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羲之真迹惊现辽宁,轰动了书法界!

王羲之真迹惊现辽宁,轰动了书法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之海 访问量:3195 更新时间:2023/12/8 3:11:21

我们之前谈到过当代人不如古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特定的文化环境,已经没有了传统的旧学教育,因为书法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当中的!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晋唐法帖的遗失,这些法帖具体遗失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

《万岁通天帖》长卷

在唐代,王羲之的墨迹还有很多,在宋代也有不少,唐代的真迹就更多了,但是到了现在,王羲之真迹一件也没有流传下来。

没有够多的晋唐墨迹供大家学习临摹,对于探究魏晋笔法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直到近年,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号称“王羲之家族真迹”的法帖,此作一经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书法界!

关于这件法帖,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

传说从梁武帝时期,皇帝便开始搜集民间的王羲之法帖,有时候用重金求购,有时候则是用鬼蜮伎俩骗来(萧翼赚兰亭),总而言之,到了盛唐时期,从民间各地呈上来的王羲之法帖极多。

《万岁通天帖》局部

唐代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凤阁侍郎王方庆,进献了一部法帖,此帖包含了王羲之家族王旷、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等28人的书法,总共有十卷蔚为大观。

通过这10卷书法,魏晋笔法一览无余,乃是书法界一部至高无上的法帖。于是武则天将下令将此贴进行复制。这种复制的技术已经完全失传,比唐太宗时期的“双钩填墨技法”更为精湛。

这是一种“并行线拓”的方法,以晋人的纸张与墨,以极为细致的勾线笔描摹而成,无论笔意,无论墨色,无论种种状态,经当朝最顶尖的名家鉴别,也分不出真伪。后来武则天将原作还给了王方庆,摹本便一直藏于宫廷内府!

《万岁通天帖》局部

这一年乃是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所以此帖被命名为“万岁通天帖”。王方庆手中的原作后来丢失,存世仅有内府的一件摹本而已。至今仍旧有学者认为武则天还回去的乃是一部摹本,而藏于内府当中的那件才是真迹。武则天一生钟爱此帖,据说武则天死前,曾有意将此作随葬,后终未实现。

如今人们采用当代科技鉴别这件《万岁通天帖》的时候,没有丝毫“双钩填墨”的痕迹,直与真迹无二。

《万岁通天帖》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了两次火灾,原本28人十卷本的法帖,如今只剩下了七个人10件作品,尽管如此此作仍旧是当代存世最伟大的一部法帖!

《万岁通天帖》长卷

魏晋笔法都是相通的,当时在后世却有着千差万别的解读,而魏晋笔法的核心便掌握在王、谢极大家族手中,王羲之家族笔法时代传统,从这件《万岁通天帖》中我们就能研究出真实的魏晋笔法,所以此帖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极其重大!是研究魏晋笔法最为重要的资料。

《万岁通天帖》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

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

第四帖,王荟《郭桂阳帖》,行草书;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

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

第十帖,王志《两气帖》,行书。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更多文章

  • 赵孟頫临王羲之书法对比图,形神兼备从容潇洒!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太常帖》与赵孟頫临本赵孟頫临王羲之《适太常帖》,得王之气脉流畅外,更见端正朴茂,究其点画,将刻本隐去之笔意予以还原,而且增强了笔气映带与连贯性。这些,都是今天临古值得借鉴之处。左为王羲之草书《采菊帖》右为赵孟頫临左为王羲之草书《太常帖》右为赵孟頫临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书法:智永是怎么学王羲之的?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艺术收藏标签:王羲之,智永,兰亭序,千字文,书法

    王羲之《兰亭序》智永《千字文》智永《真书千字文》和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许多相同字,我们通过这些相同字的比较来探寻千百年前这两位书法大家之间的异同之处。“和”字为左右结构,字体扁宽圆厚。主要的不同之处集中在第一笔和第二笔,第一笔横撇,自右向左行笔,《千字文》中是直接按笔下去,《兰亭序》中按笔之后提笔

  • 看王羲之如何化方为圆、刚柔相济?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书法,丧乱帖,笔势

    在书法中,横折框架结构如何化方为圆,从而意态流美?后世名家,学王颇多,能刚柔相济的却并不多。王羲之行书中对于横折框架构成之局部常常化方为圆,处理为一笔内转回兜之弧 线,意态流美,骨气洞达。《丧乱帖》“贯”、“痛”二字最可见出王字回兜法之丰圆笔姿:“贯”字下部之回兜弧线,从头到尾没有一丝芒角,笔锋似裹

  • 王羲之这种笔法,被米芾发扬光大…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羲之,米芾,隶书,行书,书法,楷书

    王羲之作为千古书圣一手创立的“新体”影响力绵延至今但因为中国书法在发展中的几次断层尤其是二王真迹的灭失其笔法一直笼罩着某种神秘色彩但宋代的米芾却通过一生的努力学到了二王真髓这不,连王羲之无意中带入行书的隶书笔法也让米芾给打造成了自己的标签这就是:蟹爪钩这种笔法因为形似蟹爪,故名初学行书的朋友很多写米

  • 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版《静夜思》,惊呆了!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米芾,集字,晋朝,画家,王羲之,赵孟頫,静夜思,书法家,书法作品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字书法古今有之,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书法形式,可实现古今对话。集字本身也是一种书法学习,可以给从临到创建起桥梁。如果王羲之,米芾,赵孟頫都书《静夜思》,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觉得谁写的更好呢?我们不妨通过集字进行猜想,如下:▲王羲之 集字《静夜思》

  • 王羲之最美10副对联,很养心!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对联,书法史,书法家,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他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不仅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

  • 王羲之“断连”,并不只是“提按”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王羲之,行书,集字,丧乱帖

    唐太宗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论》,评王书有云:“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王羲之行书点画之间的呼应贯通笔随势动,势到而笔到,为有形之连属牵带;势到而笔不到,则笔断而意连,尤具含蓄蕴藉之风致。而王羲之行书用笔的一大特质正在于断续无踪,不主故常,断笔停顿处多意在飞动。《丧乱帖》的“之”字,笔笔分断,不相

  • 好书法的“3条铁律”,王羲之也逃不掉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书法,书法作品,颜平原,绘画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是书法的灵魂,是书法家赖以生存延续生命的惟一媒介。书法同绘画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绘画所表现的是自然界实物的造型,书法所表现的则是抽象线条的造型,这是不可混淆的。也正因为如此,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是线条造型的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圆厚的立体感没有圆厚的线条是单调、平面的。所谓“圆厚

  • 『赏帖』王羲之尺牍之《适得书帖》

    历史解密编辑:艺坛时讯标签:草书,米芾,王澍,尺牍,晋朝,王羲之,书法家,适得书帖,书法作品

    王羲之《适得书帖》,草书,国家图书馆藏。此帖首见于《淳化阁帖》,在王羲之帖卷六之首,引人注目。北宋米芾、黄伯思鉴定伪作。黄伯思《法帖刊误》以为:一则从文辞看,如“宅上静眠”为“今流俗语”,二则从形体风神看,“笔无晋韵”,所以是“近世不工书者伪作”。这种评判基本合理。不过此帖并非一概“不工书”,一无是

  • 看看王羲之如何被“炒”成书圣?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羲之,兰亭序,书法,钟繇,王献之,章草

    “圣”字的意思是旧时对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人的称谓,比如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武圣关羽,对于书法,王羲之作为“书圣”的地位有着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历史。 若论书法技艺和成就,可以说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最初处于劣势,书法“不胜庾翼、郗愔”。直到身后百年,才声名鹊起,成为“书圣”。那么,王羲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