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比肩曹操的东晋名将桓温,先后操控5名君主,为何迟迟不能加九锡

比肩曹操的东晋名将桓温,先后操控5名君主,为何迟迟不能加九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摆渡 访问量:2225 更新时间:2024/2/9 8:24:43

桓温和曹操其实很像,都比较复杂。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桓温,那么我觉得应该是这一句:空有贼心,却没贼胆!

桓温是东晋名将,巅峰时期曾经北伐打到了长安城下,只可惜巅峰时间有点短,一眨眼功夫,桓温就因为北伐失败,跌入了谷底。

按理说,桓温这种权臣,想要篡位问题不大。只需要在朝廷里面安排一帮人跟他演一场禅位的戏,基本就能搞定。可桓温却迟迟不敢这么搞,以至于最后连九锡都没加成,以至于含恨而终。

曹操临终前,曾经说过: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其实这也是一种胆怯的表现,贼分大小,小贼窃财,大贼窃国。曹操和桓温都是大贼,打算窃国,却迟迟不敢下手。

一、桓温手里捏着5位傀儡皇帝。

东晋有11位皇帝,其中除了晋明帝司马绍以外,其他10位基本全都是傀儡。就连开国之君晋元帝司马睿,都是王导、王敦哥俩手里的傀儡。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东晋这个王朝,是士族建立起来的天下。晋元帝司马睿,虽然是琅琊王,可毕竟是晋武帝司马炎这一脉的旁枝,根本就没有继承权。八王之乱的时候,司马睿也不过是东海王司马越手下的一个小弟而已。

所以说,如果让司马睿自己单干,根本就拉不起一支队伍,建立东晋王朝。这就必须要依靠士族们的力量了。首先出手帮助司马睿的,就是琅琊王氏。王导有人脉,可以帮司马睿拉拢天下士族,王敦有兵权,专治各种不服。

此后谯国桓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等士族,纷纷投靠到司马睿麾下,成为了组建东晋王朝的中坚力量。这也使得东晋沦落成了士族手里的玩物。

桓温当政期间,历经了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孝武帝司马曜等5位君主。很不凑巧的是,这5位全都是桓温手里的傀儡。

好家伙,桓温基本包揽了半数的东晋傀儡君主,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1. 第一,在庾翼死后,桓温被大家推举为荆州刺史。这也是桓温的立身之本,自此荆州便成了桓温集团的大本营。
  2. 第二,桓温迎娶了晋明帝司马绍的嫡长女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为妻。司马兴男的母亲,是著名的庾文君太后。庾文君背后,可是鼎鼎大名的颍川庾氏,等于说桓温成了皇族司马家和颍川庾氏共同的女婿。
  3. 第三,桓温灭亡了成汉政权。这是桓温一生的巅峰时期,他帮助东晋王朝收复了蜀地,也使得他名列东晋名将的行列。而且战功使得桓温手握重兵,成了东晋著名的大军阀。
  4. 第四,殷浩的神助攻。由于桓温的势力越来越大,司马家为了制衡他,立马让扬州刺史殷浩到朝中主政,并且多次发动北伐。奈何殷浩的才能有限,多次北伐全部败北。桓温差点把肚子给笑破了,自此再也没能人和桓温抗衡了。

这4点原因,直接把桓温送到了巅峰。其实只要桓温再立下一丢丢战功,那么加九锡,领取篡位三连(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二、桓温在第三次北伐败北后,就没脸篡位了。

第一次北伐,攻打前秦,不胜不负。

殷浩北伐失败以后,桓温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因此在公元354年,桓温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的目标是刚刚建立起来的前秦政权。

石虎死后,后赵政权崩盘,公元351年,氐族人苻健在长安建立了前秦政权。最初前秦是以东晋为正统的,直到苻健称帝以后,双方才撕破了脸,这也是桓温北伐的理由:过去你是我的小弟,现在想反水出来单干?没那么容易!

桓温这次北伐初期非常顺利,一路打入关内,直奔长安城下。但是后期由于粮草不足,而前秦又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使得桓温大军吃不饱饭。肚子里没货怎么打仗呢?无奈之下桓温只好撤军。

可撤军的时候桓温觉得太亏了,所以把关中的几千户百姓也一起带着上路了。这可就犯了兵家大忌了,你吃就吃了,还往兜里揣?当前秦是吃素的吗?

前秦果断出击,大败晋军,桓温第一次北伐惨败而归。但是桓温曾经拿下了关中,而且把前秦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所以从桓温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打败仗,只是没获胜而已。

第二次北伐,攻打姚襄。大获全胜。

姚襄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儿子,在后赵内乱以后,姚襄趁机带着部族投靠了东晋。可带兵北伐的殷浩,不仅不重用姚襄,反倒嫉妒姚襄的才能,多次打算陷害姚襄。

姚襄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反叛东晋,同时狠狠揍了殷浩一顿,灭了1万多晋军。这下东晋和姚襄集团算是彻底结仇了。

恰逢姚襄打算攻取洛阳作为创业基地,桓温果断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这次北伐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他多次要求东晋把都城迁徙到洛阳,其实就是迁徙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好为将来的篡位打基础。

双方在洛阳附近的伊水大战一场,最终姚襄兵败而逃。桓温正式入主洛阳,由于朝廷不肯迁都,因此他只好把洛阳周边的三千多户人家迁徙到了长江、汉水一带。

这次大胜,使得桓温野心膨胀了不少,朝廷也因此加封桓温为南郡公。公爵距离王爵只有一步之遥了。

可以说,从公元360年桓温成为南郡公开始,一直到公元369年桓温发动第三次北伐,这段时间里,东晋皇室,都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因为桓温随时可能、也完全可以夺取皇位。然而桓温似乎还在等些什么。

第三次北伐,北伐前燕,结果惨败。

公元369年,蛰伏了9年之久的桓温,已经58岁了,他觉得再不篡位似乎就没什么机会了。因此他必须要再给自己找个由头,那就再北伐一次吧!

北伐初期非常顺利,桓温一路小跑,打得前燕军队丢盔弃甲。如果桓温能直捣前燕都城邺城的话,那便大事可期了,毕竟前燕皇帝慕容暐都打算逃回龙城了!可惜桓温非要驻军枋头。

结果前燕的慕容垂带着8千骑兵与弟弟慕容德带领的5万步兵合作,共同击溃了桓温大军,挽救了前燕江山。桓温这次北伐损失了3万大军,算是把老脸给丢尽了。

结局:没脸篡位,空有贼心。

此后的桓温很有意思,他没胆子继续北伐了,但是还想创造点条件篡位。那该咋整呢?要不从内部下手,整点人好了。在他的逼迫下,豫州刺史袁真背负上了第三次北伐失败的锅。

袁真又不是傻子,果断占据寿春反叛。桓温两眼一亮,机会不是来了吗?他果断带兵灭了袁真,夺回了寿春,同时将豫州掌控在了自己手里。

这一战过后,桓温还煞有介事地问自己的谋主郗超:小郗啊,你觉得夺回寿春,能弥补北伐前燕失败的耻辱吗?

郗超叹了口气,沉默不语。郗超的意思很明白:能不能弥补,你心里没点数吗?

桓温也叹了口气,此后他一直都在谋划篡位。

  1. 首先,桓温废掉了晋废帝司马奕,改立晋简文帝司马昱为帝。
  2. 其次,桓温灭了颍川庾氏在朝中有影响力的几个人,扫清了不少障碍。

紧接着桓温就在家里等消息了,他希望晋简文帝司马昱能识相点,早点禅位给自己。可这个老小子贼得很,一直拖着不办,只是邀请桓温来做宰相。

桓温那叫一个气啊,死活不肯当宰相:司马昱啊司马昱,我想当什么你心里没点数?

等到太子司马曜登基以后,桓温就更气了。但是他忽然反应过来了:既然你们不主动,要不我主动一点?

因此在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期间,桓温多次提醒朝廷,是不是可以给他加九锡了?

当时主持朝政的谢安,表示皇帝早就有这个意思了,只不过加封诏书一直写不好,这事儿可马虎不得,要从长计议。

这一拖,就把桓温给拖死了。62岁的桓温做梦都想不到,拖延症害得自己最后啥也没捞着。

标签: 曹操桓温加九锡司马睿王导君主

更多文章

  • 前燕最出色的权臣:文武兼备拒绝称帝,桓温怕他,王猛敬他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王猛,桓温,权臣,前燕,晋朝,慕容恪,慕容垂,五胡十六国

    前燕是由慕容鲜卑建立起来的政权,由辽东进入中原,一度占领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大部分地区。在前燕统治时期,这个政权的宗室之中,可以说是名将辈出,其中有一位人物最为出色,他不仅文武兼备,而且没有政治野心,虽然贵为权臣,但却拒绝篡位称帝,连桓温、王猛都对他十分敬畏,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一、

  • 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桓温,刘琨,谢安,司马昭,曹操,司马懿

    373年8月18日,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去世。东晋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社会。这时皇权旁落,掌握军政大权的是门阀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这些士族轮番掌权把控朝政,有的甚至擅自废立皇帝,图谋造反。桓温就是东晋废帝的第一人。他身居要职三次北伐,目的却不是收复关中,而是打算像当年的司马氏以战功立威

  • 桓温: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阴山标签:桓温,谢安,刘琨,王导,丞相,刘裕,王敦,晋朝,司马氏,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关于桓温的逸事佳话,实为《晋书》和《世说新语》最具活力的篇章之一。字里行间,一个鲜活的英雄跃然纸上,带着浓烈的欲望,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自信而睥睨当世,骄傲而指点山河;活过爱过拼搏过辉煌过也失败过,只为全身心去展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青史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存在。这就是兼

  • 司马伦谋主醉酒后,到皇家牢狱找废后贾南风,所谓何事?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东宫,宫女,牢狱,孙秀,贾南风,司马伦

    金墉城。黑黝黝的房间。贾南风一直没有睡觉。十年了,做了皇后之后,有许多个早晨,她可以随意躺在显阳殿的大床上,尽着性子,做一切想做的事情。那些多如树叶的日子,没有自己的吩咐,谁都不敢打搅她皇后的懒散和清梦……一切都成为过去了。躺在金墉城皇家牢狱湿乎乎的地面上,即使是初夏时分,从地底散出来阴凉的潮气,让

  • 西晋作死能人:公元300年司马伦称帝不作死就不会死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司马伦,贾后,贾南风,晋惠帝,石崇,贾充

    前因司马伦凭借一石二鸟之计,借贾南风之手杀掉了太子司马遹。公元300年4月,赵王司马伦杀死皇后贾南风,逼迫晋惠帝退位,擅自称帝。可以说,“诏书"真是个杀人的“利器”。之前贾后依靠密诏和矫诏杀掉了司马亮和司马玮,此时的司马伦,也拿出了自己编写的假诏书:“中宫贾后和贾谧等人杀害太子,因此命令车骑将军兼领

  • 为什么说司马懿之子司马伦是“八王之乱”失控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汉朝,三国,司马懿,司马伦,晋惠帝,贾南风,司马炎,八王之乱,军事制度

    众所周知,“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和“五胡乱华”。但鲜为人知的是,“八王之乱”是一场逐步升级到最后失控的动乱。后世很多人认为:“八王之乱”升级到失控的罪魁祸首是司马懿的第九子、西晋赵王司马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家之言。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其子司马衷

  • 司马伦的篡逆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司马伦,贾后,贾南风,司马昭,司马懿,司马衷

    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柏夫人。司马伦被晋武帝封为诸侯王,本来与皇帝的位置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但是乱世中司马伦想分一杯羹,居然就弄成了。司马伦这个人没多大的本领,人很胆小,也没有带兵的能力。既没有父亲的韬略,也没有母亲的机智。也算是时代造英雄吧,不知道怎么把这个混蛋给推了上去。先说人品

  • 赵王司马伦与“狗尾续貂”

    历史解密编辑:聊聊身边的法律标签:司马伦,赵王,贾南风,司马衷,司马炎,司马懿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题记。俗话说,教人交心,浇树浇根。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友谊是坦诚相待,也就是交心,就如同本文第一段里的“以利相交”、“以势相交”、“以权相交”都不会天长日久,最终结局都是吹灯拔蜡,分道扬镳。这

  • 故事:羊祜山下牧羊女,天落惊雷贪心人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羊祜,羊儿,惊雷,牧羊女

    襄阳城南五里之外有座山,因建有烈士陵园,老百姓通俗地称为“烈士塔”。每逢节假日,人们都会来这里登山锻炼,人流拥挤,热闹非凡。烈士塔是俗称,这座山正式的名称是羊祜山,纪念的是西晋时期镇守襄阳的荆州都督羊祜。然而在民间,这座山还有一个称谓,“羊姑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一段传奇故事。离着羊姑山不远就是真武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徐安卿,衡州老人,羊祜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羊祜,徐安卿,衡州,道士,枯骨

    徐安卿有个叫徐安卿的人,年轻时当兵,四十岁后退伍做了医生,游走在泉漳一带给人看病。某天路过洪塘的时候下起雨来。他到某世家借宿,因为住不下,主人把他安排到园林的亭子里。这家园林里经常闹妖,主人并没告诉他。到了夜间,云开雨散,月上柳梢。仆人送来酒菜,还有一盘肉。徐安卿在石桌上吃喝,忽然一阵风刮过,吹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