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桃花源记》的极致之境,看一代隐士陶渊明归隐的升华

从《桃花源记》的极致之境,看一代隐士陶渊明归隐的升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2638 更新时间:2024/2/8 17:07:44

记得上中学时就已经学过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那时只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会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就愿意去读它。而如今再读《桃花源记》,才明白其中的深意:它表达了陶渊明的思想世界和艺术追求,将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反应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同时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义熙十四年,陶渊明54岁,他已经渡过了十三年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创作了《桃花源记》,这是陶渊明隐居生活在体验上的升华,是他对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的总结。

《桃花源记》整篇文章都以记叙为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构故事的时候始终结合着逼真的写实,以武陵人进桃花源的行踪开始,层层设疑,步步牵引,带你走进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只有人人劳作、民风淳朴的安定社会,这样的状态或许才是陶渊明心中的乌托邦,也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心理的最佳状态。

1、浮生之梦想,择一处水云间悠然而居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可是当时的环境与时局限制了他。那是一个不幸的年代,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民不聊生,陶渊明虽做了几回官,但仅凭一己之力却解不了苍生之苦,权势面前,他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毅然与统治者决裂,辞去了上任仅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这应该是陶渊明心中所想的生活,在他的《饮酒》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可以看出,从辞官到归隐,陶渊明是毅然决然的,还带着一种“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庆幸。虽然隐逸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他并没有后悔,反倒是很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陶渊明以为,这种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就是自己满意的生活。

然而,在远离宦海的偏僻山村,也没有换来片刻的耳根清静。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事不得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从这首诗还是能读出陶渊明对国家仍然怀着一腔热血,但这一腔的热血岂能经得起战乱的折腾,为了躲避战乱,他两次携家人逃难,乱军还一把火将他本就可怜的家产烧了个精光,在这样的形势下,陶渊明心灰意冷,更是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于是,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文章的开头将自己化身为一个捕鱼人来开他所喜爱的隐逸生活的体验之旅。陶渊明以惊人的妙笔,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桃源的美好娴静以及它超越俗世的自然环境:悠悠的流水,沿岸的桃林,飘飞的花瓣,鲜嫩的绿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样的景致,俨然就是一幅暮春桃林图,以至吸引了后世不少画家去画这幅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摩诘在他的《桃花源里人家》中说:’意趣盎然,景致生动;舒元舆在《录桃源画记》里说: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

这开头就是一片和谐,是陶渊明向往的远离战乱的美好和安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跟着渔人走下去一探究竟。

2、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才是最佳的生存状态

陶渊明一生大多都是身处逆境,他阅尽了统治集团的罪恶勾当,看遍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整个国家一片乌烟瘴气,哪怕他选择了隐居,也没有得到心灵上的平静,就连“荷锄南山”的结局,也是“草盛豆苗稀”,这可不是陶渊明当初归隐想要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田园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有平坦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肥沃的农田,还要有美丽的池塘和环绕的桑树竹林。精耕细作,鸡犬相闻,聊家常话桑麻,并有小孩嬉戏作伴的生活,大家一起在这样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里逍遥快乐。

可是,这样的日子在当时怎么可能有?东晋王朝的承袭旧制,贵族官僚的特权岂是陶渊明这种父辈只只做过小官的人能够颠覆的。况且像他这样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知识分子,根本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他苦于一腔抱负实现不了,再加上他不苟同于攀龙附凤,这壮志就肯定难酬。官场的极度腐败,导致内部互相倾轧,军阀混战,赋税徭役的繁重,更是加深了对老百姓的剥削与压榨,而统治者对外的态度还是一味的投降,这就造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后果,最终苦的还是老百姓。这跟文中提到的“秦时战乱”如出一辙。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幻想着在秦时战乱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带着妻儿老小去到一处与世隔绝的地方,安顿下来,从此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没有了剥削和压迫,远离了动荡和不安,无所谓更朝换代。陶渊明会毅然决然地加入他们的生活,那怕是停留几天,让内心宁静片刻,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东篱南山”已经给不了他。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世外桃源,与他所处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陶明渊已经将“隐居”升级到了“忘怀避世”。

3、心之所归,唯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桃花源记》里面的意境,千百年来,让无数人魂牵梦绕;它的艺术魅力,更让无数人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不断地去追求。

陶渊明生在一个乱世,有很多的身不由已,就像梁衡说的:“陶渊明的背景就是一个‘乱’字,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而他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这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

而文章中提到的太守之类的人,他们身居高位,攀附着他们认为的国力强盛,根本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每天过着“醉卧美人膝,醒掌生杀权”的奢靡生活,从来不知道“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这种生活过够了,过累了,就想玩儿点新鲜的,于是,惦记上了陶渊明的隐士生活,故而去寻找那处别样天地。

然而,他们怎么会知道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物质上的另一种丰饶,而是一种境界,一种回归;是没有钱权交易,没有追名逐利的一颗平常心,正所谓“淡泊可以明志,宁静才能致远”。

太守之流,怎会有这样的彻悟彻透,所以,那别样洞天的桃花源,他们又怎么会找得到呢?

林语堂曾说过:“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世人解读隐士,然而对陶公挣脱羁绊,超然世外的决绝与睿智,我辈又能参透几分?

更多文章

  • 藏在清远深山里的21℃神仙秘境山居民宿,陶渊明《桃花源记》绝美现实版!丨二十一度山居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民宿标签:大床,套房,山景,阳台,民宿,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

    南方民宿,发现不一样的生活美学,只为你选精品!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始一直到现在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未曾断绝但是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连听一声鸟叫都很奢侈。只好选个时间逃离城市,去寻找理想的休歇之地如果广东境内真有传说的世外桃源那必定是位于清远市西北群山深处的桃源村这一带峰丛叠秀,重重绿帐映入眼帘

  • 陶渊明:一生最爱古琴,为何弹的却是无弦琴?

    历史解密编辑:和合古琴标签:陶渊明,无弦琴,李白,一生最爱

    人们都知道陶渊明生平有两大雅好,喝酒、读书,而且都有其个性鲜明的特点,喝酒则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其实,陶渊明还有一好,而且好得特痴迷、特怪异,那就是弹琴。这在其诗文中也多有记述,只不过人们没大注意罢了。一生最爱琴,弹的却是无弦琴早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已有一种说法,说他的诗“篇篇有酒”。这当然是

  • 陶渊明最奇怪的一首诗,20句诗,每一句都有一个“止”字,奇趣无穷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陶渊明,止酒,爱酒,诗人,饮酒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你读过最有趣的诗是什么?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诗,还是“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的回文诗,又或者是“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的顶真诗……文学史上奇特的诗还真不少,陶渊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过一首《止酒》诗,全诗幽默诙谐,最奇的是全

  • 豆瓣9.2!他凭什么被誉为“当代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书房记标签:刘亮程,陶渊明,一个人的村庄,散文,贾平凹,韩少功

    大概20多年前,在一次读者见面会上,作家韩少功难掩激动地表达了对一位新疆作家的喜爱。他说:多年来我想写的一种文字,被他写出来了。这位作家,就是来自新疆的——刘亮程。作家刘亮程被誉为“当代陶渊明”“纸上宫崎骏”。1998年,他一鸣惊人,以一本《一个人的村庄》,引领无数人摆脱市井喧嚣、回归自然。作家李锐

  •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吗?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陶渊明,桃花源记,刘裕,陶公,桃花源,渔人

    作者:墨念但凡从中学的课堂走出来,恐怕没有几个不喜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但是,古往今来无一人能寻觅到此处。当年那位捕鱼人误入桃花源,出来后沿途都做了记号,为何“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那位道德高尚之读书人刘子骥听说此事,便高兴地想去一睹为快,哪知理想还未变成现实呢,就一命呜

  • 陶渊明以诗闻名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珍品标签:陶渊明,石涛,倪瓒,隐逸,杜甫诗

    在表现对于节气的感受上,历代诗词书画名家印人都会想方设法创造出自身独特的意境。这其中,既有倪瓒、沈周等绘写深秋的画作,也有丁敬、王福庵刀下的“寒潭雁影”“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时值此刻,九月的书法创作落款,可以写作“玄月、菊月、咏月、暮秋、晚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

  • 《桃花源》隐藏的恐怖真相,或许陶渊明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陶渊明,桃花源,隐士,刘裕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现实和幻想的区别,每个人都想着能一夜暴富一晚成人上人,所以很多此类的小说影视作品大受欢迎。但是畅想完之后,又不得不回到现实,对比起来也有些痛苦。文学家的幻想跟我们不同,他们能描绘出来让人入胜,外国最出名的是‘乌托邦’,中国则是‘桃花源’,给了后世人无限美好的遐想。两者其实想要表达的

  • 桃花源里不收税:人间悲剧,成就了陶渊明的艺术创作

    历史解密编辑:路上读书APP标签:陶渊明,桃花源,人间悲剧,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和刘柴桑

    没有税收的世外“桃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之后是两晋。咱且不说东汉多少年,单说三国,60多年,西晋东晋加在一起155年,200多年时间里,一个字:乱。政权是频繁更迭,豪强是永远屹立,中央国库呢,一直空虚。老百姓这日

  • 陶渊明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到底想写个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陶渊明,司马昭,浔阳,阮籍,名士,魏晋,桃花源记,千古名作,晋朝,艺术家,南北朝

    陶渊明七十一岁时,作了流传后世的《桃花源记并诗》。在这首诗里他用平实白描的笔调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向世人表白了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26岁小伙隐居深山,却被父亲一脚踹了回去:没钱,别学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衷曲奇闻标签:隐居,晋朝,诗人,陶渊明,李子柒,南北朝

    26岁小伙隐居深山,被父亲一脚踢回:没钱就别学陶渊明了作品发到网上,只要有人看,就有收入,比在工厂打工强多了。比如李子柒的视频风格就是在农村拍摄的。他每天做一些菜,种一些花草,很受欢迎。前段时间,表弟打算回老家做短视频。他想复制李子柒的风格,于是在大山深处找了一处老房子。收拾干净后,我买了一些设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