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无数英雄豪杰,造就了跌宕起伏的中华历史,他们的丰功伟业令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自豪不已。
历史人物志趣各不相同,有的志在家国,为国为民不懈奋斗;有的品性高洁,自由洒脱寄情山水。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分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表现,一是“取诸怀抱”。胸怀抱负,积极作为,大显身手。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如果按照其人格和思想境界划分,第一种人的表现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第二种人则有道家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塑造的英雄人物中,郭靖属于典型的儒侠,坚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心中全是家国天下。为守襄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杨过则属于道侠,飘逸洒脱,追求个性。杨过同样心系百姓,积极除恶扬善。但道家思想主张顺势而为,不提倡玉石俱焚,决定了杨过不会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就是为什么杨过不会与襄阳城共存亡的原因。
在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儒家人物的典型代表,忠君爱国,严于律己。他是中国人品格修养上的一座丰碑,后人提起他,总是满怀崇敬之情。在诸葛亮身后,纵使身为敌对阵营的晋朝统治者,也为其立祠悼念,大加褒扬。
陶渊明则属于道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当与时事格格不入时,愤然离去,不让心情为外物所累。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潇洒地与过往的不开心挥手告别。
诸葛亮先隐居后出仕,生前光明磊落,身后彪炳千秋,升华为超时空的存在,令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倾倒。陶渊明多次为官最终归隐,成为人们理想人格的化身,他塑造的桃花源成为中国人美好理想的象征。
同样面对不利的局势和社会环境,一个是知其不能而为之,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一个则是归去来兮,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儒家渴望英雄造时势、至君尧舜上,还天下以朗朗乾坤。道家却明白天命不可违,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改变。
是积极作为,谋求事业上的成功重要,还是追求淡泊宁静,探寻心灵的自由?二者往往不可兼得,各有各的选择。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曾经心比天高,希望成就轰轰烈烈的自己。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经历过挫折磨难、无奈心酸之后,发现我们渴望自己成为生活中的主角,结果却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路人。退而求其次,扶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才发现“心外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外无物的道理。
愿我们有出世的节操,淡泊明志;有入世的情怀,积极作为。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保持一份从容和淡定,踏实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