朝廷百官虽然各司其职,但说

  • 北魏分裂后宇文泰的动作,毒死孝武帝,稳固边境,招揽苏绰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宇文泰,苏绰,武帝,高欢,北魏,元宝炬

    北魏分裂后,进入关中的孝武帝为了拉拢宇文泰,进入长安的当月即答应将自己的妹妹冯翊公主嫁给他。于是,时年二十八岁的宇文泰也由此成为二十五岁的孝武帝元修的妹夫,被拜为驸马都尉。九月,宇文泰率军进攻潼关,并攻克了华州,关上了东魏军队西进的大门。高欢迁都之后,宇文泰腾出手来,派遣仪同三司李虎、李弼、赵贵率军

  • 国粹艺术名家——崔浩

    历史解密编辑:国粹艺术名家标签:崔浩,书法,国粹,中国画,书画展,艺术名家,齐白石传人

    崔浩,字若水,1972年生于山东淄博。1998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继续教育学院李洋导师高研班。2021年师从国家画院苗再新老师,为入室弟子。艺术经历:2006年开始从事书画教育十一年,2019年进入中央美院继续教育学院李洋高研班深造。现从事书画创作。1999年山东省淄博

  • 北魏第一谋臣崔浩,为何带不动北方士族?崔浩:玩不过拓跋焘啊!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崔浩,拓跋焘,士族,北魏,刘裕,刘琨

    提到算无遗策,很多人肯定会想到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这些人自然是智商拔尖之人,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人也非常多。比如说帮助前秦天王苻坚统一北方的猛男王猛,还有帮助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的张衮。当然了,自然也有号称“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的崔浩了!崔浩的姓氏很惹人眼球,那个年代姓崔,本身就

  • 北魏最大的灭门惨案——崔浩国史案之后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崔浩,北魏,皇帝,刘宋,国史,拓跋焘,灭门惨案,史说三国

    作为权柄显赫的北魏朝臣,崔浩被称为北魏第一谋士。曾经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高度信任。而且崔浩辅佐北魏3代君主,朝堂上的地位非比寻常。但在公元450年7月,却因为修撰国史引起的“国史”案而被灭门,同时被灭族的还有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国史”案是北朝最大的政治事件。位极人臣的崔浩被族诛的官方解释。

  • 西菱动力(300733)股东崔鸿钧质押600万股,占总股本3.15%

    历史解密编辑:证券之星标签:持股,证券,崔鸿钧,西菱动力,公司股份

    西菱动力(300733)3月1日公开信息显示,股东崔鸿钧向喻英莲合计质押600.0万股,占总股本3.15%。质押详情见下表:截止本公告日,股东魏晓林已累计质押股份1070.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16.19%,股东喻英莲已累计质押股份550.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14.93%。本次质押后西菱动力十大股

  • 崔鸿泉——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历史解密编辑: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标签:崔鸿泉,党员

    与其说疫情卷土重来,倒不如说它从未彻底离开。10月28日凌晨,离石区防疫警报拉响,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有条不紊地将状态一键切换成“静默管理”,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二次遭遇新冠病毒突袭。10月29日,崔鸿泉所在的社区招募志愿者,他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主动向社区报了名。可他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