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就是晋武帝,作为一代明君,他也处理不好自己的家事,虽然他分封了很多诸侯王,但是对于自己有本领的亲弟弟,司马炎还是放心不下,最终露出狰狞的面容,把亲弟弟给杀了。
这个亲弟弟就是司马攸,是司马昭与正妻王元姬所生,王元姬是司徒王朗的孙女。司马昭与王元姬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五个儿子只活了两个,就是司马炎和司马攸。因为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攸在祖父司马懿的主持下过继给了司马师。名义上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儿子,其实还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师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因为有眼疾,死后权利被弟弟司马昭继承,随着局面逐渐稳定,司马昭经常对大伙说:“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景王即司马师),意思是要立哥哥的继子、自己的亲儿子司马攸为司马家族的下一任话事人。
这样就让司马炎一直耿耿于怀,老爹到底把权力交给谁,要知道弟弟比我更牛,他名义上又是我大伯家的儿子。司马攸有多优秀,《晋书》上说他性格温和,亲贤臣远小人,不爱美女爱典籍,善做文章,文采风流,成为当时楷模,名望超过司马炎。司马攸也很孝顺,司马师死后,这个十岁的孩子在葬礼上表现得十分悲伤,身边的人无不大受感动,纷纷称赞这孩子懂礼节。给弟弟司马攸一比,司马攸啥都不是。
有时司马昭就指着自己的座位亲切地呼喊着司马攸的小名“桃符”说:“这个位子早晚是你的!”这个时候已经不用去求司马炎心里的阴影面积了,因为他心里全是阴影。当然最后还是司马炎继承了大位,但是司马昭与王元姬一直担心司马炎要对自己的兄弟下手,公元265年,司马昭临死前对司马炎讲述前朝的故事,讲述淮南王刘长、陈思王曹植被自己皇帝哥哥所迫害的情况,希望自己儿子要善待弟弟,然后把弟弟司马攸的手交给司马炎。司马炎流着眼泪答应。司马昭死后,母亲王元姬也经常告诫司马炎兄弟要和睦。
刚开始司马炎对兄弟司马攸非常好,即位后封司马攸为齐王“总统军士,抚宁内外”。司马攸在政治实践中立了许多功劳,威望越来越高。司马攸对晋朝以及自己封地内的官吏、人民恩 养有加,“时有水旱,百姓则加振贷,十减其二,国内赖之”。他做人“降身虚己,待物以信”,并不时劝谏晋武帝务农重本,去奢即俭。到了司马炎的晚年,各位 皇子年弱无力,而太子司马衷又是明摆着的弱智,朝臣内外,都属意于齐王司马攸即位。
不过这引起了司马炎的猜忌,一些大臣也嗅出了其中的政治味道,开始对司马攸进行造谣中伤,中书监荀勖等人害怕晋武帝死后司马攸即位,对自己不利,就老在晋武帝耳边说司马攸的坏话。他们说:“陛下万岁之 后,太子不得立也。”晋武帝大惊,问:“为什么?”荀勖就乘机说:“朝内朝外官员都归心于齐王,太子又怎么能得立呢?陛下如果不信,可以假装下诏书让齐王 回到封地去,肯定会出现举朝以为不可的局面。”
晋武帝对弟弟的猜忌被这几个人的话语给挑逗了起来,认为他们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下诏令,先是把济南郡划入齐国封地,增加了弟弟的封地,再封司马攸的儿子司马蹇为北海王,又赠黄绒朝车等仪物,最后才命齐王司马攸回封地就藩。齐王司马攸当时正在生病。他知道哥哥猜忌自己,也知道荀勖等人对自己不利,就上书乞求去为死去的生母王太后守陵。晋武帝不允许,还连下诏书催 促。眼见催促就藩的诏书一道比一道急,司马攸急火攻心,病势也加剧了。兄弟之间就这样耗着,你越让我走,我越不走。你越不走,我越让你走。
司马攸性情刚烈,见事情无法挽回,就挣扎着穿上一身新朝服,梳洗冠带停当,入宫面辞晋武帝。他虽然病得连路都走不稳,虚弱到极 点,却还强装无事、举止如常。晋武帝见了,更加认定弟弟是在装病了。在宫中,兄弟二人例行公事,司马攸辞行回封地去了。没几天,病入膏肓的司马攸就在路上 吐血身亡,年仅36岁。司马攸死后,司马炎总算放了心,不过出于愧疚,恸哭不已。不久举办了隆重的丧礼。临丧之时,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伏地嚎哭,控诉御医指证父亲无病,延误了诊治。晋武帝就坡下驴,处死了 先后派去为齐王诊病的御医。一场皇位继承人的较量就以司马攸的彻底失败告终了。
不过为了沙雕儿子,而放弃了聪明绝伦的弟弟司马攸做继承人,而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乃至五胡乱华,从此晋朝一蹶不振,而让洛阳等地处于万劫不复的地步,司马炎真的胜利了吗,恐怕未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