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睿其实叫牛睿?牛姓小吏的后代建立东晋?流言背后不只是桃色

司马睿其实叫牛睿?牛姓小吏的后代建立东晋?流言背后不只是桃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浩然文史 访问量:598 更新时间:2023/12/25 4:49:36

司马氏

西晋立国不久,皇族之间就爆发了大规模内斗,史称“八王之乱”。连年混战消耗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本就受损严重的国力,盘踞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趁机南下,逐鹿中原。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的护佑下,于南方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但是,司马睿即位饱受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说他并非司马氏后代,而是牛氏之后,这条流言被称为“牛继马后”。那么,“牛继马后”到底是怎么出现和传播的?我们还得先把时钟拨回到三国后期。

一、因谶纬之说而被冤杀的大将

两汉之际,谶纬学说十分盛行,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典的“纬书”大行其道,谶语、民谣等都被认为是对国运的预知,王莽就是利用这一点,在民间广造声势,最终完成了“代汉大业”。

王莽

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谶纬依旧被统治者所重视,什么“代汉者当涂高”,什么“三马食槽”,就是著名的谶语,而“牛继马后”同样也是三国时一条颇有意味的谶语。

司马懿执掌魏国大政时,已萌生了篡逆之心。但此时忠于魏国之人还有很多,他只能徐徐图之。此时,在民间有一部流传甚广的纬书《玄石图》,其中大部分内容已经不可考证,但有一条内容严重触动了司马懿的神经,因此被记录了下来,那就是“牛继马后”。在司马懿看来,这条谶语预示着未来姓牛的人会夺取他司马家的江山。因此,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权倾朝野后,就立刻使用诡计诛杀了魏国名将牛金。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十分不解,问:“牛金其人可堪大用,为什么要杀了他?”司马懿则以谶纬之说的预言警示司马师。

牛金,这位跟随曹仁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的大将,就因为一句“牛继马后”的预言,无辜惨死。然而,这则预言并没有因牛金之死而结束。

司马懿

二、司马睿还是牛睿?

就像王莽受到谶语示,得知一个叫“刘秀”的人将会推翻他的政权时,诛杀了一大批叫“刘秀”的人,依旧毫无作用一般,“牛继马后”仍然在牛金死后影响着司马家的政权。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完成了家族三代以来的奋斗目标,统一天下,改元开国。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政权,试图吸取汉末三国的教训,大肆分封皇族为诸侯王,让他们拱立中央。其中,司马懿的另外一个孙子司马觐被封为琅琊王。

司马炎

司马觐在安邦治国上有不俗的能力,但却处理不好家庭内部关系。据说,他的妻子夏侯氏生性风流,在司马觐外出时,经常与家中的牛姓小吏牛钦通奸。不但如此,他们还背着司马觐,生下了一个男婴。司马觐对此毫不知情,还以为这是他与夏侯氏的孩子,为他取名司马睿。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作为司马懿的直系后代,被王导等人拥立为帝,在建邺建立了东晋王朝,延续西晋国祚。

正因为司马睿有这一层扑朔迷离的身世,他被人笑称为“牛睿”。而司马懿千防万防的“牛继马后”,竟然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发生了。

司马睿

三、古代对政权正统性的争论

在我国古代,一个王朝的建立,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宣扬自己的“正统性”。所谓“正统性”,就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改朝换代之时,帝王总要昭告天下,不遗余力地论证自己的政权之所以能够代替前代政权,是因为上应天神祖先的命令,下顺群臣万民的请求。而某个王朝如果迅速覆灭,则会被后世史家定性为缺乏正统性。东晋乃至整个晋朝都是如此。

自汉代以来,对于“正统性”的重要界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空间上的统一,时间上的五德循环,以及君主自身的“德性”。汉朝取代秦朝,是因为秦朝君主失去了为君之德,而且秦二世而亡,本身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继承正统。因此,刘向父子认为,汉朝当立是因为刘家政权跳过了嬴氏的“水德”,直接继承了周代的“火德”,汉朝也由此被称为“炎汉”。而东汉末年,曹操迁都许昌,就被认为是曹魏的“土德”将取代汉朝的“火德”的标志。

五德终始示意图

当然,由于五德终始学说过于混乱,版本层出不穷,后世多以统一和君主德性来评判一个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而德性在两汉以及魏晋之际,又被各种谶纬学说所左右,王莽就是典例。“牛继马后”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出后世对晋朝正统性的不屑和蔑视。

“牛继马后”在南朝梁史家沈约的《宋书》、北齐史家魏收的《魏书》都有记载。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都是在东晋的国祚基础上建立的,而且都是以臣反君而建立的王朝,它们想要证明自己政权的正统性,自然要将前朝——东晋的正统性抹除。因此,他们的御用文人大肆书写“牛继马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作为和南朝对立的北朝政权,对敌人正统性的解构,本身就是对自身正统性的最好实证,因此,魏收在《魏书》中收录“牛继马后”也是理所应当的。唐人修纂的《晋书》记载“牛继马后”更是对晋朝国祚的否认。西晋王朝的建立,可以说是继曹魏之后,进一步加重了权臣篡位的不良风气。而西晋和东晋治国无方,导致外族入侵,本身就是君主失德的最大体现。因此,后世史家大多对晋朝的正统性进行了批判,“牛继马后”作为东晋正统性的最大污点,不可能被放过。

然而,作为东晋著名史家的孙盛,为什么也在《晋阳秋》中记录“牛继马后”呢?首先,孙盛家族本是曹魏名门,其高祖等人都曾在曹魏家族担任高官,他对于司马氏篡权一事本就不满。其次,孙盛避难江南,而晋朝在处理江南问题时有心无力,导致“中国当败吴当复”、“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等否定晋朝正统性的谶纬之说盛行,这对崇尚清谈的孙盛造成了很大影响,使他进一步对晋朝的正统进行怀疑。最后,东晋皇室此时早已被桓温等权臣架空,如此君主,又怎么能称为得天命?更不用说东晋割据江东,偏安自得,眼看着重新统一天下已然不可能。种种因素,都导致孙盛对东晋的正统性有所疑虑,“牛继马后”这样流传甚广的谶纬之说,自然被他收录。

文史君说

牛金真的是因为司马懿畏惧“牛继马后”的谶语而被冤杀的吗?司马睿真的是夏侯氏与牛钦的后代吗?其实这些问题都难以考证。但是,正是有一些影影绰绰的相关史料,才让“牛继马后”这一谶语大行其道。“牛继马后”看似是对司马家血统的怀疑,实际上是后世乃至当时的史家对晋朝正统性的不屑与批判。司马氏建立的王朝,国祚短暂,内忧外患不断,屡屡被人冠以“得国不正”的帽子,这恰恰表明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德性”和正统的重视。

参考文献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吕宗力:《谶纬与两晋南朝的政治与社会》,《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董慧秀:《司马氏宗王斗争的延续与两晋政权的交替》,《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 年第 4 期。

(作者:浩然文史·史海寻珍)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更多文章

  • 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为“牛睿”?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魏书,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懿,司马氏,开国皇帝

    熟悉东晋十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东晋的开国皇帝是晋元帝司马睿。根据史书记载,司马睿的祖父是司马懿之子司马伷,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奇怪的是,有些人到今天都将正儿八经的晋室宗亲司马睿称为“牛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在《晋书·元帝纪》的记载中,司马懿掌权后听到一个谶语叫“牛

  • 打败晋元帝司马睿的王敦最终为什么没有真正控制东晋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王敦,王导,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东晋朝廷

    永昌元年(322年),东晋权臣王敦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王敦起兵后非常顺利地打进了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大批亲信和王敦的反对派遭到王敦的清洗,司马睿本人忧愤而死,史称“王敦之乱”。“王敦之乱”让王敦的权势达到了“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

  • 西晋灭亡时,东吴为何不趁机独立,而是帮司马睿建立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司马睿,王敦,王导,孙权,东吴,孙休

    两晋交替之际,原东吴故地有多次叛乱。第一次发生于303年。背景是氐人侵犯益州,晋朝从荆州调兵入川增援。荆州人不想去,民怨沸腾。正在这时,一个叫张昌的汉化蛮人出来号召大家造反。于是一时之间,荆州就聚集起了三万多人的起义军。不过,由于这是底层老百姓暴乱,不仅被晋朝视为眼中钉,同时也得不到江东地主豪强的支

  •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在位仅5年被大臣幽禁,到死都没获得自由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司马睿,皇帝,王敦,王导,晋元帝,曹爽

    古代的开国皇帝一般是这个朝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比如秦朝的秦始皇,汉朝的汉高祖刘邦,还有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等。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同样的一点是他们的想法无人能左右,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但有一个开国皇帝却不是这样,那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他作为开国皇帝,不仅不像以上的开国皇帝们一样

  • 别以为司马睿开创了东晋,就非常厉害了,竟然被大臣们活活给气死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司马睿,王导,王敦,王衍,司马炎,晋愍帝

    古有三纲五常,在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皇权自然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几乎没有哪个男子能够抵挡住帝位的诱惑。可鲜有人知的是,历史上就曾出现过这样一位帝王,不慕帝位不贪权,一生都在后悔继承皇位。以至于,最后被大臣活活气死了,他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司马睿是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

  • 中兴虽成权柄落,苟与门阀共天下——最无权势的开国之君司马睿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王敦,王导,皇帝,吴国,门阀,司马睿,司马氏,开国之君

    引言南宋词人陈亮有感于晋宋偏安江南,如出一辙,中原丧失,于是在《念奴娇·登多景楼》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很显然,词中的“门户私计”表面上即指门阀政治,而“六朝”则指代三国时期的吴国、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但严格来说,三国时期的吴国还未形成门阀政治。虽然孙吴政权确实需

  • 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为什么其它王爷不来和他争位?

    历史解密编辑:热爱生活的大西瓜标签:皇帝,晋朝,建康,司马睿,司马炎,司马昭

    在晋朝时期,司马睿成功地在建康称帝,成为晋朝的皇帝。然而,这一过程并非顺利无阻,其它王爷的态度也很关键。司马睿之前的晋朝,一直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然而,自从司马炎、司马昭相继称帝,晋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司马睿的祖父和父亲的称帝经历,为他的称帝奠定了基础。此外,司马睿也积极掌控朝

  • 【中英文艺家在线】安徽重要历史名人 · 桓玄、戴逵|傅少森

    历史解密编辑:经典诗书画标签:桓玄,戴逵,傅少森,文艺家,中英,刘裕

    安徽重要历史名人 · 桓玄、戴逵文/傅少森52、桓玄形貌瑰奇神疏朗,博通六艺善文章。自恃英雄豪杰命,晋室戒忌诉冤肠。专横荆州士民惧,响应王恭与廷抗。被推盟主矜倨傲,夺取朝权祸心藏。威逼篡位建桓楚,玩乐无道骄奢荒。民心思变举兵讨,被杀头颅挂健康。失政丧国在位短,书写改简用纸张。崇道抑佛性贪婪,鄙陋诈

  • 肥胖皇帝桓玄:500斤重,一屁股坐坏龙椅,一顿饭干掉20斤肉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桓玄,皇帝,刘裕,刘备,司马衷,司马昭

    在中国封建帝制存在的2000多年里,虽然一共产出了将近500位皇帝。但是除了个别开国皇帝之外,大多皇帝都比较精瘦,一来这跟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二来守成之君劳于政务,长期面对着天下各处报备上来的奏章,耗费心神,自然也就难得肥胖。然而历史上总归有一些特殊人群。明仁宗朱高炽就是一个肥胖皇帝,宋太祖、宋太宗

  • 桓玄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佳,可是他干的一件事,让蔡伦感谢他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酒城森哥S标签:桓玄,蔡伦,皇帝,刘裕,东晋时期,五胡十六国

    东晋末年时期的桓玄,在历史上的评价极差,被扣上了乱臣贼子的帽子,可是有一个人却十分感谢他,此人就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至于二人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若是论起古代最混乱