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黎青
前几天,与老陈去了一趟去瓯海区茶山街道山根音乐艺术小村,熙熙攘攘的村落里又开了不少店铺,还整出好几处民宿,感觉这里在不断的变化中。
走着走着想起去年春夏之交,洪同学组织了十几个人在山根古村“几度”啤酒屋的一日游,那天一早就去酒吧散讲、河边拍照;中午酒足饭吃饱之余,乘大家在摆“长城”、拍靓影、谈风月之隙,与胡、徐三人冒着毛毛雨登古村西南向的帆游山,当时也不知道该山的身份,只是想饭后百步走出来荡一荡。
帆游山位于山根村西侧,温瑞塘河之畔,三人从沈海高速公路桥下穿过,向西南方向走了不到500米,就来到登山游步道。步道两侧长满尚未成熟的杨梅,台阶整齐干净,山不大也不高,实际上是大罗山的余脉。因为紧靠温瑞塘河干道,古代温瑞水系的枢纽,在以水路为主的年代,此处是妥妥的网红打卡地。
一路谈天说地很快就来到山顶的五福庙前,俯看远处高楼林立古村勃勃生机、沈海高速上南来北往车辆川流不息、东望罗山云雾缭绕、西观河道纵横,风景这边独好。
细看庙前碑记,此山曾是文人墨客会聚之地,据载东晋谢灵运,中唐张又新都曾到此一游,并留下“扬帆来石华、挂席拾海月”,“涨海尝从此地流,千帆飞过碧山头”诗文;谢公之后历朝都有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赋,是温瑞之间一个地理标志。近代的孙衣言专门写过《重修帆游桥堤记》—文,“帆游桥在帆游山麓,南为瑞安,而北为永嘉,故曰永瑞桥…”
我们来时因疫情原因五福庙大门紧闭没能入内,然而总感觉她在祝福大家五福临门,护佑着四方的吉祥安宁。
百度帆游山,古时山体赤色,又名赤石山,脚下塘河宽度以里记,可以想象此处的美景。只是现在山被绿植覆盖难见赤色,河道也只能以米计,这个曾经千帆飞渡、渔舟唱晚之所,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东依罗山、西望吹台、南连瑞安、北接永嘉要津之地,也慢慢变成一种回忆…
岁月流淌,时间来到了新时代,山根古村这条枯木在当地政府的召唤下,引来各方驻足。古村再现了青山绿水的风貌,良好的艺术环境和古朴文化底蕴,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而挖掘帆游山人文历史,介绍帆游山当年风采,展示帆游山沧海桑田变迁,打造一个供市民登山健身、休闲游玩与山根音乐艺术小村相呼应的帆游山公园,成为我们共同的心愿。
小编注:《山海经》尝言“瓯居海中”,从帆游山的前世今生看,也许就可窥一二。近一千六百年前的永嘉太守谢灵运,就曾来过帆游山,并写下了《游赤石进帆海》的诗篇:“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赤石山就是今天的帆游山,因其山体岩石呈现红色而得名。从诗中可知,那时的帆游山一带,依旧是帆海一片。其山则看似浮于海中,帆船往来于温州与瑞安,无不经由其侧,远望却又是一处显著的地理坐标。谢公诗一出,帆游山之名始为天下知。
据光绪《永嘉县志》载:“帆游山,在城南三十里吹台山之支,南接瑞安界大罗山,地昔为海,多舟楫往来之处,山以此名,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即此。”可见帆游山之名最迟已显于魏晋时期,随着沧海变桑田,周边陆路兴起,帆游之名也随之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