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海江田先生笔下的陶渊明

海江田先生笔下的陶渊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蒋丰看日本 访问量:3267 更新时间:2024/1/26 2:43:32

◆汪先恩

记得读博士那会,特别喜欢泡图书馆,什么书都想翻一翻,读一读,非常享受。网络兴起之后,有事习惯查网,很少翻书,多年来,竟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

黄金周不远游,茶香盈袖,门铃响起,原来是要我签收。来自日本众议院副议长海江田万里先生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他书写的唐朝版李白《静夜思》等和新著《陶渊明——他的诗与人生》。

端详《静夜思》,内容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明清人喜欢改唐诗,包括李白的《静夜思》。我以前论述过,赵光等在明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中把“举头望山月”修改为“举头望明月”,而“看月光”句不变;清代乾隆4年进士沈德潜1717年编的《唐诗别裁集》中,把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而“望山月”句不变。孙洙参照《唐诗别裁集》1763年编成的《唐诗三百首》中,将分别改写的两句统一成我国现行流行的版本。而康熙钦定的《全唐》」中,依然保持了原貌。有这个曲折,海江田先生书写的《静夜思》就显得很有意思。

翻开新书,扉页有先生的笔迹,大前辈称我为大兄,过谦难承,实感亲切。看目录分七章,分别是陶渊明之谜、陶渊明的出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陶渊明与政治、陶渊明与酒、陶渊明的苦恼、陶渊明的生死观。一读就爱不释手,收获颇丰,由此系统地了解了陶渊明。尤其是独特的视角,新颖有趣。

田园诗占比不大

陶渊明可称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和开创者,而书中说,陶渊明留下的诗与文共130多,四言与五言诗约120首,其中描述田园生活的只有30首,仅占四分之一。而大部分是包括讽世内容的咏怀诗。可见陶渊明身在田园,并未忘志。

以酒代药

历史上嗜酒喷诗的代表人物,无疑是东晋的陶渊明和盛唐的李白,作者认为李白是豪放地喝,而陶渊明是安静地喝。陶渊明有酒就行,不在乎对方是谁,事先告知自己喝醉了就睡觉,请客人自己回去。李白根据这个故事写了“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陶渊明嗜酒的原因之一是以酒代药。这个药指的是魏晋时期流行的兴奋剂——五石散。五石散本来是治疗伤寒腹泻的矿物药,曹操的女婿何晏很享受其副作用,正常人服后也全身燥热,幻觉欲仙,性力大增,于是流行不绝。东晋103年里,皇帝达11人之多,多数短命,不少因服用五石散造成重金属中毒。热衷五石散的晋哀帝司马丕,25岁就一命归西。陶渊明非常明智,不服五石散,而用酒代替,加上“采菊东篱下”,拿清肝明目的菊花泡泡酒,泡泡茶,基本达到了延年益寿的目的。享年63岁的陶渊明,在短命的东晋算是长寿之花。

乐在人境

陶渊明在29岁到41岁的13年间,进入体制内,断断续续赶仕途,但无论是祭酒还是参军,都是些事务繁杂而俸禄不高的工作,上任彭泽县令时督邮又给小鞋穿,鉴于时局动荡,朝不保夕,于是借口给同父异母的妹妹奔丧,而彻底告别政坛。他向往老子的“小国寡民”,心中有个桃花源,但很现实地在郊区的人境安家,而不是去仙境的深山老林。义无反顾地过上晴耕雨读,饮酒作诗的生活,即便八九间茅屋全部被烧光,即便五儿一女营养不良,即便有时浊酒也喝不上,终不改悔。

赞美女性毫不含糊

众所周知,陶渊明用《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等美文,来表露归隐田园的心志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我没有想到,他赞美女性也毫不含糊。从海江田先生的书里第一次读到《闲情赋》,陶渊明用十愿和十悲,来表达了对女性的爱慕。只要不离弃,我愿做你的衣领,“承华首之余芳”;愿做你的腰带;愿做你的头油;愿做你的眉黛;愿做你的席子;甚至愿做你的鞋子,“附素足以周旋”,绝不嫌脚臭。

给自己写挽歌和祭文

挽歌是活人写给死者的诗歌,古代习俗是抬棺唱着挽歌送葬。陶渊明生前给自己写挽歌,写悼词,可见他的豁达与前卫。“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又说,在活着的时候,总缺酒,死了之后,口无音,眼无光,祭酒来了却喝不上,太遗憾。陶渊明的率真,令后世敬仰。

海江田万里先生,生于1949年2月26日,名字万里因在朝日新闻社当记者的父亲景仰万里长城而得。他当过新闻评论家,当过数家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从政之后,依然喜欢和钻研汉学,在担任日本众议院副议长期间,竟能出版关于陶渊明的纯文学书籍,也令我敬仰。

更多文章

  • 芡荷斋书录26.陶渊明集浅注2

    历史解密编辑:淀乡十八公标签:陶渊明集浅注,陶渊明,年谱,注释,翻译

    芡荷斋书录26.陶渊明集浅注2)唐满先教授先是出版了《陶渊明诗文选注》,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小绿本、小窄本、小薄本。这是普及性的初级读物。在此基础上,进而完成本书《陶渊明集浅注》。这仍然是很浅显的注解,基本上以初中生水平为准。很多别人不加注的词语,唐先生都加了注,而且语言

  • 山东26岁小伙隐居终南山,被父亲一脚踹回去:没钱,别学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陶渊明,终南山,隐士

    山东26岁小伙隐居终南山,被父亲一脚踹了回去:没钱,别学陶渊明现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似乎每天一睁眼就是在奔波忙碌,一整天累个半死,回到家里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么,这个世界也根本没有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变得美好哪怕一丢丢。这样一种矛盾的境地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隐居。隐居

  • 陶渊明:我挣扎了半生,还是活成了一个“农民”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陶侃,苏轼,桓玄,晋朝,诗人,陶渊明,欧阳修,南北朝,千古名句,归去来兮辞

    以上音频来自子曰的朗读,欢迎收听。①曾几何时,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蹿红网络,被网友疯狂转载。据说,辞职人是一位中学美女教师。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火”。我想大概是这位美女教师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做了大多数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我渴望自由,像鸟儿一样飞翔”,应该是当下“社畜”们最向往

  • 刚爆出私生子,又传演陶渊明,岳云鹏让江南斯文扫地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言雾由终标签:相声,大瓜,王惠,诗人,编剧,岳云鹏,陶渊明,江南(小说家)

    最近一段时间,有着德云一哥之称的岳云鹏,是一个大瓜接着一个大瓜,简直是比电视剧还要精彩。有人发现德云社的岳云鹏,在2023年4月8号这一天,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文,非常直白地表达爱的宣言。后来又有人挖出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示爱,从2020年一直到现在,每一年的4月8号这一天,他都会发表“生日快乐,永

  • 少年宜读李白,中年宜读陶渊明,晚年宜读......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天地标签:李白,诗词,陶渊明,苏轼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大学演讲中说道:不同年龄段,应该去阅读不同的书籍,很感谢我能在30岁时阅读《道德经》,而不是在20岁,或者是40岁。是啊,书中的知识是亘古不变的,但阅读的我们却有不同的心境,书籍是如此,诗词也是如此。少年时宜读李白:意气风发、鲜衣怒马;中年时宜读陶渊明:心境淡然、内敛沉稳;那么

  • 杨万里的田园名篇,风格清新,充满欢快,媲美田园鼻祖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青梅,诗作,诗人,诗宗,晋朝,宋朝,陶渊明,艺术家,杨万里(南宋)

    一、“一代诗宗”杨万里杨万里,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一代诗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官至秘书监。他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正直敢言,以致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年15年之久。据传,他的诗作2万多首,但仅少数流传下来,作

  • 2023首届白鹭诗歌沙龙“陶渊明与当代自然”在宿迁骆马湖成功举办

    历史解密编辑:宿报标签:诗词,沙龙,诗人,陶渊明,骆马湖,宿迁市,南北朝,白鹭诗歌,中国文物,诗歌精神

    | 活动现场图片4月15日,2023首届白鹭诗歌沙龙“陶渊明与当代自然”在宿迁骆马湖成功举办。白鹭诗歌沙龙“陶渊明与当代自然”,由白鹭书苑联合宿迁桃李春风主办,宿迁市作家协会指导。本次沙龙由诗人、《变雅》联合创刊人刘振周参与策划,新锐诗人、批评家、同济大学哲学系博士胡桑担任主持人。出席活动的特邀嘉宾

  • 「打工人」陶渊明的五次离职

    历史解密编辑:法律先生标签:桓玄,陶侃,桓温,刘裕,浔阳,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

    十个打工人,九个想离职,还有一个正在写离职信。而在所有「离职」前辈中,当属陶渊明的打工经历最险恶。他一生五次做官辞官,先后效力三个军阀,桓玄,刘裕,刘敬宣,而这三人又是个拉仇恨的铁三角。桓玄杀掉了刘牢之,刘牢之是刘裕的老大,刘敬宣的老爸,而刘裕后来又杀掉了桓玄,可渊明就在这么敌对的三人中都做过事。在

  • 芡荷斋书录23.陶渊明诗文赏析集1

    历史解密编辑:淀乡十八公标签:陶渊明诗文赏析集,陶渊明,诗歌,丛书,作家

    芡荷斋书录23.陶渊明诗文赏析集1)巴蜀书社主编了一套大型丛书《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丛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发行,这是其中的一种。《陶渊明诗文赏析集》,李华主编,198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定价2.50元。这套丛书很有特色。1、前言,介绍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影响等。其中艺术特色评述往往很

  • 《历史名人故事》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复意回觅标签:陶渊明,历史名人故事,诗词,禾苗,读书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人,他从小就怀有远大志向,酷爱读书学习,兴趣广泛,善于写文作诗,诗词特点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有一天,当地有个少年非常敬仰陶渊明,亲自上门来问他有什么学习的妙法,他知道了少年前来拜访的原因之后,陶渊明大笑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刻苦学习的笨办法。”这位少年不解,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