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迪
来源:读书369(ID:dushu369com)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每个人,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活得越来越通透的。
就像经典名著《复活》中的所讲述的故事,至今仍引人思考。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曾在欲望驱使下,诱奸了女仆玛丝洛娃。
使其沦落风尘,甚至被人诬陷入狱。
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迷途知返的聂赫留朵夫在拯救玛丝洛娃的过程中,善良的本性被唤醒,迎来了新生。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华总结。
罗曼・罗兰评价说:“《复活》是托尔斯泰艺术上的一种遗嘱,这是最后一峰,也是最高的一峰。”
成长,就来自灵魂的自我救赎,在黑暗中寻回本真的自我。
01
丧失自我,是一种悲哀
玛丝洛娃是个私生女,三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后被一个女地主收养,过上了“半养女、半女仆”的生活。
她纯真善良,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
十六岁那年,女地主的侄子聂赫留朵夫来到庄园度假,玛丝洛娃和这位看上去诚实,充满活力的青年之间产生了好感。
两个年轻人在朝夕相处中,渐渐萌生爱意。
那时,天真无邪的聂赫留朵夫,对这份纯洁的感情,没有生出任何不道德的想法。
随着假期的结束,两个人不得不分别,在不舍中把爱藏在心底。
三年的时光过去,聂赫留朵夫成为一名军官,出征途中再次来到姑妈家暂住。
可此时的他,早已成为了骄奢淫逸的花花公子,失掉了本来的赤诚之心。
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他的眼里只剩下了贪婪自私的欲念。
在临行前夜,他引诱了玛丝洛娃,并在塞给她一张一百卢布的钞票后,一走了之,没有丝毫的留恋。
莎士比亚说过:“当一个人胆敢作恶,来满足卑下的希冀,就迷失了本性,不再是自己。”
五个月后,玛丝洛娃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心烦意乱,心生懊悔,选择独自离开。
为了生计,她给人家当女仆,却摆脱不了男人的纠缠。
走投无路之下,穷困潦倒的她,被妓院老鸨看中 ,彻底沦落风尘。
托尔斯泰在本书开头写道:
“人的行为是由兽性的人与智性的人此消彼长而发生的。 兽性大于智性,便会使人作出不该做的坏事来,而智性大于兽性,则会使人行为规范,美德彰显。”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彼时的聂赫留朵夫丧失人性,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不仅扼杀了一位纯洁女孩儿对爱情的渴望,还让玛丝洛娃此后的人生,都处在痛苦的阴影之下。
这是一种不幸,更是一种悲哀。
02
直面内心,是重获新生的开始
由于命运的无常,苦难还在继续。
在玛丝洛娃过了七年非人的生活后,因一桩人命案,她被诬告为杀人犯,竟被送上法庭。
时隔多年后,两人再次相见,已今非昔比。
聂赫留朵夫是贵族阶层中的陪审员,玛丝洛娃却是被审问的一方。
即使地位悬殊,聂赫留朵夫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个曾爱过的姑娘。
望着玛丝洛娃苍白而表情麻木的脸,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原本,聂赫留朵夫纯洁善良、追求理想、健康诚实,思想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
哪怕对玛丝洛娃的好感,也是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洁关系。
后来几年的军官生活,使他变得腐化堕落,竟然卑鄙无耻地摧毁了一个善良的女人。
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说:“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堕落。”
一段段的回忆,一个个控诉,像一波波浪潮击向聂赫留朵夫,使他几近崩溃。
玛丝洛娃是无辜的。
可由于陪审团的疏忽大意,清白的玛丝洛娃被判有罪,要驱逐流放西伯利亚。
聂赫留朵夫认为自己就是导致这一切的罪人。
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他看清了自己的本性,开始审视自己,直面内心的拷问。
于是,深埋于内心的良善被唤起,他决心向玛丝洛娃赎罪。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
大部分人是自私的,为人处世只为维护自己利益。
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反思自身的人寥廖无几,更别提改正弥补了。
塞内加说:“灵魂的力量比任何命运都强大。凭着自己的力量,他既能造福于生活,也能给生活带来不幸。”
一个人,对自己“恶”的一面,洞察得有多深,就能更珍视自己的“善”。
古语云: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只有不断自省,进行灵魂扫除,才能让自己达到重获新生的境界。
03
成长,来自灵魂的自我救赎
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找到玛丝洛娃,表示会为她伸冤,希望能够被宽恕。
甚至想要和她结婚。
可苦难的生活让玛丝洛娃不愿意再相信任何人的善意。
她决定利用聂赫留朵夫的愧疚,让他出钱,并且帮助其他狱友一起申冤。
聂赫留朵夫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尽心竭力。
他四处奔走为玛丝洛娃和狱友们申冤。
虽然,玛丝洛娃的案子最后没有申诉成功。
但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甘愿陪伴她一起去西伯利亚。
网上曾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玛丝洛娃,你会原谅聂赫留朵夫吗?”
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
最初,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欺骗她、抛弃她仍然感到厌恶、憎恨。
可一路走来,她发现聂赫留朵夫是真心悔改后,深受感动,善良的灵魂也被唤醒。
玛丝洛娃变了,她戒了酒,不再卖弄风情,开始愿意帮助别人。
最后,她与善良的流放犯人西蒙松走到了一起,精神一步步复活。
如果说最初,聂赫留朵夫只是为了通过拯救玛丝洛娃,来为自己赎罪。
可看到更多的玛丝洛娃们的苦难,也唤醒了他生而为人的责任与担当。
读过一句话,“良心一旦苏醒,人就再难装睡。”
回到家后,聂赫留朵夫把自己的土地无偿地分给了农民,与上流社会切断联系,选择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人终其一生都在与人性博弈,为良心买单。
历经磨难,两个人都回归了善良的本性,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
这让我想起《追风筝的人》中成年后的阿米尔,为了对自己儿时的过错进行弥补,他历尽艰难收养了哈桑的孩子,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成长在于修炼内心。
当一个人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对世界和他人充满善意,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有句话说得好:“去发光,而不是被照亮。”
04
有人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复活》距今已愈百年,但对灵魂的拷问始终声声震耳。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要不失本心,敢于发现并承认自己的过错,时时修正自己。
要像陶渊明那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人的一生,若没有经历过灵魂的觉醒,便只会困在原地。
村上春树说:“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真正的成长,就是来自于一场灵魂的自我救赎。
愿我们都能心存善意和美好,把心安顿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温迪,本文首发读书369(ID:dushu369com),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君与你一起,听名著、读美文,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读书369。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购买
《陶渊明传论》
《陶渊明传论》以陶渊明的两个著名先辈陶侃和孟嘉为切入点,佐之以陶渊明的诗歌、书信等作品,通过对相关史料抽丝剥茧的分析,梳理了陶渊明的思想来源及发展变化,解读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人生追求,完整展现了陶渊明从传统文人向隐逸诗人转变的思想脉络和陶渊明创造的理想生活。作者从人性和人心角度出发,将把他视为精神知己,又视作孤独的隐者。本书是著名文史学家李长之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介绍陶渊明生平的经典通俗读物。资料翔实可靠,内容丰富深刻,观点鲜明,多有新见,是一部价值很高、不可多得的传记文学作品。
她是 民 国 四大美女之一,是“人间最美四月天”,她用一生诠释了“爱情最美的样子”
伊 丽莎白二世:“铁打的女王,流水的首相”,见证英国兴衰的史上最长待机女王!
“上海最后一位名媛”严幼韵:从豪门千金到乡间农妇,112岁仍穿旗袍踩高跟鞋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