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顺其自然过生活!

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顺其自然过生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道教知识 访问量:1889 更新时间:2023/12/21 20:23:57

关于陶渊明其人,苏轼曾经说过:“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做官便做官,归隐便归隐,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这便是陶渊明。陶渊明性情率真坦荡,因田园就住在他心里,所以他把生活过成了一首田园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醉心于写田园诗者不计其数,更不乏名流,如谢灵运王维等等。

但别人写田园诗,与陶渊明明显不同。他人写田园诗,更像是现代城市人偶尔来一次“农家乐”,为的是抒发心情。

陶渊明则不然,他是真的以一介“农民”来作诗。正因如此,其诗其人都流露出一股惬意、舒适,自然而然。

超曾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世人皆羡慕陶渊明,常常因内心少了一份恬淡从容,却活不成陶渊明。

一、放得下

那首《归园田居》,人人都耳熟能详,这也被认为是陶渊明的“明志”之作: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前两句自述:我自小就不恋俗世,寄情山水,向往自然。

实际上陶渊明的前半生,却与“俗世”牵绊太深。归隐田园,也并非其天性风骨使然,更多还是为形势所迫。

陶渊明年轻时,一则家境贫苦,二则也曾有跻身庙堂的远大抱负。因此,他曾多番投身官场。

然而时局混乱,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与其终日如履薄冰,还得穿戴规矩去拜见督邮“乡里小儿”,不如远离官场,“复得返自然”,图个清净自在。

此番远离,他远离得很彻底,虽有乱世中“明哲保身”的无奈,却也不失做人智慧。

毕竟,同时期的阮籍、嵇康、谢灵运、潘岳、陆机等文人雅士,都表达过解脱世事、归隐田园的人生理想。

但那些理想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却没一个做到了超然物外。追名逐利的行动,倒是一个比一个“诚实”。唯有陶渊明的避世,真彻底,真决绝。

正如朱熹所评:“晋、宋人物,虽曰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招权纳货。陶渊明是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他不仅“高于晋、宋人物”,也换来了后半生的“有余闲”“返自然”。史书记载,阮籍等人皆无善果。唯有陶渊明从此纵情山水,过上了终日耕田、赏菊、饮酒的逍遥生活。

世人均知“有舍有得”,真能“舍得下”的却微乎其微。

少年时为了理想,中年时为了生活,该入官场便入官场;官场让他别扭、不如意,说退便退。

一切皆是顺从内心。

陶渊明舍下了官场的功名利禄,才得到了后世的岁月静好。

这份“舍得”,更大的智慧在于:不苛求,不盲从,不将就,不屈从。

人生在世,放得下,是大胸怀,更是大智慧。

二、想得开

陶渊明的归隐,也并不像佛家的那般完全脱离人情世故,所谓“四大皆空”。就像他《饮酒·其五》中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依然如常人般,追寻夫妻相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结庐在人境”。并且,他也有普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但就像高知父母未必生出天才儿女一样,才华横溢的陶渊明,并没有养育出同他一样优秀的子女。于是,他做了一首《责子》诗自嘲: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虽有五子,却个个“总不好纸笔”“懒惰故无匹”“不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这要是放在现在,多少父母得愁白了头,辅导孩子写作业都能气出脑溢血。

可是陶渊明,顶多就是作诗发发牢骚。看似发牢骚,实则饱含着父亲对子女的无限宠爱,满满的人间深情。

五子“总不好纸笔”,陶渊明不仅没有半声责备,还自嘲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如果天命如此,那就随他去吧,还不如干了这杯酒,来得痛快。何其洒脱!何其豁达!

也许有人会说,时代不同,现在的孩子竞争激烈,高考压力大,与古时怎可同日而语。

其实古时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是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应试教育”的氛围之浓烈,比之今日有增无减。

但陶渊明却能对子女做到不苛责、不苛求,一则是其心性使然,二则他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的道理。

人生的幸福与否、成功与否,读书功名从来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陶渊明的“亲子教育”理念,早已先于当今之父母。

对子女都不苛求,对自己就更不苛求了。且更善于自嘲。

当了“农民”的陶渊明,在种地这事儿上,其实一点儿都不专业,尽管辛苦耕耘,却还时不时带着妻儿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换做常人,怕是要哀嚎埋怨上天不公了。而他陶渊明呢,依然作诗自嘲。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大诗人勤勤恳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种豆”这个事儿,可谓尽己所能,然而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

此番画风,莫名透出一种喜感,让人不禁莞尔。

而这,正是陶渊明内心豁达幽默的外在呈现。种豆“二把刀”,自嘲且自乐。

嘲笑别人,未免尖酸。嘲笑自己,则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更具人生智慧。大有一种“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无所谓”。

人生烦恼,烦恼人生,常常源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能”,或子女不能如己之意。

但人无完人,要承认“有所不能”,更要原宥子女“有所不能”。因为“有所不能”,正是人生常态。

何不学陶潜?把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化作“自嘲”,一笑了之,该种豆种豆,该喝酒喝酒,岂不快哉?

三、看得透

陶渊明爱酒,爱到何种程度?他有首《饮酒·其一》这么说: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做官可获得良田二顷,而他将其中的五亩地,都种上了可以酿酒的粮食。

此后归园田居的日子里,饮酒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之一。而他的本真,也正体现在饮酒。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不期然得来一壶酒,那就痛快畅饮、一醉方休好了,管什么其他的呢?

如此随遇而安、享受生活,不见半分游戏人间的颓废,反而是“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

世人常把饮酒当做暂时忘却烦恼的“法门”,因此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词。但陶渊明饮酒,却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他与朋友饮酒,酒到憨时想睡觉,于是直言:我喝醉了,想睡一觉,你们走吧。

他喝多了,随手抱来连弦都没有的琴,抚上一番,别人觉得实在“另类”,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真”在陶渊明的字典里,是一种真实不做作的人生状态,顺乎本性,悠然自得。

人生充满了真真假假,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历史长河中,你我皆不过沧海一粟。世人的态度往往是:我改变不了世界,所以我得改变我自己。

而陶渊明抛出另外一种态度:我改变不了世界,所以我得做我自己。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人活一世,要能看得透,忧愁烦恼皆是枉然,与其劳心劳力多烦恼,不如有舍有得过生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崇道国学(ID:xiuxingyuncn)”,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有人说网红李子柒是现代的“陶渊明”,可陶渊明的人设真是隐士吗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陶渊明,李子柒,陶侃,隐士,谢安,晋书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陶渊明,曾被《诗品》称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也被很多人当成“ 不为五斗米折腰 ”,只愿归隐田园,很有“ 风骨 我们先了解下当时的时代背景,陶渊明处于什么时代呢?东晋。那么东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东晋是一个典型的门阀士族掌控的时代。那什么又是门阀士族掌控的

  • 诸葛亮和陶渊明,代表了中国人的两种处世风格

    历史解密编辑:南阳李布衣标签:道家,儒家,杨过,诗人,晋朝,诸葛亮,陶渊明,王羲之,天文学家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无数英雄豪杰,造就了跌宕起伏的中华历史,他们的丰功伟业令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自豪不已。历史人物志趣各不相同,有的志在家国,为国为民不懈奋斗;有的品性高洁,自由洒脱寄情山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分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表现,一是“取诸怀抱”。胸怀抱负,积极作为,大显身手。一

  • 从《桃花源记》的极致之境,看一代隐士陶渊明归隐的升华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陶渊明,桃花源记,隐士,隐逸,桃花源

    记得上中学时就已经学过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那时只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会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就愿意去读它。而如今再读《桃花源记》,才明白其中的深意:它表达了陶渊明的思想世界和艺术追求,将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反应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同时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义熙十四年,陶渊

  • 藏在清远深山里的21℃神仙秘境山居民宿,陶渊明《桃花源记》绝美现实版!丨二十一度山居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民宿标签:大床,套房,山景,阳台,民宿,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

    南方民宿,发现不一样的生活美学,只为你选精品!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始一直到现在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未曾断绝但是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连听一声鸟叫都很奢侈。只好选个时间逃离城市,去寻找理想的休歇之地如果广东境内真有传说的世外桃源那必定是位于清远市西北群山深处的桃源村这一带峰丛叠秀,重重绿帐映入眼帘

  • 陶渊明:一生最爱古琴,为何弹的却是无弦琴?

    历史解密编辑:和合古琴标签:陶渊明,无弦琴,李白,一生最爱

    人们都知道陶渊明生平有两大雅好,喝酒、读书,而且都有其个性鲜明的特点,喝酒则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其实,陶渊明还有一好,而且好得特痴迷、特怪异,那就是弹琴。这在其诗文中也多有记述,只不过人们没大注意罢了。一生最爱琴,弹的却是无弦琴早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已有一种说法,说他的诗“篇篇有酒”。这当然是

  • 陶渊明最奇怪的一首诗,20句诗,每一句都有一个“止”字,奇趣无穷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陶渊明,止酒,爱酒,诗人,饮酒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你读过最有趣的诗是什么?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诗,还是“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的回文诗,又或者是“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的顶真诗……文学史上奇特的诗还真不少,陶渊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过一首《止酒》诗,全诗幽默诙谐,最奇的是全

  • 豆瓣9.2!他凭什么被誉为“当代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书房记标签:刘亮程,陶渊明,一个人的村庄,散文,贾平凹,韩少功

    大概20多年前,在一次读者见面会上,作家韩少功难掩激动地表达了对一位新疆作家的喜爱。他说:多年来我想写的一种文字,被他写出来了。这位作家,就是来自新疆的——刘亮程。作家刘亮程被誉为“当代陶渊明”“纸上宫崎骏”。1998年,他一鸣惊人,以一本《一个人的村庄》,引领无数人摆脱市井喧嚣、回归自然。作家李锐

  •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吗?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陶渊明,桃花源记,刘裕,陶公,桃花源,渔人

    作者:墨念但凡从中学的课堂走出来,恐怕没有几个不喜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但是,古往今来无一人能寻觅到此处。当年那位捕鱼人误入桃花源,出来后沿途都做了记号,为何“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那位道德高尚之读书人刘子骥听说此事,便高兴地想去一睹为快,哪知理想还未变成现实呢,就一命呜

  • 陶渊明以诗闻名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珍品标签:陶渊明,石涛,倪瓒,隐逸,杜甫诗

    在表现对于节气的感受上,历代诗词书画名家印人都会想方设法创造出自身独特的意境。这其中,既有倪瓒、沈周等绘写深秋的画作,也有丁敬、王福庵刀下的“寒潭雁影”“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时值此刻,九月的书法创作落款,可以写作“玄月、菊月、咏月、暮秋、晚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

  • 《桃花源》隐藏的恐怖真相,或许陶渊明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陶渊明,桃花源,隐士,刘裕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现实和幻想的区别,每个人都想着能一夜暴富一晚成人上人,所以很多此类的小说影视作品大受欢迎。但是畅想完之后,又不得不回到现实,对比起来也有些痛苦。文学家的幻想跟我们不同,他们能描绘出来让人入胜,外国最出名的是‘乌托邦’,中国则是‘桃花源’,给了后世人无限美好的遐想。两者其实想要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