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打工人,九个想离职,还有一个正在写离职信。
而在所有「离职」前辈中,当属陶渊明的打工经历最险恶。
他一生五次做官辞官,先后效力三个军阀,桓玄,刘裕,刘敬宣,而这三人又是个拉仇恨的铁三角。
桓玄杀掉了刘牢之,刘牢之是刘裕的老大,刘敬宣的老爸,而刘裕后来又杀掉了桓玄,可渊明就在这么敌对的三人中都做过事。
在乱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够好好生活就已经满意了,但像陶渊明这样的人来说,能够自洽才是最难。
被打造成「清心寡欲」人设的陶渊明,其实很难「自处」。
在退隐之后,他也仍有愤怒与分裂,但也终于能调和自己的愤怒与分裂,并以诗歌和散文来表现这一切,终于成为千古独步的存在。
在如今,重新了解他,或许能从他的纠结、不安和最后的选择,获取一些新的想法。
主讲人|宋石男
《变革时代的独特心灵:陶渊明的仕隐》
点击即可收听宋老师的精彩演绎
01.
一说陶渊明,大概人们会立即想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宋书·陶潜传》:
郡里派遣督邮来彭泽县检查,县吏跟时任县令的陶渊明说,你得束带去见督邮。
渊明就长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小人折腰。当天就解印辞职,还写了篇《归去来兮辞》讽咏此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如今已成为人们烂熟的典故。但五斗米究竟是什么?人们却未必清楚。
有学者说,五斗米是指士大夫一个月最少的食量,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不为吃饭折腰。这个说法喜感十足,呵呵。
又有人说五斗米是指五斗米教,而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正是天师道教徒。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不屈从天师道教徒的头头。
然而据陈寅恪考证,陶渊明及其家族很可能就持有天师道信仰,而且陶渊明诗文中老庄思想随处可见。
虽然他不信道教的神仙说,但也没看出他对道教有恶感;还有人说这是以五斗米入教的习俗,借指一丢丢钱。
真是众说纷纭啊! 不过我以为五斗米还是按照传统理解较好。所谓五斗米,就是官员的薪水。
美国学者杨联陞的考证最为精确,他说,陶渊明时代县令一年的薪水为六百石,但指的是粟,不是米,折合为米则是三百六十石。
而当时官员薪水是一半发钱一半发粮,那么呢,折合为米就是一年一百八十石,正好每日五斗。以五斗米指薪水,在算术上那是丝丝扣扣。
上述考证,并非无意义的饾饤之学。历史的要义是求真,虽然绝对真实的历史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但我们仍要努力追求尽量可信的历史,通过交叉映证的可靠史料,通过缜密细致的逻辑推演。
某种意义上,历史的细节与历史的大模样同样重要,因为如果历史的细节全都似是而非,那么要描述历史的大模样也就只是在沙滩上种花。
02.
好了说回来,五斗米已经清楚了,那么,陶渊明到底为啥辞官呢?
据《宋书》的记载,是因为当时做彭泽县令的陶渊明不肯束带见督邮。
束带,也就是穿上正装,系上许皮带,哦,陶渊明买不起许皮带,反正就是穿得周吴郑王的,恭恭敬敬去见督邮。
那么,督邮又是什么官呢?
督邮,就是当时州里的督察官,品级低下,但是权力很大,但一般由出身微寒的人担任。
陶渊明出身边缘士族,或者说次等士族,对督邮从心底是鄙视的,所以他才说督邮是“乡里小人”。
现在要他穿得周吴郑王的去应酬督邮,他肯定不爽。
而根据陶渊明晚年给儿子们的家训《与子俨等疏》,其中说渊明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意思是,我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老是跟人不对付,那么渊明因为不愿应酬督邮而辞官,也是自然之事。
不过,由于某种原因,陶渊明在辞官后写的《归去来兮辞》的小序中,绝口不提督邮,而是说,他本来就不想干了,但为了拿到年终奖呢只好凑合着干,恰好这时表妹程氏在武昌去世,他就借机“骏奔”,年终奖也不要了,直接挂冠而去。
有意思的是,陶渊明骂督邮是乡里小人,乃是因为他自己是士族,虽然只是次等士族。
而陶渊明之所以能有士族身份,又全是因为他的曾祖陶侃。而他这个曾祖仕途的起点呢,却正是督邮。哈哈,有意思吧?
话说陶侃是东晋初年的大军头,官拜大司马,八州都督,是当时头号地方军事强人,连相当于军委常务副主席的太尉庾亮都怕他。
陶侃出身寒微,可能还有少数民族血统,当时上流社会一边怕他,一边背地里叫他“溪狗”。溪狗指五溪蛮,是对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
陶侃最早做的官,就是督邮,而且是靠陶侃的老妈剪掉头发去卖钱来款待当时一个名士,后者被接待得很高兴,才游说地方官推荐陶侃去做了督邮。
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一个人做官的途径无非以下几种:
一是门荫,就是靠门第晋升,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贵族儿做官;二是州郡贡举,乡里定期选举孝廉、秀才;三是长官辟召,就是中央或地方大员招入府中就职;四是就读太学或国子学,学而优则仕;五是官员推荐。
陶侃靠的就是最后一项,官员推荐,具体说,是他老妈剪头发卖钱招待了名士范逵,范逵吃欢了,跑去跟庐江太守张夔讲,陶侃这个人啊,来事儿,您老给推荐推荐?
张夔就推荐了陶侃,这样陶侃才做上督邮,从此一路在仕途杀出个黎明,终于成为晋初元勋,位极人臣。
而陶侃仕途的起点,督邮,却成为他曾孙子陶渊明的仕途终点。在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后,陶渊明至死不再踏入仕途半步。
辞官的这年,陶渊明才41岁(虚岁)。
03.
41岁的陶渊明,其实已经四度入仕与隐退了,在十三年间。
29岁之前,陶渊明一直未曾入仕,在生了第二个儿子之后,才进入仕途,大概是靠辟召或官员推荐,不过史料未详。
陶渊明后来追忆说,自己之所以入仕,是因为陶家虽然祖上阔过,但到他这一代却早已中落,所谓“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只好去干公务员养家。
陶渊明最初入仕,可能确实有经济因素,大伙儿也知道,养两个娃不容易,我就有两个娃,每个娃都是取款机。
陶渊明最初入仕的时候只有两个儿子,后来一共生了五个儿子,至少还有一个女儿,六个娃,六个取款机,你说咋办?
不过经济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早年陶渊明入仕还有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对血脉的骄傲与对济世的向往。
陶渊明对家族血脉的骄傲,在他写的《命子》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命子,就是训诫子孙。
在这首诗里,他从尧舜时期说起,列数陶家列祖列宗的光荣与梦想,希望儿孙能被家族传统激励,做有为之人。
有意思的是,这首诗的结尾说: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 焉哉」。
意思是说,孩子们呀,但愿你们能够起早贪黑,努力成才,不过如果你们不能成才呢,也就算球。
这和他另一首《责子》诗的结尾“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那首诗开头抱怨孩子们没出息,最后说,哎呀,你们没出息就没出息,天运如此,算球,老爹还是去喝酒好了。
这个在第三节「陶渊明的深情」中再仔细说。
04.
祖先是一个人的血脉所自,也是一个人生命的源头。
陶渊明希望用祖先的功勋激励儿孙也激励自己,就是希望用生命的源头来激励儿孙也激励自己。
不过,《命子》主要写陶家祖先,限于体例,未能提及另一个陶渊明深受其影响也为之自豪的祖先,那就是他的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曾经专门为孟嘉立传,却不曾为陶侃立传。
而孟嘉与陶侃,在晋书中都有传记,只是孟嘉的传记附于桓温传之后,陶侃则是独立传记。
可能陶渊明觉得,这不公平,于是就自己撸起袖子干了,为孟嘉写独立的传记。不过,也可能还别有隐情,我们后面会谈到。
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又是陶渊明的外祖父,所以陶渊明的母亲实际上同时又是陶渊明的表姨。 这是不是让人有点头晕?哈哈。
孟嘉先后做过东晋枭雄庾亮的从事,与另一个更大枭雄桓温的长史,从事相当于一般秘书,长史更显要,相当于大秘。
孟嘉是当时大名士,有人去找庾亮,不经介绍,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孟嘉,都不用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就把孟嘉认出来了,足见孟嘉气度不凡。
其实更可能不仅是气度,而是身高与颜值,就是高且帅,魏晋时特别看重外表,都是颜值控和身高控,帅且高,就是社会通行证。
古人平均身高不高的,譬如李白说自己身不满七尺,是一边懊恼一边发狠,其实七尺也就一米六左右,唐人也是按秦代的尺来算的,一尺大概就是23厘米。
如此看来,陶渊明如果继承了外祖父基因的话,那也是高富帅了,哦不,高穷帅。
话说这个孟嘉呢,襟怀淡泊、言语不多但是有迅捷的文才,有次在席上喝酒,他的帽子掉了却没发觉,被人嘲笑,他上完厕所回来,提笔作答,文章很漂亮,一座叹服。
后来辛弃疾、刘克庄特别喜欢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大概因为辛弃疾崇拜陶渊明而刘克庄又崇拜辛弃疾,都是爱屋及乌的缘故。
孟嘉好酒,这点跟他的外孙陶渊明很像。陶渊明为孟嘉写的传记说,孟嘉晚年“门无杂宾,常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影酣宴,造夕乃归”。
意思是说,孟嘉晚年家中没有乱七八糟的客人,常常独处,遇到内心情感激荡,就超然驾车,直到龙山,看着自己的影子酣饮,跟自己喝个痛快,直喝到黄昏才回家。
陶渊明《饮酒诗序》中也说自己“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偶尔能喝到好酒,但经常喝的只是浊酒,跟斗儿酒。
尽管如此,没有一天不喝的,看着自己的影子跟自己干杯,忽然之间就醉了,就睡,醒来又喝,又醉。
“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这十六个字,真是写尽饮酒的哀与乐。而其中的“顾影独尽”,正是向孟嘉的“顾影酣宴”致敬。
关于渊明的饮酒,我在第四节「陶渊明的任真」中再仔细说。
05.
这个任真,不是做事认真的认真,而是一个玄学术语,任是任性的任,真是天真的真,大概就是随性天真的意思。
渊明的早年,其实一直在曾祖父陶侃与外祖父孟嘉之间摇晃不定。
他想成为陶侃那样的元勋大臣,立下不世功业,所以写诗说自己“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少年时代的我,有壮志,有锋芒,曾经独自仗剑走天涯;
又说自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猛志逸四海,就是志向辽阔,超越四海;骞翮思远翥,就是展翅高飞。
直到晚年,渊明这种豪气还没有全部消散,所以才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样壮烈的诗句。这是渊明身上陶侃的一面。
可是呢,渊明又想成为孟嘉那样的淡泊名士,任真自然过一生,所以早年才写出《五柳先生传》这样闲散动人的文章。
五柳先生传的写作时间有两说,一说写于他29岁入仕之前,一说写于晚年潦倒之后。据萧统《陶渊明传》的叙事顺序,以及文章本身的生气韵味,我认为应该是早年之作。
《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也就是陶渊明,他的话不多,也决不羡慕虚荣名利。他喜欢读书,但不拘泥于刻板求解,如果读书有会心处,就高兴得连吃饭也忘记。
他还喜欢喝酒,但家里穷,不能经常喝到。亲友知道他好这口,有时买酒请他。请喝酒就去,一去就喝醉,喝醉就走,一点也不犹豫。
陶渊明这幅任真自然、从心所欲的自画像,千载之下读之,仍令人心折。而他41岁归隐后的绝大多数诗文,都是《五柳先生传》的延续与升华。
这个我在第二节「陶渊明的诗艺」中再细说。
06.
做孟嘉的逸志与做陶侃的猛志,始终在渊明心头激荡盘旋,他在《感士不遇赋》中说,“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前者就是孟嘉,后者就是陶侃。
孟嘉大概还是占了上风,所以渊明直到29岁,才因为家贫又要养两个娃而入仕。
不过,渊明之前不入仕,除了淡泊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合适的入仕机会。
前面我们讲了,渊明是边缘士族,不是高门大族,在东晋末年,这种边缘士族子弟能得到的为官品级,要比高等士族子弟的低,而且较难获得主流社会的赞誉和认可,从而不易升迁,往往沉沦下僚。
直到刘宋崛起,东晋灭亡,贵族社会的固化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边缘士族子弟只要确有才干又跟对人,也可能跻身权要之列,尽管品级可能仍较高门子弟而低,但权力则毫不逊色,甚至会因为高门子弟不务实、不思进取而掌握更大的实权。
可是渊明青壮年时,还处在东晋晚期,这是一个士族门阀制度森严、贵族社会愈发固化的时代,他即便想立功立业,也难有机会。
渊明并非不曾为自己的前途奔走,据他写的《拟古诗》,他青年时曾单刀匹马去寻找能慧眼识才的知己,西边到了张掖,北边到了幽州,饿了吃的是首阳之薇(这当然是比喻,是说自己如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一样守节操),渴了喝的是易河之水(这当然也是比喻,是说自己如荆轲一样侠气凌云),结果如何呢?
并未找到知己,无人问津,没有高官辟召他,也没有地方官推荐他。
他门第不够高,不能靠门荫为官,又没有进入太学或国子学,不能学而优则仕,只好继续闲居,直到生第二个孩子后,才在故乡勉强找了个低级职务——江州祭酒从事史去干。
渊明在祭酒从事史的职务上只干了很短的时间就辞职了,闪辞。
可能因为这个职务干的事情琐碎无聊,还可能因为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的才干与品格都不堪,性情刚直的陶渊明无法忍受。
王凝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最不成器的儿子,他有个有名的妻子,叫谢道韫,就是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那个才女。
谢道韫对嫁给王凝之很不满,说王家的子弟,几乎个个都好,“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没想到王家这么多好子弟,我却偏偏嫁给了那个最不成器的隔壁老王……也是悲催呀!
王凝之不止无才,还无德,是当时权臣司马道子的舔狗。陶渊明要在这种人手下做事,可想而知有多难受,只好闪辞。
辞职后的一年,州府还曾辟召陶渊明为主簿,这是个较为高级的职位,大概相当于市政府秘书长,渊明却拒而不就,大概仍然是因为讨厌王凝之的缘故。
这一年他又生了两个儿子,很可能是双胞胎。生完双胞胎后不久,夫人就去世了。
陶渊明一个单身老豆带四个娃,相当艰难,还落下了羸疾,什么病不清楚,但身体从此就不太好了。
07.
34岁时,渊明已经续弦再娶。这一年,他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入仕机会,在地方实力派桓玄府中任职,具体什么职务不清楚,但从他后来曾充当桓玄入京特使的经历看,仍然是文官,而且职位不算低。
桓玄出身谯国桓氏,谯国桓氏是东晋第一流的高门,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并列。
桓玄是桓温之子,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曾任桓温的大秘,桓玄辟召陶渊明不知道有没有这层关系的因素。
话说当时有两大地方军事实力,以扬州为中心的北府,以荆州为中心的西府,桓玄靠他老爸桓温的荫庇,当然也有他自身的才干,做了西府的扛把子。
渊明入桓玄府这年,桓玄与北府的扛把子王恭以及荆州刺史殷仲堪等人联合,跟中央的权臣司马道子火并,因为王恭手下大将刘牢之叛变而失败了。
桓玄怕王恭投向司马道子一方,干脆把王恭给杀了,然后退到江州浔阳,继续做西府扛把子。浔阳是渊明的老家,所以渊明在桓玄手下做事应当是桓玄退居浔阳之后。
桓玄此人,长得帅,有才干,文化水平也高,又是士族高门出身,应当是渊明欣赏的领导人。此后数年,桓玄因为得到其它士族高门的拥戴,势力急剧增长,竟至于拥有东晋三分之二的地盘与军事实力。
看上去,陶渊明似乎是跟对人了,然而,就在渊明37岁时,他忽然又离职了。
这次倒不是因为他又要当隐士,而是因为他的老母亲去世了。
两晋号称以孝治天下,渊明又早岁丧父(大概在8岁左右,他老爹就去世了),渊明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所以呢,不管仕途多有前程,他都必须回家服丧,一服就是三年。
在渊明服丧的三年里,桓玄登上人生巅峰,他篡了晋朝,自己当皇帝了,改国号为楚。
这时渊明还在故乡浔阳为母亲服丧,被废掉的晋安帝,恰好就安置在浔阳。渊明一定对此五味杂陈。
不过,他究竟是愤怒桓玄的篡夺,还是遗憾自己未能与桓玄一起进京开创新时代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渊明的所有诗文都对这桩大事一字不提。
不过,大约在桓玄篡夺之前的一年,渊明为外祖父孟嘉写了传记。早不写晚不写,偏要在桓玄如日中天、即将篡夺之前写孟嘉的传记,而孟嘉又是桓玄的老爸桓温的首席秘书,这很耐人寻味呀。
渊明对桓玄篡夺的态度暧昧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渊明决非后世腐儒口中的什么晋室忠臣,就像鲁迅说的,渊明身处末世,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
晋朝不是篡人家魏朝而来的么?魏朝不又是篡人家汉朝而来的么?凭什么晋朝被篡了,渊明就一定要为之痛心疾首呢?
不过,当刘裕篡晋之后,渊明倒是委婉地用曲笔在《述酒》与《读史述》等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愤恨。愤恨背后,不是忠,而是他对易姓革命的态度。
这个我们在第四节「陶渊明的任真」中再仔细说。
08.
好了说回来,当陶渊明服完丧之后,却未立即回到桓玄府中,这是为什么呢?
不是因为他效忠晋朝,而是就在这年,桓玄垮台了!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呀!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桓玄上位后,瓦解北府军事实力,把前面提到过的北府大将刘牢之逼到自杀。
刘牢之自杀后,他以前的手下将领刘裕,就是后来灭晋立宋的宋武帝刘裕,这个刘裕呢,联合北府将领刘毅、何无忌等人,从浔阳迎回晋安帝,讨伐并诛灭桓玄。桓玄身败覆亡是在夏天,而到此年冬天,渊明才服丧完毕。
桓玄登上巅峰时,渊明因服丧而未能沾光,桓玄覆亡时,渊明也因服丧而未受牵连,真是“祸兮福所‘服’,福兮祸所‘服’”呀,服丧的“服”!
服丧结束后,渊明立即入仕,竟然是在刘裕府中任参军,刘裕可是灭杀渊明旧主桓玄的人。
渊明这次任职的时间很短暂,不久就去江州刺史刘敬宣府中任参军,而刘敬宣的老爸,正是被桓玄逼到自杀的北府大将刘牢之。
没多久刘敬宣解除职务,渊明也就自行离职了。之后又去彭泽县任县令,仅仅八十多天,就上演了在本节开头所讲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归去来。
为何在旧主桓玄灭亡后,陶渊明却连续在桓玄的仇人手下做事?还有节操吗?还有情义吗?古今不少人对此多有诟病,想不通,陶渊明为什么要这样干呢?其实不难解释。
我以为还是要从立功上面找根由。 陶渊明40岁前夕写过叫《荣木》的组诗,其中第四首说,“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四十岁我还没成名,但也没啥好怕的。把我的车上好油脂,驱策我的良马,只要有用我的伯乐,虽远隔千里我也奔赴。
古希腊名哲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河流是会变的,所以你不能两次踏入。
但其实一条河流也不可能被同一个人两次踏入,因为人也是会变的。
09.
渊明在第二次入仕任职桓玄军府之后,他身上的陶侃已经力压孟嘉,于是他呢,就成为相对更热衷功业之人。
淡泊与热衷,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既然如此,那么谁有势力,又愿意请我,我就帮谁。只有这样,我才可能成就一番功业。
要知道,这时的陶渊明已经不是早年的陶渊明,早年的他,身上的孟嘉压过了陶侃,更偏向淡泊;这时的陶渊明,也不是41岁后彻底做隐士的陶渊明,那以后的他,渐渐成为一个千古独步的存在。
而这时的陶渊明,接连为桓玄、刘裕、刘敬宣等军阀效力,他与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个追求跻身上流的热衷人而已。但与一般人不同的是,陶渊明心中有种子,天才的种子,迟早会破土而出。
刘裕是桓玄之后最大的军阀,陶渊明就去他那做事,但刘裕这人出身寒微,早年是卖鞋子的,没啥文化,即便日后做了皇帝,还经常被高门士族嘲笑他没文化,所以这个刘裕呢,就天天练书法,还频频参与辩论赛也就是清谈。
可贵族们还是看不起他,还是说他没文化……陶渊明不一定是颜值控,但一定是文化控,桓玄文化水平高,渊明就欣赏他,刘裕没文化,渊明就很难在他手下长期做事。
结果改投刘敬宣,但刘敬宣军事实力不如刘裕,文化却一样的低,渊明也没法在他手下长干。
这时渊明已经有五个娃了,必须搞点钱养家,于是,在离开刘裕与刘敬宣后,渊明就去彭泽县做县令,目标是拿了年终奖就跑。
一代隐逸之宗陶渊明,竟然也有过这么功利,这么汲汲皇皇的岁月,朋友们没想到吧?然而,一个天才必有其真正的天性,这种最真的天性,可能被压倒一时,不会被压抑终身。
陶渊明是天才,他的天性终于在彭泽县爆发。
当他手下的小吏要他穿上正装,束上腰带,毕恭毕敬地迎接要来视察的督邮时,渊明终于发飙了。
督邮官级比我低,门第也比我差,才华更不如我,为什么我要低声下气侍候他?就为了那五斗米的铜板?不干了,老子不干了!年终奖也不要了,老子现在就走!
看上去,这只是陶渊明瞬间的情绪爆发,其实呢,是他长期情绪积压之后天性的爆发。
经过十三年的仕隐生涯,陶渊明已经看透了末世政治,他认为这样的末世中,高门大姓的漂亮贵族固然是银样镴枪头,崛起中的寒门将领也不过是为个人野心征伐不休的嗜血屠夫。
他之前的仕途努力全是白忙乎,徒然消磨生命,毫无意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归去的路上,陶渊明的心里,必定轰鸣着这样的声音:
“你要让自然像迷人的田园风光一样围绕着你,你在其中总能找到自己,摆脱人为造成的迷惘。在这过程中你可以获得存在的勇气和新的信心,在你心中重新点燃在生活的风暴中很容易熄灭的理想的火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代宗师正在归来,千古一人正在归来!他将用不可思议的诗艺征服后世,他将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国诗人最高的山峰上!
不过,陶渊明和他的诗,超前了他所在的时代至少三百年,以至于他要在唐代才初次被作为杰出诗人而发现,而在宋代才真正被奉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为何如此?陶渊明为何晚红了三百年?在他的归去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精神力量?他又是如何支配这种精神力量以书写不朽诗歌和不朽人生的?
在明天8点更新的「陶渊明的诗艺」中,宋石男老师将为您抽丝剥茧、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