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8月,魏国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位为相国,晋王。
265年12月,曹魏皇帝曹奂下诏书请求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司马炎最终接受曹奂的禅让,司马炎称帝以封号晋为国名,这就是晋朝的开始。
为什么司马昭没有完成的篡位之事,司马炎刚登基就可以完成呢?为什么司马昭会把相位传给司马炎而不是过继给司马师做儿子的司马攸呢?司马炎登基后做了哪些事情才导致西晋王朝从一开始就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上记载的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关于为什么是司马炎成为继承人,在上一篇《资治通鉴》中也做过记载。
谈起司马炎的继承帝位,还是要从司马家族说起。我们在文章中提到过,司马家族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家族,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其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排行老二,所以叫仲达,其哥哥是司马朗,也是深受曹操信任的。但司马朗公元217年就因病去世了,也正是因为曹操对司马朗的信任,所以也就对司马懿更加信任,这时让司马懿做了曹丕的老师,这才让司马懿在曹魏建立了根基,并在曹丕临死时被任命为辅政大臣,成为了能影响曹魏政权走向的人物。
司马懿高平陵兵变,实际上就将曹魏皇帝架空了。但高平陵兵变没多久,司马懿平定王凌叛乱回来后就因病去世了,司马懿几个儿子中,老大是司马师,老二是司马昭,所以司马懿死后就将权力移交给了司马师。
司马师在魏晋历史上也是一个人物,在平定毌丘俭文钦叛乱中伤情复发而死。但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生前将弟弟司马昭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所以如果按照封建社会宗法制概念,司马师去世,司马攸应该是其继承人,也应该继承司马家族的权力。
但司马师去世时候司马攸只有不到九岁,当时的局势司马家族并没有把曹魏的权力全部接手,国内仍然是矛盾不断,所以司马师没有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让司马昭接手了权力。
我们提到过司马师就是平定毌丘俭和文钦叛乱而死的。所以当时曹魏内部仍然不服司马家族统治,所以司马家族想要篡位时机是不成熟的。而司马昭执政后,偏偏又发生了小皇帝曹髦的被杀事件,这更让反司马家族的势力更为聒噪,所以司马昭虽然很想当这个皇帝,但现实条件已经不允许了。所以司马昭才要毕其功于一役的去征服蜀汉,其实就是要重塑司马家族在曹魏内部的影响力,通过一场胜利,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在征蜀汉的过程中,仍然发生了钟会的叛乱,而要知道钟会在曹魏内部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这也侧面证明曹魏内部反司马家族的力量依然很强大。所以才说司马昭篡位的条件其实是不成熟的,如果他强行篡位,只能是让政权分崩离析,让自己陷入一个巨大的麻烦之中。
而平定蜀汉的胜利,尤其是剿灭了钟会的叛乱,才让司马昭再次整合了曹魏的军事力量,从而将军事力量牢牢的掌控在了自己手里,清洗掉了不忠于自己的人,让司马家族在曹魏政权里真正控制住了局面,而蜀汉被灭也让司马昭在曹魏内部的声望得以提升,因为在曹魏统治多年,都没有办法拿下来的蜀汉这次回到了曹魏手里,这就证明司马家族的能力要比曹氏家族要强很多,自然反对司马家族的声音慢慢就销声匿迹了,而对于曹氏宗族而言,也自然看到大势已去,所以禅让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所以司马昭不顾群臣反对征蜀汉,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做天下在打基础。
但司马昭又面临着死后政权交给谁的问题。
刚才提到司马昭的权力是从哥哥司马师手里继承来的,所以按道理司马昭应该在死后将权力还给司马师的后人。但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是过继的司马昭的二儿子,而司马昭还有一个大儿子司马炎,这就让司马昭面临着是把权力给司马攸还是司马炎的问题。
其实两个人都是司马昭的儿子,不过名义上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儿子,传位给司马攸,相当于把权力还给哥哥司马师,如果从儒家的伦理来看,应该是这样的结果。但是最终司马昭还是没有把司马攸立为太子,而是立了自己的儿子司马炎,而理由是立长不立幼。我们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提到过这段历史,提到当时司马攸的声望是超过司马炎的(其实就是按照儒家伦理,大家更认可让司马攸接班)。不过历史记载当时支持司马炎的力量包括贾充,山涛等人占了上风,说服了司马昭让司马炎成为太子,其实这可能就是司马昭的本意,不过是用这些人的嘴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已。
虽然司马昭立了司马炎为太子,最终司马炎成为了晋帝,但在内部仍然有大批的人其实是拥护司马攸的,所以才有司马炎晚年的时候让司马攸继位的声音非常大,而这才是让司马攸丢掉性命的原因。后面我们会再次讲到这段历史。
所以说从司马昭征服了蜀汉之后,司马家族代魏就已经毫无悬念了,就是谁来执行的问题,可惜司马昭在公元265年就去世了,虽然司马昭很想当皇帝,甚至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著名典故,但司马昭仍然是遗憾的撒手人寰。最终这个果子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炎。所以司马炎执政没多久,曹奂就上书请求禅让,然后司马炎推辞,这样熟悉的剧本演习了一通后,司马炎不再推辞,继承大统,国家改国号为晋,这就是晋朝的开始。
从曹丕逼汉献帝退位,曹魏代汉到司马炎逼曹奂退位,司马代魏也就是短短的四十多年的时间,两次禅让表面上云淡风轻,背后都是刀光血影,权力的较量是血淋淋的。但不管是曹魏代汉还是司马代魏,其禅让的仪式还是做得很足,而刘协和曹奂也被新皇帝得到了很好的善待,而这种禅让和善待不过是收买人心的举动。
司马炎继位后,吸取了曹氏政权短短四十年就被灭亡的教训,开始大肆的分封自己的宗族势力,加上司马家族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自己的叔叔兄弟等全部都封王,同时为了让宗族掌控更大的势力,来防止士族中再次出现如司马懿这样的野心家,不仅去掉了曹魏时期对宗族的诸多限制,甚至把兵权都还给了宗族势力,再次形成了各个亲王拥兵自重的局面,而这反而又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浩劫。有的时候历史就是一个周期又一个周期的循环往复,有的时候吸取的前朝的经验反而成为了本朝又一个陷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从现代人的角度读起来似乎都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有那么多前车之鉴,决策者依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我们要明白历史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决策更为复杂,抽丝剥茧,认清主要问题和矛盾并不是每个人都容易做到的,认清这一点也就清楚我们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其实跟古人一个处境,在有限的信息面前,我们常常面临的就是决策的问题,我们有的时候认为应该吸取的教训反而会导致我们犯更大的错误就是这个道理。事务是在发展变化的,各种条件均在变化,简单的套用一些过去的经验其实并不完全是恰当的,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