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魏第一谋臣崔浩,为何带不动北方士族?崔浩:玩不过拓跋焘啊!

北魏第一谋臣崔浩,为何带不动北方士族?崔浩:玩不过拓跋焘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乐享盖生活 访问量:4648 更新时间:2024/1/26 2:58:09

提到算无遗策,很多人肯定会想到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这些人自然是智商拔尖之人,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人也非常多。

比如说帮助前秦天王苻坚统一北方的猛男王猛,还有帮助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的张衮。当然了,自然也有号称“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的崔浩了!

崔浩的姓氏很惹人眼球,那个年代姓崔,本身就不平凡。因为不管是清河崔氏,还是博陵崔氏,都是名门望族,而崔浩恰好就是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

一、崔浩的家族有多旺呢?

崔浩的老爹崔宏,号称冀州神童,曾经给前秦苻坚、后燕慕容垂打工。拓跋焘崛起以后,他便长期跟着北魏开国之君拓跋珪后面混了。在北魏,崔宏一路做到了礼部尚书,官运亨通,且被封为白马公。

崔浩的母亲卢氏,出身范阳卢氏。卢氏的爷爷是后赵著名的文学家卢谌,说卢谌可能大家不了解。可卢谌的姑父,是天下闻名的刘琨。刘琨便是闻鸡起舞的主角之一。

父母都是名门望族,可见崔浩刚出生,就注定了不简单。

崔浩的爷爷崔潜,是后燕的黄门侍郎。

崔浩的曾祖父崔悦,又是一个大名人!崔悦所处的时代,恰好是五胡乱华的时候,他是刘琨的内侄,和卢谌、温峤(他们都是表兄弟)等人一起辅佐刘琨。

可惜后来刘琨战败,温峤去了东晋,成为股肱之臣。卢谌去了后赵,担任侍中、中书监等职务。至于崔悦,也跑到后赵,跟着石虎混,曾担任过司徒左长史,封关内侯。

至于崔悦的曾祖父崔林,大家在《三国演义》中应该有看过他的名字,他在曹魏位列三公。他的堂兄崔琰,更是袁绍曹操争相想要得到的男人。

由此可见,老崔家,其实从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家致富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他们家经过不断的繁衍和联姻,越来越强大。这就是崔浩的基本背景。

二、家学渊源,堪称少年天才。

崔浩的出身比较好,这就注定了崔浩从小会受到非同一般的教育。那是个垄断知识的年代,普通人连识字的资格都没有,崔浩不仅能识字,而且还博闻强记,他的未来自然也跟着非同一般了。

少年时期的崔浩,比他老爹还要聪明。天文地理、经史子集,但凡能拿到手的书,他都能啃出点名堂来。

因此稍微长大一点以后,崔浩便类比自己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张良,绝对是古代读书人天花板级别的偶像了。

所以说,崔浩腹有乾坤,充满自信。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北魏开国之君道武帝拓跋珪的赏识,父子两人同朝为官,传为一时佳话。

到了明元帝拓跋嗣继位以后,崔浩便成为了他的老师。年纪轻轻就为皇帝传道受业,而且是父子两人同时成为帝师,可见崔浩的学术实力。

三、算无遗策,崔浩成为北魏神算子。

光会读书,还不能成为皇帝心目中的小可爱。真正让拓跋氏君主离不开崔浩的事情,还是他对《易经》的钻研。

其实这本书最初不是用来算卦的,可由于这玩意儿算得比较准,所以成为了那个年代读书人们梦寐以求想要参透的一本书。

问题是,智商不够,就算研究一辈子,也只能搬个小板凳戴副墨镜坐在公园门口搞兼职。而崔浩对《易经》的研究,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拓跋嗣常常让崔浩推演算卦,基本全都能中,尤其是对天气、灾祸等方面的推演,让拓跋嗣瞠目结舌。

很多人肯定会质疑:这不是封建迷信吗?

还真不是这样,崔浩的推演往往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

用现实规律和时局环境的综合分析,让你不得不承认:这家伙讲得真有道理啊!

第一,阻挠迁都。

北魏都城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这可把明元帝拓跋嗣给急坏了,于是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再这么下去,甭说百姓没得吃了,就连皇宫里也朝不保夕了。因为拓跋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不咱们迁都到邺城避难怎么样?

邺城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临漳县,很显然,这是要往东迁移。可崔浩却对此坚决反对,他的理由实在是让人无法拒绝。

首先,崔浩认为河北、山东那边的人,都觉得北魏地大物博,实力雄厚。如今贸然迁都,人家会轻视北魏朝廷,到时候乱局可就无法避免了。

其次,北方的柔然,早就对北魏虎视眈眈。这次贸贸然迁都,极有可能会导致云中、平城落入柔然之手。

再者,我掐指一算,明年咱们是一个丰收年。到时候就能熬出头了。如今迁都只会引起动乱,没什么好处。

拓跋嗣连连点头,但是对明年是个丰收年,一点儿信心都没有:要是明年没有丰收咋整?

崔浩呵呵一笑,可他没有言之凿凿,而是提出了解决方案:即便明年没有丰收,咱们也可以将最穷困的百姓,选出一部分来,下放到各州去分摊压力,这不就行了?

好家伙,有理有据,拓跋嗣完全无法拒绝。结果第二年,果然大丰收,大家都对崔浩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建议放刘裕入关。

那绝对是一个猛男辈出的年代,不仅北方有姚兴、拓跋珪、慕容垂等猛男,南方还有个猛男刘裕。刘裕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以后,为了给自己篡位找个合法的垫脚石,所以带兵北伐后秦。

可是后秦地处关中,刘裕一部分兵马从徐州出发,势必要经过北魏的地盘。这时候刘裕便派人给拓跋嗣写信,希望能借个道。

拓跋嗣也读过书,知道假道伐虢的故事。所以他很担心刘裕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为了攻打后秦,而是为了收拾北魏。

这时候崔浩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要是向南用兵阻止刘裕,那柔然就会从北方偷袭我们。倒不如放刘裕入关,随后我们再堵住他们回来的路,等到刘裕和后秦两败俱伤的时候,我们再出手,岂不快哉?

这计谋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可问题是拓跋嗣却依旧担心刘裕会攻打北魏。因此他否定了崔浩的建议,派遣10万大军阻拦刘裕。

结果刘裕用却月阵,把能量拉满,在黄河边将北魏大军杀了个片甲不留。北魏败退后,刘裕顺利入关,拓跋嗣这才感到后悔,没有采用崔浩的计策。

第三,预言天下局势。

刘裕顺利入关以后,拓跋嗣就问崔浩:这一战的结局,究竟会怎样呢?

崔浩咯咯一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刘裕肯定能消灭后秦。

其次,刘裕肯定不会留在关中,而是会忙着回去取代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

再者,赫连勃勃的大夏政权,虽然能猖狂一时,但背信弃义,肯定会被咱们北魏消灭。

最后,虽然我们北魏肯定能发达,可目前没有韩信白起那样的帅才,所以说咱们还得等等再说。

好家伙,未来几十年的事情,基本全都被崔浩给说中了。多年以后,拓跋嗣的儿子拓跋焘,带领北魏铁骑,荡平大夏和北凉,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四、辅佐拓跋焘,统一北方。

明元帝拓跋嗣去世以后,他儿子拓跋焘顺利继位。这孩子也是个神童,十几岁就带着一帮骑兵到北方,把柔然人胖揍了一顿。

但是在统一北方的路上,拓跋焘却停滞不前了,他心里有这么一个疑问:是先灭了柔然呢?还是先收拾大夏呢?

这个问题落在了崔浩这儿,崔浩给出了准确的答复:柔然跑太快了,收拾大夏更方便!毕竟大夏对百姓的苛捐杂税太重,收拾他们还不简单?

恰逢大夏的开国之君赫连勃勃去世,赫连家族内部为了权力争斗不休,因此拓跋焘果断出兵,消灭了大夏的主力。

第二年,拓跋焘又来猛攻统万城,可这座城说来也怪,号称史上最坚固的城池,很难攻克。拓跋焘10万大军都吃了瘪。

这时候崔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引蛇出洞才是上策,派少部分人去引诱他们出战。

可人家赫连昌又不是傻子,压根就不上当。

崔浩随即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让骑兵们去周围抢掠百姓,再放走一些死囚去统万城报信!

这下赫连昌终于认定北魏大军没了口粮,因此立刻出城追杀。结果双方大战一场后,大夏军队彻底崩溃。

拓跋焘进入统万城后,打算讨伐柔然。结果遭到群臣反对,可崔浩却坚决支持,还提出了自己的方略,结果拓跋焘一举获胜,重创柔然。

拓跋焘打算收拾北凉的时候,又遭到群臣的反对。好家伙,群臣真够烦的。但是拓跋焘为了毕竟是明主,还是听取了大家的建议,先派了个人去查探一下北凉的状况。

可派去的李顺,虽说也是个著名的谋臣,可这哥们被北凉给收买了!他前后12次出使北凉,结果在北凉放了大财。因此李顺一直扬言北凉那地方严重缺水,北魏大军去了没水喝,压根就呆不久。

好家伙,崔浩听了这话,差点没被气死,立刻摆事实说话:你以为陛下没读过书吗?《汉书》里记载北凉畜牧业发达,没有水草,那些牛羊是怎么生存下来的?你小子肯定是收受了贿赂。

拓跋焘这才恍然大悟,立刻带兵攻打北凉。他到了北凉以后,发现到处水草丰茂,这才意识到被李顺骗了很多年。也因此对崔浩更加敬重,多读书没错的!

总结:崔浩不愧为北方士族之首。

崔浩的结局是个悲剧,拓跋焘以“国史之狱”作为借口,将崔浩一族全部诛灭。同时诛灭的还有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

表面上看,是因为崔浩将北魏发家的不堪历史公之于众惹的祸,实际上是因为崔浩打算复兴北方士族的地位,与鲜卑贵族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崔浩发现,南方士族们,统治了东晋104年之久,在南朝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可北朝士族自从五胡乱华以后,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

因此崔浩打算自己扛大旗,为北方士族正名。他甚至打算规定天下姓氏门第的高低,也就是创造高种姓人。

这可把鲜卑贵族们给得罪光了,如果汉人士族一个个都成了一等一的贵族,那鲜卑贵族的利益岂不是要被瓜分了?

锅就这么大,吃饭的人多了,那大家都要饿肚子。

所以说,很多人嘲笑崔浩,认为他不自量力,实际上他是打算用自己的方式,为北方士族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只可惜他遇上了拓跋焘,这家伙可没那么纯良。

参考资料:《魏书》

标签: 崔浩拓跋焘士族北魏刘裕刘琨

更多文章

  • 北魏最大的灭门惨案——崔浩国史案之后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崔浩,北魏,皇帝,刘宋,国史,拓跋焘,灭门惨案,史说三国

    作为权柄显赫的北魏朝臣,崔浩被称为北魏第一谋士。曾经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高度信任。而且崔浩辅佐北魏3代君主,朝堂上的地位非比寻常。但在公元450年7月,却因为修撰国史引起的“国史”案而被灭门,同时被灭族的还有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国史”案是北朝最大的政治事件。位极人臣的崔浩被族诛的官方解释。

  • 西菱动力(300733)股东崔鸿钧质押600万股,占总股本3.15%

    历史解密编辑:证券之星标签:持股,证券,崔鸿钧,西菱动力,公司股份

    西菱动力(300733)3月1日公开信息显示,股东崔鸿钧向喻英莲合计质押600.0万股,占总股本3.15%。质押详情见下表:截止本公告日,股东魏晓林已累计质押股份1070.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16.19%,股东喻英莲已累计质押股份550.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14.93%。本次质押后西菱动力十大股

  • 崔鸿泉——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历史解密编辑: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标签:崔鸿泉,党员

    与其说疫情卷土重来,倒不如说它从未彻底离开。10月28日凌晨,离石区防疫警报拉响,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有条不紊地将状态一键切换成“静默管理”,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二次遭遇新冠病毒突袭。10月29日,崔鸿泉所在的社区招募志愿者,他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主动向社区报了名。可他其实

  • 崔鸿的为官之路与《十六国春秋》的史学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崔鸿,十六国春秋,北魏,国史,史事

    从公元317年西晋南迁至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在百余年间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群雄逐鹿,狼烟频起,割据势力迭兴迭灭,先后形成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北魏史学家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记载的就是十六国此起彼伏极其混乱的一段时间的史事。崔鸿,字彦鸾,北魏东

  • 与年轻人玩在一起,洽洽瓜子的“周末到洽洽到”做对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食品饮料行业微刊标签:洽洽,瓜子,炒货

    品类之下是品牌,品类是生存土壤,也是品牌发展的天花板。一方面,具有广阔增长空间的超级品类,能孵化超级品牌,正如基于“白酒”这个超级品类,上有茅台、五粮液和洋河,下有红星二锅头、衡水老白干;另一面,随着外部竞争加剧,品类也需要不断焕新。例如备受国人喜爱的瓜子品类,以洽洽为龙头的格局已形成多年,但是随着

  • 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到彦之篇)

    历史解密编辑:大白的浅度思考标签:刘裕,檀道济,徐羡之,谢晦,到彦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士,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到的后代。刘裕讨伐孙恩时,到彦之跟随刘裕征讨,每战必有战功。元兴三年(404年),刘裕等人决定在京口、广陵、历阳、建康四地同时起兵讨伐桓玄。当时到彦之的家就在广陵。建康、历阳两处失利,仅广陵得到控制。当时刘道规与刘毅、孟昶直接闯入军府杀死桓弘,因

  • 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达奚武篇)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奚武,高欢,宇文泰,侯景,尔朱荣,宇文护

    达奚武,字成兴,代郡人士。祖父祖父达奚眷,是北魏军事重镇,北方六镇之一的怀荒镇镇将。父亲达奚长,是军事要地沂城的镇将。祖、父两代人皆是军事重地的镇将,因此达奚武从小耳濡目染,骑马射箭为乐,有着武人那种洒脱不羁的个性。之后被同样是北方六镇之一,武川镇出身的贺拔岳所赏识。贺拔岳也就是之后的赫赫有名,关陇

  • 一生嫁了三任丈夫,最终悲惨而亡的皇后—尔朱英娥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朱英娥,尔朱荣,高欢,皇后,北魏,皇位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北魏时期的人,她的一生充满政治色彩,她一生嫁了三任丈夫,做了一次皇后,最后却悲惨而死,今天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她的一生。尔朱英娥家世高贵,她是太原王尔朱荣的女儿,一开始嫁给北魏孝明帝为妃,封为嫔。孝明帝后期反对胡太后的专权,密诏尔朱荣回京,但是尔朱荣还没有到洛阳,孝明帝就被

  • 尔朱英娥:先后嫁了三位帝王,因反抗继子凌辱而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华夏女子图鉴标签:高欢,皇帝,孝庄,高洋,尔朱荣,胡太后,尔朱英娥

    配图见网络今天来说的这个女人嫁过三位帝王,先后做过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嫔妃、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皇后和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宠妃,最后却死于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凌辱中,她就是尔朱英娥,北魏权臣尔朱荣的女儿。第一任丈夫北魏孝明帝元诩是个充满了悲情色彩的皇帝,他六岁即位,一直由母亲胡太后把握朝政,不仅没有权力,连婚姻都

  • 范晔:拉美“文学爆炸”如何“引爆”中国文坛?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范晔,文学,马尔克斯,莫言,百年孤独

    译者范晔。受访者供图60年前发生在拉丁美洲的一场“文学爆炸”让马尔克斯等一批拉美作家作品享誉世界,拉美文学自此被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文学体系。包括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内,“文学爆炸”的热风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60年后的今天,拉美“文学爆炸”在中国的回响从未停息。拉美文学热的余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