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晋灭蜀汉,头号功臣应该是邓艾。但当时邓艾跟钟会发生矛盾而被钟会构陷,之后平定钟会之乱后邓艾和其儿子皆被处死,后代遭到流放,可以说是处置非常严了,反而当时谋反的钟会其后代被宽恕。
为什么邓艾和钟会之间的处置反差如此之大,为什么邓艾之后的平反之路又如此艰难呢?我们今天来聊一聊邓艾与司马家族之间的矛盾以及为什么司马炎给邓艾平反如此之难。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知道蜀国的灭亡是因为邓艾率三万人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从而逼刘禅投降。所以邓艾为晋灭蜀汉的头号功臣是不为过的。关于邓艾偷渡阴平,可以参看我们之前的文章:。
但邓艾灭了蜀汉之后,却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却爆发了,钟会构陷邓艾,最终造成邓艾被捕,被押往京师,随后就是钟会的叛乱。而司马昭在平定钟会的叛乱之后,却也诛杀了邓艾,并流放了其家族。关于这段历史,可以参看之前我们的文章:。
诛杀邓艾是司马昭在位的时候的事情。司马炎登基后,关于邓艾没有参与叛乱的结论已经很清晰了,但司马炎却迟迟没有给邓艾平反,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之前在文章里已经提到过邓艾的起家。在三国魏晋世家大族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邓艾的出身可以算是寒门了,最开始只是当时农业部的一个小官吏,后来其兴修水利的建议被司马懿所赏识,所以才得到了司马懿的重用。后来被司马懿派到西北战区,在阻击姜维的战役中立了大功,所以才被封侯。可见当时邓艾属于司马懿的嫡系。
但邓艾出身寒门的身份让他虽然得到司马懿以及后来司马家族的赏识,但是却无法融入当时的主流官场,并且由于邓艾相对直率的性格,反而遭到了当时主流的世家大族的排斥,我们知道的成语期期艾艾,其实就是嘲笑邓艾的口吃的。
而反之钟会就不同了,他是太傅钟繇的幼子,妥妥的当时的贵族身份,钟繇那是跟司马懿齐名的人物,所以他小时候就是跟司马师,司马昭等人一起玩的,后来得到司马家族的重用那是必然的。
所以后来邓艾和钟会发生矛盾,一方面是钟会要效忠曹魏而与司马家族产生矛盾,从而想要谋求益州的独立,从而与效忠司马家族的邓艾之间就产生了矛盾,收买不成,钟会只能构陷邓艾,让邓艾身陷囹圄。
而邓艾本身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结局的原因。我们前面文章分析过,邓艾本身很有才能,但作为辅佐过司马懿及司马师等,为司马家族所器重的人,他对于司马炎却没有那么尊重,经常自作主张,比如私自对蜀汉的旧臣进行封赏,甚至准备从蜀汉直接伐东吴等,都是严重的破坏了司马昭的战略部署。而对于蜀汉旧臣的私自封赏就让司马昭认为邓艾本人收买人心,是不是背后有所企图就会产生怀疑,而这时钟会的构陷就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而钟会叛乱被剿灭,按道理邓艾就应该证明是清白的。但是我们知道在平定钟会叛乱中,邓艾的下属私自追回了遣送首都的邓艾,这种举动无疑在领导者眼中类似于谋反了。而之前邓艾的嫌疑也并没有排除,在加上拥兵自重,所以邓艾的死也就成为必然了。
但为什么后来钟会的后代反而得到宽宥,反而邓艾及其后代一直没有被平反呢?
这件事情背后其实是有几方面原因。
一方面我们知道钟会的家族在曹魏时代是贵族,树大根深,司马家族要想稳固自己的统治,不可能跟钟会的家族对立,反而需要拉拢钟会的家族,钟会的问题是他自己的问题,跟钟会的家族无关,只要钟会的家族支持司马家族,那么钟会的家族还是有其价值的。
但是邓艾是出身寒门的,邓艾的家族对于司马家族而言,并没有太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司马炎而言,邓艾的平反不是那么迫切的事情。
其次邓艾作为寒族的代表,其性格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其跟当时的贵族之间是处于不和的状态的,他跟钟会的矛盾其实就可见一斑。所以我们看到虽然邓艾被钟会构陷,但是朝堂内部没有人站出来为邓艾说话,即使后来钟会谋反被平叛,邓艾被杀,朝堂内仍然没有人为邓艾站出来疾呼,如果朝堂内民怨沸腾,司马炎还会顺应民意,但如果朝堂内没有人为邓艾申冤,司马炎更不可能为了邓艾而站出来推翻自己父亲的决定。毕竟司马炎还是要维护自己父亲的权威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邓艾为晋灭蜀汉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其遭到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邓艾自身的问题所在,其悲剧也有很大程度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当然在魏晋时期,邓艾选择站在了司马家族身后,也就面临着站在了很多世家大族的对立面,当帝王跟士家大族之家产生矛盾的时候,邓艾只能是作为牺牲品出现了,就跟宦官群体遭受到的待遇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