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载的唯物主义论提出了哪些论点?他思想的落后面又有哪些?

张载的唯物主义论提出了哪些论点?他思想的落后面又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秋天的雨呀雨呀 访问量:2191 更新时间:2024/1/17 18:18:53

引言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凤翔横渠镇人。因为他住在关中,所以他的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和二程有亲戚关系,过去对宋代理学亦以周(敦颐)程(颢、颐)张(载)朱(熹)并称。但张载和二程是有所不同,他在世界观上有较多的唯物论思想,因而受到程颐的反对;但他思想一些有利于封建统治的观点,却得到程颐的赞扬。这说明唯心论者对稍有一点唯物论思想亦不会放过,可见历史上思想斗争的激烈。

张载的主要著作有《正蒙》(《西铭》、《东铭》原是《正蒙》中的一部分)。张载的世界观,有比较多的唯物论思想。他提出“虚空即气”的论点,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以后《正蒙》引文只举篇名)“太虚”即天空,“本体”是本质的意思。这就是说,世界的本质是气、即是物质。天空虽是无形,却充满物质性的气。气是有聚散的,凝聚为万物则有形,散归天空,又变为无形。但不论有形无形,都是物质的存在状态。这里张载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他另处所说“今盈(充满)天地之间者,皆物也”(《语录抄》)的观点,是一致的。

张载既认为世界是充满物质性的气,因此他反对有绝对的“虚无”。他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气在天空中间,有时候聚合,有时候分解;好像冰一样,有时候凝固,有时候融解。但冰是物质,融成水是物质,化成气还是物质,所以如果知道天空就是气就没有什么“虚无”了。这里张载一方面阐明了物质不灭原理;另方面亦驳斥了道家的“虚能生气”和“有生于无”的谬论。张载用他物质不灭的光辉思想,还批评佛家讲“寂灭”的人提出“无余涅槃”(佛家谓死为“涅槃”。

由于佛教认为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甚至连人体本身,也看成是虚妄不真的东西。人死了灰身灭智,息妄归真,才进入所谓无余涅槃的最高境界)。从张载看来,佛教只承认精神本体是实在的,而认为物质世界包括人的肉体都会消灭。这是不懂得“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气虽散归无形,而作为气的本体仍然存在。所以佛教徒讲虚无寂灭,认为人死后作为物质性的肉体就是灭尽无余的观点则是错误的了。与此相反,有些道教徒想“长生久视”,做长生不老的神仙,张载认为也是错误的,是不懂得“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的道理。

就是说,人体是一具体物质,想永久不变,是不可能的,终归要散为气体,归于太空。从张载看来,物质是不灭的;但作为具体物来说,不能不有聚散变化,要想“物而不化”,也是办不到的。张载对道家和佛教的批判,实际上也是批判周敦颐、程颐等人。因为周、程等讲什么“无极而太极”,“道生气”、“理生气”等一套,无非也是虚能生气,有生于无等一类东西。因此张载提出“虚空即气”,“气有聚散,并无生灭”的唯物主义观点,受到程颐的拚命反对。

程颐说:“亦无太虚,遂指虚曰皆是理”,“天下无实于理者”(《语录》)。认为天空中都是“理”,只有精神性的“理”才是世界唯一的实在。对物质性的东西,程颐说:“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语录》)认为物体分解后,就是消灭了,再不能还原为物质性的东西了。程颐这两段话,很明显是反对张载的。因为张载的观点如能成立,他们那一伙所谓“理生气”-精神产生物质的唯心主义谬论,就完全破产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唯物论对唯心论两种思想斗争的激烈!不过张载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不彻底的,问题是出在“性”上。张载是主张物质不灭的,所以说“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太和》)。这里前两句是说,气聚而成为人的形体时,固然是存在;人死后气散归太空时,也是存在。说明气只有聚散,没有生灭。这话本来是正确的,但后两句却出了问题,他把人性也看成不随人的形体生死而存亡,即认为人性可以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那就是错误的了。张载还把“道德性命”也说成是“不死之物”,“己身则死,此则常在。”张载既认为人死可以性存,性聚又可以为人,因此说:“性者,万物之一源。”(《诚明》)把“性”看成是创化万物的一个根源。

就这个命题来说,是陷入唯心主义。由于张载很强调气的聚散变化,所以亦有一些辩证法思想。他认为气是“一物两体”,在统一的气中是含有两个对立面,“一”中有“两”才有发展变化。这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有矛盾的,“不有两,则无一”,“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太和》)。“两”指对立的两面,“一”指对立两面的统一。张载认为:如果没有对立两面的存在,就没有统一体的东西;如果没有统一体的东西,那么对立面的作用就不存在了。

这里他初步猜测到对立统一的关系。张载既认为“不有两,则无一”,因而认识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他说:“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易说下·系辞上》)即任何事物没有不存在矛盾的,所以整个世界的变化,亦无非对立面的矛盾起作用。于是张载进而猜测到地动的原因。他说:“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参两》)“圜转之物”,指地和日月五星,“机”指地动的原因。张载认为地是有形的物体,位在天的中间;日月五星附属于地的外面,随着地一同旋转。

这种推测,虽然和现代地动说并不相符,也缺乏科学根据,但是他猜测到地是能自动的,不是由神力在外面操纵。这既是无神论观点,又是符合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根据上述的观点,张载对“物”提出如下看法:“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日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动物》)

这段话意思是说:事物不是孤立静止的,都有它的对立面,同异、屈伸、始终是对立面的双方,这两方发生相互的作用,才能成为物,否则不成其为物。事情还有原因和结果,而因果亦由于同异、有无的对立面相互发生作用而产生,故没有原因和结果的也不成为事物。因为事物都是从对立矛盾变化中成长起来的,没有矛盾,便没有事物的成长,所以说:“屈伸相感而利生焉。”不过张载的辩证法和他的唯物论思想一样,也是不彻底的。他看到事物的矛盾,但是害怕斗争。

所以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太和》)这是说,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对立两方面,对立两方面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相反就相仇,就会出现斗争,可是张载认为斗争的结果,必然归于和解。这即是说,他虽认识到矛盾的变化发展和矛盾的对立性,但不是用斗争而主张用调和的办法解决。张载在当时是看到一些社会矛盾,农民和地主相仇,他也是有所感觉的;但他所谓“和而解”,就是主张用“招抚”的办法来消灭农民起义,这就暴露了他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

结语

由于他把矛盾最后还是消解为静止状态,这就离开了辩证法而成为形而上学观点了。

更多文章

  • 北宋大儒张载关于人性培养:变化气质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利害,天性,宋朝,王守仁,北宋大儒,人性培养,张载(北宋)

    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困难的,但更为关键的是,只有做出改变才能领悟圣人之道。因此,张载提倡"变化气质"。他认为,面对各种世事、利害、屈辱,要做到坦然处之、喜怒不形于色。尽管这样做很难,却必须尽力为之。正德七年,王阳明在写给弟子王纯甫的信中提到,曾任大名府巡抚的汪景颜。为官时,常以"变化气质"为座右

  • 3-0无情零封偶像,张家豪真要接班张载豪?

    历史解密编辑:魔坛情报局标签:魔兽,张家豪,张载豪

    赛前很少有人想到TP联赛10月赛八强赛会以四场3-0收场,更不会想到Moon会被卡号3-0零封(反过来可能更科学),更更不会想到卡号会赢得那么轻松,Moon竟然被小辈打得如此狼狈。看着卡号那惊人的成长速度,真有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战术、操作全面领先,卡号内战完胜Moon众所周知,NE内战的最优解

  • 张载“横渠四句”世人皆知,他的书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张载,正蒙,西铭,周敦颐,理学

    一般来说,你可以不知道张载,但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这就是有名的"横渠四句教"。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

  • 张载:理学一代宗师,他的横渠四句是多少人一生的信仰

    历史解密编辑:议史纪标签:儒家,横渠,宋朝,范仲淹,冯友兰,王安石,张载(北宋)

    张载的“横渠四句”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横渠四句”给国人带来希望,指引国人奋勇向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曾出现在多少人的书房里。毛主席将其奉为信仰,毛主席曾称赞“梁渠四句”是“大宗教家之心志事业也”。冯友兰更是将其奉为人生信条,“梁渠

  • 民间故事:王叔和对公主做出这种事,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讲故事的沙滩哥标签:皇帝,太监,太医,圣旨,宫廷,王叔和,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名医叫王叔和。医术十分高超,无论有什么疑难杂症,经他的整治就会好起来,按理说他的生意也会很好。但是,事情却不是这样,俗话说:剃头匠难替自己的头,郎中难医自己的病。由于他生了一身毒疮,找他看病的人渐渐少了。一天晚上,王叔和做了个怪梦:一个老头儿对他说:“不能做地等花开,只有多走动才能生财,如果

  • 胡咧两晋(七章)司马允起兵并非为晋惠帝,而是与司马伦争夺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司马允,司马伦,晋惠帝,贾南风,司马衷

    西晋的八王之乱使得国家分裂,最终五胡乱华的发生,国家也因此走向灭亡。在这过程中有位王爷,他在史书上不是乱国的八王之一,被认为是拥护晋惠帝司马衷的忠勇王爷,却死于争夺皇权的混战之中,受到很多历史学者的褒扬。这位王爷便是司马衷的弟弟,被封为淮南王的司马允。主流历史观上将司马允之死认为是非常遗憾和可惜的事

  • 晋宫生变:金墉城贾后赐死,司马允仓促起兵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贾后,赵王,石崇,司马允,金墉城,司马玮,司马伦,银行家,科学家,医学家,晋宫生变,美国政治人物

    晋宫生变:金墉城贾后赐死,司马允仓促起兵话说赵王司马伦杀死裴頠、张华二人,本意是报复旧怨,不论罪状。还有前雍州刺史解系,前时已为司马伦所谗,免官居京,司马伦余恨未泄,也将他拘至,并将解系之弟解结一并下狱。梁王司马肜又出来救解,司马伦怫然道:“我在水中见蟹,犹谓可恨,况解系兄弟素来轻我,此而可忍,孰不

  • 就是因为刘穆之,刘裕打下的长安城得而复失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穆之,刘裕,王镇恶,沈田子,长安城,刘邦

    东晋这个王朝挺有意思,从建立之初就是‘王与马共天下’,皇权被架空其实东晋的皇权本来就啥实力,本来就是个空壳,从北方来南京的谁都想篡了他,王敦、桓温,包括桓玄等,也都付出过行动当时就有个说法,谁能统一北方,谁就有天命做皇帝刘裕要想篡东晋,只能是北伐北伐才能有功名,才能有民心,才能够更加的名正言顺刘裕先

  • 鲁胜公司开展青年精神素养提升主题团课

    历史解密编辑:三里清风梦东营标签:党支部,习近平,总书记,团课,团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8月4日下午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冀延民结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围绕讲授主题团课公司领导,机关各党支部书记,科研所党支部书记、团支部团员青年,以及2022年新入职高校毕业生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基层单位

  • 鲁胜公司召开二季度党建考核例会

    历史解密编辑:三里清风梦东营标签:党建,党支部,支委,鲁胜公司,党小组长

    7月28日,鲁胜公司召开二季度党建考核例会,安排部署下半年党建重点工作,进一步压实党建责任,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公司领导冀延民、王建、李莹、杨华伟及机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主会场参会,各基层党支部支委及相关人员在分会场参加会议。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