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困难的,但更为关键的是,只有做出改变才能领悟圣人之道。因此,张载提倡"变化气质"。他认为,面对各种世事、利害、屈辱,要做到坦然处之、喜怒不形于色。尽管这样做很难,却必须尽力为之。正德七年,王阳明在写给弟子王纯甫的信中提到,曾任大名府巡抚的汪景颜。为官时,常以"变化气质"为座右铭。同时,王阳明还引用汪景颜之语,阐述了变化气质的必要性:
"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
认为人性可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甚至进而肯定它是恶的根源。为改恶从善,便提出“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这实质上就是强调后天的学习与道德的自我修养在改变气质之性中的决定性作用。参见“复归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