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咧两晋(十八)司马睿拒绝勤王并非因兵力不足,是意图争夺皇位

胡咧两晋(十八)司马睿拒绝勤王并非因兵力不足,是意图争夺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2076 更新时间:2024/2/19 23:21:45

在西晋灭亡前夕,被刘曜的匈奴大军围困在长安的晋愍帝司马邺曾下达诏令,任命偏安江南的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命其率兵赴洛阳勤王。然而这个诏令被司马睿无视了,以兵力不足为由拒绝北伐,眼睁睁的看着刘曜大军攻破长安城,司马邺成为汉赵的俘虏。司马睿的做法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南下避难的北方各大门阀贵族。很多历史学者却为司马睿辩解,认为他在江南的确没有力量北伐,算是有心无力,所以不能算罪。但从历史事实来看,很显然这是托词,司马睿如此操作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对于晋愍帝司马邺下达的诏令,在当时的晋朝响应的官员非常少,各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找各种理由拒绝。但也有极少数个别的积极勤王,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豫州刺史祖逖。祖逖是在南下后进入江南的,因为在路途中表现出色,庇护了大量的南逃门阀和百姓,于是被推荐为流亡晋朝北人中的行主。

因此司马睿积极招揽了祖逖,先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将他纳入自己的班底。然而得知司马邺的诏令后,祖逖却积极上表北伐,为此公开的慷慨陈词,多次劝谏司马睿。可是司马睿以各种理由拒绝,最终只能将祖逖任命为豫州刺史,让他带着千人粮饷北上,自己募兵北伐。

从这个史料的细节可以看出,司马睿在北伐勤王的态度上是极为消极的。祖逖仅仅有千人的粮饷,都能自己募兵北上,最终打下了黄河以南的几乎所有土地,与后赵皇帝石勒的大军隔河对峙。由此可见北方少数民族的大军并非想象中的强大,而晋朝在江南的实力也不是想象中的弱小。祖逖为一代名将,他对军事的判断一定是有据可考的。他敢于带着一千新兵就北上,正是看出了北方的混乱局势有机可趁。而司马睿集合了江南的各方门阀势力,组建了自己的执政团队,手下荟萃了南北门阀的精英,难道就看不出这些么?

实际上当时的局势虽然混乱,西晋国祚岌岌可危,但胡人的势力还远不如后来强大。汉赵刘氏匈奴虽然建立国家,但占据的地盘并不大,北方大部分地盘都在晋朝地方军阀、流民和杂胡军队之手。这些军队在匈奴与西晋的战争中出于观望态势,谋求着渔翁得利的打算,所以才对司马邺的勤王诏令无动于衷。而刘曜大军虽然围攻长安,但在关中晋军内讧的情况下仍旧打得非常艰苦,可见战斗力不是想象中的强大。而王浚、刘琨等地方军政势力占据着幽州、并州、冀州等要地,直接威胁着汉赵匈奴的后方,所以形势上不是最坏。

在这种情况下,祖逖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五胡乱华不是在于胡人军队的强大,而是在于藩王和门阀的内斗。因此他认为江南只要组织一支强力的军队北伐,招揽和收纳被匈奴军队打乱的晋军溃兵,联合占据战略要地的各地晋军抵抗势力,就能够将地盘和人数处于劣势的胡人赶出中原。实际上从后来祖逖北伐的效果来看,他仅仅用了很少量的军队就在河南打得有声有色,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几乎所有土地,当地割据的豪强都纷纷加入其麾下。如果司马睿能够充分的给予祖逖信任和权限,祖逖率军渡过黄河收复长安和洛阳并非是不可能的。

司马睿麾下人才济济,不但有江南门阀的精英,也有着北方门阀南逃的子弟,这些人都是他政治团队中的核心。实际上从八王之乱开始,司马睿就找机会南下,开始组建自己的政治团队。他当时是琅琊王,便也封地的琅琊王氏联合,开始为乱世中谋取政治利益做准备。

琅琊王氏虽然当时还不是最大的门阀,但王衍、王导、王敦都是朝廷重臣。尤其是王衍还是太子的老丈人,又与掌权的贾南风有密切来往,影响力在洛阳非常大。匈奴皇帝刘渊派刘聪攻打洛阳时,王衍被推举为防御战的最高指挥官。东海王司马越去世后,他也被推举为领兵元帅,可见王氏在洛阳的势力不小。

王衍在洛阳掌权时,他将自己的弟弟王敦、王导安排到各地的重要官位,很明显就是利用权力增加家族掌控的国家资源。而当时司马睿已经与王导、王敦兄弟在政治上达成了联合,开始了后来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联盟。因此在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和王氏兄弟利用乱局很快控制了江南的大量势力,成为了偏安依据的地方政权。由于江南在八王之乱中置身其外,所以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其战争潜力远远强于北方洛阳、长安、邺城等地。后来王氏兄弟就是利用这些战争资源平定了江南豪强和门阀,为东晋打下了基础。

对比事情发生的时间线,可以看出当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遭到刘曜大军围攻,下诏令让各地军队北上勤王时,正是司马睿和王氏兄弟平定江南之时。由此可以看出,司马睿拒绝诏令,敷衍祖逖提出的北伐建议,并非是因为兵力不足,而是他将自己的战略目标设置为平定江南,而非北伐救国。这个战略目标是从八王之乱就开始谋划的,目的是为了他自己的政治根基服务的,所以他不会轻易放弃。祖逖提出的北伐计划,明显的打破了司马睿原有的打算,自然得不到支持。而司马睿又不便于公开反对勤王,所以用一千粮饷让祖逖自己去募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司马睿拒绝北上勤王的理由根本不是兵力和粮饷不足,而是他有着更大的野心。他对祖逖的搪塞只是托词而已,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他把本来可以北上救国的军队用于平定江南,用祖逖的一千新兵来敷衍各方政治势力,是有着更大政治图谋的表现。从历史文献资料的记录来分析,司马睿当时已经在作着谋求皇位的打算,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个野心展开的。而琅琊王氏作为支持者,也是积极配合司马睿的这一野心。这既是王氏兄弟对家族利益的考虑,也是各自对权力欲望的表现。

司马睿和王氏兄弟拒绝北上,从当时的情况看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司马睿不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后代,也不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后代,在皇室中排名不高。实际上司马睿的爷爷司马伷只是司马懿的庶子,皇室地位上与司马昭和司马炎比较疏远,所以在新皇帝即位排名上非常靠后。晋惠帝死后,继承皇帝位的司马炽和司马邺都是晋武帝司马炎一脉,所以司马睿北上争夺皇权的成功率非常低。所以从皇室继承的法理看,司马睿要上位,必须司马炎这一脉的子孙死光了,否则他没有一点机会。

晋怀帝司马炽被汉赵皇帝刘聪处死后,司马邺成为司马炎一脉最后的子弟,也是唯一的继承人。司马邺在长安遭受到刘曜大军围攻,对于司马睿来说是乐观其成的。如果司马邺在长安被杀,那司马炎这一脉绝嗣,其他疏远的皇族都有了皇位的继承机会。而司马睿自己在疏远的宗室子弟中势力最大,又有琅琊王氏兄弟支持,自然可以凭借这点轻松登上皇帝之位。从东晋的建国历史来看,也是走的这条路。在司马邺被杀后,司马睿堂而皇之的当了晋王,最后登上皇位,开辟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其次,从统领江南各门阀势力的角度出发,司马睿根本不敢让江南军队与司马邺接触,更不敢让司马邺南下。司马睿赖以控制江南的势力并非他自己建立的,而是利用八王之乱的权力空白期夺取的。这些势力的建立者也与琅琊王氏关系不大,而是淮南王司马允和吴王司马晏。

司马允和司马晏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的弟弟。他们被封在扬州、江州、吴郡等江南地界,统领原东吴的地盘,所以麾下吸纳东吴就门阀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司马允在八王之乱中被杀,地盘和势力被司马晏所接收。而司马邺却是司马晏的儿子,也是江南各大势力的合法继承人。

如果司马睿让江南的大军把司马邺从长安抢出来,那司马睿自己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江南门阀中对于司马睿和琅琊王氏不是没有反对者,只是没有合理合法反对的由头。司马邺的身份可以合理合法的剥夺司马睿的权势,让他回到琅琊王的地位上,这就对其势力形成了很大的削弱,更谈不上登基做皇帝了。毕竟司马睿和琅琊王氏只是外来户,在江南根基不稳,所以他们不敢轻易与司马邺接触。因此偏安江南的司马睿一伙人不但不能支援司马邺,还巴不得司马邺赶快死去,不要当皇权路上的挡路人。

可以说对于司马睿这种趁着乱世夺去私人利益,最终走上皇位的皇帝来说。国家和民族、百姓的利益都是次要的,个人的权势才是核心。他们不会理会乱世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只会考虑乱世的扩大给自己带来的政治机会。这种以为了小集团利益牺牲国家利益的做法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在现代的国际争端中也屡见不鲜。而这种将私人利益放在国家之上的战略考虑,也注定了东晋不可能成功北伐,更不可能完成复国大业。因为他们本身就站在国家的对立面上,国家的强大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皇帝列传——司马与王共天下的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历史解密编辑:承承故事汇标签:司马睿,皇帝,王敦,王导,丞相,司马懿

    司马睿(276年-323年1月3日),字景文,河内郡温县人,生于洛阳。东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十五岁袭封琅邪王。“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被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他用王导之谋,

  • 一口气看懂东晋开国!司马睿并不是一个明君,为何却能建立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权倾天朝标签:王敦,祖逖,王导,司马睿,司马炎,司马懿,东晋开国,史说三国

    公元276年,也就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还在位的时候说起。当时晋朝这边,虽然已经建立了好几年,但是还没有彻底统一天下。在南方,生命力顽强的东吴政权,依然还在撑着。就在这一年,司马家又添丁进口,出生了一个叫司马睿的小男孩。因为小男孩,并不是司马炎他们这一支的,所以当时也没谁多注意他的出生。更没有人想到,

  • 司马睿的无奈:偏安一隅,有一统雄心却受制于王家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王敦,王导,皇帝,司马睿,司马懿,贾南风,司马师,史说三国

    历史对东晋第一代君王司马睿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史学家认为:"司马睿虽然胸怀大志,有重新一统的野心,但是在集权方面却做得拖泥带水,迟迟不敢下定决心扳倒王家,因此,司马睿一生都被王家给限制着,也就无法实现一统的报复。"世人总是喜欢把司马睿与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人完全没有可比性,赵构是

  • 胡咧两晋(二三)司马睿的身世存疑,牛继马后的传闻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司马睿,牛继马,曹魏,司马炎,司马懿,曹丕

    在两晋的历史故事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晋元帝司马睿身世的传说,被称为"牛继马后"。相传魏明帝曹叡时期流传着一部谶书叫《玄石图》,上面记有"牛继马后"的预言。这个预言的卦象上说牛氏的后代要取司马氏而代之,这让司马懿非常忌讳。司马懿请了三国时有名的星象家管辂占卜子孙运势,得到的结果与与《玄石图》不差毫厘。他

  • 司马睿建立东晋,为何成为最怂的开国皇帝,竟被人气死?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司马睿,皇帝,王敦,王导,司马懿,八王之乱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多数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然而东晋的开国之君司马睿却是一位例外,他在位期间大权旁落,叛军甚至冲到皇宫里面,当着他的面劫掠。323年,司马睿忧郁成疾,居然被气死,只活了47岁。那么,司马睿既然能够建立东晋政权,为何却成为史上最怂、最窝囊的开国皇帝呢?一、西晋的闲散王爷司马睿虽然

  • 司马睿其实叫牛睿?牛姓小吏的后代建立东晋?流言背后不只是桃色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司马睿,王莽,曹魏,司马懿,司马炎,东汉末年

    司马氏西晋立国不久,皇族之间就爆发了大规模内斗,史称“八王之乱”。连年混战消耗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本就受损严重的国力,盘踞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趁机南下,逐鹿中原。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的护佑下,于南方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但是,司马睿即位饱受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说他并非司马氏后代,而是牛氏之后,这条流言被

  • 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为“牛睿”?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魏书,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懿,司马氏,开国皇帝

    熟悉东晋十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东晋的开国皇帝是晋元帝司马睿。根据史书记载,司马睿的祖父是司马懿之子司马伷,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奇怪的是,有些人到今天都将正儿八经的晋室宗亲司马睿称为“牛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在《晋书·元帝纪》的记载中,司马懿掌权后听到一个谶语叫“牛

  • 打败晋元帝司马睿的王敦最终为什么没有真正控制东晋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王敦,王导,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东晋朝廷

    永昌元年(322年),东晋权臣王敦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王敦起兵后非常顺利地打进了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大批亲信和王敦的反对派遭到王敦的清洗,司马睿本人忧愤而死,史称“王敦之乱”。“王敦之乱”让王敦的权势达到了“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

  • 西晋灭亡时,东吴为何不趁机独立,而是帮司马睿建立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司马睿,王敦,王导,孙权,东吴,孙休

    两晋交替之际,原东吴故地有多次叛乱。第一次发生于303年。背景是氐人侵犯益州,晋朝从荆州调兵入川增援。荆州人不想去,民怨沸腾。正在这时,一个叫张昌的汉化蛮人出来号召大家造反。于是一时之间,荆州就聚集起了三万多人的起义军。不过,由于这是底层老百姓暴乱,不仅被晋朝视为眼中钉,同时也得不到江东地主豪强的支

  •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在位仅5年被大臣幽禁,到死都没获得自由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司马睿,皇帝,王敦,王导,晋元帝,曹爽

    古代的开国皇帝一般是这个朝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比如秦朝的秦始皇,汉朝的汉高祖刘邦,还有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等。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同样的一点是他们的想法无人能左右,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但有一个开国皇帝却不是这样,那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他作为开国皇帝,不仅不像以上的开国皇帝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